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0期结肠癌患者术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血小板淋巴细胞比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023-05-29曹万龙李由韩华马勇吴红钟仕江冷蔚
曹万龙,李由,韩华,马勇,吴红,钟仕江,冷蔚
643000 四川 自贡,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中国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第3位和第5位,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3]。这其中,结肠癌(colon cancer, CC)的发病率上升明显,且有CC多于直肠癌的趋势[4]。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关系密切[5-6]。近年来,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 L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等系统性炎性指标与CRC等实体肿瘤关系的相关研究日益成为热点[7-9]。对于M0期CC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而淋巴结状态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键因素[10]。因此,通过简单易获取的LMR、NLR、PLR等术前炎性指标来判断CC患者的淋巴结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拟探讨LMR、NLR、PLR等炎性指标与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旨在探讨LMR、NLR、PLR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潜在价值,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相关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续性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218例M0期(术前影像学诊断)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前行腹部增强CT诊断证实为M0期(无远处转移);(2)术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C;(3)初诊、初治CC患者,入组前未进行任何相关抗肿瘤治疗;(4)术前1个月内,未进行任何输血、升血、抗凝治疗等影响血液指标的相关治疗;(5)血液标本数据为术前1周内获得;(6)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完整可评价。排除标准:(1)急慢性感染者及免疫、血液系统疾病患者;(2)合并其他部位实体肿瘤者;(3)合并肠梗阻或肠穿孔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通过医院电子病案系统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由临床医师收集、汇总,主要包括:(1)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吸烟、饮酒、患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等;(2)临床资料:肿瘤直径大小、肿瘤位置、术后病理类型、TNM分期(参照AJCC2010年第7版)、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状态、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等;(3)实验室检查资料(术前7 d内,最近一次):包括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YM)、单核细胞计数(monocyte count,MONO)、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U)、血 小 板 计 数(platelet,PLT)、白 蛋 白(albumin,ALB)、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A19-9等。
1.2.2 炎性指标比值比计算 LMR = LYM/MONO;NLR = NEU/LYM;PLR =PLT/LYM。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并导入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1,Q3)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秩和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率/百分比/构成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MR、NLR、PLR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计算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并拟合指数预测模型。以P < 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最终共入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M0期 CC患者 218例,其中,男性 116例(53.21%)、女性 102例(46.79%),男女性别比 1.14∶1;年龄38 ~ 79岁,平均年龄(55.24±8.16)岁;平均 BMI(21.22±2.05)kg/m2;肿瘤大小(最大直径) < 5 cm者78例(35.78%)、≥5 cm者140例(64.22%);肿瘤部位:左半结肠103例(47.25%)、右半结肠115例(52.75%);浸润深度T1~T2期56例(25.69%)、T3~T4期162例(74.31%);肿瘤分化程度:中高分化153例(70.18%)、低分化65例(29.82%);术后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转移(pN+)107例(49.08%)、无淋巴结转移(pN0)111例(50.92%)。
2.2 术前炎性指标水平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术后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组(pN+组)CC患者的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及NLR、PLR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N0组)患者,pN+组的单核细胞计数、LMR低于pN0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表 1)。
表1 术前诊断M0期CC患者炎性指标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Table 1.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mmatory Indicators of Preoperatively Diagnosed M0 Stage Colon Cancer Patients and Postoperative Lymph Node Metastasis
2.3 不同LMR、NLR、PLR水平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分别依据患者术前LMR、NLR、PLR的总体中位数水平 3.16、2.17、140.70,分别将 218例 CC 患者分为低LMR组和高LMR组、低NLR组和高NLR组、低PLR组和高PLR组,结果显示:不同术前LMR、NLR、PLR水平CC患者的淋巴结分期构成之间存在差异(均P < 0.05),术前低LMR组的淋巴结转移数量高于术前高L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 2)。
表2 术前诊断M0期CC患者LMR、NLR、PLR水平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Table 2.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s of LMR, NLR and PLR in Preoperatively Diagnosed M0 Stage Colon Cancer Patients and Postoperative Lymph Node Metastasis
2.4 术前诊断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LMR、NLR、PLR与术前诊断为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 < 0.05),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与术前诊断为M0期CC患者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无关(均 P > 0.05)(表 3)。
表3 术前诊断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Table 3.Univariat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reoperatively Diagnosed M0 Stage Colon Cancer Patients
2.5 术前诊断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术后病理诊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作为因变量(pN+ :Y = 1,pN0:Y = 0),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模型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筛选方法:Forward为LR,变量入选标准α= 0.05,排除标准为0.1)。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LMR、NLR是术前诊断为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 1.576、6.299、0.646 和 1.516(表 4)。
表4 术前诊断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4.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Postoperative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reoperatively Diagnosed M0 Stage Colon Cancer Patients
2.6 术前诊断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指数预测模型构建
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拟合出术前诊断为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函数模型为:h(t) = h0exp(1.576X1+6.299X2+0.646X3+1.516X4)。该函数指数部分取值越大,风险函数 h(t)也越大,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也越高。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为:PI = 1.576X1+6.299X2+0.646X3+1.516X4。
3 讨 论
众所周知,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C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对CC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中淋巴结清扫,提高患者预后至关重要[1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CT、MRI等影像学手段对患者术前淋巴结状态进行评估,然而单纯影像学检查判定CC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不精准[12]。而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血液学检查指标逐渐被应用到肿瘤诊断及预后预测当中,因此,以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为代表的血液炎性指标与肿瘤的预后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而本研究主要探索血液炎性指标用于协助判断CC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拟为CC患者临床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炎性反应与CC的发生、进展及转移过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炎性过程驱使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淋巴细胞的减少是癌性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表现之一。LMR、NLR、PLR作为简单、易获取的血液学指标,反映了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和免疫状态综合水平[13]。本研究结果显示,与pN0组相比,反映机体系统性炎性反应的指标NLR、PLR以及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CC患者中显著升高;反映患者体内抗肿瘤免疫作用的LMR指标在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中则显著降低。进一步对不同术前炎性指标水平(分为高水平组、低水平组)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发现,术前LMR、NLR、PLR水平可以有效预测患者的淋巴结分期状态,术前低LMR组的淋巴结转移数量高于术前高LMR组。已有研究表明[14-15],在非可控性的细胞恶性转化过程,炎性细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即CC患者体内出现了肿瘤微环境的浸润单核细胞增加和较低水平的淋巴细胞,高中性粒细胞、低淋巴细胞免疫应答为主的免疫效应,以及以血小板为介导的促肿瘤生长、低淋巴细胞表达的炎症反应现象。提示LMR、NLR、PLR指标用于初步评估CC患者淋巴结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基于本组资料进一步进行了CC患者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LMR、NLR是术前诊断为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但术前PLR并不是C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LMR和NLR有望成为一种经济、简单、易获取的血液学检查指标,并结合术前影像学诊断,用于CC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评估,可以有效的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手段[16-17]。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本研究拟合了术前诊断为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指数预测模型,在术前将患者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LMR、NLR实测值带入模型便可得出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值,这大大提高了术前影像学诊断N 分期的准确性[18]。
综上所述,术前LMR、NLR、PLR水平与CC患者淋巴结分期状态密切相关,术前低LMR组的淋巴结转移数量高于术前高LMR组,术前LMR、NLR是术前诊断为M0期C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拟合的指数预测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M0期C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
作者声明:本文全部作者对于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出现的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并承诺论文中涉及的原始图片、数据资料等已按照有关规定保存,可接受核查。
学术不端:本文在初审、返修及出版前均通过中国知网(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经同行专家双盲外审,达到刊发要求。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文章版权:本文出版前已与全体作者签署了论文授权书等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