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文化”现象的心理动因探究

2023-05-27郭冬升王玉莹

公关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丧文化

郭冬升 王玉莹

摘要:“丧文化”以“丧”为标志,是一种表现青年群体负面情绪的“青年亚文化”。本文探究了“丧文化”流行的心理动因,并就“丧文化”对青年群体造成的影响展开反思,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丧文化”,青年群体,心理动因

随着“葛优躺”表情包在网络空间的广泛传播,“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开始流行起来。无论是在网络空间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着“丧文化”现象,“丧文化”不仅能够影响青年本身,而且也能够影响到他们身边的人,它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群体的真实情感。开展“丧文化”研究,对于培育积极向上的青年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1.情绪宣泄

我们每天都体验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是当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合理宣泄时,就会引起心理问题。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青年群体的压力不断增大,产生的负面情绪也随之增多,当青年群体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时,需要及时通过一些渠道进行排解,而“丧文化”的出现恰好满足了青年群体进行情绪宣泄的需要。“丧文化”中透露着一些无奈、颓丧等负面情绪,青年容易对此产生共鸣,会在朋友圈发一些很“丧”的内容,他们试图通过一种调侃的自我暴露方式释放自己内心的不愉悦和压力,从而去排解自身的消极情绪[1]。

2.寻求社会支持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个体需要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来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拟剧理论认为“人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要努力地展示自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青年群体传播“丧文化”也是为了塑造自己需要的形象,从而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通过“恳切示弱”的话语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而年轻人在朋友圈传播“丧文化”正是一种“恳切示弱”的自我呈现方式,他们试图通过展现自己脆弱、痛苦和无奈的一面来得到他人的同情和社会的支持[2]。

3.从众心理

对个体而言,和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有利于自身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当代青年群体身处各种困境,并且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他们常常变得很无奈,而“丧文化”的流行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他们跟随潮流,通过“丧文化”来描述自己的现实境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一些不利情境的影响,会发表一些具有“丧意味”的内容,群体中的他人能够体会并接收这些内容所呈现的自我嘲讽,他们接收“丧”,进而传播“丧”,使“丧文化”不断蔓延与发展[3]。

4.自我保护心理

在面对挫折情境时,个体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来改善自身的主观感受,从而帮助自己实现内心的平衡,自我保护心理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青年人的美好理想和正统价值观教育与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落差,面对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存在的巨大差距,青年群体一般会产生各种不适的反应,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疲惫感,而“丧”的心态正是青年人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他们通过自我矮化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4],青年群体也会通过“丧文化”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他们的各种自嘲性的表达正是通过降低自我期望来进行自我保护的表现。

5.习得性无助

青年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落差,并且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也无法得到较好的认可,这导致了青年群体“习得性无助”的发生。处于社会压力下的青年群体缺乏改变自身现实状况的能力,由此表现出的低成就动机和低自我效能感是“丧文化”在网络社会流行的主要来源[5]。身处困境的青年群体在经历几番挫折后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此时的他们倍感无奈,并且自信心严重受挫,而“丧文化”似乎在某些方面能够给予他们安慰,他们倾向于通过“丧”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1.积极影响

(1)改善青年群体的心理状态

“丧文化”的流行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宣泄负面情绪的途径,并且通过短暂的“丧”,青年群体可以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重拾自信,努力工作与生活。无论是在网络交往还是在现实交往过程中,青年群体都可以借助“丧文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比如在朋友圈发一些“丧丧的”表情或者“丧丧的”话语,然后就能得到他人的回复,自身的负面情绪就能够得到缓解。当青年群体习惯于通过“丧文化”来进行自我表露时,心理压力也会及时得到排解,内心就不会积累太多的不良情绪,这有利于改善青年群体的心理状态。

(2)促进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

“丧文化”为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话题和表达方式,能够促进青年的人际交往。青年群体通过语言和表情包等形式在交往过程中传播“丧文化”,他们可以通过风趣幽默的“丧”内容与他人交流,这种方式能够使交往对象迅速准确理解自己所传达的信息,深受青年群體喜欢,也慢慢成为青年群体的社交习惯。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青年群体也能够通过“丧文化”找到共同的话题,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与同辈群体展开交流,良好的交往也能够改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因此,“丧文化”的流行也具有促进青年群体人际交往的作用。

2.消极影响

(1)降低青年群体的自信心

当青年群体经常传播“丧文化”时,一些负面情绪是能够得到缓解,但那些“丧”内容也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影响到自我认知时,一些“丧”的自我评价会影响到对自身的客观评价,这会使一些自我认知不清晰的青年消极地看待自己,进而降低自信心。另外,虽然“丧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群体的现实状态,但是部分青年人却认为那些“丧”内容就是对自己的真实写照,而且这种想法会一直持续,本来只是短暂的“丧”,却变成了长期的“丧”,一些觉得自己没用的“丧”话也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2)损害部分青年的心理健康

偶尔说说丧气的话,宣泄一下自己的负面情绪,这种“丧”对青年群体而言是无害的,但部分青年群体的“丧”是真的“丧”,他们沉浸在消极、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因为遭遇过一些学习、工作和情感等方面的挫折,部分青年变得不再那么热爱生活,觉得自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选择隐藏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努力地去正常生活,当“丧文化”流行起来后,一些“丧”内容很容易引起这些真“丧”青年的痛苦,他们也会传播一些“丧”内容,但他们的“丧”是一种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丧”,当他们沉浸在这种负面情绪中而得不到帮助时,对自己心理的损害是非常大的。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高校文化育人作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青年文化的发展,加强主流文化教育,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对青年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高校也要大力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并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帮助学生客观认识“丧文化”。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鼓励创新,不断推动创新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此来帮助青年群体正确对待“丧文化”及其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2.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心理服务方面的建设

要根据青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帮助青年群体更好地解决自身所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另外要加强心理服务方面的建设,在社区和高校,要完善心理服务中心的建设,发挥其作用,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为青年群体讲授调节情绪的方法,帮助他们缓解自身负面情绪的困扰。要引导青年群体积极应对挫折,重视负面情绪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鼓励他们及时排解自身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

3.鼓励青年群体自我净化,积极应对负面情绪

青年群体要积极地采取实际行动去抵制“丧文化”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多种方式及时排解自身的负面情绪,不要让短暂的“丧”变成长久的“丧”,也不要让“假丧”变成“真丧”。青年群体要培养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自己对各种事物的辨别能力,保持一定的清醒,不断进行自我进化;青年群体也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习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关注自己身心的变化,当自我感觉心理不适而又无法调节时,要立即寻求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丧”很容易,但顶着所有的“丧”继续热爱生活却很酷。今天之所以“丧”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明天的到来,青年可以偶尔“丧”,但不能一直“丧”。青年有信仰、有担当,应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难而上,努力拼搏,直至成功。 PR

参考文献:

[1][2]馮铭钰.年轻人喜欢在朋友圈传播“丧文化”的心理机制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1):47-48.

[3]段水莲,刘莼汐.“丧文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思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8(01):21-22.

[4]栾轶玫.“丧文化”流行的传播机制与心理动因[J].传媒观察,2018(10):30-31.

[5]龚智怡. 青年“丧文化”的亚文化风格及意义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9:12-13.

(作者简介:单位:南阳职业学院 河南南阳 474500;郭冬升,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丧文化
“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丧文化”无需过忧但要重视
如何看待“丧文化”?
材料作文“丧文化”导写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当代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弱化与重构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