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引领龙江生态振兴的理路研究

2023-05-30周利秋

理论观察 2023年1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

摘 要:正确认识龙江生态振兴要从国家战略、人民需求、现实基础、内容结构、瓶颈因素“五个维度”展开。加速龙江生态振興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为指导,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出发点、一切依靠人民为根本遵循、一切成果人民共享为落脚点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包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振兴观、在创新协调开放发展中提升人民的生态满足感、千方百计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生态振兴;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D64,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1 — 0030 — 04

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任务。作为“八大振兴”之一的“生态振兴”既是全面系统的工程,为其它各方面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显然,只有正确认识生态振兴的本质特征和使命原则才能有的放矢、高质量实施。而人民性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质特征,恰恰为龙江生态振兴指明了出发点、根本遵循和落脚点。因此,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引领龙江生态振兴为研究对象,探索生态振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一、正确全面认识龙江生态振兴的“五个维度”

正确全面认识龙江生态振兴的内容和必要性必须从国家战略维度、人民需求维度、现实基础维度、内容结构维度、瓶颈因素维度五个层面展开。

1.国家战略维度:从国家资源基地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发挥资源能源禀赋优势,以支援国家建设为己任,形成了以林木采伐加工为主的森工系统、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垦系统、以化石能源开发为主的油田系统和煤炭系统。长期的开发利用造成龙江原始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破坏,森林覆盖率、耕地质量、能源储存量、生物多样性等呈逐步下降趋势。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幕的开启,森林和黑土地的生态价值凸显,为服务国家战略,“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1],黑龙江担当起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使命职责。保护森林、保护耕地、节能减排、双碳战略、绿色发展成为龙江生态振兴的中心环节。

2.人民需求维度:从提供生存保障到幸福生活的主动选择

随着龙江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也发生了从提供生计保障到满足幸福生活的转变。随着扶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新时代,龙江人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越来越强烈,将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良好结合起来、将蓝天净水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主动追求的方向,盼环保、盼生态的愿望倾向日益显现。生态振兴关系到3100多万龙江人的民生福祉,更是对人民期盼的主动回应。

3.现实基础维度:从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到高质量振兴的基础工程

十八大以来,龙江积极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主动担当生态保护职责,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成绩骄人。完善制度建设和提升治理能力成效全面显现,仅出台的黑土地保护省级相关法律政策文件就有10余项,涉及技术、规划、法律、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过去五年,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列国家优秀序列。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龙江生态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建设大背景下,“实施生态振兴计划,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目标任务应运而生。二者协调统一,同向同行。生态振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实现龙江“因生态而兴”,高质量发展为生态振兴奠定了基础。

4.内容结构维度:从人民绿色生活到体制机制建设再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生态振兴意味着龙江走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从民生角度看,意味着人民的生态获得感不断提升,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建立,主动融入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实践,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绿色生态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耕地保护、森林养护、节能减排、在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人居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持续进展。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相结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任务,抓住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生态产品加工等生产产业,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

5.瓶颈因素维度: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到夯实人民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的辩证法为龙江生态振兴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龙江的“长”包含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撑、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厚重的生态保护实践累积、强大的科技创新团队等等。但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人民主体责任方面仍存在不足,“人”做为最活跃因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充分调动,是制约龙江生态振兴的关键“短板”。因此,龙江生态振兴的关键在于“人”的问题,在于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认同。破解瓶颈因素,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要必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为指导。

二、人民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特质

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历史是一部人与自然交流互动的历史。在交流互动中人处于主动位置,具有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改变自然、利用自然。又因生产水平和主导目标差别,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理论、手段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文明形态。基于人本角度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生态文明观具有狭隘性、西方生态文明观具有伪善性,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具有人民性。

1.中国古代生态文明观的狭隘性

中国古代先民为维持生存,在长期的与自然斗争中逐渐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些优秀的传统生态理念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提供了重要来源。但中国古代社会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造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活动建立在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地位、蚕食生态治理利益的前提下,统治阶级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真正受益者,人民大众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付出沉重代价后,生活状态并未发生本质改变。因此,中国古代生态文明观是狭隘性的,反应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本质,客观上剥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

2.西方生态文明观的伪善性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二百多年中,掠夺式工业化进程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程度不断加剧。为维护资本统治的可持续性,西方政府纷纷开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行动,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态文明道路是资本支配下的生态文明,不过是资本维持统治的策略手段。表面上,西方发达国家普通民众与自然界走向和谐,但这种和谐一方面建立在几代人付出的沉重代价基础上;另一方面,为了转嫁生态危机,为资本提供原材料和生产环境,西方各国使全球的生态资源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而被卷入商品的交换、使用和流通领域,成为特殊的商品[2]。从而,将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带到更广泛的区域、波及到更大规模的人口。因此,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具有伪善性和虚假性,其根源在于资本家的剥削本质,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不可避免的剥削劳动者、剥削自然,资本价值增值过程中必然带来与人和自然界不可调和的矛盾。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民性是其根本特征,更是区别于中国古代生态文明观和西方生态文明观的典型标志。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为逻辑起点、以“依靠人民”为根本遵循、以“人民共享”为落脚点。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生态文思想的观狭隘性和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伪善性。它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实践基础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统一性、整体性”的理念,并将其贯彻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全过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类的劳动是实现这种统一的基础,人类来自于自然界,又通过劳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3]。基于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为了人民”。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劳动具有能动性和选择性的理论。这种能动性和选择性为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造自然创造了先决条件,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依靠人民”奠定理论来源。

再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平等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要“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4]。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同样要全体劳动者共享,这是共享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领域的表达和要求。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引领龙江生态振兴的逻辑构成

1.逻辑起点:一切为了人民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讲话和论述经常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相结合,从提高人民的生计可持续性和满足生态享受两个方面展现出其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本质。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将生态环境纳入到公共产品范畴,强调了其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也为实践上的普惠性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因为“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7],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让人民共享天蓝水静的美丽中国。坚持生态环境公共产品属性,就是要让3100万龙江人民在天蓝水静、花香鸟鸣的大美龙江中,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龙江生态振兴还要惠及更广泛人民。通过绿色产品输出、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发挥良好生态环境公益性功能。在生态振兴中为子孙后代留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態家园。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8],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资本、人口和旅游业的强大虹吸效应,有助于提高人民生计水平和促进可持续性,加速共同富裕进程。因此,必须协调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龙江美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振兴与绿色农业、生态林业和特色旅游业相结合,在产业发展中促进人民生计资本存量增长、结构优化,加速龙江人民共同富裕进程。

2.根本遵循:一切依靠人民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人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遵循。“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9]

龙江生态振兴首先要依靠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生态人民建的理念,在人民的劳动实践中探索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人民身处劳动实践一线,最掌握实际情况,最善于总结规律,最接近技术创新、思想革新和制度创新。完成生态保护目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解决生态振兴难题仍要发挥龙江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主动担当。

龙江生态振兴要依靠人民的奋斗精神,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必须有坚定的恒心和坚强的毅力。一部龙江发展史就是一部龙江人的奋斗史,在与自然斗争的进程中孕育形成了龙江精神,将继续激励龙江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坚定自信,坚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绿色发展理念。

龙江生态振兴还要依靠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转变生活理念、改变生活方式,向着环保、低碳、绿色方向转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点一滴的事情,更是生产生活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全面变革。没有人民的全面参与,再先进的技术、再完善的政策也难以发挥作用,必须将人民的生产生活真正全方位融入到龙江生态振兴实践。

3.落脚点:一切成果人民共享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0],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必须由人民来评判。只有让人民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收益,有更多的获得感,提升幸福感,人民才会支持、参与,才能真正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性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性。

龙江生态振兴一切成果人民共享,客观上要求共享的可持续性、全面性和人民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11]生态振兴不是刮一股风就过去了,而是要人民持续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持续享受到美好生态环境。全面性强调人民获得生态振兴的全方位成果,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发展效益等。生态共享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特征在生态领域的必然要求,人民整体性强调所有龙江人都能在生态振兴中受益,包括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富裕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青壮年和老龄人口。

共享不是同步共享、更不是平均主义。共享要根据自然特征、区域主体功能和人民参与程度体现差别性。林业地区、农业地区与能源开发地区因自然特征差别和承担功能差别也必然存在生态振兴成果的差别性。林业和农业因植被覆盖率高可以获得更高的碳汇收益、生态旅游收益,而能源开发地区生态振兴的重点在于环境保护,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

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引领龙江生态振兴的实践要求

1.坚持解放思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振兴观

龙江生态振兴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为指导,就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振兴观。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人民共享的根本逻辑。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宣传工作,提升各级干部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等各方面体现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广泛参与的意识。二是将生态振兴成果的评价由单纯的“数据监测指标”拓展为“数据监测指标+民意调查指标”,赋予人民发言权和决策参与权。三是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畅通人民利益申诉渠道。对于危害生态安全和人民生态利益的行为从严从重处罚,避免个人或企业打着生态保护的幌子获利。

2.坚持为了人民,在创新协调开放发展中提升人民的生态满足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面的,生态振兴带给人民的幸福感也必然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安全的自然环境、优美的生活空间、可及的价值回报、提升的竞争能力都要在不同层面得以体现。一是要促进生态振兴与科技创新相融合,走以技术革新带动绿色产业、节能环保的路子;二是要促进生态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走既追求长期效益,又考虑人民短期接受能力的路子;三是要在开放合作中不断深化生态振兴,走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取众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路子。

3.坚持依靠人民,千方百计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破解技术革新“最后一公里”难题、巩固生态保护成绩、坚持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都要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培育人民生态振兴意识。通过互联网、宣传栏、专业讲座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向人民宣传在生态良好中促进龙江振兴和在振兴中享受生态良好的双重效益;二是培育人民创造精神。弘扬人民创造精神就要尊重人民创造、支持人民创造,建立与人民的沟通协商机制,不断改善干部工作作风,为人民在生态振兴中主动探索、积极实践提供制度、机制和物质的全方位保障;三是培育人民奋斗精神。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保障人民在生态实践中获得劳动收益;树立生态振兴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发挥榜样的力量;广泛开展基层典型示范活动,评选“生态友好“家庭,形成”典型经验大家学“的良好风尚。

4.坚持一切成果人民共享,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要求。促进生态共享,为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生态保障就要既体现公平,又尊重貢献;既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各地区生态振兴方案,将人民共享贯穿到人居环境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双碳目标实现各方面,并明确保障机制,体现衡量指标。

〔参 考 文 献〕

[1]许勤.奋进新征程 再创新辉煌 为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奋斗[N].黑龙江日报,2022-05-05(001).

[2]王天海.中西方生态文明观比较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6).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0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9]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求是网,2021-02-25.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行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8-22(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收稿日期:2023 — 01 — 12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东北农业大学)(21SZJS2301022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景村融合的绿色治理机制及政策保障研究”(21BJY189)。

作者简介:周利秋(1981—),女(蒙古族),黑龙江铁力人,讲师,系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人民性及其新时代意义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深刻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