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文化”无需过忧但要重视

2017-11-11张吴瀚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39期
关键词:佩佩咸鱼葛优

张吴瀚

歪着脑袋,肌肉和韧带处于放松状态,这是葛优在《我爱我家》中扮演的“二混子”季春生在和平家蹭吃蹭喝的经典剧照姿势。经过引申解读,“葛优躺”的表情包和图片成为“爆款”,奇迹般走红网络,甚至被年轻人赋予了某种精神喻意。

其实,“葛优躺”的社会文化现象并非孤例,由一只会笑的青蛙变成了一张丧脸“悲伤蛙”,正是这张丧脸让佩佩从无名的漫画角色摇身一变,成了红遍全球“丧界”的表情包。“长腿儿的咸鱼”也爆红网络,被赋予“没梦想,只想晒太阳,得过且过”的现实寓意。一位有知觉和洞察力但因内心的不安与绝望而有自毁倾向的半人半马生物“马男波杰克”也被年轻人追捧。美国动画中小胖子鲍比希尔靠自己的面瘫脸以及发神经在“丧界”也占领了一席之地。

这类形象的共同特征就是颓废、消极、虚无、悲观,而与积极、向上、健康的主流价值相悖,他们爆红的路径都是社交网络平台,追捧的大都是年轻人。这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同时折射出当下年轻人的集体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

在“丧”风气的流行和年轻人“喊丧”声不绝于耳的今天,公众与其妄加指责,不如探究其中深层原因。如今,年轻一代跟以往不同的是他们处在就业困难、房价高涨、空气污染等内外困境中,他们的家庭和就业关系更为扁平。在今天,传统努力难以实现生活的质变和阶层的流动,他们内心更追求自我独立,这批内外统一的年轻人乐于做自己,不需要扮演别人心目中三好青年的完美形象,他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缺陷,并为自己而活,与自己和解。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他们的宣泄口,一部分人渴望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释放到网上,“葛优躺”之类的“丧文化”恰好契合他们的情绪表达,于是他们勇于去转发、去倾述、去再创作。他们不过是一个个完整、独立并勇敢为自己发声的个体。

明乎此,“葛优躺”之类的“丧文化”恰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的直接反映。我们也无需对此过于焦虑亦或是呼吁制止。因为“喊丧”不过是宣泄情绪罢了,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依然会卖力工作,不苟且于眼前,不断向上。据媒体统计,中国青年对未来最乐观:29%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觉得中国是安居乐业之所,因为在这里“只要勤奋就能出人头地”;约93%的中国受访者还因为医药、可再生能源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而对未来充满希望。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青年则相对更悲观。总的來说中国年轻人并不丧。

不过,我们也并非不关心“丧文化”,从“小确幸”到“小确丧”,其背后有深层的社会原因,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下年轻人的确面临着他们父辈不曾遇到的孤独、渺小、乏力等生存感。对此,社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疏导,若处理不好,极可能成为社会心理问题。

评析

该文紧扣“丧文化”展开评论,从“葛优躺”切入“丧文化”话题,然后列举了网红青蛙佩佩、长腿儿的咸鱼等“丧文化”典型代表。在此基础上,分析“丧文化”产生的社会、家庭、个体原因,最后表明对“丧文化”无需过虑但要疏导的观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有理有据、典范可仿。endprint

猜你喜欢

佩佩咸鱼葛优
“葛优躺”让葛优赚大了
咸鱼也是有梦想的
葛优一句话怼空谈者
马蹄花香
SAD ANGS
管好你的嘴
超级赛亚人
和葛优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