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讲故事支架”的运用策略
2023-05-28郇敏
郇敏
低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故事类课文,这些课文就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载体。这种运用,就是让学生讲一讲所学习的故事。但低年级学生在讲故事时很容易出现丢三落四、忽略情节、直接背诵课文等情形。教师可采用搭建支架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多种支架的作用和价值,并学会运用不同支架讲好不同故事。
一、借插图支架梳理故事内容
低年级故事类课文中安排有插图,有的课文有多幅插图。这些插图的画面色彩明丽,对低年级学生有吸引力。插图中有直接反映故事内容的,也有补充故事内容的。如此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对于学生的阅读感知和情节把握都有着很好的支架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插图的支架功能,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梳理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发展等,进而使学生讲好故事。
如《开满鲜花的小路》一文,插图中人物的表现就隐含着故事的内容。学生从插图可以看出,鼹鼠先生到松鼠太太家的小路,经过了刺猬太太和狐狸太太的门前,这一条路上都开满了鲜花。这些鲜花是怎么来的呢?是有人特意种植的,还是大自然给予的?学生读而生疑,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启发他们借助课文所配的插图来梳理课文内容。
首先,对照插图,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课文中出现了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五个,它们是邮递员黄狗、鼹鼠先生和松鼠、刺猬、狐狸三位太太。这些人物之间关系复杂,学生仅仅依靠读课文不容易理清楚。如果教师让学生对照插图,看清小路,沿路标出人物和顺序,故事中人物的出场顺序就不容易出错了。
其次,观察插图,按照先后顺序把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仔细读课文会发现,故事中的人物语言不多,但说话时的提示语非常有特点,如“邮递员黄狗在门口喊”“松鼠太太对鼹鼠先生说”等,这些都是能够提示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课件按序号呈现人物语言的提示语,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找到说话的人物,标上序号,再对应提示语,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内心活动等,尝试着说一说。这样,就把涉及每个人物的重要内容都说清楚了。
最后,按照先后顺序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讲,故事就能够讲得完整、清楚。此外,还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丰富情感体验。如课文中还有一位寄花籽的长颈鹿大叔没有出现在画面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假如长颈鹿大叔走到这条小路上来了,路旁的居民会怎么跟长颈鹿大叔讲述眼前发生的一切呢?让学生站在居民的立场,想象长颈鹿大叔带来的是多么美好的礼物。
二、借词语支架厘清故事顺序
低年级学生学习故事类课文,受自身认知水平所限,不理解所谓的情节线索,课文中即使出现了很明显的故事情节线索,学生也抓不住、用不了,他们更容易抓住课文中那些有联系功能的词语,这些词能够将一个个线索点连成线,帮助学生记忆课文内容。编者利用学生这一学习特点,在低年级讲故事课文中,采用词语来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顺序,让学生借助一些具有关键意味的词语,把课文故事讲好。
如《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完整地讲述课文故事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后练习中,以四组词语的形式作为讲故事支架,每组的三个词语是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依次出现的,可以成为学生讲故事的有效支撑点,体现出一段故事的发展情形,方便学生借助词语把故事内容讲出来。在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先学会连词成句。
以第一组词语“马棚、愿意、磨坊”为例,“马棚”作为第一个词语,体现的是故事开始发生的地点和将要出场的主要人物(老马、小马);“磨坊”是小马将要去的地方,也对应了小马要完成的事情;“愿意”可以用来提出问题,小马愿意帮助老马做事情吗?老马要小马去做什么呢?小马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这些问题连在一起,就能够把第一行的三个词语对应的内容讲明白了。
用这样的方法,将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的词语都连成不同的句子,就能够分段讲述课文故事了。在此基础上,还要训练学生连句成文的能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思考每部分故事中小马的情感变化,开始小马是很高兴的,在遇到小河挡住去路时,小马觉得为难了,然而老牛和松鼠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让小马觉得不知道怎么办好,但当它回到马棚找老马帮助时,老马的话又让小马觉得难为情,最后小马不顾松鼠的阻拦,毫不犹豫地过河了。这样的讲述,学生经历了由词到句、连句成篇的过程,帮助学生提升了讲故事的能力。
三、借示意图支架丰富故事内容
编者为低年级学生讲故事提供支架时,有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变化,此前的课文插图、成组的词语等都是由具体的内容搭建的支架,相对来说用示意图作为讲述故事的支架就抽象一些。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示意图进行必要的加工与补充,形成比较具体的故事支架。这样不仅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讲述故事。
如《小毛虫》一文,讲述的是一条小毛虫一生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变化过程,其中包含了动物学知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增加了学生讲故事的难度。而编者在课后练习中采用示意图的方式搭建支架,来帮助学生完成故事讲述。如果直接按照示意图来讲故事,会觉得干巴巴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简单的示意图变得丰富起来。
首先是根据示意图从课文中提取相关的词语。示意圖呈现了小毛虫经历的三个阶段“小毛虫→茧→蝴蝶”,每个阶段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词语。“小毛虫”阶段有“可怜、笨拙、笨手笨脚”,“茧”阶段有“牢固、温暖、与世隔绝”,“蝴蝶”阶段有“灵巧、轻盈、色彩斑斓”。然后,把这些词语写到示意图的相关位置上,示意图的内容就变得丰富了。最后,补白示意图上的句子。示意图上还有两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种含有哲理意味的句子,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也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熟知的小动物,如小蚂蚁、小蜘蛛、小青蛙等该做什么,并思考自己每天该做好什么;想象自己生活中知道哪些事物的规律,举例说一说,并要求学生在讲述故事时,把相关的句子带进去说出来。这样学生讲小毛虫的故事时语言就会变得很丰富。
四、借表格支架铺垫故事复述
在低年级教学中,讲故事活动实际上是为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打基础,这种过渡也体现在支架的搭建上。表格仅仅是一个框架,表格中的内容需要学生从故事文本中去提取,以表格的方式作为讲故事的支架就显得更清晰了。
如《羿射九日》这篇课文是一个神话故事。编者在课后练习中以“起因—经过—结果”为要素设置了三段式表格支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表格设置的要求,在文本中寻找合适的内容填写,完成表格后,再借助表格内容讲述故事。
首先,借助表格提取相关信息。以“起因”为例,学生需要围绕“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这一重点句,圈画出相关的词语“艰难”“晒枯”“烤焦”“熔化”等,由此总结出“射日”的原因,填在表格相应的栏目中。其次,借助表格理解内容。在提取与故事发生、发展、结局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借助表格,联系课文中相关的词句,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再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故事,比一比谁讲得生动、吸引人。
在低年级故事类课文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充分利用编者提供的讲述支架,让学生从直接借助支架讲故事,到自己慢慢充实、完善支架讲故事。当学生能够从借助支架的助力到自己学着搭建讲故事的支架,甚至有创意地讲故事时,他们也就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讲故事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沙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