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的论视角看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

2023-05-30刘思雨王晓雯

今古文创 2023年7期
关键词:字幕翻译花木兰目的论

刘思雨 王晓雯

【摘要】 1998年由迪士尼制作的《花木兰》动画电影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影片,自上映以来在国内反响较好,其不俗的表现离不开优秀的字幕翻译。而目的论对各种类型作品的翻译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试图在目的论视角下分析《花木兰》的字幕翻译,以期为今后同类型电影的字幕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目的论;《花木兰》;字幕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7-01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7.035

隨着全球化进程推进,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国文化逐渐走向世界。《花木兰》为美国制作的取材于中国文化故事的电影,代表着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良好态势。对国内观众而言,电影的汉译版本需要传递正确的中国文化,即对本土文化要有较高的忠实程度,并符合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该文即以《花木兰》作为研究目标,对该电影的字幕进行实例分析, 从目的论角度探讨字幕翻译的策略。

一、翻译的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翻译观。正如威米尔所说,翻译就是“在目标环境下,为目标目的和目标受众创造目标环境下的文本”[1]。目的论的核心是翻译的策略和方法都应该取决于由译文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要实现的功能。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过程所采取的方法策略要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翻译目的一般是指翻译所具有的文化交际功能。连贯原则是指翻译内容要具有可读性,以使读者能够理解文本传达的信息,要有整体性。忠实原则是指翻译要忠于原文,但并不一定是逐词翻译,在立足源语意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增删改[1]。

二、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

电影字幕翻译不同于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译制电影字幕时,不仅要考虑到目的语观众的文化与电影源文化的差异,也要考虑到电影的画面与声音同步进行,互为补充的特点,以及荧幕物理条件的限制。电影字幕翻译具体特点如下。

(一)文本的空间性

影视作品荧幕的有限性对字幕的字数提出了限制。众所周知,字幕一般是出现在荧幕下方的。为了不妨碍画面的完整呈现,大部分字幕只能以单行出现。文本的空间性与时效性共同制约了每帧画面的字幕篇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小词和短句,这样既能控制好字幕的长度,又便于观众理解[2]。

(二)文本的瞬时性

影视作品中的字幕出现时间往往非常短暂。观赏影视作品不像阅读文学书籍,读者读书时可以在遇到疑惑的地方反复琢磨,甚至回顾之前的章节以使自己能够完完全全地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而在观看影视作品时,观众往往比较被动,画面更换的速度之快,不能给予观众足够多的思考推敲的时间。如果此时观众选择延续自己的思考过程,那后果往往是因小失大,错过了后续更多的情节。当然,如果不是在影院观赏电影,而是个人在网络上观看,调整速度,反复回看也是可行的,但频繁枯燥的调节过程不仅会扰乱观众的观影兴致,也会对整部电影情节的连续性以及观众对影片内容的理解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字幕翻译的平易直白,通俗晓畅就显得尤为重要[3]。

(三)语言的大众性

影视作品不同于书籍类的文学作品。部分文学书籍对其读者有一定的选择性,对读者的文化水平、领悟理解力以及审美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虽然影视作品中相当一部分也是改编自文学作品,但是以影视作品呈现就会面对更广泛的观众,这也就要求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要能够符合广大观众的教育水平,语言要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而不能艰深典雅,晦涩难懂[4]。

三、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策略

下面,本文将结合《花木兰》字幕翻译分析目的论原则及其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在该影视作品中的恰当运用。

(一)忠实性原则的体现

例1

原文: Light the signal!

译文: 点燃烽火!

Signal 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5]中的名次意义是“信号;信号灯”。“烽火”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6]中的解释为“古代边防人员遇敌人来犯时,为报警而点燃的烟火。”在这里将其翻译为“点燃烽火”,而不是“点亮信号灯”,充分考虑了电影所处的文化与时代背景,使观众能够进入该文化语境中体会其情况危急的氛围,能将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带入电影。达到了忠实于源文化的目的,完成了翻译应具有的文化交际功能。

(二)连贯性原则的体现

例2

原文:Call up reserves and as many new recruits as possible.

译文: 所有军人回营服役。

原文中这句话中的宾语有两个,分别是reserves和new recruits。这句话的完整含义是召集储备士兵与征集尽可能多的新兵,而在字幕翻译中,译者巧妙地将二者用“所有军人”进行统称,用“回营服役”囊括“召集与征集”的两层含义,精简却又不失本意,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充分考虑到电影字幕短时效的特点,用短小的语句连贯地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例3

原文: Order!People order!

译文: 还吵,吵什么呀?

原文: I’d like a panfried noodle.

译文: 我要炒个葱花蛋。

原文: Sweet and pungent shrimp.

译文: 炒个宫保虾仁。

这段话的翻译是有难度的。例3的原文中order有“点餐”和“秩序”的意思,在这个情境中,士兵们故意曲解宰相赐福的命令,有意错用order的这两个含义。这时如果直译为“‘大家要保持秩序!’与‘我要一份葱花蛋’”,这样的直译就使原有的幽默点面目全非,观众会非常茫然,完全无法欣赏到文字游戏的妙趣。而译者在这里用中文里“吵”和“炒”的同音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上下三句话的意思连贯了起来。

例4

原文: I know what this means to you,Captain Li.

译文: 你劳苦功高,前程远大。

例5

原文: Your father would be very proud.

译文: 你的父亲定会含笑九泉。

上面两句台词使用了增译法,在原意的基础上补充了更多的信息。译者将“what this means”做了进一步解释,简明直白地表达出皇帝对李翔的赞誉,这里若翻译为“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可能会让观众疑惑,把它的含义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能让观众直接了解皇帝对李翔的情感态度;由影片内容可知,李翔的父亲在与单羽的作战中牺牲,而“含笑九泉”就表明了proud和父亲已故这两个重要信息。优质字幕翻译能提要前情,使情节更加连贯,前后呼应。

(三)目的性原则的体现

从目的原则出发,《花木兰》的中文翻译注重以符合中国传统和中国观众习惯的语言来表达电影中的文化元素。

例6

原文:We’ll set up defenses around your palace immediately.

譯文: 末将会在皇宫周围布下重兵。

例7

原文: I am ready to serve the emperor.

译文: 草民随时为国家效力。

例6是将领与皇上的对话,例7是花木兰的父亲接圣旨时的话语,译者将两处主语翻译为末将和草民,将影片中这种上对下的身份关系体现出来,十分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与语境,若翻译为“我们”和“我”,虽然在意思传达上没有问题,但无法体现出古代长幼尊卑的传统观念。译者的翻译很好地实践了目的原则。

例8

原文: Death is coming!

译文: 阎王爷招手了!

例9

原文: It’s going to take a miracle to get me into the army.

译文: 除非老天爷能帮我了。

这两句话的翻译中出现了旧时中国民间信仰的神“老天爷”和“阎王爷”,增添了传统文化的神话元素,契合影片的文化与时代背景,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

例10

原文: I won’t take any chances.

译文: 记得有备无患。

例11

原文: Turn this sow’s ear into a silk purse.

译文: 灰色麻雀变成金凤凰。

例12

原文: I’m making this up as I go.

译文: 车到山前必有路。

这几句台词,译者均没有采取直译的策略,而是选用了为观众熟知的成语和谚语,以更好地达到表达的目的。例10“有备无患”充分体现了皇上的军事谋略,考虑周全,好的字幕翻译能够拉近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与目的语观众的距离,充分表现人物心理与个性,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立体而不扁平。而例11“灰色麻雀变成金凤凰”是歇后语的摘选,其典故出自清代吴伟业的《圆圆曲》,原句为“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用家喻户晓的诗句拉近电影与观众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因电影为欧美制造带来的陌生感与距离感,对目的语观众的理解影片而言更为友好亲切。例12“车到山前必有路”为妇孺皆知的谚语,更表现了花木兰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

例13

原文:No matter how the wind howls, the mountain cannot bow to it.

译文: 任凭狂风呼啸,泰山永不低头。

例14

原文: The flower that blooms in adversity is the most rare and beautiful of all.

译文: 梅花香自苦寒来,历尽磨难方显秀丽本色。

这两句话的翻译增加了中华文化的典型意象。例13原文中的the mountain 并未点名是何山,但根据讲话者的皇帝身份,翻译为泰山最为恰切。而且译文形成骈句,极有气势,又增韵律。例14原文中的“the flower that blooms in adversity”被具体为梅花,十分贴切,且梅花的品质与花主人公木兰的个人气质相符,使花木兰勇敢坚韧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例15

原文: Don’t even worry about it.

译文: 您就瞧好吧!

例16

原文: You are a disgrace.

译文:你太不像话了。

例17

原文: Way ahead of you.

译文: 该我露一手了。

例18

原文: That was a deliberate attempt on my life!

译文: 你们说说,这还像话吗?

这几句译文偏口语化的风格,富有生活气息。例15的译文“您就瞧好吧!”生动活泼,感情色彩丰富。例16原文“You are a disgrace”翻译成“你太不像话了”更贴近观众的生活用语,能更好地与观众交互,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例17原文“way ahead of you”本意为“远远领先于你”,这样翻译不仅较为死板,而且会让观众感到不知所云。“该我露一手了”风格活泼自然,反映出人物木须的自信而得意的情态,易于观众理解,也增添了几分幽默感。例18原文中的“deliberate attempt”本意为蓄意的尝试,较为含蓄和正式。而译者译为“你们说说,这还像话吗?”用词简单,句子通俗直白,自然亲切,既没有给观众带来理解困难,又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四)忠实、连贯、目的三原则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目的论三个原则是相辅相成的。例如lizard是蜥蜴的学术名词,gecko是壁虎的学术名词,而lizard在影片中被翻译为中国观众更为熟悉的“壁虎”,这样的灵活应变体现出目的论的忠实原则并非简单地忠于原文,而是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同时也体现了目的原则在目的论三原则的首要地位。再如:

例19

原文: Getting the top shelf, an entourage.

譯文: 让我连升三级。

此处译者并没有译为“成为最高等”而是用了汉语中的数字“三”,“连升三级”中的三是泛指,即次数多的样子,“三”的特殊含义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体现[7],如此翻译既高度践行了忠实原则,又使观众产生文化认同感。

例20

原文: Is she allowed to do that?

译文: 这不是触犯龙体吗?

“触犯龙体”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规则,直译为“她被允许那样做吗”会较为含糊,不知所以,但是点明“触犯龙体”就会让观众立刻知晓“that”的意义,遵循了忠实和连贯原则。同时,“龙体”的说法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皇帝的称谓,与目的语观众的文化接轨,符合目的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字幕翻译中利用好目的论原则能够使观众更容易地获取影片传递的内容。尤其对于像《花木兰》这样取材于中华文化的影视作品,其字幕翻译更需要遵循忠实、连贯、目的原则,方可更好地完成电影服务于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2.

[2]方芳.德国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20,(21):192-193.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

[4]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

[5]英国柯林斯公司.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4.

[7]Huang,C.,&Wang,X.(2021).Translating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Cross-Cultural and Multi-Brain Perspectives.In V.X.Wang,L.Lim,&D. Li(Eds.),New Perspectives on 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New Frontier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pp.203–226).Springer.https://doi.org/10.1007/978-981-16-4918-9.

作者简介:

刘思雨,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本科在读。

王晓雯,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字幕翻译花木兰目的论
花木兰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花木兰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安阳有个“花木兰”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俄罗斯的“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