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律:汇聚蓬勃的力量
2023-05-30魏星
魏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主张按照“言语生成律”教语文,追求言意共生、情境创生、教学相生、生生不息的教学风格。出版《魏星:言语生成律》《语用:语文教学新坐标》等著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00多篇,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先打个比方。如果把核心素养比作是一座“冰山模型”的话,那露在水面上的、看得见的部分是语言行为,而潜藏在水底下的更为巨大的部分是语言背后的情感、思维、审美和文化的部分。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矛盾在于语文行为系统与情意动力系统、内容知识系统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要以外显的语言运用为主线,将文化、思维、审美等内隐的因素蕴含其中,在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中产生整体的集聚功能。这种共生的关系,不单表现在显与隐上,还表现在言与意、虚与实、教与学、读与写等诸多关系上。走向共生的语文教学,学生在语言中和通过语言在倾听、在吐露、在表现,自我意识、存在价值得到充分展露,从而生成、汇聚和释放出蓬勃的力量。
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这篇演讲有文法,有修辞,有逻辑,表达的精神以及表达精神的方式都富有巨大的能量。不少教师教学这一课,根据议论文的特点进行分析: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写了几层意思,然后条分缕析,这样就稀释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我教学这篇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倾听作者的言语意图:反复朗读课文,借助查阅的资料,说说毛泽东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对谁演讲的,主要的用意是什么。整体把握课文后,观看《张思德》电影中的演讲片段,进一步强化认知情境。
之后,我一字不差地背诵了整篇课文,力求传递文字中的力量。学生似乎被“镇住”了,老师怎么能背出来?“同学们能不能声情并茂地背出来?”学生情绪很高:“能!”我强调要找到语言的秘密,抓住语言的“构式”去背。有的同学背诵第1自然段时发现:“这段话有四个‘是字,先说我们的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支队伍是干什么的呢,连用两个‘是字,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最后说张思德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教师追问:“连用四个‘是字,读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更多的学生发现了,连用四个“是”字,一层进一层,很有条理,很有气势,能够传递表达的力量。就这样,学生进入作者的表达,并用朗读、背诵表达自己的理解。背诵这个环节是真刀实枪的,用了整整一节课时间。有的学生用演讲的语气,试图把语言背后的气韵传递出来,特别是抓住课文中的关联词语来帮助记忆,并在朗读中凸显这些词语,体验语言文字背后的逻辑与思想。
第二课时,我布置了写“微议论文”的任务:“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警句作为论点,运用这个单元或学过课文中的事例来论证。”这一任务激活了整个单元的细胞,学生运用关联思维进行整合,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
有的联系《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李大钊就是这样一位革命先驱……在被捕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伟大的力量就是来自于共同的革命目标,来自于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他坚信革命目标一定会实现。”
有的联系《十里长街送总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周恩来总理一生为人民服务,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此,他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当灵车驶过长安街的时候,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今天,周总理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有的联系《金色的鱼钩》:“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在红军的途中,有一位老班长……老班长最后死在茫茫的草地上。那金色的鱼钩,闪烁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芒,闪烁着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光芒。”
在学生的表达中,革命文化的理解、逻辑的感受、思想的发掘等融合在一起,课堂荡漾着一种蓬勃的力量感。核心素养是具有表现性的。这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了两件事——读与写,是外显的表现性行为,但它牵引出隐性的思想、文化。在外显的表现性任务中,“作者的表达”与“学生的表达”在同一频道合奏,力量感也就产生了。
再次回到核心素养的比喻上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把核心素养比作 “冰山模型”的话,显性的部分是看得见的表达力,而隐性的部分是联结着表达力的思想力。高尚、深刻和卓越的思想力,往往存在于完美鲜活、严谨缜密的表达力之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场“表达力”与“思想力”同构共生的双向奔赴。这里说的“表达”是一个广义的说法,说话、写作是表达,朗读、背诵也是表达,它包含一切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以显性的“表达力”作为教学设计的突破口,牵引出隐性的“思想力”,在联动、对话的场域中涌现出生生不息的言语生命,这是语文教学的普遍规律。语文教学中的关系很多,但诸多关系都可以统一在“显隐共生”的教学实践中。
“共生点”的发掘。共生需要深层投入,找到原动力。顺着文本的“发窍处”,充满激情地倾听作者的表达,这是走向共生的第一步。倾听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发现的过程,不仅是“我看见了”“我知道了”,而是“我”化入了“他”的形象当中,和“他”一同期待、渴望、和“他”一起挣扎、拼搏,和“他”同高歌、痛哭——发现是感情对感情的发现,思想对思想的开拓。“发窍处”在哪儿?可以聚集在学生的原初反应上,聚集在文本内部超越常态的矛盾和情态上,聚焦在非同一般的表现方式和手法上,聚焦在教师和学生、文本经验和学生经验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结合和相互加强的交叉地带上。“共生点”如同胚芽,有了它才能汇聚共生的势能、动能。
“共生链”的建构。共生需要深层认知,设计层层递进的结构化任务。2022年版课标倡导“任务群”,就是在任务与任务的协同作用下建构共生机制。上述《为人民服务》的教学结构很简单,背诵是“倾听作者的表达”,是输入性语用。写微议论文是“释放自己的表达”,是输出性语用。两个任务都在情境中展开,铺设了清晰的学习轨道,搭建了有效的学习支架,有助于学生运用关联策略、整合策略等与文本发生深度对话,产生精彩的观念与表现。在结构化的任务框架下,输入性语用与输出性语用有机整合在一起,这一篇和这一单元有机整合在一起,课堂中汇聚着一种合力,全方位构筑学生语言的品质。
“共生场”的营造。共生带来深层结果,产生言语创造激情与活力。上述教学中,背诵、表达都是常规的学科实践方式,但这种方式置入浸润性的场域,既能够忠实地倾听作者的表达,又能在倾听中产生即兴的创造。共生的场域宽阔了,学生即兴的余地就会变大。当然,这种“即兴的创造”是“有指导的即兴创造”,是在学生、教材、教师等多方构筑的对话情境中的创作。每学习一篇课文,都看作是一个表达创新的例子,借此孵化、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衍生、再生、创生……它是有机的,不停歇地确认生命的自我存在。真正产生震撼力效应的外显的表达力,不是表达形式的分外美丽或者表达内容的特殊伟美,而一定是崭新的思想内涵与完美的表達形式两者之间的统一。让“崭新的思想内涵”与“完美的表达形式”同构共生,这无疑是涌现最伟大的生长力量的源泉。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个体生命。按照“共生律”教语文,在生生不息的言语理解和表达中,使人逐渐地去蔽,通向敞亮的人生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