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真实世界,链接古今生活
2023-05-30钱栋彬
钱栋彬
一、整体设计思路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究的兴趣。
2.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了解文本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的。
3.培养搜集、梳理信息的能力,与同伴合作或独立整理资料,自信大胆地展示学习成果。
4.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智慧,感悟文化的传承、探索的精神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学习活动
任务一 诗中民俗今仍在
情境任务:制作传统节日档案,绘制“古今节日生活拼图”。
活动一 写一段节日生活场景
1.节日故事大放送。
(1)阅读节日计划表,提取信息。
雨薇妈妈的节日备忘录
猜猜这是什么节日,并说理由。
(2)想象雨薇家过节的过程,以雨薇的身份向大家作介绍。
(3) 交流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小组合作,在日历上标出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
(4)这个节日我喜欢: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节日,可以是全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是节日里印象最深的事。
(5)他的节日我喜欢:说说刚才听到的节日故事中,自己最喜欢哪一个。请为同学点赞,并说明原因。
2.过节能手露个脸。
(1)找能手:作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过节的时候要参与节日里的制作活动,说出你过节时学的手艺,如做月饼、包粽子、写春联等,也可以是学到的知识。
(2)晒手艺:以端午节包粽子为模板,讲讲自己在节日里收获的成果。
(3)比本事:①制作过程讲得清楚。②成果有图为证。③得到家人或邻居的好评。
3.这个节日我最____!
(1)选填一个字或一个词,表达过某个节日的心情或体会。
(2)说说这样填的原因。
(3)写一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加上自己在这个节日里的劳动成果,表达自己的过节感受。
4.七嘴八舌议节日。
在班上分享自己的作品,评评谁的节日过得最完整,谁的节日过得最充实,谁的节日体会最深。
活动二 配一首节日生活古诗
1.节日古诗牵牵手。
(1)配诗:提供节日古诗资料包,请学生根据所写节日匹配古诗,并工整地抄写到自己的习作中。
(2)读诗:朗读《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节日诗,读准字音,画出韵脚,调整节奏,读出诗的味道。
(3)猜诗:学生再读其他节日诗,朗声诵诗,猜测古诗中描写的节日。
2.节日元素连连看。
(1)词语认读:认读“爆竹、屠苏、酒家、茱萸”,读准字音。
(2)身份辨识:说出“爆竹、屠苏、酒家、茱萸”的功用,及其出现的节日。
(3)知识竞答:观察月亮、艾草、香囊等图片,请学生猜测其关联的节日。
(4)同桌PK:同桌之间进行自由竞猜,相互出题,比比谁的反应快,比比谁的积累多。
3.节日风俗排排队。
(1)发现:轻声读古诗,说说诗中写到的节日风俗。
(2)讨论:选一个节日,请学生说说相关风俗,填到图谱。也可以用表格记录信息。
(3)展示:向同学展示自己完成的节日风俗图谱,并作简单介绍。
(4)比赛:①比尾巴——选出尾巴最长的同学,请他介绍找到这么多节日风俗的秘诀。②借尾巴——从同学那里借风俗,向他了解这一风俗,然后写到自己的风俗图中。
(5)回忆: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见识过的节日风俗,分享当时的体验。
活動三 画一幅古今节日拼图
1.古风今绎。
(1)默读《元日》,展开学习。
①还原诗中境:爆竹声声,春风习习,日光曈曈。
②表演诗中景:请学生想象画面,描述诗中人的行为。
③感悟诗中情:请学生概括诗歌体现的情感。
(2)观境,想景,悟情,自学《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汇报学习成果,要求学生背诵这三首诗。
2.来源探秘。
(1)节日寻情:再读《古诗三首》和拓展的诗歌,讨论不同节日的情感内涵。
(2)节日寻源: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某个民俗传说,剪贴、打印或者摘录的文字资料,探究传统节日的来源和节日民俗的寓意。先组内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
3.完成拼图。
(1)制作拼图:为自己的节日生活习作配图,为节日诗歌配图,将同一主题的诗、文、图装订在一起。
(2)在班级内相互欣赏《古今节日生活拼图》,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古老习俗一辈辈传承,相同的情感一代代铭记,真正体会“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的含义。
(3)展现某个节日的生活场景。小组开会讨论展示方式。可以采用讲故事、表演、亮作品、诗朗诵等多种方式合作展演。
(4)评奖颁奖:集体评选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道具、最佳创意、最佳氛围等奖项,并颁发小奖品。
任务二 古老发明,光彩依旧
情境任务:探寻古代文化遗产、古代创造发明的优美和巧妙,带上照相机、摄影机和录音机,通过查资料、作比较,学习画鱼骨图,梳理技术的发展历程等学习活动,感受古人的智慧以及不断探索的精神。制作“_____家族档案”,形成“古今科技生活拼图”。
活动一 说:古代发明的匠心巧思
1.制作古桥“身份证”。
阅读《赵州桥》一文,提取信息,为赵州桥制作一张“身份证”,身份证的信息涉及本课的大部分生字,要在活动进程中关注字词教学。
(1)照相机,捕捉“雄伟”。
“拍摄”桥的全景图。为课文第2自然段配一张桥的全景图,图文对照,试着说明赵州桥雄伟的特点。注意讲清楚桥的数据、构造和设计思路。
(2)摄影机,记录“坚固”。
研读第2自然段,借助纸模、水盆等道具,演示水流情况,解释巧妙设计带来的“坚固”。
(3)录音机,解说“美观”。
①聚焦栏杆的特写照。阅读第3自然段,感受赵州桥的“美观”。
②思考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美观”的。
③解说赵州桥的美观。要求:认真倾听,关注解说得“全不全”“通不通”“顺不顺”。
2.关于纸的“大揭秘”。
阅读《纸的发明》——
(1)照相机:材料大揭秘。
①认读词语:篾席、帛、蚕茧、薄片、便宜。
②查找资料,介绍材料。
(2)摄影机:工艺大揭秘。
①认读词语:剪碎、切断、捣烂成浆、捞出晒干。
②还原制作过程:
研读《纸的发明》中蔡伦造纸的部分,小组合作,讨论并演示制作的过程。
(3)录音机:影响大揭秘。
①认读词语:朝鲜、欧洲、人类社会。
②复述《纸的发明》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清楚纸这一古老发明影响范围的逐渐增大。
活动二 查:“____”家族的
旧貌新颜
1.做全家福,调查摸底。
(1)查找资料,尝试带上照相机、摄影机、录音机,从材料、工艺、影响等方面了解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古代发明创造,和同学交流。
(2)升级任务。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发明创造,调查它早期的形态和现在的成员,做一张全家福。
领取一份《调查员手册》,开始行动。
调查员手册
2.開圆桌会,“互诉衷肠”。
(1)家族成员自我介绍:小组成员每人代表一位“家族成员”,从外形、特点等方面进行自我介绍。
(2)家族成员自由对话:两两对话,比一比,夸一夸。
(3)场外感言:请场外观众谈一谈参会感受,说说对整个家族的了解,也说说对哪一位“家族成员”印象深刻。
活动三 比:古代发明的进化历程
1.画思维图,记录纸的变迁。
(1)阅读《纸的发明》,概括不同时期纸的材质和优缺点,借助思维导图记录纸的变迁过程。
(2)继续查找资料,把从古至今纸的材质、特点记录下来,并且配上图片,形成完整的“纸家族发展史”。
(3)拓展:依照“纸家族发展史”,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古代发明创造,如“桥的家族”“船的家族”“布的家族”等,画出这个家族的变化图。
2.看思维导图,探秘进化历程。
(1)读图,寻找变化趋势。
学习小组内传阅组员的思维导图,讨论交流古代发明创造的变化趋势。填写表1。
(2)读文,感悟探索精神。
①再读《赵州桥》,品味“创举”:展示“桥的家族”,对比不同的设计;细读相关文字,体会巧妙之处。“创举”就是勇于开辟前所未有、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
②再读《纸的发明》,感受“执着”:结合思维导图,体会一步步的优化;关注连接词,体会中华民族永不满足的特点。“执着”就是精益求精,永远向更优秀靠近。
3.开发布会,展示研究成果。
(1)整理思维导图和图文资料,讲述某个家族的进化历程。
(2)推举明星家族。选举标准:①家族魅力——历史久、成员多、用途广。②推荐人加分——仪态大方,讲述流畅。
(3)小组材料合编,形成“古今科技生活拼图”。
任务三 运河风貌对比
学习情境:选择一幅名画,撷取画中的生活场景与当今生活一起呈现,形成“古今日常生活拼图”。
活动一 观画,名作中的街市画卷
1.选画,了解画作信息。
(1)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选一幅最能表现百姓生活的名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阅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1自然段,简要了解这幅画的信息。关注作者、年代、描绘对象,发现它的重要性。
2.观画,了解画作内容。
(1)通读全文,把握关键句,了解画作内容。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画作的主体内容。
活动二 影集,生活中的街市图景
1.赏画,想象画中动人的情景。
(1)联文自学。
①回忆《赵州桥》中写“美观”的段落,自学本课第2、3自然段,体会《清明上河图》丰富、细致的艺术特色。汇报交流,相互补充。
②回忆《纸的发明》中写蔡伦造纸的段落,自学本课第4自然段,体会《清明上河图》描绘情景时的生动传神。
③思考被人喜爱的原因。
(2)欣赏全图,寻找感兴趣的生活场景。
(3)选择一个情景,仿照第4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介绍。
2.采集,捕捉身边相似的风景。
(1)寻找身边与画里场景相似的地点,和同学交换意见。
(2)实地察看,选择和画里相似的生活画面拍照。拍照前大致学习一下如何取景和对焦。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在网上搜集类似的照片。
3.制作“古今日常生活拼图”。
(1)将同一场景的古今日常生活并列排放,可以加上简短的说明。
(2)把所有的场景辑录成册。
活动三 遐想,大地上的变与不变
1.说原画,介绍名画特色。
(1)商讨要介绍关于这幅画的哪些信息。
(2)商讨介绍方式。
(3)自主练习,集体展示评议。
提醒学生:听内容、找优点、提建议。
2.做影集,畅谈今昔异同。
(1)展示自己制作的“古今日常生活拼图”,说说制作中的体会。
(2)讨论古人画中的生活图景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图景的异同。
提示:关注画中展现出的“苦”和“乐”,感悟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请学生记录自己的想法,作为“古今日常生活拼图”的末页。
(3)以“古今日常生活拼图”现代生活部分的创作者或搜集者身份,和古代部分的创作者张择端对话。
工整记录自己说的话,作为“古今日常生活拼图”的扉页。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兴东街道兴东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