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2023-05-30苑天舒

环球人物 2023年1期
关键词:万象更新阴气北半球

苑天舒

新年到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春秋繁露·玉英》:“谓一元者,大始也。”所谓“一元,大始”,即“天地之始”,是一切新的开始。在《说文解字》中,第一个汉字是“一”,第二个是“元”,第三个是“天”,它们在所有的汉字中位列至高无上的地位。《说文》:“元,始也,从一,从兀。”南宋王应麟说:“《舜典》纪元日,《商训》称元祀,《春秋》书元年,人君之元,即乾坤之元也。”历史的新篇章,天地乾坤的新开端,都可以称之为“元”。

中国人把一年的开端称为“元日”或“元旦”。传统上的“元旦”应该是正月初一。中国历术运算以冬至为起点,冬至所在的月为“子月”,这是一年12个月的首月,然后顺序是丑月、寅月、卯月……战国时人们认为,周代以子月为正月,即“建子为正”,称“子正”“周正”,《春秋》《孟子》记事就用周正(或称“周历”);商代以丑月为正月,即“建丑为正”,称“丑正”“殷正”,《诗经》《月令》就使用丑正(或称“殷历”);夏代以寅月为正月,即“建寅为正”,称“寅正”“夏正”,战国时代的“三晋”、楚国都使用寅正(或称“夏历”),这也就是孔子所说“行夏之时”。“夏历”与表冷暖寒暑的春夏秋冬最为相应,最便于农事生产,因此以寅月为正月的“夏历”就行用不衰,两千多年不废。今天我们使用的农历依然还是“行夏之时”的“夏历”,是月相变化的朔望月与太阳光直射地球表面角度变化的回归年相结合的阴阳合历。冬至在子月,往后推算,经丑月,便到了寅月,即正月,正月初一就是“春节”。“元”为天地之始,“春”为四时之始。

2022年12月22日是“冬至”,其所在的农历月即子月。这个冬至是农历十一月(子月)廿九,第二天(2022年12月23日)是腊月(丑月)初一,往后数30天(2023年1月21日)便是腊月三十(除夕),下一天(2023年1月22日)便是正月(寅月)初一,这是中國传统的新年第一天——“元旦”,即春节。

中国开始使用西历是在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开始,将1月1日定为“新年”,并未称为“元旦”。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将公历的1月1日命名为“元旦”,这里的“元旦”没有天文学上的意义。以太阳回归年为依据的“冬至”“夏至”,以及阴阳合历的中国农历则是有天文学意义和科学根据的。

中国人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这是建立在太阳的视运动即回归年长度的基础上,最早是靠观察日影长度的变化来确定,所谓“立竿测影”。立根竿子,就是“表”,表影从平放的圭上显示出来,以确定时令,称为“圭表测景”。《周礼》注:“冬至,日在牵牛,景(影)丈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此长短之极,极则气至。”冬至日影最长,就作为一个天文年度的起算点,其时刻确定得准不准关系着全年节气的预报。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测定准确的冬至时刻。测出两次冬至时刻,就能得到一年的长度。这样定出的年,就是回归年,古代称之为“岁实”。冬至日是太阳直射点达到地球的最南端(南回归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日子。日照时间短到了极致,阴气极盛,但此时弱到极致的阳气开始复苏了。

从冬至日开始,北半球的白天一天天长起来,太阳的直射点也一天天移向北半球。《周易》中有两个卦象:一个是剥卦(),一个是复卦()。前者剥卦()五阴在下,逐次上升,一阳在上,面临着即将被剥落的危险,阴盛阳衰发展到了极点。后者复卦()从前者剥卦()发展而来,一阳在下,五阴在上,揭示着剥极必复的自然规律。《周易·序卦传》:“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剥卦()最上面的一阳不会被剥尽,从上反下,呈现“一阳来复”,即复卦()。冬至前为剥卦,北半球看着太阳远去,到了最远端,北半球的阴气发展到了极致。冬至一到,“一阳来复”,阳气在下面复现。此时阳气虽弱,但是其生机开始呈现并发展,预示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冬至,是剥极必复的转化点,是北半球日照能量的极弱反转点。但是天上(太阳运行)的能量反转要在地上体现出来还需要时日,尽管到了冬至,但是大地回春需要一个过程,大约45天。冬至是冬之极致,阴气能量也蓄积到了最高点,其威力的释放还要有一个“最后的疯狂”,“一阳来复”“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都是要经历最寒冷的感受与最严峻的考验。冬至日,从冬至到立春之间,还有两个节气:小雪、大雪。从冬至开始“数九”,“冷在三九”“三九四九冰上走”,是中国大地上最冷的时候。“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最冷的三九四九过去,到了五九六九,大地回春已经可以感觉到了,河边柳枝渐显春色。

这个壬寅年的冬至前后,新冠病毒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对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冬天。从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看,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这是“天行”。《周易》里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任何事物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到这个过程的尽头之时,阴阳之间的能量转化是不可能发生的。冬至前,阴阳能量较量的总体形势是阴长阳消,这种阴长之势发展到了极致,才会向反面转化。“冬至一阳生”,一阳虽然稚嫩微弱,却是新生的力量,内蕴“刚长”的强劲势头,蕴含着蓬勃的生机活力,其前途“利有攸往”。这种“天地之心”,是外显的世界内在蕴含着转化的能量,这是客观的规律,是自然的功能,是宇宙之心。

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中国人有着坚定的信念:“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生生之谓易”,这是宇宙大化流行的基本原动力,是活泼泼的盎然生机,与人道的恻隐仁爱之心息息相通。

我们迎接新年元旦,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是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猜你喜欢

万象更新阴气北半球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清凉一夏
战“疫”生产两不误万象更新在春天
南北半球天象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万象更新
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青梨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