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传统戏中历史题材剧目的主题分析
2023-05-30吴彬
吴彬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ZD23)。
作者简介:
吴 彬,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摘 要:传统戏与史传文学和演义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剧目都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影子,这类历史故事剧大量存在于传统剧目中。就题材内容和思想价值而言,这些剧目从民间立场出发,集中表达了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对忠臣良将的同情,对底层人民的歌颂,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戏曲发展的优良传统——为底层发声,为人民创作。通过对豫剧传统戏中历史题材剧目研究,可以把握传统戏中历史剧创作的基本面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当代戏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豫剧;传统戏;历史题材;民间立场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3)03-0066-10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3.03.008
我国历史悠久,王朝更迭频繁,而且向有修史的传统,数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为后世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俗话说,“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尽的三列国”,足见历史故事之丰富,剧目之众多。由于传统戏与史传文学和演义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剧目都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影子,这类历史故事剧大量存在于传统剧目中,而且所占比重甚大。
就目前所能看到的豫剧传统戏中的历史题材剧目而言,其故事的时间跨度非常之大,从上古至晚清,皆有表现。王培义认为,“豫剧中之最大特色即历史剧众多如三国演义说岳,每喜折其有兴趣之部分编为剧本演唱。以轶事入剧者,以神怪小说入剧者亦所通见,但不若以历史材料入剧者广。”[1]马灵泉说:“各梆戏舞台所演戏剧,据各艺员所云,共有四五百出,多取材于历史与传说,戏剧内容性质,有属于忠孝节义者,有属于礼义廉耻者,亦有属于猥亵淫靡神怪迷信者。”[2]王、马二人所言,道出了梆子剧种在剧目选材方面的共同特征,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就题材内容和思想价值而言,這些剧目从民间立场出发,集中表达了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对忠臣良将的同情,对底层人民的歌颂,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优良传统——为底层发声,为人民创作。通过对豫剧传统戏中历史题材剧目的研究,应该可以把握传统戏中历史剧创作的基本面貌。
一、对专制王权的批判
专制王权,从来都是人民的死敌。王权专制最严酷的时代,往往是民怨最大的时期,也是忠臣良将、豪杰义士层出不穷的时候,正所谓“板荡识贤臣”。譬如传统戏中的“封神演义”“春秋战国”“两汉三国”“隋唐演义”等系列剧目,无一不直接表现了政局的动荡和人民的呼声。在这些剧目中,对王权专制批判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封神演义系列中的《头冀州》《后冀州》《比干挖心》《反五关》等和两汉三国系列中的《收岑彭》《收吴汉》《收纪昌》《收邳彤》《斩姚期》等。前者是对历史上著名的“昏君”的批判,后者则是对历史上著名的“明君”的批判,不管是昏君还是明君,对他们的书写往往是由知识分子(史家)完成的,但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对其善恶臧否民间自有立场和尺度。除此之外,春秋战国系列中的《前楚国》《后楚国》《禅宇寺》《鞭打楚王尸》等,也是对专制王权的批判,由于此系列剧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忠臣伍子胥,为了言说的方便,我们放在后文论述。
传统戏中以商周历史为背景的剧目不在少数,多集中于商朝末年。其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暴露商纣王的荒淫无道,残害忠良;二是表现姜子牙的文韬武略。因受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此类剧目多具神话色彩,但其基本思想却是体现了历史的精神——与专制王权的斗争,即钱穆所说的“极强的战斗精神”[3]。其中,《头冀州》《后冀州》是商纣王逼苏护献女进宫,最终逼反苏护的故事。苏护是《封神演义》中虚构的人物,但因这两个戏所表现的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其关目又与“苏人以美女妲己奉纣”[4]这一历史事件相吻合,故以历史剧视之。女娲寿诞之日,纣王前去降香并题诗壁上,希望有朝一日“取回长乐侍君王”。女娲大怒,命千年狐狸精下凡祸乱商朝。降香归来,纣王因思念女娲成疾,就命费仲物色美女进宫侍奉。费仲推荐苏护之女苏妲己,纣王命苏护送女进京,苏护却留下“永不朝商”的反诗回了冀州。纣王大怒,命北伯侯崇侯虎带兵捉拿苏护。崇黑虎认为是纣王做事有亏,劝说哥哥不要与苏护为敌,崇侯虎不听,结果被苏全忠打败。崇黑虎力主讲和,前往冀州城劝说苏护送女进京,西伯侯姬昌也派人前来规劝,为了顾全大局苏护只好同意送女进京。该剧展现了苏护被逼无奈,铤而走险,又迫于无奈,被动接受事实的心路历程。不管是被逼造反,还是逆来顺受,这一切都是商纣王的淫威造成的,是专制王权的必然结果。这种被迫无奈做出的抉择,一旦忍耐力达到极点,矛盾就会再次爆发,最终走向决裂,而《后冀州》便是一出表现苏护与商纣王彻底决裂的戏。
《后冀州》又名《二冀州》,情节接续《头冀州》,讲的是苏护父子投奔西岐的故事。苏护送女(假苏妲己)进京,纣王封他为太师,传令费仲押宴,文武百官在十里长亭为他敬酒。崇侯虎对苏护素有敌意,大闹十里长亭,并与儿子崇应彪密谋要截杀苏护。崇侯虎骂苏护是胭粉官,苏护一气之下反出朝歌,兵发太云山。太云山下,苏护父子被崇侯虎父子拦截,幸亏郑伦及时赶来,杀败崇侯虎。郑伦乃是真妲己所派,苏妲己被狐狸精吃掉后成了灯光神,她把真情告知父兄,让他们投奔西岐而去。
这两部戏都是以唱和武打为主的剧目,围绕苏护一家的遭遇敷衍剧情,批判了商纣王的荒淫无道与昏庸误国,正是因为他的好色才导致臣子的家庭破碎,忠臣不得不走上反叛的道路。苏护一家的不幸仅仅只是一个开头,是外戚的遭遇,而殷商王室宗亲的遭遇则比此要惨烈得多,其或逃亡,或装疯,或惨死,不一而足,这就是《比干挖心》里面所展示的血淋淋的一幕。
《比干挖心》也是一出反映商纣王荒淫无道、残害忠良的剧目,而且其荒淫残暴程度相对于前面两个剧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受《封神演义》的影响,该剧也带有神话色彩,但那只是艺术手法,而非戏剧要表现的主题,其主题则是写臣之忠、君之恶,是典型的宫廷戏,反映了庙堂上的常见现象——“忠而被谤”[5]1933该剧的主要情节是史有所载的,最早记录这个事件的是先秦历史文献《尚书》。在《尚书·泰誓下》中,周武王例数商纣恶行时说道:“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痡四海。崇信奸回,放黜师保,屏弃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6]这里说到“剖贤人之心”,但并未说明贤人是谁,及至《史记·殷本纪》则有了明确记述: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5]79
《比干挖心》是一出唱做并重的本戏,该劇情节紧凑,故事非常吸引人,而且人物众多,剧中所涉主要人物都是史有其人的。殷商先王不听臣谏,舍弃微子启而立纣为王,纣王宠信妲己,逢凶败德。身为少师,比干有感于国势日衰,约请父师箕子胥共商对策,箕子胥也毫无办法。纣王残暴不仁,经常怀疑微子启,微子启无意于争夺帝位,也不忍见殷商败亡,便逃避于荒野。箕子胥眼见社稷将要败亡,欲谏不能,欲去不忍,便佯装疯了,不再过问政事。奏章已经堆积如山,纣王都不理会;闻太师在外征战,向朝廷催要粮草都一个月了,催粮官还没有见到纣王;九侯造反,也需要处理。比干身为丞相,不能坐视不理,得知纣王正在鹿台宴乐,便冒死前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剧的情节铺展开了。
鹿台之上,纣王与妲己在宴乐。比干来到鹿台,要面见纣王,但纣王不准他上鹿台,比干舍命闯上鹿台。鹿台之上,比干连奏四本,纣王很不耐烦,不让他再往下讲,比干继续奏本,纣王越听越烦,答应比干明天就上朝理事。比干夸纣王“乃是有道的明君”,纣王一时高兴,就挽留他在鹿台一起欢乐,比干伺机不断挖苦纣王。鹿台宴乐这场戏,矛盾冲突激烈,特别是比干拼死上到鹿台奏本的场面,纣王一句,比干一句,君臣对话,节奏紧张,让观众不禁为比干的生死捏一把汗。而这种紧张的节奏是靠君臣的对话表现出来的,气氛则是靠比干拼死闯鹿台营造出来的,崇侯虎、费仲、尤浑三个奸臣的出现无疑加重了这种紧张气氛。更为关键的是,比干在露台上发现了狐妖,这也为他后来的惨死埋下了伏笔。
武成王黄飞虎带领兵士巡查皇城,比干将露台上见到狐妖的事告诉了他,黄飞虎命人火烧轩辕坟。群狐被烧死,妲己怀恨在心,与胡喜媚定计,假装重病,需要七窍玲珑心作药引子才能活命。纣王得知朝臣中只有比干有七窍玲珑心,就宣比干进宫。为了营救比干,夏超伙同昆连武、赫胥襄、官伟等人到鹿台奏本,结果是激怒纣王,四位大臣被杀。鹿台上,纣王向比干借取七窍玲珑心,比干苦劝纣王要以江山社稷为重,纣王不听,比干只好把心挖出给了纣王,然后骑马出城。苏妲己变作卖菜妇,在路边叫卖无心菜,比干上前与她搭话。卖菜妇说:“菜无心就不能活,人若无心,就该死呀!”比干闻听,坠马而死。
这是一出忠臣惨死的大悲剧,一方面高度赞扬了比干的忠正之气、忠良之心、忠义之举,另一方面也深刻批判了纣王与妲己的荒淫、狠毒和残暴。商纣与妲己的故事是一块明镜,它照亮了人间忠奸善恶、美丑妍媸。像比干这样的大忠臣,历朝历代,代不乏人,但忠臣直谏却不得善终者亦比比皆是。这是人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造成这一切的主凶乃是专制政体,只要独裁专制存在一日,这样敢于犯言直谏之人就随时有被杀戮的危险。所谓殷鉴不远,当引以为戒。
《比干挖心》写的是忠臣被杀,《反五关》则是写的良将出走。苏妲己寿诞,武成王黄飞虎之妻贾氏前去拜寿,纣王垂涎贾氏美貌欲行非礼,贾氏不从,大骂昏君后跳楼身亡。黄飞虎之妹黄娘娘为嫂子鸣不平,也跳楼而死。黄明、周纪鼓动造反,黄飞虎满怀家恨离开朝歌投奔西岐,途中冲破五道关口,终于弃暗投明。这是一出昏君欺负臣下最终导致良将叛逃的故事。正是这一系列残害忠臣逼走良将的错误行为,导致商纣王众叛亲离,以自焚收场。在这些剧目中,《比干挖心》无疑最具代表性,其故事也最深入人心,它把商纣王的暴虐残忍暴露到了极点。
如果说上述几个剧目是对历史上著名的“昏君”的批判,在历史观和价值观方面彰显了史家与民众的共同立场的话,那么《收岑彭》《收吴汉》《收纪昌》《收邳彤》《斩姚期》等剧目则对史书中有定评的“明君”——光武帝刘秀,表达了不同于史家书写的民间立场。关于光武帝刘秀,史书中称他“圣德灵威,龙兴凤举”[7],特别是在保全功臣方面,唐代李靖称其“独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贤于高祖远矣”[8],薛居正则说:“自古帝王,能保全功臣者,唯光武一人而已矣。”[9]但是,豫剧传统戏中的刘秀系列题材剧目,却展示了一个屠戮功臣的帝王形象,这种为求一己之利而无视他人生命的行为,不仅发生在他称帝之前,也表现在他称帝之后,前者以著名的“四收”为代表,后者则以“斩姚期”为最著。
光武帝系列剧目的出现,是与他反抗王莽的新朝并与之发生战争分不开的。王莽的新朝是被刘秀的东汉王朝取而代之的,但身为西汉皇室后裔的刘秀,也并非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用何兹全先生的话说:“刘秀的政权是在各地豪强地主的拥护下建立起来的。刘秀的左右最有力的助手,差不多都是豪强,都是在农民大起义中率宗族、宾客、部曲、奴隶起事的人。”[10]因其有官僚支持,为了一己之私往往不择手段。《东观汉记》中说刘秀为人“多权略”。[11]“四收”剧目便是他“多权略”的注脚。
《收岑彭》,又名《棘阳关》,是刘秀出外访将,姚期保驾,收服岑彭的故事。为了收服岑彭,邓禹派景丹男扮女装去白云庵请回岑彭的母亲,同时又智激马武去攻打棘阳关,并且命马武扮作响马抢走岑彭之妻。岑彭之妻乃是王莽的女儿,母亲妻子都被汉兵掳去,岑彭便前往汉营要人。邓禹要岑彭降汉,否则就要杀了皇太,把公主送与马武为妻。岑彭想假意投汉,再伺机救出母亲和妻子,邓禹却暗中用计,借岑彭之手杀了公主。公主被杀,岑彭的归路也就断了,只好投降汉营。岑彭是个将才,邓禹要帮刘秀收服他,为我所用,初衷是好的。但为了收服岑彭,不惜借刀杀人,借岑彭之手杀死公主,夫杀妻,邓禹这一招实在是太阴损了。既然爱才又想招降,就应该用真诚去打动对方的心,而不是使用损招逼人投诚。
无独有偶,《收吴汉》也是一出“夫杀妻”的血腥剧,该剧又名《乱潼关》。马成陪伴刘秀外出访贤,夜宿神庙。岑彭奉了邓禹将令去潼关招降吴汉,也借宿神庙,遇到马成和刘秀。邓禹派姚期去收服吴汉,姚期化名张奇,取得吴汉的信任,吴汉派他去寻找灵药为母治病。姚期路过神庙,遇到刘秀等人。马成与岑彭、姚期定计,一方面由刘秀假扮医生去给吴母看病,另一方面由岑彭前去潼关,以向吴汉借兵为名,混入吴汉军中,伺机与马武里应外合,收服吴汉。吴母告诉吴汉,她是心病,只要把王莽推翻,恢复汉室江山,病就好了。吴汉感到为难,因为吴妻乃是王莽之女。刘秀化名马良冒充神医,与马成分别来到吴汉府上。马良给吴母看完病就走了,马成告诉吴母看病之人就是刘秀,他们此来是劝降吴汉的。岑彭来到吴汉家中,要借兵救母,吴汉疑心岑彭已经降汉要杀岑彭。吴母告诉吴汉,其父是被王莽所杀,要吴汉杀了王莽,扶保刘秀登基。吴汉有心上金殿去杀王莽,妻子在一旁“珠泪嚎啕”;吴汉有心下关去捉拿刘秀,吴母又哭得“心如扎刀”。马武攻打潼关,张奇提议让岑彭带兵御敌,吴汉认为张奇有勇有谋,就把潼关城的兵权交给他料理。张奇和吴母都知道岑彭已经降汉,只有吴汉和妻子蒙在鼓里。岑彭以苏献传旨为由将吴汉诳出城,张奇在城头竖起汉旗,还放火烧了吴府。岑彭将吴母、吴妻诳入汉营,吴汉知道岑彭已然降汉,便大战岑彭。马武谎称公主已与他配成夫妻,吴汉大怒,遂杀公主,投降汉营。
该剧和《收岑彭》一样,为了收服吴汉,采用了诓骗的办法,并借刀杀人,借夫之手杀妻。虽然岑彭、吴汉之妻都是王莽的女儿,但两位公主都非恶人,而且孝敬婆婆,对父亲篡汉也并不支持。为了收服岑、吴二人,便借他们之手杀死自己的妻子,有悖人伦,实在残忍,非人君之所为,非仁义之师所当为。从另一方面看,该剧也暴露出权力争夺中的血腥。
《收纪昌》又名《纪母求药》《尧王庙》,是一出为了访贤而逼死人母的血腥剧。纪昌得了疮疾,纪母请医诊治。刘秀出外访贤遇到纪母,谎称自己医术高超,纪母便请他诊治。纪昌疮疾治愈,母子二人盛情款待刘秀。刘秀亮明身份,希望纪昌能跟随他扶保汉朝。纪昌推辞说:“为尽孝不把母亲抛。”纪母希望儿子跟随刘秀,“幼主爷千里把你找,你就该随他进汉朝。能尽忠你莫行孝,娘死后不要你把纸烧!”为了款待刘秀,纪母让纪昌上街去买酒肉,刘秀伺机在纪家门框上留下诗句:“伯母若不悬梁吊,你儿纪昌不进朝”,然后跨马而去。刘秀走后,纪母发现门框上的诗句,“幼主爷留诗你太毒了,立逼我老婆子赴阴曹!急慌忙我取绳套,就往屋梁上边抛。”想以死成全刘秀,又担心儿子知道是刘秀逼她死的,更不愿扶保汉朝。于是,纪母留下诗句:“为娘一死我情愿,你不必埋怨汉小王。”然后上吊而死。纪昌见母亲悬梁而死,刘秀已无踪影,空留两行诗句,大骂“汉刘秀你留诗太毒了,立逼我的娘赴阴曹”,及至看到母亲留下的诗句,纪昌哭道:“老母亲哪,这是你自己留诗自己伤,到叫孩儿痛悲伤。”纪昌葬母之后,投奔刘秀而去。
刘秀为了收服纪昌,为己所用,不惜逼死纪昌的母亲,这是伤人伦的。从中不难看出,统治阶级缺乏人情味,不讲天理、人伦和人性,只为一己之私利而不惜牺牲他人生命。统治阶级的血腥、残忍和罪恶,由此可见一斑。
《收岑彭》《收吴汉》《收纪昌》,这三个戏都是与刘秀有关的。为了招降岑彭、吴汉、纪昌三人,刘秀要么逼死别人的妻子,要么逼死别人的老母,无一不是败坏人伦之举,带着强烈的血腥味。一方面是爱惜人才,其实并非真正的爱惜,而是在利用人才,把人才当作为一己谋私利的工具;另一方面又不能真心去吸引人才,感动人才,而是采用卑劣手段,不惜以败坏人伦之举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统治阶级的残忍和灭绝人性触目惊心。这三个戏,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卑劣无耻。情节触目惊心,思想发人深省。
《收邳彤》,又名《三空桥》。王莽杀了老主,篡汉自立,老主之子刘秀,在南阳招兵聚将。老主之弟邯郸王刘玉王想为兄王报仇,就修书给刘秀,请侄儿到邯郸共谋大事。刘秀要去邯郸赴宴,邓禹荐举淮安贾复保驾。刘秀修书,由邓禹去淮安搬兵。贾复告诉邓禹,当年他在朝为总兵,老主把他贬谪到淮安城,现在幼主要他去保驾,他无兵可派,不能前往。邓禹下跪求情,贾复看在结义兄弟的面上只好答应。贾复保驾,刘秀让邓禹占卜吉凶,卦象显示只有贾复死了邳彤才会投靠刘秀。邓禹不敢说出真情,怕贾复知道后不去邯郸。邯郸城内,酒席宴上,见刘秀哀叹不乐,刘玉王就提议去校场观看邳彤演武。校场上,贾复跟邳彤比武,并暗箭伤人射死刘玉王。邳彤大战贾复,把贾复的肠子刺出。关键时刻,姚期、马武前来助战,贾复生擒邳彤。刘秀命马武劝降邳彤,邳彤宁死不降。贾复劝降邳彤并作担保,邳彤归顺刘秀,贾复大笑而死。
收了一将(邳彤),死了一将(贾复),两平,没有任何收获和战利可言。而且刘秀明明知道,收了邳彤,贾复就会死,但仍然要这样做,还不敢告诉贾复,就是担心贾复不尽忠。刘秀大费周章,派邓禹从南阳跑到淮安,就是为了请一个被贬官的贾复来为他保驾赴宴。刘玉王邀请刘秀的目的,是为了给老主报仇,共商对付王莽的办法。但到了邯郸,两人根本就没有去谈这档子事。只是因为刘秀酒席筵上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做叔父的刘玉王便请刘秀去校场看邳彤演武,為刘秀解闷。偏偏是刘秀这边,又默许了贾复要与邳彤比武的动机,而贾复却又心存不良杀死了刘玉王,其实就是杀死了一个对付王莽的帮手。因为自始至终,刘玉王没有流露出要与刘秀争夺江山的念头。刘秀只为了一己之私,而且是盲目地为了自己,竟然默许了叔父的被杀,更默许了为了收服邳彤而让贾复送死。此时的刘秀还没有当上皇帝,还是在劲敌王莽健在的情况下,他本应以仁义为重,以收买人心为重,但从整本戏来看,丝毫看不出刘秀人君的一面,而尽是凶残和寡情不仁。如果说仅就一个戏来看这还是个案的话,那么联系前面的《收岑彭》《收吴汉》《收纪昌》等剧,这个“收”无一不暴露了刘秀的人格缺陷。这四个戏应该是对封建统治者,特别是被誉为“中兴之主”的汉光武皇帝的批判。这种批判不是仅仅放在刘秀当上皇帝之后,而是在他当皇帝之前,还在招兵聚将,正需要笼络人心,收买人心的时候。《东观汉记》中说:“帝仁智明达,多权略,乐施耐爱人。”[11]这是正史中的记载,但地方戏舞台上却是另一种面貌。孰是孰非?或许真如柏杨所言:“所谓‘正史,简直飞象过河兼鬼话连篇”[12]。民间对刘秀的认同感由此可见一斑。
《斩姚期》又名《马武打朝》《马武揭金砖》,讲的是刘秀当上皇帝之后,诛杀大将的故事。它进一步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哪怕是再英姿天纵之人,一旦权力在手,就会六亲不认,基本的人性被泯灭干净,摇身一变成为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姚刚因为有功社稷,刘秀赐他御街夸官。姚刚路过太师府门前,杜太师命家将拦路,双方争斗,太师被打死。姚期得知儿子打死了杜太师,大怒,要绑子上殿。姚刚打死杜太师,多亏众文武联名奏本才保他不死,但要他率军征西,将功折罪。光武帝下朝,在西宫院摆下酒宴,希望杜娘娘能谅解姚刚打死太师之事。杜娘娘表面上无所谓,但心下却另做盘算。她先把皇上灌醉,又宣来姚期,栽赃陷害姚期调戏她。姚期与之争辩,她鼓动皇上斩了姚期。陈俊闻听姐夫姚期将被斩首,要进宫保本被西宫院的张才打死。为救姚期,马成进宫求情,杜娘娘听从张才之计,开怀露胸诬陷马成,马成被拔舌挖眼而死。邓禹、王霸也要进宫保本,闻听马成已死心中害怕,就碰头死了。杜娘娘传旨,谁再保本诛灭九族。马武从南脚趾国归来,听说圣上要杀姚期,陈俊等人为了保本先后死去,不禁义愤填胸要进宫找昏王和贱妃算账。马武没有兵器,就揭开地面的金砖作兵器。在敌楼下,已死诸臣的鬼魂出现,姚期的鬼魂用金砖砸死了马武。见二十八宿将全都殒命,只剩自己一人,光武帝不胜伤悲。姚刚征西归来,听说皇上腰斩父亲姚期,便去找光武帝和杜娘娘算账。光武帝为了自保,交出了杜娘娘,姚刚“马踏贱妃一命亡”,然后到二郎山落草去了。眼见满朝文武都死了,光武帝痛哭不已,马武鬼魂用金砖砸死了光武帝,光武帝和二十八宿将的鬼魂一起到玉帝那里报到去了。
从上述剧目不难看出,光武帝系列剧目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重新审视刘秀,对其冷酷无情的一面进行了深刻剖析,反映了民间立场。我国封建时代以儒家思想治国,特别是经过董仲舒的鼓吹,最终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3]确立为不可动摇的纲纪,影响深远。对此,熟读古书的毛泽东深有体会,他曾将支配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总结为四种:“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14]束缚久了,自然就会加以反抗,要挣脱束缚。从民间立场来说,对于自由精神的向往是从来没有止歇过的,具体到舞台层面,便是在戏曲演出中想尽各种办法,对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给予无情调弄和嘲讽,乃至鞭挞,光武帝系列剧目便是如此。
二、对忠臣良将的同情
传统戏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忠奸对立模式,有昏君奸臣,必有忠臣良将,从而构成矛盾的对立面,推动剧情的发展。我国历史文化厚重,史籍里的忠臣良将人数众多,他们为国干成,世所敬仰。但专制王朝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忠臣良将往往境遇不佳,仕途坎坷,要么遭到帝王的猜忌,要么遭到奸臣的陷害。在猜忌与陷害中,有多少热血抛洒,汇成了仇河恨海,家事、国事、天下事,错综复杂,交错其间。以伍子胥的遭遇和杨家将的故事为题材的一系列剧目即是如此,家仇国恨寄寓其中,千秋碧血、浩然正气,震铄古今。
有关伍子胥家族遭遇的系列剧目主要有《前楚国》《后楚国》《禅宇寺》《鞭打楚王尸》等。这几个剧目在故事情节的发展方面,前后相接,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伍子胥家族的悲壮史。关于伍子胥及其家族的惨剧,在《左传》和《越绝书》《史记》中都有记载,属于历史剧的范畴,而且是历史悲剧。
《前楚国》讲述的是楚平王霸占儿媳,最终酿成宫廷悲剧的故事。楚正宫带儿子芊建去佛昌阁还愿,恰好吴国夫人也带着女儿碧莲到佛殿降香。芊建与碧莲一见钟情,楚正宫与吴国夫人就做主确定了姻亲关系。楚正宫回宫后把定亲的事告诉了楚平王,楚平王立即派费无极去吴国搬亲。费无极到吴国搬来了吴碧莲,楚平王念其有功,准他游玩三宫,他却被芊建打了。为了报复芊建,费无极将碧莲献给楚平王以制造父子矛盾。楚平王见碧莲貌美,封她为西宫娘娘。费无极向楚平王禀奏,灵山风景很美可去游玩。柳盗跖与烈皮豹得知楚平王游灵山,便率众下山劫持。楚平王遭困,芊建命伍子胥火速救驾,他自己则游玩三宫去了。芊建到三宫去游玩,遇到西宫娘娘吴碧莲,芊建尚不知婚事被调包,当得知他娶的是侍女马超群而非吴碧莲,一怒之下杀了费无极。楚平王从灵山归来,闻听费无极被杀,大骂芊建败坏纲常,并要斩了他。听说要斩芊建,楚正宫与楚平王理论并说出实情,真正败坏纲常的是楚平王而非芊建。楚平王意识到错在自己但又不愿认错,反倒要“既错了我还打错处办”。楚正宫赌气说:“要斩把俺母子一齐斩,我情愿随皇儿命赴黄泉。”盛怒之下的楚平王立即传令刀斧手,把楚正宫和马超群一并绑了问斩。虽然楚平王心中也明白,“王梓童御皇儿绑出问斩,仔细想杀他们实在屈冤!国王家不认错王回宫院,到西宫探一探王的玉天仙。”为了搭救芊建等人,伍子胥被迫铤而走险,率众造反。楚平王闻听,令费无虎带兵平叛。费无虎祭起千斤闸,压死了芊建和楚正宫,马超群怀抱幼子被伍子胥救出。
这是一个悲剧,是发生在王室内部的大悲剧。本来是一桩喜事(婚姻大事),却因奸臣作恶,偷梁换柱,制造父子矛盾,最终造成太子、王后惨死,太子妃逃走,家破人亡的慘剧。楚平王明明知道错在自己却不肯认错,反倒一错再错,在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它充分暴露了专制帝王的性格弱点——刚愎自用,唯我独尊,自私凶残,冷酷无情,为了一己尊严不愿承认错误,毫不顾忌纲常伦理和亲情;呈现了帝王家庭内部的血腥,而这种血腥的制造者就是一国之主宰;揭示了专制独裁体制的罪恶本质,不消灭这种专制政体,此类罪恶将会不断地重复上演。
《后楚国》的剧情紧接《前楚国》。伍子胥保护马超群母子逃出京城,来到樊城老家。其父伍彦基尚在京城,卞磊奉旨抄了伍家,伍彦基被杀,老夫人碰头而死。卞磊又率兵追至樊城,伍子胥的二哥伍尚出马迎战,被卞磊射死,二太太听说丈夫已死就上吊了。贾夫人出马大战卞磊,战败后跳楼而死。伍子胥见夫人已死,对娘娘说:“俺居家为你无根本,你看看寒心不寒心!”马超群“一见贾氏把命尽,血水流流好寒心。他居家为俺把命尽,不如我扑楼命归阴。”娘娘要死,被伍子胥拦住了。贾夫人死后,大太太和伍奢也先后拔剑自刎。伍子胥见家人都死了,怀着悲痛心情保护马超群出府,逃至九仙台。九仙台下,飞沙走石,卞磊被捉,兵士撤退,伍子胥逃走。
这是个悲剧,是个大惨剧,是一门忠烈的大惨剧。伍家世代忠良,功劳卓著,只因出于正义保护王室的血脉,却造成家破人亡、满门抄斩的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是谁?楚平王。这全是因为楚平王之错,因为楚平王一错再错,错不悔改造成的大悲剧。在这场大悲剧中,奸臣(费无极是始作俑者,卞磊是推波助澜者)无疑是悲剧的促成者,他们是楚平王的帮凶。楚平王为了一己颜面(知错不改,继续错下去)不惜杀死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包括儿媳和孙子,他的倒行逆施逼反了忠臣伍子胥,他的一错再错最终逼走了伍子胥(投吴),他最终做了自己的掘墓人。妻子死了,儿子死了,儿媳和孙子逃走了,忠臣死的死,逃的逃,一国之君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禅宇寺》又名《困禅宇》《武昭关》,剧情紧接《后楚国》。这是一出小戏,是“武生青衣唱做工并重戏”[15]。伍子胥保护马超群逃走,卞庄奉旨追赶。伍子胥逃至禅宇寺,卞庄率军把禅宇寺团团围住。马超群埋怨伍子胥不去迎敌,伍子胥埋怨马超群,为了保护她母子,伍家人一个个都死了。伍子胥一气之下,只保小王子不保娘娘了。马超群无奈,把襁褓中的小王子交给伍子胥就跳井而死,伍子胥怀抱小王子出寺大战卞庄。伍子胥逃离之时留下诗句,要去吴国搬兵。
紧接《禅宇寺》的是《鞭打楚王尸》,这是一出人物众多、唱做并重的净行剧目。伍子胥带着专诸来到吴国,要借兵复仇。丞相孟敖外出访将,遇到伍子胥,便引荐给姬光。伍子胥述说楚平王无道,专诸献计,用鱼藏剑的办法刺杀王僚扶保姬光。专诸刺王僚成功后,姬光封赏伍子胥,允其带领人马回楚国复仇。伍子胥率兵伐楚,但楚平王已死,墓就在湖里,伍子胥命人把湖水淘干,找到了楚平王的死尸。伍子胥满门被杀,怀恨在心,见到楚平王的尸体愤而鞭打,打了三百鞭,打得尸骨都烂掉了,又扔到水中。探子来报,庆忌带人马围困吴国皇城,伍子胥连夜率兵回朝保驾。
上述几个剧目都是与伍子胥有关的,讲述了忠臣伍子胥如何一步步走上反楚的道路,一门忠烈为何惨遭杀戮的悲剧。它深刻地揭示了专制君主为了个人私欲而胡作非为,最终成了自己掘墓人的道理。像伍子胥这样忠臣遭难,最终被逼无奈投奔他国以复仇的故事,绝非个案,《金台将》中的乐毅亦是如此。该剧又名《乐毅伐齐》,其本事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湣王听信谗言,贬谪名将乐毅,欲杀太子田法章,充分暴露君权时代,“专制杀人”的罪恶本质,它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成为王朝帝制的丛林法则。
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因为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武备孱弱,常遭异族欺凌被动挨打,战争持续不断。在这一系列战争中,以杨家将的故事流传最广,从而也为后世的剧目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这类剧目往往表现为忠奸对立。有关杨家将系列的剧目非常多,既有故事情节前后紧密相连的《两狼山》《篡御状》《拿潘》《提寇》《审潘》《密松林》等,也有相互之间在时间上没有必然连贯性的《牧虎关》《杨景打擂》《西冀州》《杨八姐闹酒店》《董家岭》《孟良盗发》《杨景盗骨》等。上述剧目以宋、辽两国军事对峙为背景,一方面刻画了杨家几代人对国家的忠义之气,另一方面也鞭挞了潘洪、王强等奸臣勾结番邦迫害忠良的险恶用心。这些剧目一直是许多剧团的看家戏,久演不衰,为观众所熟知,兹不赘言。
三、对底层人民的歌颂
传统戏在书写历史题材故事的时候,对上层社会常取批判的眼光,而对下层社会则常怀悲悯情怀,不吝赞美与歌颂,通过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切实行动,凸显其人格的光亮,旗帜鲜明地表达编戏之人的价值立场。《和氏璧》和《宇宙锋》堪称这类题材剧目的代表作。这两个戏,都是规模宏大,情节复杂,行当众多,人物个性鲜明。特别是《和氏璧》,在人物创造方面别开生面,塑造了一个不同于其他老旦行的角色,赋予她侠义精神,从而使这一舞台形象更加个性鲜明,一醒观众耳目。
《和氏璧》又名《伐苏秦》,是一出小生、老生唱做并重的好戏,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苏秦与张仪的故事。其本事见诸《史记·张仪列传》。《史记》中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张仪与苏秦师事鬼谷子(世称王禅老祖),楚相亡璧而怀疑张仪,张仪遭到笞打,张仪前去拜会苏秦,苏秦故意怠慢张仪,张仪赌气离去,苏秦暗中差人赠金给张仪并助其入秦为官,苏秦舍人向张仪兜底,张仪感愧等诸多细节。这些细节为后世的戏曲创作提供了形象的素材,《和氏璧》中便大量地吸收了这些素材,当然也有创造。该剧人物众多,结构庞大,情节复杂,故事性强,悬念迭出,非常吸引人。它不但刻画了苏秦、张仪这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情同手足的优秀品格,也塑造了名不见史传的冯母、昭阳母、冯巧云、冯杰等小人物,他们或深明大义,或舍生取义,或重情重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冯母形象尤为光彩照人,这是一位深明大义、知恩图报、侠肝义胆、有勇有谋、机智干练、武功高强的老妈妈形象。
冯母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她在剧中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剧中第二场,张仪投楚,妻子还在老家,冯母不怕路途遥远,只身前去接张娘子来楚国与张仪团聚。助人为乐、侠肝义胆的气派跃然纸上。在第五场中,张仪被昭阳打伤之后,冯杰把张仪救回家中,当张仪想跟随熊贾去赵国时,冯母先是提醒张仪:“只是棒疮未愈,如何去得?”见张仪执意要去,她便主动提出:“恩人既要前去,叫小儿与你作伴,途中侍奉如何?”张仪说:“小官人若去,我才放心。”她立即吩咐儿子:“冯杰下边打点行装。”张仪此次远行,放心不下妻子,就想托付给冯母照应。张仪说:“妈妈我今去后,还有一事不干。”冯母很爽快地问道:“有何事情不干?向老身说来。”张仪说:“我今去后,撇娘子年幼,一去无靠,有心叫她拜妈妈为母,我才放心。”冯母很干脆地回答:“一说就是,不用拜。”当张仪一定要妻子拜的时候,冯母说:“哪个叫他拜!”并宽慰张仪:“恩人放心。”张娘子拜罢,冯母对张娘子说:“劝娘子免啼哭莫把泪落,穿锦缎食酒肉焉能轻薄,管保你必不能忍饥受饿”。张仪问道:“若有人欺?”冯母答道:“有人欺我与他便见死活。”第七场中,张仪逃走后,昭阳派翟贤来家中盘问张娘子。冯母对昭阳恨之入骨,大有杀之远走他乡之气概。张娘子怕见官,冯母又允女儿冯巧云冒充张娘子去见官。见到翟贤,她无所畏惧,不卑不亢,与之辩理。当女儿冒充张娘子来见翟贤时,她安慰女儿说:“儿呀!翟贤到了,将胆放大,口要放快,有娘在此,料也无碍,不怕什么。”翟贤见冯巧云貌美就盯着看,冯母讥讽道:“看甚么?不识啥样。”冯母知道,翟贤对女儿动了花花肠子。翟贤走后,她说道:“让这小辈多活几个时辰。”张娘子“诚恐那人还来”,她宽慰道:“有你妹妹那样口舌,不怕甚么!你们看守门户,娘到衙前打探。”一看就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一言一行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而且不卑不亢,中气十足。在第十一场中,冯母要带张娘子逃奔魏国,在城门口被军门拦阻,她毫不畏惧,先是假说:“我们母女二人出城降香。”当军门说她“身带利刃,不得不疑”时,她与之理论,骂军门“放屁!”一气之下杀死军门,扬长而去。及至昭阳派兵追来,她也不怕还宽慰张娘子:“千员将他到来不足为虑,我的儿莫惊慌展放眉齐。”“你且躲避林内,待娘回去找几个首级。”张娘子担心寡不敌众,她说:“千军不在娘意,百兵何须为奇!”“这几载杀人心全未动起,都只为追兵到将娘来逼,那怕那人如云枪刀似雨,娘看他乱纷纷百不为一。”面对宋元,冯母反问道:“宋元,你比昔群虎如何?”“宋元,敢再来与老娘复战几合不成?什么将!”最后,她杀死宋元,赶走追兵,“一人舍命萬难敌”。在第十五场中,张仪打败了楚国,冯母闻讯又及时带着张娘子寻找张仪,把妻子送还于他。
從上述各场次中冯母的言谈举止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见过世面,有主见,有胆略的老太太。她的存在对于剧情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身上所透射的侠肝义胆,与剧中另一老太太昭阳母相互映衬,两个老太太都是有见识的慈善老人,但所处地位不一样,生存环境不一样,处事风格也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形象的塑造,使得全剧因之增色生辉。
《宇宙锋》又名《一口剑》《六义图》,是传统戏中的名剧,诸多地方剧种都有演出,其本事最早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该剧描绘了一幅底层小人物的群像,如哑奴、赵重、钱孝母子、瞎子赵顾、孙刘娘等。该剧既然又名《六义图》,足见编戏之人对这六个底层小人物的敬重。哑奴虽然口不能言,但她机智聪明,也非常善良,始终追随服侍赵花芝,在冤案破解、矛盾化解上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赵重是匡府忠实的仆人,他知恩图报,舍身替主而死。这种义气,令人感动。钱孝母子作为穷苦的底层小民,在大义面前毫不含糊,知恩图报,为此不惜献出生命。还有赵顾与孙刘娘夫妻俩,不畏强权,敢于为匡家抱不平,骂康建叶等奸佞。他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但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能明事理,晓善恶,辨忠奸。这是民族的脊梁!
作为产生于封建时代的传统戏,一方面,它在表演技艺方面已经非常纯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另一方面,它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和传递的价值观念,却常为人诟病,认为它缺乏现代思想,是要批判的。然而,如果深入具体的文本就会发现,情况并不尽然,在大批量的传统戏中是有珠玉存其间的,其中不少剧目的思想是与今人相通的,是具有现代意识和人文内涵的。对传统戏中历史题材剧目的发掘,是一个披沙拣金,淬火成钢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当代戏剧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6]。
参考文献:
[1] 王培义.豫剧通论[J].戏剧周刊,1924(02):11.
[2] 马灵泉.相国寺[M].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144.
[3]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68.
[4] 皇甫谧,等.帝王世纪 世本 逸周书 古本竹书纪年[M].济南:齐鲁书社,2010:33.
[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 江灏.今古文尚书全译[M].钱宗武,译注.周秉钧,审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14.
[7]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646.
[8] 骈宇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02.
[9]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181.
[10] 何兹全.秦汉史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113.
[11] 赵晔.二十五别史(6)·东观汉记[M].济南:齐鲁书社,2000:2.
[12] 柏杨.“鬼话”中国正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20.
[13] 班固.关中丛书·白虎通义(卷3-4)[M].西安:陕西通志馆,1934:44.
[1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
[15] 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省艺术(戏剧)研究所.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32.
[1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28(03).
(责任编辑:杨 飞 涂 艳)
Abstract:Traditional plays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historical and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and romance novels. Many plays have the traces of historical figures and historical events. Such history plays exist in a large number in the traditional plays. In terms of subject matter and ideological value, these plays, starting from a folk standpoint, focus on criticizing the autocratic monarchy, showing sympathy for loyal officials and generals and praising the underprivileged people. And they clearly reflect the great tradition of Chinese opera, that is, to speak out for the underprivileged and to create for the people. Through the study of history plays in the traditional Henan Opera, it can gain the creation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plays in the traditional operas, with an ultimate goal to achiev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operas.
Key words:Henan Opera; traditional opera; historical theme; folk stand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