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内容改动 落实语文要素
2023-05-28李恩来
李恩来
《夜间飞行的秘密》是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注释中写道:“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五册》,有改动。”备课时,笔者查找了这个试用本,该教材出版于1979年,原文在第121页,课题为《蝙蝠和雷达》。又翻阅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以下简称“课标版”)第三单元的《蝙蝠和雷达》。通过对比阅读,发现课标版《蝙蝠和雷达》对试用本《蝙蝠和雷达》在文字方面进行过改动,而统编本《夜间飞行的秘密》在课标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动,这些改动包括课文题目、字词、句子。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些改动的认识与运用。
一、课文题目的改动
试用本与课标版中的课文都用“蝙蝠和雷达”作课题,统编本课文用“夜間飞行的秘密”作课题。
《蝙蝠和雷达》编排在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选编的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课文用“蝙蝠”和“雷达”这两个貌似无关的事物作为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急于读文,一探究竟。可以说,课题既明白晓畅又具有思维含量。
《夜间飞行的秘密》编排在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选编的课文旨在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课文用“夜间飞行的秘密”作题目,“夜间”“秘密”这两个带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什么东西在夜间飞行呢?夜间飞行到底有什么秘密?可以说,课文题目《夜间飞行的秘密》更能够给读者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问题意识,很切合这个策略单元的主题“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与阅读期待。
【教学建议】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些名言道出了养成提问习惯的重要性。好的课文题目,能够给读者制造悬念,生发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问生疑,带着问题读文释疑,能有效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在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试着给课文另拟题目,在对比中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二、字词的改动
1.“晴朗”与“清朗”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试用本)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课标版、统编本)
“晴朗”和“清朗”都表示天气晴好,但“晴朗”用在白天,意思是没有云雾,日光充足。“清朗”用在夜晚,突出夜的凉爽、宁静、祥和、深邃。
【教学建议】
“清朗”学生初次接触,有新鲜感。可能有学生会提出问题:“‘清朗是什么意思?与‘晴朗有什么区别?”教师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辨析“晴朗”和“清朗”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2.“试验”与“实验”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试用本、课标版)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统编本)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试用本、课标版)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统编本)
为了弄清楚蝙蝠能在夜里飞行、捕食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对这些实践活动的表述,试用本与课标版的课文中用“试验”,统编本用“实验”。“试验”和“实验”是一组近义词,它们的相同语素是“验”,含有“检验”“验证”的意思,这是它们成为近义词的基础。它们的不同语素是“试”与“实”,“试”有“试一试”的意思,“实”有“证实”的意思,这是它们存在细微差别的原因。
那么,表述这项活动,到底用“试验”好还是“实验”好呢?我们来看《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的释义:“【试验】为了查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从词典的释义与它们各自不同的语素意义来看,“试验”中被检验的是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通过“试一试”的方式来进行,某事某物是已经存在的。“实验”中被检验的是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来进行。结合上下文,蝙蝠能在夜里灵巧地避开极细的电线,科学家做出了“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的假设,为了检验假设能否成立,于是科学家通过实践活动来“实验”了。
3.“一百多年前”与“两百多年前”
“一百多年前”和“两百多年前”表示的是事情发生的时间1793年距现在的距离,都不是确指。试用本教材1979年出版,课标版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通过,一直使用到2019年。统编本四年级语文教材在2019年经教育部审定,与课标版教材间隔10多年,与试用本教材间隔40年。从这个角度理解,课标版课文沿用试用本课文的表述,统编本课文改动为“两百多年前”,都能说得过去。但查阅资料,发现课文中关于蝙蝠夜里飞行的实验,是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做的,斯帕拉捷的生卒年份是1729年~1799年。从这个角度理解,统编本教材中“两百多年前”的表述更为科学严谨。
【教学建议】
科普说明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是准确、严谨。《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中,把《蝙蝠和雷达》中的“一百多年前”改为“两百多年前”,把“试验”改为“实验”,就体现出了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拿两篇课文让学生对比阅读,从中发现两篇课文在表达方面的不同,产生“疑”点,在讨论的基础上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三、句子的改动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试用本、课标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统编本)
试用本和课标版课文《蝙蝠和雷达》第2自然段运用设问的手法,直截了当地揭示了飞机能在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虽然也能激起人们阅读下文的欲望,但因为已经知晓了答案,所以读者阅读下文的激情就不是那么十足了。统编本《夜间飞行的秘密》第2自然段,同样运用了设问的手法,但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卖了一个关子: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这个关子卖得好,好在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满怀期待地阅读下文。
2.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
你猜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统编本)
这是统编本《夜间飞行的秘密》第8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试用本和课标版课文中没有这句话。这一句与第2自然段互相呼应,可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避免了课文内容的过度发散,使得结构更加严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上来,从而更有兴趣探究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方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统编本《夜间飞行的秘密》,这两处都用问句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的状况。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两处提问的方式,从其他角度提问题,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语文教科书经过了多个版本的改革,但都以文选型为主。出于多种原因,对选入教科书的文章,编者都要改动。面对改动过的课文,我们教师要用批判的眼光,对照原文,对比阅读。而统编本教材在每篇课文下都有标注,注明了课文的出处,为我们检索原文进行对比阅读提供了便利。仔细斟酌这篇课文在不同版本中的几处改动,抓住这些改动之处引导学生品析,是落实语文要素、促其落地生根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甘肃张家川县张棉学区盘山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