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瑞昌采茶戏舞蹈

2023-05-30

今古文创 2023年7期
关键词:舞蹈元素发展

【摘要】 瑞昌采茶戏作为瑞昌的代表性传统艺术,是赣北采茶戏中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表演等传统的艺术活动受到冲击,使瑞昌采茶戏的传承也随之面临重大考验。本文通过对采茶戏中经典剧目的分析,摭谈笔者对采茶戏中舞蹈的思考,并提出通过规范动作程式、提高对采茶戏中舞蹈部分的重视来提升采茶戏的观赏感。

【关键词】瑞昌采茶戏;舞蹈元素;剧目创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7-008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7.024

一、瑞昌采茶戏

(一)概况

瑞昌采茶戏,旧称茶灯戏,进入半班以后更名为采茶戏,民间俗称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早在明代,瑞昌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每逢元宵春节至二月花朝都要结队玩灯贺彩,热闹非凡。明末赣东茶灯戏传到赣北,与瑞昌灯彩相结合,便形成了瑞昌特色的茶灯戏。清乾隆三十年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外出,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戏三角班,便在赣北又与瑞昌茶灯戏揉合一起,从而形成了瑞昌采茶民间小戏,后称采茶戏。1986年,瑞昌采茶戏被更名为“九江采茶戏”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又将更名的“九江采茶戏”更正为“瑞昌采茶戏”入编。

(二)演出剧目

瑞昌采茶戏以江西瑞昌洪下源的方言为主,吸收部分“湖广音”演唱的地方戏剧样式。采茶戏中的传统剧目大部分为移植“湖北黄梅采茶戏”的剧目而来。例如:《姑嫂望郎》《逃水荒》等剧目都是湖北黄梅采茶戏在瑞昌的第二次倒流时带来。剧目以文戏为主,大都是民间传说或故事改编而来。黄梅采茶戏剧目中的唱词很有规律,在大小戏的唱词中分别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并且剧目中的唱词字数与唱腔类别都有相应的匹配,循规蹈矩,十分规律。

采茶戏的演出剧目主要来源于将老艺人传承下来的传统剧目与从其他剧种移植的一些剧目整理改编而成,不乏推陈出新,并且在每排一本大戏前都会有专人修改剧本。演出形式大都是传统的“男女同度”,锣鼓伴奏。

(三)瑞昌采茶剧团

自1956年专业戏剧团体“瑞昌采茶剧团”成立以后,瑞昌采茶戏迅速打开市场、走出瑞昌进入大众视野,成绩斐然。例如,1959年奉调上庐山向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八中全会汇报演出的《大桥姑娘喜事多》《赞武山》。瑞昌民间歌舞《大桥姑娘喜事多》更是风靡一时,自庐山汇报演出后由江西省歌舞团将该节目改名为《大桥姑娘的嫁妆》,并选排为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演节目,此后也是演出不断,每场都是作为压轴节目。有专家对此剧目进行评述:半个多世纪以前,瑞昌人缔造了一段“文艺奇迹”。

在1956到1990年期间,“瑞昌采茶剧团”创作新编了很多优秀的剧目,《两个放水员》《孙悟空遨游八五年》《北京来信》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在这一时期里,瑞昌采茶戏的剧目创作也打破传统模式,开始结合当时热点的本地红色题材,例如:1963年,张绪纲先生根据瑞昌本土发生的抗战历史创编了大型现代采茶戏《麦良风云》,该剧颂扬了先烈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此类结合瑞昌本地所发生的重要事件而创作的剧目在当时频频创演。

在这34年里可谓是“瑞昌采茶戏”的鼎盛时期,也是新编剧目产生最多的时期,当时的成就离不开当时政府政策的支持、专业采茶剧团的成立和编导、演职人才的专业队伍。

1990年以后,因为创新乏力,瑞昌采茶剧团以表演黄梅采茶戏为主。重复演出曾经从湖北黄梅移植来的剧目作为表演内容,此种流传方式使得瑞昌采茶戏开始丧失原本的活力。

(四)现状

“瑞昌采茶戏”在2021年已经被列为濒危剧种,采茶戏专业剧团、民间剧团都呈现出不景气的状态。专业剧团2021年改革定名为“瑞昌采茶戏保护中心”,民间团队更是萧条,从最初的35个,到现在只存留7个。

现如今瑞昌采茶戏不得不考虑生存的问题,专业剧团以公益演出的形式每年演出200多场。民间剧团生存主要依靠商业演出,但由于专业剧团的公益演出,更加挤压了民间剧团的生存空间。①

二、经典作品回顾与分析

(一)“瑞昌采茶戏”中经典作品分析

《大桥姑娘喜事多》《浪子踢球》均为瑞昌采茶戏中成功作品,《大桥姑娘喜事多》以瑞昌大桥村改良了紅土壤、棉花而获得了大丰收的事件为主题,以民间歌舞的形式来表演。起初鉴赏观众都不看好这个作品,认为太过于接地气,可是就是这样真实的作品给瑞昌采茶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与活力。

《浪子踢球》在瑞昌采茶戏的历史上也是备受欢迎的剧目,并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中,至今仍然有民间剧团表演。它源于瑞昌民间歌舞剧《茶箩灯》《茶箩灯》,后被戏曲吸收。《浪子踢球》中的彩球就是由《茶箩灯》中的茶箩演变而来,但表演形式没有做太大改变,还是以“踢、托、击”等动作为基础,变换各种舞姿,踢球的舞蹈动作呈方块形,并随着音乐将踢球动作进行舞蹈律动感处理,使得该剧目歌舞并重,形式活泼,备受观众喜爱。

回顾了曾经较有影响力的剧目,再来品读近些年较为“台面”的新作。以下提供三张瑞昌采茶剧目《誓言》演出图片作为分析参考。

瑞昌采茶戏《誓言》是2021年“瑞昌采茶戏保护中心”成立后为迎接比赛而开展创新排练,大戏《龚全珍》中的一折,讲述的是开国将军甘祖昌和夫人龚全珍的故事。

首先来对比这三张图片,同一个剧目在不同的舞台上,或者说在一个级别高点的舞台上和在一个级别低点的舞台上,它所表演的内容会应势而变。图一、图二的舞台内容明显比图三丰富,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不应当受舞台层次的变化就随意改变本体。再来看图一、图二的舞台内容;有主角唱演、有演员舞蹈表演,但是再细看演员的舞蹈表演,会发现有点“滑稽”,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表演不够专业、很随意,舞蹈内容与剧本内容、唱词内容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舞蹈没有体现它自身的价值、似乎向在观众展示它是一个比电子背景更加美的人体背景。

编导何文的《誓言》新创排是符合笔者所倡导瑞昌采茶戏结合舞蹈发展的主旨思想,但是,在实践方面,还是没有跳出采茶戏流传下来的“模板”。这里的“模板”指的是在瑞昌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与近现代创排的现代戏中,把舞蹈表演作为背景来运用是常见之事,多为笔者上述所提到的相似问题。

(二)作品中“动作程式”分析

通过对“瑞昌采茶戏”的现场观摩与演出视频整理发现,无论是哪一类的唱腔,主角在表演时上身的肢体动作都是极为丰富的。例如平板类、汉板类、花腔类等在演唱时就不单单只运用到嗓子,此类编排不仅起到了丰富舞台内容的作用,而且运用恰当的肢体补充更加促使情感的流露。

在戏曲类、传统剧目、现代戏中,对于舞蹈的利用较为明显突出,有舞蹈表演内容,不只是作为配合的动作程式。早期的戏曲类剧目武戏表演中带有舞蹈律动的融合,使得武戏表演刚柔并济、效果上佳。

(三)认识“瑞昌采茶戏”中的舞蹈

通过对采茶作品的回顾与分析,可以发现,舞蹈元素与瑞昌采茶戏是相生相伴。以动作程式来配合演唱屡见不鲜,舞蹈表演作为演出背景历历在目。《大桥姑娘喜事多》《浪子踢球》的成功体现出剧本内容结合本地真实事件创新创排,演出内容不拘泥于单一的唱,而是歌舞伴戏相辅相成。

舞蹈运用的不足之处在于表演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一直以来把舞蹈表演内容作为背景,于演出而言没有发挥舞蹈的价值,于舞蹈而言、在动作的编排上完全忽略了其本身的内容含义,在展现上也是将舞蹈表现美的本性随之散去。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丰花灯”引发的思考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修水“全丰花灯”的传承人戴水平老师,听完他的讲学做了一些“全丰花灯”的功课,希望能够借鉴“全丰花灯”近年来发展流传的成功经验。

早期剧目《下南京》等,到发展改编后的剧目《十二个月花》等,再到现如今的剧目《全丰花灯队》等,都可以看出在历史的长河中,“全丰花灯”的剧本题材都是以修水“市民”为基础,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挖掘素材,在清代末期,“全丰花灯”开始衰败,到了民国时期,经过改革、充实、完善,“全丰花灯”的生命力愈加旺盛。例如,土地革命时期通过“全丰花灯”的表演大力宣传革命思想;为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编了《六个月种花》赞扬党的富民政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身份,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这一政策,将自己推进高校。通过高等院校的专业学术平台,已经多次将“全丰花灯”带到国际化交流平台上进行展演、交流。

“瑞昌采茶戏”与“全丰花灯”早期均属于草根艺术、都是以农民为传播对象的地方艺术,剧本的唱词都是以地方的土话为主。“全丰花灯”乡土气息重,原生态形式强。利用民俗、方言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和表演风格。在流传过程中保留了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花灯戏痕迹;而“瑞昌采茶戏”只有少量的作品是根据本土特色、结合生活而创作编排的。

三、“瑞昌采茶戏”发展建议

(一)舞蹈元素进行规范化

自“瑞昌采茶戏”诞生以来,各类剧目中对于舞蹈元素一直在运用,但是也一直没有合理地运用。对舞蹈的认识不足以至于对舞蹈的编排、表现不合理,没有发挥好舞蹈的价值。演员演出动作随意,舞蹈来源于经过美化了的生活动作,而瑞昌采茶戏的演员只能展现出生活动作,此类演出表现会给作品的欣赏感大打折扣。

笔者提出规范舞蹈编排价值化、舞蹈内容正确化、舞蹈动作专业化来促使采茶剧本更加美感化、传情化。

(二)改变“瑞昌采茶戏”发展模式

单纯依靠瑞昌采茶戏保护中心的推动进行演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濒危剧种的传承问题。结合瑞昌本土文化来进行剧目编创,强化采茶戏的本土特色内容,改变采茶戏单一唱戏的表演方式、回归歌、舞、戏、演、唱相融合的表演状态,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且瑞昌采茶戏搬抄的黄梅采茶戏也已经不适应现如今社会环境下的大众审美,送戏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其实也没有带来更好的艺术享受,只能说是为了传承地方传统文化而进行的一项的工作。如何让采茶戏自身发展成为对瑞昌人民有吸引力的艺术才是当下需要传承者进行思考的内容。通过提升吸引力引导群众去主动传承文化总是比强推植入的传承效果更佳。

四、发展现代舞蹈元素的原因与可行性

(一)原因

一,舞蹈自古以來的流传就生生不息,它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活动,更加贴近人群、更加贴近人心。

二,音乐与舞蹈是两个相互弥补、相互作用的艺术,瑞昌采茶戏在音乐方面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而舞蹈方面几乎凋零,音乐作为一种以听觉为主的艺术、舞蹈作为一种以视觉为主的艺术,彼此的缺席都达不到好的呈现,但是将二者结合创作会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三,瑞昌采茶戏的源头扎根在农村,但现在农村人口数量逐年大幅下降,将演出活动从乡镇转向城市迫在眉睫,受众群体的改变,演出内容应随之变化。

四,舞蹈是一个易于被各个年龄段所接受的文化,舞蹈类型广阔,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舞蹈美感偏向,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舞蹈的流传发展都是生生不息的。一个长盛不衰的艺术元素加入濒危剧种中可以说是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舞蹈元素的加入对瑞昌采茶戏而言绝对是有益的。

五,舞蹈的教育、教化、娱乐功能自古以来就较为活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政策宣传、娱乐享受,这些也是当今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瑞昌采茶戏在这三个方面都没有取得特别好的反响。舞蹈与其他任何艺术相比,在这三个方面都是佼佼者;中小学普及美育教育、宣传爱国情怀、尊老爱幼等的教化舞蹈层出不穷,单单在“抖音”平台,以舞蹈为主的视频内容就层出不穷,娱乐功能对于舞蹈而言是自带属性,而娱乐又在如今时代里备受追捧。单一的采茶戏达不到兼具文化传承与娱乐相辅相成的效果,这时应该利用舞蹈的特性与作用来完善自身表演形式。

(二)可行性

一,瑞昌采茶戏本就有好的舞蹈元素基础,从它的剧种、背景、剧目演出等,都可以看出舞蹈成分自始至终存在于采茶戏中。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行变化,比植入一个崭新的元素更易被大众接受,也更易于演职人员的编排与表演。

二,鼎盛时期的瑞昌采茶戏就有利用瑞昌本土文化、民间歌舞进行剧目的创编,有借鉴,根据前人的经验再模仿创新更易于成功。深入本地生活、挖掘本土文化、重拾瑞昌民间舞蹈,将这些与采茶戏融合并不是新尝试,只是把丢掉的东西重新捡回来。

三,舞蹈易于编排,因为它可用元素广、表达范围宽、也易于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表演时的要求低、不复杂,演出效果、氛围可控性高,受众群体可接受性高。

四,舞蹈这种人体动态文化,对健全人类体智、促进人类发展、增强人类团结、丰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起到了特殊的作用,舞蹈正因为对人类具有多种积极的作用才得以亘古存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迭代。

五,与之前以演黄梅戏为主后开始走向衰败没有本质区别,这也是瑞昌市采茶戏一直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利用好保护中心这一背景支持,将其他艺术元素囊括戏中,这不难实行。

五、小结

自成立“瑞昌采茶戏保护中心”以来,采茶戏的生命力相对于前些年以来是有所补充,但是长期依托政府力量只是治标不治本。外在因素是能否发展的基础,内在本质才是核心驱动力量,凭借单一“唱戏”来提升核心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顺应时代潮流、迎合大众审美、立足瑞昌市人民群众,利用舞蹈的社会、娱乐功能,将唱、演、跳相结合来充实瑞昌采茶戏的舞台表现,致力迎来瑞昌采茶戏的下一个春天。

注释:

①江西省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服务单位项目承接单位审核材料《瑞昌采茶戏》。

参考文献:

[1]邵宏轩.“一带一路”背景下瑞昌采茶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探讨[J].福建茶叶,2012,(05).

[2]毛盛锦,於慧.瑞昌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J].名作欣赏,2012,(11).

[3]罗思影.江西九江采茶戏的调查与研究[D].山西師范大学,2009.

[4]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5]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舞蹈元素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解析舞蹈元素在戏剧小品中的应用
现代舞台表演中武术与舞蹈元素的融合
舞蹈元素与戏曲表演的关系探讨
舞蹈元素在杂技创作表演中发挥的作用解析
舞蹈的社会价值及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