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现实的人” 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2023-05-30段亚娴

今古文创 2023年6期
关键词:现实的人实践

段亚娴

【摘要】 关于人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解读离不开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研究。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定为抽象直观的“类”本质,将人理解为孤立的、脱离社会的人,同时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宗教感情。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将“现实的人”理解为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中的实践的个人,从而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进而提出“现实的人”的解放应该是实践的、历史的、现实的解放。

【关键词】现实的人;实践;人的解放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6-005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6.01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篇中,马克思把“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以此来考察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这里提出的“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所说的只停留于思辨层面的抽象的、宗教的人,同时也区别于费尔巴哈只强调人的自然的类属性,而忽略社会属性的抽象的“现实的人”。在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的直观的人的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真正地实现了对“现实的人”的建构。

一、费尔巴哈“现实的人”概念分析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简单来说可以称为“类”哲学,他的类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天国下降到现实世界,让人替换掉神圣的实体。在关于存在方面的问题上,费尔巴哈认为失去了阳光、水源、面包的自然界是不可能有人的存在的,费尔巴哈在此突出了自然的可感性,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生活并不依赖于独立的精神个体来延续。但是,费尔巴哈并没有将自然界作为他“类存在”的中心,而是将“人”作为“类存在”的核心。人在大自然中生存,必然与大自然紧密相连,这种关系是感性的、具体的,人依靠自然而生存,却又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动物,也就是人的“类意识”。

“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总而言之,‘一般人,则被宣布为宗教的人。”青年黑格尔派将一切都归于宗教的领域,借此将一切政治的、法律的批判都转为对宗教的批判。与此同时,一切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人都被抽象为宗教的人,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变成抽象的、意识之中的关系,关系的改变也只需要在意识中进行即可,在青年黑格尔派看来人是隶属于宗教的。“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宗教不外是人精神活动的产物,由此,将对神的研究转为对人的研究。但费尔巴哈的人是抽象的、直观的,这里的人不是在社会历史中具有能动性的存在。他和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一样,局限于对自然界的直观,缺乏能动的原则。通过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抽象,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类本质”。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人”的理解更偏向于生物层面,而忽略了人本身能动实践的社会属性。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与世界直接之间的关系依靠对对象的感性直观。人和人之间依靠着“爱的宗教”得以维持。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把宗教感情看作成人的本质的东西。在马克思看来,这样将所谓的宗教感情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的看法脱离了人的现实生活,忽略了人生产过程中的交往,忽略了实践,其在本质上仍旧是抽象的,他没有意识到人同样是社会中的人,仍然停留在人的自然属性的“类”本身。

二、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

以往的哲学家们都仅仅停留于在思辨层面上理解人的本质,无不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的社会属性,将人理解为抽象的人。马克思通过对现实基础的考察,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方面出发,将人的本质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将人的本質从“天国”拉到了“人间”,突破了费尔巴哈对人的类本质的定义。

(一)人是在实践中的

在马克思之前无论是黑格尔将人作为绝对精神来构建其哲学世界,还是费尔巴哈将人作为感性直观的对象来理解,抑或是施蒂纳“唯一者”的提出,无不是将人作为抽象的对象进行研究,陷入抽象人学的困境。费尔巴哈以“感性直观”对唯心主义进行批判,但在这里他没有将感谢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忽略了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能动性。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批判后,将实践作为“人的感性的活动”引入到理论当中。“……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者的。”①这些现实的个人一旦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活动,在一定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的现实中的人通过物质活动来进行生活。同时,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有生产工具、生产水平的制约。

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不在于人类有思想,而在于人类能够通过使用劳动工具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改造。“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②由此产生了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活动,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生产。而已经得到满足的生活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所用的工具必然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是在物质层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精神层面的需要,这些需要就使人和动物得以区分。同时也不能忽略人类本身的繁殖,即世代所进行的延续。这些活动都是人不可避免的物质实践,人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延续的。

(二)人是社会中的人

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感性直观的理解,将对人的考察置于社会关系之中,在哲学基础上对人在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进行考察。马克思批判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马克思抛弃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抽象,把抽象的人现实化为实践性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人只有在进入社会之后才能摆脱其自然属性,成为社会性的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④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在劳动过程中将自己同他人联系起来,这样的交往不断扩大,由此产生了社会、国家、政治、法律,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同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关系。国家总是在人的生产交往中产生的,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所以对国家、社会的考察不能离开对活动中的人的考察,这里的人同样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同时在整个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产生了社会意识。这样的社会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生产实践中对客观物质的反应。是社会关系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关系。同时,随着社会生产交往的不断扩大,分工也随之产生,资本主义的分工将各个人固定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这种违背人的意志的自然分工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支配着个人,每个人都不断重复着单一的动作,仅仅能看见自己生活的那一小块区域。只有消灭这种资产阶级的分工,“现实的人”能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生产。

(三)人是在历史发展中的人

“……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⑤历史是世代交替的,每一代人都利用上一代人留下的生产资料,在以前世代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同时又在生产的过程中改变着以往的旧的环境。在这里,现实的人是活在历史中的人,其活动也受到前代人的制约,每个人都在既有的环境中生存,同样又改变着既有的生活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并不是像费尔巴哈所述的只是“现在的人”,人同样是历史的人,受着历史条件制约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历史。“然而,事情被思辨地扭曲成这样:好像后期历史是前期历史的目的。”德国以往的历史哲学家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目的的实现,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朝着此目的前进的,由此不可避免地忽略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同时也将历史发展中泯灭人性的活动进行合理化,以此来论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的发展不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在马克思看来,对历史的考察应该从对“现实的人”的考察开始,历史是“现实的人”运用生产工具合理进行生产的过程。“现实的人”无非是生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人。

三、“现实的人”的解放

“现实的人”的解放绝不仅仅是词句上的解放,而是实践的、历史的、现实地解放。以往的哲学家们只限于在词句上解放人类,黑格尔通过把人和现实世界精神化,从而把自由想象成精神的自由。费尔巴哈否认这种抽象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人的自由应该是人本身的自由,但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一种理论层面的直观,他不知道这种关系是一个实践历史的过程。同样这样的解放也就仅仅停留在思辨层面,而“现实的人”则并未得到真正的解放。只有在生产力得到彻底地发展,到这时分工、剥削得以消灭,“现实的人”才能成为自由的、获得解放的人。

(一)消灭分工

“最后,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工不是个人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自然形成的,每个人为了获得生活资料被迫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生活,掌握着单一的生活技能。在这样的分工形式下,每个人俨然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不断地机械重复着枯燥的动作以此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分工在这里就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支配着个人。

在这里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这里的共同体也表现为一种虚幻的形式,共同利益也仅仅代表某一阶级的特殊的共同利益,在这种自然分工形式下的人的利益就不在共同利益的范围之内。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产部门,此时的分工就不再是自然形成而是出于自愿的活动,同时,所有阶级已被消灭,个人的特殊利益也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然而只要这种违背人的自主意志的分工继续存在,人就不可能得到解放。

(二)发展生产力

“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⑦与分工一同出现的还有分配,这种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会越来越发展成为一种不平等的分配,随之产生的就是私有制和阶级。“现实的人”的解放就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消灭分工,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分配制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极端贫困的现象得到缓解,各种陈旧势力不会因为抢占资源而卷土重来,世界才不至于倒退回封建时期。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以往仅局限于本地区的被压迫阶级也逐渐因为交往的扩大而得到联系,人们的普遍交往得以建立,在这时普遍的个人代替了地域性的个人,被压迫阶级在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反抗统治阶级也成为可能。生产力的发展同样会使资本更多地集中在剥削阶级手中,而被统治阶级仅能靠着出卖劳动力所取得的微薄的工资勉强度日,在这时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一旦达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被剥削阶级就会联合起来进行反抗,以此来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权,在这里阶级已被消灭,“现实的人”的解放得以实现。

(三)暴力革命

“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可能实现……” ⑧一方面,以往阶级斗争的历史证明,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推翻統治阶级,作为统治工具存在的国家,运用军队、法律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只有用武器武装起来,用暴力推翻阶级统治,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统治阶级自身所带有的一切肮脏陈腐的东西只凭借温和的改良是不可能消灭的,这些陈旧的东西会在反抗阶级松懈的时候卷土重来,只能依靠革命来彻底地消灭统治阶级的一切陈旧肮脏的东西。“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⑨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捣毁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历史证明,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不可能主动的、悄无声息地退出历史舞台,只有更加进步的力量的出现来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落后的政权形式。

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考察,深刻阐释了“现实的人”的本质内涵,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一系列顶层设计改革,无不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略。“现实的人”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为如期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筑牢党执政的人民性根基。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5页。

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5页。

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

⑩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8页。

参考文献:

[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现实的人实践
《子夜》的方法论分析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马克思人学思想转向及其价值探析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走向现实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