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略梅花意象 体会托物言志

2023-05-28张祎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墨梅托物王冕

张祎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既展现了丰富的价值意蕴,又是学生积累写作方法、迁移表达策略的重要载体。其中,托物言志写法的践行和运用,就是重要的范例。四年级下册编选了元代王冕的《墨梅》,就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是学生首次接触托物言志写法,意味着学生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逐步向着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转变。作为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不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还要有关联思维和类比意识。这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无疑有较大难度。基于学情,教师不宜直接揭示托物言志这一专有名词,而要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和诗人的整体构思,顺势而下,思到深处,自然呈现。笔者就以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尝试。

一、理解大意中把握“梅”之素雅

托物言志的本质,是诗人借助相应的事物,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在的志向。因此,洞察人物的特点和情志,就需要以了解具体事物为基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了解梅花的形态和色彩特点,从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初步认知,为后续深入把握诗词的内核奠定基础。

诗题为《墨梅》,意为“水墨之梅”。古诗中哪些地方与诗题呼应呢?有两处:其一,“洗砚池”。即清洗砚台的水池,常年经受墨水滋养,连“池头”的梅花也深受浸润;其二,“淡墨痕”。即淡淡的墨水痕迹,连朵朵开放的梅花也没有惯有的娇艳,呈现水墨之痕。这两句描摹梅花之形,重在写色,如同白话,理解起来并非难事。但托物言志手法决定了教学不能就此止步。写物,不在于凸显特质,而更在于言志。教师不能止步于表层意识,而需要引导学生从关键的词句生发出去,构建“墨梅”的形象特征,并最终提炼特点,为从“物”到“人”的转换贮存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朵朵花开”,想象树头梅花开放的繁盛景象;紧扣“淡墨痕”,想象梅花繁盛而不争宠的开放质态。虽然繁盛,但不炫耀,加上“淡墨”之色——怎一个“雅”字了得。由此,“物”之形态,呼之欲出。

在教学中,教师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从基础入手,借助理解诗词大意的契机,但又不完全停留于理解意思的层面上,而是在学生形成初步体验之后进行对应与匹配的提炼,为探寻“人”与“物”之间的共性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拓展资料中体悟“人”之淡泊

托物言志,最终是为了写人,但整首诗却从不涉及人。物即是人,人即是物,这是托物言志的特质。但从理解的视角来看,学生难以一下子从物过渡到人,更无法洞察物中所蕴藏的人之志向。

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填补由物到人的认知落差,物在诗人笔下进行了写意式描绘,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认知。因此,学生思维存在空缺,唯有从人的维度入手。教师可以借助资料拓展,补充诗人王冕的生平经历以及三件轶事: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诸暨(今浙江)人,元朝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1)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拒绝了;(2)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退隐山林。如此补充信息,并不是要对王冕形成全方位理解,这不现实,也没必要。教师要依托这些信息,帮助学生构建出诗人王冕与梅花相似的关键元素。字号:梅花屋主——以梅花自喻;身份:元代画家——誉为“画梅圣手”;性格:淡泊名利——与梅花“素雅”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托物言志写法在表达过程中所留下的空间,即对诗人自身的介绍与描写相对较少,甚至是根本没有提及,于是拓展了探寻人与物之间联系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并组织学生在梳理资源、整合资源的过程中,以关联性思维认识到托物言志写法中所蕴藏的内在关联。教学至此,梅花之物与王冕其人之间存在的共性关联,已经在学生意识中悄然埋下了种子。

三、组织串联中洞察“志”之高洁

既然可以托物来言志,即意味着事物和人物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虽然这些写法故意避开了对人物的描写,但绝不意味着没有涉及诗人。相反的是,托物言志之本质是处处写自己,但这种真实的表达目的都是以委婉甚至隐晦的方式融入其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诗词中看似描写事物的语句,通过积极转化,引导学生感知事物与诗人之间对应的特质,以形成更好的关联,从而借助描写物的诗句,走进人的内心志向。

面对人和物的双重之“淡”,学生或许不会对梅花的淡雅形成质疑,但在阅读了王冕资料后,一定会形成这样的困惑:王冕为什么会把名利看得那么淡呢?或者说王冕看重的又是什么呢?这是学生思维至此自然产生的追问,也是直指人物内在志向的探寻。秉持托物言志的写法特质,诗人内心志向便不会在诗词中和盘托出,而应该蕴藏其中。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尝试运用现成的诗句回答:“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哪里是王冕之志,分明是墨梅之志。这里不要急于将“墨梅”转化成为“王冕”,而要站在学生接受的视角,先从墨梅的维度,解构诗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为此,学生纷纷将自己看成诗中的墨梅,将这两句话意欲表达的真实心声和盘托出:“我是一朵素雅的梅花,没有婀娜的身姿,没有绚丽的色彩。在天地万物之中,我也许并不耀眼,但这一切我并不在意。因为我不需要人们夸赞我的身姿有多优美,颜色有多绚烂,我只想把自己独有的清香之气,永远都留存在天地之间。”

在教学中,教师借助问题的创设,以诗词的原句为抓手,组织学生通过情境再现、积极转化等不同的策略,将描写人物的语句迁移到诗人的内在意识之中,巧妙地深化了学生对诗词内核的把握。

四、情境对话中解构“法”之精妙

学生对托物言志这一写法的体悟不能停留在把握硬性标签的层面上。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了“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因此,了解托物言志,并不代表完全理解,更不等于掌握这一写法。只有真正运用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从理性标签向着文本内容的层面迈进。

从以上教学来看,整首诗的教学已经可以结束了,但托物言志尚未真正落实。如何实现“梅花之志”向着“王冕之志”的转化呢?有人说,直接将描写梅花心声的诗句套用在诗人王冕身上,如“不要人夸好才华,只留正义在人间”。形,的确是这个“形”;味,也的确是这个“味”,但这样的套用式改写,学生對于王冕之志的体悟仍旧停留在最笼统的概念层面,不仅难以真正走进诗词内核,对托物言志写法的体悟也将受到严重影响。教师可以借助三件轶事的情境,组织学生借用王冕之志,尝试针对不同的事件回应不同的人物。(1)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拒绝了——感谢你们的认可,但我并不需要你们的欣赏,我只想将自己的才华为更多的贫苦百姓服务。再次感谢你们。(2)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我并不需要做什么官,作为老朋友,您应该知道我的人生志向。我一直淡泊名利,就让我做一个平头百姓吧。(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退隐山林——真的不需要了,我不习惯万人仰慕的生活,那样只会让我无所适从。我只想做一个正直、善良、有德之人,我还不如退隐山林。

学生的回应正是对王冕之志的理解,更是基于具体情境下的运用与升华。由此,物即是人,人即是物,真正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就此,教师顺势揭示:王冕借梅花的淡雅清香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纵观整首诗的教学,教师没有急于向学生揭示托物言志,更没有向学生直接传授相关的知识和要点,而是以托物言志为主要的教学着力点,紧扣这一写作特质的内在联系,利用诗词为载体,重在梳理人和物之间的联系,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事物特征,找准与人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在积极拓展、多维关联的状态下,通过情境的实践运用,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朝晖小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墨梅托物王冕
王冕学画
王冕画荷花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追根溯源写生活 托物言志抒情怀——王桂臻老师小写意花鸟画欣赏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
托物言志的作文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