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统编本教材的思辨性表达教学探析

2023-05-30刘荣华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刘荣华

摘要:思辨性表达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辩证、有证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思辨性表达教学的核心目标,阅读交流、口语交际、写话习作是统编本教材进行思辨性表达教学的主要路径,把握学段要求、加强价值引导、创设表达情境、展开思辨过程是开展思辨性表达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统编本教材;思辨性表达;教学目标;教学路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新要求,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为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的课程理念,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阅读是信息的输入,表达是信息的输出,思辨是阅读与表达的核心。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统编本教材开展思辨性表达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当前语文教师学习2022年版课标、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基于统编本教材的思辨性表达教学目标探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等多种教学功能,有效的教学始于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2022年版课标中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定位,结合统编本教材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思辨性表达教學的核心目标是能辩证、有证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1.在思辨中能辩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022年版课标在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内涵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总目标中又提出了“辩证地思考问题”的教学要求。辩证思维是从事物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的思维方式。思辨是通过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类别、事理等情况进行辨别分析,辩证思考是思辨的本质特性。思辨性表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用联系发展与对立统一的眼光分析问题,辨析事物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与真伪优劣,客观辩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统编本教材无论从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从表达主题的确立,都积极鼓励学生辩证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要根据说话场合来确定说话声音的大小,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从小培养讲文明讲礼貌的意识,在思辨性表达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在思辨中有证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022年版课标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要求,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定位中又强调了“重证据”表达的要求。实证思维是以实际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理性思维方式,它强调以事实证据为依据的证明,而不是以个人愿望为依据的判断。思辨是一种基于标准的评价过程,有理有据是思辨的基本要求。思辨性表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证据与观点的关系,学会有证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统编本教材在语文要素、教学内容等编排中,都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有证据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后面的思考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小练笔是“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用事实说话的方法,培养学生有证据地表达的意识,在思辨性表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证思维能力。

3.在思辨中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022年版课标在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内涵中提出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定位中提出了“有条理”地表达的要求。逻辑思维是人们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逻辑是思辨的基础,有条理地表达是衡量一个人思辨能力的重要表现。思辨性表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辨别总分、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统编本教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隐含着许多逻辑思维的训练因素,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后面的思考题是“‘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意在引导学生知道课文先从地球美丽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等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再得出人类应该保护地球的结论;明白课文前三个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白课文前三个部分之间的递进关系,在思辨性表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基于统编本教材的思辨性表达教学路径探析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路径是完成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语言表达是将思维成果用语言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语文课程可以通过多条路径来进行思辨性表达教学。

1.在阅读交流中学习思辨性表达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2022年版课标中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都是采用“读写一体化”的方式建构的。阅读需要分享与交流,阅读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表达方法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开展思辨性表达教学的基本路径。

统编本教材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中有许多带有思辨色彩的问题,通过这些思辨性阅读问题的讨论交流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忆读书》,课后思考题是讨论是否赞同作者的读书方法——“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内容和自己的读书经验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不赞同作者的读书方法,因为读成错别字会影响阅读理解的;有的学生赞同作者的读书方法,因为作者这样读“越看越明白”,因为不同的读书目的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这样就在学生阅读说理的过程中进行思辨性表达教学。统编本教材课后思考题中还有许多小练笔,这些也是进行思辨性表达教学的重要资源。

2.在口语交际中学习思辨性表达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表达可以分为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的发展早于书面语言的发展。口头语言表达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重要方式,有着比书面语言表达更直接、更快速和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统编本教材口语交际中编有大量的思辨性表达的内容,是开展思辨性表达教学的重要路径。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辩论”,让学生思考“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展开辩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丰富认识,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事情,处理问题”。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引導学生围绕教材中提供的“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练字”“不可以说谎/可以讲善意的谎言”等思辨题,开展辩论活动,在辩论中指导学生“听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抓住漏洞进行反驳,注意用语文明”。这样在口语交际中开展思辨性表达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

3.在写话习作中学习思辨性表达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是练习写作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时期。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课标把第一学段写作定位为“写话”,把第二、三学段写作定位为“习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统编本教材在写话和习作中编有很多思辨性的写作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的重要路径。如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写话“如果可以养小动物,你想养什么?写写你的理由,试着多写几条”,鼓励学生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让学生思考“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在指导学生练习“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家乡的风俗习惯发表自己的看法,辩证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

三、基于统编本教材的思辨性表达教学策略探析

教学策略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订的教学程序和采取的教学措施。在思辨性表达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培养学生能辩证、有证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1.把握思辨性表达教学的学段要求

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根据2022年版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的要求,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第二学段的教学重点是“发表对文本的看法,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第三学段的教学重点是“对文本进行评价”“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依托统编本教材进行思辨性表达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2022年版课标的学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课堂的教学目标。如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学目标的重点可以是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想要推荐的一部动画片,从最具有吸引力的人物、故事片段等方面“说出一两个理由”。再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教学目标的重点可以是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观察自己想介绍的植物朋友,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观察实践中做好观察记录,然后“依据事实和细节”写出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又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教学目标的重点可以是引导学生先观察漫画的内容,再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来思考漫画的含义,然后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观看漫画的启示。

2.加强思辨性表达教学的价值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思辨性表达倡导学生独立思考,但不是天马行空、信口开河,发表的观点要符合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思辨性表达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也要重视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习作“故事新编”要求学生“先设想一下故事的结局”“假如我们选‘乌龟又赢了这个结局,可以想象新的故事情节”。教学时,许多学生借助教材中提供的兔子“路过一片萝卜地”、乌龟“借助滑板”等情节展开想象,新编了许多龟兔赛跑的故事。其中有个学生想象的故事情节是“乌龟挖陷阱—兔子掉进陷阱—乌龟又赢了”,虽然想象了新的故事情节,但是不符合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维度的要求,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如把陷阱想象成是猎人捕猎挖的等。这样在故事新编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的要求,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的和谐发展。

3.精心创设思辨性表达教学的情境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写作是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活动。2022年版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提出了“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的要求。情境式写作是现代作文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更能唤醒学生大脑中的生活记忆与体验,激活学生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

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要求学生“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向别人介绍你的动物朋友。如果你没有养过这些动物,也可以就自己熟悉的动物创设一个情境来写……”教材中预设了三种情境:一是羊丢失时请小伙伴们帮忙寻找;二是外出旅行时请邻居帮忙喂养小狗;三是搬家时请同学收养小猫。不同的情境,写作的重点不同,运用的语言也有所不同。写作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写作情境,根据自己选择的写作情境确定写作重点,在思辨中培养学生选择材料与布局谋篇的能力;写作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写作情境和写作重点,选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在思辨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写作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写作内容、语言是否符合写作情境,在思辨中培养学生评价和修改的能力。这样教学,就能在情境式写作的全过程指导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

4.充分展开思辨性表达教学的过程

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言语和行动体现出来。学习支架是帮助学生有意义地解决问题或有效完成任务的有效手段,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可以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思辨是人类高级的思维活动,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让思辨过程变得清晰可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要求学生思考“你希望和谁一同去探险”“你想去哪儿探险?打算带上哪些装备?可能会遇到什么险情”“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如果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就更好了”。教学时,我们可以借用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在鱼骨图上行方格中填写遇到的困境,下行方格中填写求生的方法,中间的鱼骨里填写心情的变化,鱼骨的尾部写上根据遇到困境和求生方法所选择的一同探险的人员及打算帶上的装备……这样借助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就可以让学生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开展丰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在思辨性表达中感受想象探险和写作交流的快乐。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新概念,是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新事物。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性阅读研究多,思辨性表达研究少。思辨性表达教学对深化学生思辨性阅读、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亟需我们积极实践,深入探索,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作芳,张凤英.支架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2022(3):10-12.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