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心理课程教学设计

2023-05-30张岩杰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座位同桌课题

张岩杰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影响非常大,学生的交往出现了新状况。有研究指出,中小学生存在交往动机多元化、交往技能和知识贫乏、交往行为功利化等问题。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面临各种复杂的挑战,维护与同伴及其群体间的和谐关系变得越来越艰难,而同伴之间的平等、横向和互为借鉴的成长关系,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表达纠结与烦恼,尝试进行社会化活动的最佳机会。学校是同伴聚集的场所,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人际交往的主题活动尤为重要。

一、人际交往课程的课题确立

对于人际交往课题的确立,一是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规定的交往内容;二是来源于教师依据学生最近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调查,通过调查探究此交往问题发生的概率、类型或者现象等。因为只有课题符合学生实际时,他们才会在教育活动中积极探索解决方法,课堂才会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人际交往课题的确立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注重科学性,有教育意义,观点不能片面和绝对;二是要符合学生年龄段的交往特点且有时代性;三是核心概念要界定清晰,具有普遍性,小而聚焦,如“我做你温暖的同桌”“有话好好说”“耐心倾听不打断”“重‘塑’亲情”等课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体验,达到较好的效果;四是要直击内容,蕴含教学目标,如“我想真实地告诉你”“有话好好说”等课题,可以使课堂操作顺畅,便于学生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下,起到提醒、促动、练习等效果。

二、人际交往课程的理念设计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多而复杂,为使设计理念科学、清晰,教师应掌握好四点要求:一是要简述与交往主题相关的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现实存在的交往问题或者现象,以及本课的目的;二是语言要聚焦凝练、不笼统,论述要与主题相关;三是运用的理论要具体明确,适用本课的主题;四是设计理念的书写要精练简洁。

例如,下面是“我做你温暖的同桌”一课的设计理念:

小学五年级学生处理问题时以自我感受为中心,问题解决模式常常是争执与冲突,造成了不良的人际关系。同桌是学生交往最密切的对象。在日常学习中,同桌之间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矛盾不断,这是因为同桌之间不会近距离友好相处造成的。“我做你温暖的同桌”这节心理课,意在引导学生明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与同学近距离相处的方法。

该设计理念言简意赅、一目了然,既表现了小学五年级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交往特点,又简述了选取同桌作为处理问题切入点的原因,最后简单说明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三、人际交往课程的目标设定

人际交往课题的教学目标,在小学阶段以交往行为训练为主,初中阶段以交往认知行为改变为主。交往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能为学生所接受,又要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此外,交往活动各个目标之间要具有层次性。每个交往目标都有一个主体部分的活动作支撑,交往的体验式活动之间也是有递进关系的,后一个活动最好是前一个活动的加深和延展。这样的目标设定就会使学生实现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行为到认知的改变。例如,“‘不’要这么说出口”一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对朋友说“不”的重要性;敢于恰当地说“不”;初步学习说“不”的方法。又如,“我会拒绝”一课的教学目标:感受生活中因为不会拒绝给自己带来的不愉快交往情绪;学会拒绝的技巧;运用学会的技巧练习拒绝。

四、人际交往课程的教学过程

(一)体验式活动

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源泉。交往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处理好自身交往的烦恼,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师要创设大量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唤起自我意识,走进自己的交往故事,从而改变对交往的认知和交往方式。

例如,小学二年级心理课“学会说对不起”的主体部分,全班同学都参与了“说对不起”的三场心理短剧演出,即做错了不说“对不起”、随意说“对不起”、正确说“对不起”,最后设置情景练习——向曾经因自己做错事被伤害的同学道歉。因为学生表演的是自己的故事,整个课前排演和道歉练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得非常踊跃和投入。整个课堂教师用了很少的语言,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课堂结构

1.把握时间

学生交往教育有大量的体验式活动,若体验不充分,则达不到预期的活动效果;若时间过长,则学生互动交往体验中微妙的感受会被忽略,失去最佳的教育时机。所以,教师课前要做好各环节的时间分配。

2.内容聚焦

课堂上使用的学生交往故事、交往困惑体验、交往案例等要紧紧围绕课题。同一交往主题的内容很多,比如同一个“交往表达”主题的体验游戏,可用作“大胆表达”课题、“学会表达”课题或者“认知改变”课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引领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目标,并注意语言的精准到位。

(三)教学环节

1.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最好有学生之间身体或者语言互动的游戏,并且教师要尽可能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通过相互之间的身体或语言接触,生生、师生之间会减少防御,达到破冰的效果。热身活动中初步感知主题,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热身活动时间不宜过长,2~3分钟即可。

2.呈现课题内容

首先,学生交往的问题很复杂,教师在呈现材料时,要在反复斟酌主题内容后再确定呈现方式。

例如,“我做你温暖的同桌”一课用心理短剧《我的地盘我做主》呈现。同桌之间交往问题最多,用心理剧呈现两个人平时交往的普遍状态:碰胳膊、抢地方、弄坏作业、吵架行为等,这个心理短剧的每一句台词都聚焦主题,呈现的内容非常饱满,学生看后会觉得剧情说的就是自己的感受,从而促使他们反思。

又如,小学高年级学生男女交往课题“有分寸更和谐”:大屏幕出示低年级男女生手拉手出操、参加艺术节表演、音乐课跳舞、下课做游戏等图片。运用图片呈现低年级时男女生交往的场景,进而让学生将过去与当下进行对比,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之间的交往需要有分寸。

其次,呈现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课题,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些教师会将公众人物的不正确交往故事,或者社会上一些因为交往不当而错失机会等案例作为问题呈现,这样的内容距离学生太远,不利于学生感受当下自身的交往问题。

3.知行改变

首先,要注重深层体验。在问题呈现以后,学生的交往感受被唤起,处在问题情境之中,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使用心理学教育技术,设计具体的学生生活和学习主题情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和感受。例如,以下是小学五年级的心理课“换一换,试一试”的知行改变环节设计。

游戏一:找座位

学生报数,按照单双号围成内外圆圈面对面站好。音乐响起,大家跟着音乐跳起来。音乐停止,内外圈的同学对做“石头剪刀布”,如果自己与对方都做出相同的手势,就热情地与对方击掌,再去找与自己相同手势的座位。如果座位已經坐满了人,那就重新加入游戏。

师:第一次就找到座位的同学,你对没找到座位同学的感受是什么?第二次找到新座位的同学,你对第一次就找到座位同学的感受是什么?第三次找到座位的同学呢?

游戏二:换座位

座位上的同学在音乐响起后,跟着音乐走起来。音乐停,大家坐,坐的时候,看看桌子上的桌牌角度。

师:请你描述一下第一次坐的位置上看到的桌牌是什么样子?这一次你坐的位置上看到的桌牌是什么样子?桌牌没换为什么不一样了?

游戏三:说一说

学生跟自己旁边的小伙伴同时说一说自己喜爱吃哪些水果。音乐响起,大家停止说。

师:你听到对方说什么了吗?问一问小伙伴听到你说什么了吗?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音乐再次停止,这时两个小伙伴分别说爱吃的水果名称。

师:这一次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隐喻的心理学教育技术,精心设计了既贴近学生实际又很简单的3个游戏。学生在这样的游戏中,感受改变对象、改变位置、改变方式等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样,教师就把很难理解的换位思考通过无声的教育语言下使学生理解并内化,达成了教学目标。

其次,要注重讨论分享。通过讨论和分享,可以使交往问题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聚焦。教师与学生一起整理无序的、烦琐的感性经验,使学生形成清晰明了的理性经验,从而改变认知和行为,获得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经验、方法和技巧等。

例如,“换一换,试一试”这节课的讨论分享环节,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讲故事。每名学生都在小组里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上不愉快的故事,然后换一种角度,说一说让自己不愉快的人当时为什么那么做,如果自己说不出来大家可以帮忙,最后全班分享。二是绘画。每名学生都在小组里说一说曾经因为自己的无意识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并以小组为单位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歉意,最后全班交流分享。

4.提炼总结

学生在探究和体验的基础上,感受自己这节课的交往收获。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交往的感性经验,将获得的感性经验内化成良好的交往品质。

有的教师在这一环节增加了一些个人期待的说理性语言,这是不提倡的。因为这些交往观点和方法不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学生获得的不是在经历体验后自己生成的感受,所以很难有课后的知行改变。

五、人际交往课程的教师提问

教师在交往课中的提问,很多与其他心理主题课的要求是一样的。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五点:一是语言凝练、清晰具体;二是直击课题,顺势而为,导向目标;三是常用具体化、面质、重复等心理学教育技术;四是避免全封闭的提问,多采用适度开放的提问;五是学生每次体验后,教师都要有提问,以此帮助学生梳理感性认识。

总之,要提高中小学生交往能力,心理教师在活动设计部分要花精力去思考和探究。只有课堂设计科学合理、易于操作,有恰当的体验活动,才会顺利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座位同桌课题
换座位
我的新同桌
换同桌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巴士上的座位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换座位
羡慕我同桌
那个没抢到座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