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网络素养的结构与教育对策研究

2023-05-30刘瑶王江洋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学生

刘瑶 王江洋

摘要: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尚不成熟,网络素养不高,容易成为遭受“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欺凌”等网络危害的主要对象,严重影响其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收集中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表现,根据网络素养的概念内涵以及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中学生网络素养结构包括网络法律意识、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环境意识、网络信息使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五个方面,并从学校课程建设、班级日常管理、家校协同合作、教育行政与社区服务联动支持四个角度提出了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素养结构;网络素养教育

作者简介:刘瑶,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王江洋,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人格、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JKMR20221458。

2021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为10.11亿人,10~19岁中小学生群体占比达到12.3%。网络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手机使用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欺凌”“网络犯罪”等诸多危害。中学生由于尚未成年,其思想与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成为遭受网络危害的主要对象。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出现了“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甚至出现人身伤亡、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而这归根结底是由于网络素养缺失引发不良网络使用行为。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一、中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素养教育的提出

(一)網络素养的概念界定

所谓网络素养,是指在网络环境或网络行为中,网络使用者除了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以搜寻、检索、利用、创造信息外,也应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法律常识,并合乎礼仪地使用网络,以解决个人日常生活的问题。它是一种理性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个人健康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网络素养教育概况

网络素养教育是以提升网络使用者网络素养为目的教育活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而学校教育应是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

从相关政策导向角度,近些年,教育部先后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说明国家层面认识到为了防止中学生网络沉迷,就必须规范其网络使用行为,要求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狠抓落实防止中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辽宁省教育厅印发《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加强中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充分表明我省对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

从中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角度来看,多项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网络素养缺失问题严重,体现为学生在网络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网络知识,但对网络素养认知度偏低,网络是非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对意义价值层面的思考,网络法律意识与伦理道德修养也十分薄弱;网络行为目的性、计划性缺乏,娱乐行为占主导;对网络批判意识缺乏,对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能力不足,反思与意义建构能力尚未形成。由此可见,开展和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工作方向。

实施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前提是要明确中学生网络素养的构成结构是什么。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明晰中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施的对策建议。

二、中学生网络素养结构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辽宁省内4所普通中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样本,样本具体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1.自编中学生网络素养调查开放式问卷

该问卷包括五方面开放式问题:(1)你平时使用互联网做些什么事?如网络娱乐活动、查资料等,请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2)你如何分辨网络上的信息是真实信息还是谣言?请具体写出你的辨别方法。(3)你在上网时都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如个人隐私、财产安全等,请尽可能多地列举出具体措施或做法。(4)你在上网时遇到过哪些违反道德礼仪的行为?如谩骂、诋毁等,请尽可能多地将你遇到的违反道德礼仪的行为列举出来。(5)你知道什么样的网络使用行为是违法行为吗?如随意盗用他人著作权等,请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你知道的网络违法行为。以此来考察中学生对网络素养的理解。

2.自编中学生网络素养测量问卷

问卷正式版共有20个项目,包括五个维度,即网络法律意识、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环境意识、网络信息使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问卷项目采用五级记分法,1代表“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说不清”,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在本研究中,问卷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7,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53;验证性因素结果拟合良好:χ2/df=2.19,CFI=0.90,TLI=0.89,RMSEA=0.06,RMR=0.07。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程序

首先,通过对样本1的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的中学生网络素养描述词汇,并按词频进行排列统计,由两名研究者共同讨论完成编码、归类与汇总,结合文献的理论推导,形成中学生网络素养的理论建构。基于理论建构,编制《中学生网络素养预测问卷》的初始项目。然后,请心理学研究者给问卷做内容效度评估,形成《中学生网络素养测量问卷(预测版)》。

其次,向样本2发放预测问卷,通过SPSS25.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中学生网络素养结构,形成《中学生网络素养测量问卷》的正式问卷。

再次,向样本3发放正式问卷,通过AMOS24.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明确中学生网络素养结构。

最后,采用样本3和样本4的数据对《中学生网络素养测评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以及内容效度、结构效度的检验。

三、中学生网络素养结构的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网络素养结构的探索

用《中学生网络素养测量问卷(预测版)》对样本2收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计算经矫正的题总相关值),删除了14个经矫正的题总相关值低于0.3和多重相关平方值低于0.3的项目,保留了31个项目。再对剩余31个项目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量表的结构。结果发现,取样适当性指标KMO=0.90,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3992.06(df=465,p<0.001),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直接斜交旋转,按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抽取共同因素。按照因素分析法的项目删除原则,删除因素载荷低于0.3、因素内项目数少于3的项目以及与理论建构不相符的项目共11项,最终提取出网络法律意识、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环境意识、网络信息使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等五个因素,累积贡献率为52.70%,模型较为理想(见表2)。

(二)中学生网络素养结构的验证

用《中学生网络素养测量问卷(正式版)》对样本3收集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来验证《中学生网络素养测量问卷》的结构。问卷的各项拟合指标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χ2/df的值小于5,相对拟合指数CFI、IFI、GFI、AGFI、NFI、TLI值均大于0.80,绝对拟合指数RMR和RMSEA均小于0.10,符合统计测量学标准。这表明,中学生网络素养五维结构拟合良好,可以用来表达中学生网络素养涵盖的基本表现。

(三)中學生网络素养结构的基本内涵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中学生网络素养的结构。

网络法律意识是指中学生了解并重视有关网络使用的法律规范,如禁止随意盗用他人账号、利用合法方式求证信息真实性、不能在网络上任意毁谤他人名誉等。这是中学生网络素养结构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方面。

网络道德意识是指中学生能意识到不在网络上任意批评与谩骂他人,与他人在网络交谈以及分享、利用信息资源时能保有礼仪并进行理性的互动、分享与利用信息资源,能遵守网络世界中的规范。

网络环境意识是指中学生对网络环境有理性的认知,能对网络环境做出合理判断,主动接受正能量网络文化的熏陶,坚决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营造清朗的网络氛围。

网络信息使用意识是指中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使用有着正确的认知,使用官方网站等正规渠道的信息,对不明来历的信息做到不相信和不传播,尊重网络中正规渠道信息的版权,正确辨别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对网络信息资源加以过滤,合理合规地获取、使用网络中的资源。

网络安全意识是指中学生具备网络风险防范意识,在网络上与他人互动时,能合宜地使用对策以应对网络上可能遭遇的问题,包括个人网络隐私安全、电子邮件使用安全以及网络聊天交友安全等。

上述五个因素均是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网络素养。首先,根据因素分析的方差解释率可以看出,网络法律意识在中学生网络素养结构中的贡献率是最高的,并且由于中学生尚未成熟,有时难以分辨出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所以其网络法律意识仍然是很薄弱的,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其次,中学生的人生观、思想、价值理念等都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会比较模糊,因此,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再次,各种网站对一些不合乎规则的字眼进行自动屏蔽,营造更为清朗的网络环境,使中学生能受到正能量网络文化的熏陶,进而表现出较高的网络环境意识和网络信息使用意识也是很重要的。最后,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等问题,所以中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同样很重要。

四、实施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中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课程,有效发挥网络素养教育的学校主阵地作用

作为开展中学生网络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注重加大中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课程的建设力度。在师资以及硬件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开设网络素养课程。课程内容设置依据中学生网络素养结构展开,以培养、提升中学生网络素养为目标,可分为“网络法律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环境教育”“网络信息使用技能”“网络安全教育”五大课程模块,按照深浅难易程度在初中、高中阶段循序渐进实施。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知识讲授、活动体验、案例分析、技能操练等多种方式。课程结束后,对中学生网络素养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予以评估,以此检验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网络素养水平,进而调整、完善相关教学内容。

在师资以及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采取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的方式,开设融合式课程。例如,在心理健康课中向中学生渗透网络法律意识、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环境意识、网络信息使用意识及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内容,尤其是在课堂上重点向中学生传授一些防止网络游戏沉迷、摆脱网络成瘾的心理疏导方法与技巧。通过行之有效的课内外练习,切实防止中学生沉迷网络。

(二)做好班主任班级日常管理,加强中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自我规范教育

中学生的自律性有待加强,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中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自我规范教育。

首先,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学习网上文明公约,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提升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不在网络上侮辱他人,与他人友好交流,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科知识学习与信息检索,不浏览不良网站,提升学生的网络环境意识和网络信息使用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等,提升网络安全意识。

其次,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网络公益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掌握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最后,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与网络素养提升相关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建立提高网络素养的自我规范意识。

(三)家校协同合作,有效发挥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的辅助、支撑作用

中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有一定的辅助、支撑作用。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网络使用行为,在家中不能无节制地使用手机,更不宜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使用手机从事娱乐活动。

其次,家长要适度干预孩子在家中的上网行为,比如与孩子商量制定家庭网络使用规则,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比较敏感,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都充满好奇,特别容易通过网络寻求心理需要的满足。因此,家长一方面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亲子关怀,另一方面要与孩子谈论一些网络法律、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最后,家长还需与班主任针对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及时保持沟通,将在家中不能解决的孩子不良网络使用问题报告给学校,使学校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存在的不良网络使用行为表现,进而调整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四)教育行政与社区服务合作,构建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施的联动支持机制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施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能否形成足够的合力。除家校协同外,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为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并对各个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的落实、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确保网络素养教育真正得到有效落实。其次,要切实采取必要举措为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例如,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法律法規,增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与问责,推动实施绿色网络健康计划,及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

与此同时,社区也需响应政府的号召,为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供服务性支持。例如,组织社会工作者或从事网络信息工作的专业志愿者深入居民区、街道、公共场所,开展维护网络法律、网络道德、健康网络使用行为以及网络安全的社会宣传,使中学生可以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提高网络法律、网络道德、网络环境、网络信息使用及网络安全意识,从而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伟军,王玮,等.网络时代的核心素养:从信息素养到网络素养[J].图书与情报,2020(4).

[2]杨允.初中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3]李宝敏.儿童网络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与教育建议——以上海市六所学校的抽样调查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6).

[4]Stodt B,Wegmann E,Brand M. Predicting dysfunctional Internet use;the role of age,conscientiousness,and Internet literacy i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yberbully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Behavior Psychology and Learning,2016(4).

[5]王潇,杨梨.初中生网络媒介素养及教育现状研究——基于深圳市某中学的调查[J].少年儿童研究,2021(12).

[6]王叶.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3).

[7]孙宽宁,张冠文.重视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山东省中学生网络接触行为调查分析[J].当代传播,2006(5).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