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虔诚与本真

2023-05-29汪盛

世界文化 2023年4期
关键词:巴赫音乐

汪盛

巴洛克是1600—1750年间盛行于西方的一个艺术流派,涉及建筑、雕刻、美术、音乐、家具、服饰等领域,其艺术表现豪华而典雅,庄严而肃穆,含蓄而均衡,充满理性又富有装饰性,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巴洛克音乐特征明晰,影响深远,逐步演化为西方音乐史上一个历史时期的代名词。在前后约150年的时间里,欧洲乐坛群星闪耀,巴洛克作曲家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作品,主要代表人物如德国的巴赫、亨德尔、帕赫贝尔、泰勒曼,意大利的维瓦尔第、斯卡拉蒂、科莱里,法国的吕利、库普兰以及英国的普赛尔等。其中以巴赫为集大成者,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

专注与多元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出生在德国图林根州爱森纳赫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在长兄的家中长大。巴赫自少年时代起便在唱诗班和神学校中阅览了大量音乐典籍,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历。他用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内省方式,悲悯地审视着人间苦难,又以一种哀而不伤的超脱,倾诉对光明的信念。巴赫的音乐是那样平静而高贵,严谨而虔诚,通透而纯粹。作为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尤其是他晚年的众赞歌与受难曲,好像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心灵的冥想、圣徒式的祷告与热忱的呼喚。在巴赫构筑的音乐世界中,万物皆有神性,又处处与自然相通。

巴赫虽一生未离开德国,但他汲取、融合了欧洲各音乐流派的成就与元素,如本民族的民间传统音乐,特别是口口相传的民歌中生动流畅、清新淳朴的旋律,甚至将描绘世俗生活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运用到宗教音乐作品中。同时,他巧妙借鉴意大利弦乐艺术中富于节奏感和动力性的线条运动、法国乐派中典雅的装饰音、英国维吉那琴优美炫技的音形和变奏手法等,这些无疑极大地开阔了他的创作视野,丰富了他的创作技巧。音乐学者田艺苗评价巴赫其实一直是“混搭风”,他的《十二平均律》“像一个多民族的美丽混血儿”,结合了来自德、法、意、西班牙等的舞曲风,以及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体裁中的特征与手法,作品处处流露着雅俗共赏的趣味。1741年,巴赫创作出在西方音乐史上影响深远的、也是巴洛克时期成就最大的作品之一——《哥德堡变奏曲》。这部变奏曲由一段典雅从容、极具法国风情的萨拉班德舞曲主题旋律开始,变奏手法运用丰富,乐思发展布局巧妙,高潮迭起,令人拍案叫绝。巴赫不愧是一位音响大师,将文艺复兴晚期的精髓乃至自古希腊伊始的美学思想纯熟运用,融入其曲式建构与和声布局之中。

巴赫作品的主题包罗万象,从宏观的自然宇宙、人类社会,到微观的作曲技法。这些作品折射着符合感官、理性、感性三个层次审美需求的艺术光芒,也几乎穷尽了前人构筑音乐的思维模式。巴赫的创作几乎涉及了当时所有的西洋乐作品体裁,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融会贯通;这些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巴洛克风格,体现了古乐时期“乐”与“器”的互动关系,百余年来不断被用来训练和解决演奏上的诸多技术问题,至今仍有极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继承与突破

当时的作曲家们在使用复调织体和对位法上十分讲究,重形式之美,强调力度对比,节奏相对平稳。巴赫留下的作品从谱面看无一不如教科书式工整,遵循着严谨的作曲技法原则。但他的出类拔萃之处在于将音乐创作中的已有成果进行深化与拓展。巴赫在两册键盘乐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中均运用了全部24个调,为大小调式体系和十二平均律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巴赫使用的所谓“平均律”,与我国明代学者朱载堉的发明并不相同,而是另一种“非平均”的、更先进而便利的律制, 如果将Well-Tempered译成“优律”,显然更为恰当。

作为一位富有创新与突破精神的音乐家,巴赫大胆地将宗教体裁移植到描写世俗场景的作品中,创作了“咖啡康塔塔”《静静地听,不要闲聊》、“农民康塔塔”《我们的新长官》等。巴赫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且推进了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拓展五根手指的功能,尤其是为大拇指的解放做出了尝试与探索。巴赫兼具作曲家与演奏家的专业素养,是一位擅于演奏通奏低音和使用装饰音的即兴大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他还继承并发展了咏叹调、幻想曲、托卡塔、舞曲、集腋曲等多种体裁。巴赫采用的对位手法多样,和声运用精妙,旋律线脉络清晰,复调思维逻辑缜密,开创了器乐创作多声思维模式的新局面。

当时,巴洛克器乐作品大多音色柔和,力度克制,与后世作品相比显得纤巧而细腻、华丽而典雅。这与特定历史阶段的乐器特点有关。当时的制造材质与工艺都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古乐器的轻响幅度有限,尚无法达到现代乐器fff(极强)和ppp(极弱)的效果,亦无法做出渐强和渐弱,只能以阶梯状做力度变化运动;古乐器琴弦振动所产生的泛音有限,共鸣能力的局限造成音符的时值较短,且音色相对单薄。针对这些音乐表现上的弊病,巴赫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应对技法,比如乐曲常采用上下句对比模式,即同一动机重复出现两次,分别表现为一强、一弱;为了尽可能模拟琴弦延长振动而大量采用倚音、波音、颤音、回旋音等装饰音,以弥补余音不足的缺憾。

超然与高妙

巴赫的名字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贝多芬曾对其艺术造诣叹为观止,称赞“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巴赫终生信仰坚定,任岁月磨砺,风雨如晦,其精神世界岿然独立。因那时没有电灯,长期大量抄写乐谱导致他患上眼疾,64岁时视力衰退严重,转年他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但手术没有成功。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在失明中度过,可以想见他身心遭受的痛苦。但巴赫给人的印象始终温和敦厚,不因人生艰辛而磨灭信仰,而是专注于创作直至生命终结。他在逝世前几天还口授最后的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在第26小节处戛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比起那些“神童”“天才”,巴赫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大师,生前他的贡献和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一生的乐团职业生涯也是几经起落。相比于莫扎特、贝多芬等许多作曲家都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创作过程,巴赫的作品几乎从他青年时代就显得异常沉稳、儒雅、淡然、从容、安宁、和谐,充满着天父般的慈爱气息。在去世之后,巴赫的成就逐渐被以福克尔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们发现,继而被后来的音乐家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等宣扬和复兴。巴赫一生勤奋多产,其创作历经阿恩施塔特、魏玛、柯登和莱比锡时期,将宗教音乐艺术推至最高境界,不仅在巴洛克时期无人能望其项背,还被推崇为西方古典音乐的奠基人。瓦格纳认为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对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钢琴家席夫将巴赫视为每日需要的面包和空气,“每一天的开始我就要弹巴赫(的作品)……巴赫是我人生的中心”。

尽管巴赫生前给人的印象是默默无闻、寂寂无名,但他的乐思境界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既蕴有精确计算的建筑之美,又演绎着几何变化的神妙,意韵天成,开阔渊博。它建立在严密的逻辑章法之上,却又从未停止对心灵自由的追寻,在精神层面、情感层面和智慧层面彰显着全人类共通的诉求。而这种对生命无限可能的探索,又常常令后人百思而难得其“真味”。直到今天,他的前奏曲、赋格、创意曲等都是习琴者的必修功课,音乐家们也在不断地研习、解读、考证、寻访那个时代的一切,试图解读巴赫作品中的文化属性,深透领悟作品要表达的内涵。正如有人把哲学家康德称为“无法绕过的哲学之桥”的形象说法,巴赫也可以说是古典音乐历史进程中的一座桥,所有研究者和演奏者恐怕都无法绕过巴赫这座“古典音乐之桥”。

沉静与温情

巴赫生前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教堂都担任过管风琴手,还担任过管风琴的调律和修理师。这份工作比钢琴调律的门槛还要高出许多,鲜有人能具备这项调律资质。管风琴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从演奏方式来说它属于键盘乐器,从发声原理来说它属于管乐器。它有一套包含调律刀、调律针、调律杯等在内的复杂工具,对技术要求很高,甚至需要调律师爬到管风琴上。据记载,巴赫十分精通它的构造并沉迷于此,工作中细致入微、精益求精,时常拔出音栓用全部的风箱来演奏,检查和排除乐器“肺”里的瑕疵,再反复试奏、听鉴,以达到最完美的音响效果。当时巴赫的工作主要是为教堂演奏弥撒等背景音乐,为此他创作了大量包括专门训练脚键在内的管风琴练习曲、小曲、奏鸣曲、协奏曲等,也有一些与宗教无关的作品。这种数十年坚持沉下心来坐“冷板凳”,始终虔诚地将一份工作、一份事业做到极致的敬业品质和执着精神,都为后来的艺术工作者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巴赫一生仁愛,乐于参加教会活动,举办圣餐仪式,指挥、领导乐团。他还常常组织家庭音乐会,培养出巴赫家族的众多音乐家。福克尔在巴赫传记中记载,在巴赫家族聚会时,大家合唱一段众赞歌,然后开始即兴创作各种音乐玩笑,当快乐达到顶峰后又沉默下来。巴赫十分珍视、怀念这些亲族传统。他一生多子女,非常重视家庭与亲情。他曾先后送给妻子两本《安娜的音乐笔记本》(又名《致安娜 ·玛格达莲娜的键盘曲集》),第一本作于1722年,浅绿色笔记本的内页边角装饰着棕色皮革,如今虽已破旧褪色,但依稀看得出曾经的精美华贵,可惜只遗留下三分之一的谱页,包含许多小的乐思片段;第二本里面有巴赫和家族其他作曲家的39首作品,这是1725年安娜生日之际巴赫送给她的又一个音乐笔记本,它倾诉着以心相许、灵犀相通的爱慕,承载着对妻子几十年来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感激。这份萦绕在漫长岁月的情意尽在不言中,永远封存在乐谱里,让听者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生命的温度与圣洁的爱情。巴赫为子女学习而创作的《创意曲集》和《“平均律”曲集》,培养了多位作曲家后代;他自制的家谱《爱好音乐的巴赫家族的起源》,由他的孙女保存传世。此外,巴赫也整理他人的优秀作品,使之得以流传,其中有不少旋律优美动人,至今耳熟能详,如佩措尔德《小步舞曲》。钢琴家潘一鸣先生曾说,“最好的取暖方式就是练巴赫,练它不只身体暖和了,而且心也暖了”。

哲思与质朴

美的艺术应当是“丰富”与“有序”二者缺一不可,巴赫的音乐就具有一种宇宙的秩序感,它玄妙深厚,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他的手稿不仅章法规律、充满哲思,连曲谱也类似工程图纸,一丝不苟,精雕细刻。歌德在聆听巴赫后赞叹道:“那永恒的和声啊,就像在同它自己交谈,也许在创造世界的前夕,它在上帝怀中就曾这样私语。”一些学者认为巴赫的音乐与源自古希腊的西方天文、数学甚至东方的易经、太极有共通之处,“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似乎正包含着巴赫音乐的虔诚与本真,诠释着巴洛克艺术的哲学精髓。巴赫的音乐有如水,最是平常不过,却迂回流转,变化万端,以柔克刚,永无止息;它又像是一尊雕塑,吸天地日月之灵气,从岩石中脱胎而出,质朴自然,风行水上,天人合一,了然寂静。有些乐段华贵精美,如盛典上的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有些则似晨光熹微,沁人心扉。

黑格尔称赞巴赫是在“德国黑暗时代的闪光”,他作品中的宗教性与哲学思想都是为现实服务的,在“虔诚于上帝”这一统一性中,孕育着多样性,能够关注弱者,侧耳倾听世间各个角落柔软的声音。它不再是作曲家个人的小情绪,也不只是宫廷趣味,所以才能让无数听众产生共鸣与感动。巴赫曾有“为敬爱的哥哥远行而作”的《随想曲》,献给要赴瑞典任宫廷乐师的哥哥雅各,以咏叹调、赋格、慢板等不同风格分成四个乐段,在象征邮车号角声的旋律中,温柔朴实而不乏幽默地抒发了德国普通市民的情感。而在伟大的《哥德堡变奏曲》最后一个乐章中有这样的唱词:“我离开你太久了,快来吧,快来……一闻到卷心菜我就想逃,要是妈妈煮肉,我就会留下来。”这段来自德国民歌的发自肺腑的深切呼唤,倾诉着对母亲的爱戴与思念。这样将俗世生活与神圣信仰彼此融合、赞颂世间爱与荣光的乐曲,净化着一个又一个心灵,感染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

每一次回望巴赫生平,透视其作品,都能清晰地触摸巴洛克时代的脉搏与心跳,感受巴赫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和独具一格的灵魂魅力。巴赫的创作理念及作品如同一座富矿,为我们更好地聆听、研习、教学、演奏,以及探索音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启示。

猜你喜欢

巴赫音乐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奇妙的“自然音乐”
巴赫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音乐从哪里来?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音乐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论巴赫音乐的多重风格特征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