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策略

2023-05-26徐美权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

徐美权

[摘 要]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数学教材、图片、音像、课外数学读物等,从数学的角度领悟、鉴赏、探究数学的过程。有效的数学阅读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提取和整合数学文字、符号、图形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数学信息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8-0078-03

阅读是人类借助文字、图像等视觉材料来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亦是如此,即通过阅读材料领悟、鉴赏、探究数学的过程。数学阅读材料可以是数学教材,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文字、数学题目、图片、音像,还可以是学生拥有的素材、课外数学读物等。有效的数学阅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提取和整合数学文字、符号、图形的能力,这些能力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升数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将从当前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成因分析和实施策略进行探究。

一、现状及成因分析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不愿读(字数多的数学题目)、不会读(不会数学阅读的方法)、读不懂(不理解文字的意思)的情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兴趣

关于数学阅读,笔者曾对某个班50名学生做过调查,仅有14%的学生认为阅读数学教材很有必要,他们认为数学教材中蕴涵数学知识,数学试卷上的大部分题目都由教材中的习题改编而来。有28%的学生认为自己连辅助练习都做不过来,根本没时间去进行其他数学阅读;有30%的学生认为只要会做题就行,没必要进行更多的数学阅读;剩下28%的学生认为数学阅读就是读一些语言比较抽象、内容比较枯燥的数学书籍。显然,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阅读缺乏兴趣,认为数学阅读不重要。

2.少指导

这里的指导是指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50名学生中,有学生做题时习惯先看问题,再找条件;有学生看见字数多的题目就不认真读题,因此无法从众多条件中找出数量关系;大部分学生没有圈圈画画的习惯,读题时没有圈出关键词,造成多读、漏读、忘记转化单位等错误,使得解题正确率不高。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缺少阅读方法指导。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指导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还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3.欠深入

欠深入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时思考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在阅读时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无法顺利从中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找不出知识间的关联性,无法筛选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二、原则及策略

1.数学阅读的实施原则

数学阅读不是将阅读材料塞给学生读,而是从选择阅读材料开始,包含阅读计划、思考问题、交流环节等完整过程。在这个连贯往复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注重循序渐进

数学阅读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应以自身的导读和示范为主,逐渐提高阅读要求、扩大阅读的参与度,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2)与思维相结合

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关。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过程。阅读离开思维,就会变得机械且无意义。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水平,不让学生阅读过于深奥的内容,也不让学生阅读过于简单的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内容,既不要让学生觉得力所不能及,也不要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要促进学生阅读与思维的双向协调发展。

2.数学阅读的实施策略

教师首先要归纳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数学阅读的瓶颈,感受数学语言的魅力,快速架起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的沟通桥梁,以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1)联

数学阅读涉及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物,可以是文本语言、数学符号,也可以是数学图形,还可以是音像资料;另一类是人(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人与物联结,促进学生阅读时连点成线,再成面,用已有的经验弄清图形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材料的內涵与本质。

①点、线、面——建立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等都是按点、线、面的层次累积的,数学阅读能力亦是如此。在数学阅读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境,将信息与生活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审视零碎又外显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提炼或重组,逐步用数学的思维去审度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升自身的筛选、分析与整合数学信息的能力。

例如,图1中的信息比较多,且排列无序,有的学生阅读时习惯“一目十行”,有的学生阅读时不讲究顺序……这些阅读方式均不利于提取数学信息。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初步读题后梳理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有6名男生和12名女生去浇花,杜鹃花有18盆,茶花有14盆,月季花的盆数是杜鹃花和茶花总数的2倍。有了这些信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提问:“男、女生一共有多少人?杜鹃花和茶花一共有多少盆?月季花有多少盆?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解决这些问题会用到加、减、乘、除法,可以厘清不同类型问题之间的区别,打破不同类型问题的解法的壁垒,有效地联结之前学过的知识。

②剖、分、理——厘清逻辑关系

数学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信息比较精炼,而且具有内隐性。如果阅读材料中含有多重嵌套的句式,学生就不能准确领会信息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此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剖析数学信息中的句式特点,将长且难的句子进行分解或缩短。同时,紧扣数学图形或者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明确阅读材料中包含的数学关系。

例如,“图书角里有故事书30本,是科技书的3倍,科技书有多少本?”这种类型的问题,学生会用乘法来计算科技书的本数。这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帮学生思考故事书与科技书的倍数关系:“哪种书的本数是哪种书的3倍?将哪种书的本数看作1倍数?”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两个量的关系的过程。

(2)化

数学阅读材料主要有数学文字、图表、符号、音像资料等。多样的形式容易给学生带来干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内化数学阅读材料。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会筛选、提炼和挖掘数学信息,再联系公式、定理或概念等,最后抽象出数学图表和数学符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还会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成形象的图表,再将图表化成严谨的数学公式,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①动静结合

对于小学生而言,静态且抽象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化成形象生动的图形,需要借助动态的操作将数学语言的多种表征方式进行简化。

例如,在“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中,教师首先出示多个三角形,让学生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并给每一类取名字。接着,教师出示教材中的定义: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师:教材中是这么分类的,对比这三个定义,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而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需要看其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或钝角就行了。

生2:我有疑问。按角分类,除了这三类,还有没有其他三角形?

师:每个小组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讨论后,请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利用希沃白板中的“几何画板”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中最大的角只能是小于180°的角,永远不可能是平角或更大的角。因此,只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类。在静态思考与动态演示中,教师帮助学生想象和推理,学生深刻理解了三角形分类的依据,从而把握三角形的本质。

②建立模型

小学数学教材中解题类的文本较多。例如,苏教版教材中“茄子老师”“玉米老师”和“白菜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在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解决策略,诸如“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怎样知道解答的结果是正确的?”等,都在提醒学生运用阅读、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解题策略。对于含有较多信息的文本,教师应指导学生列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例如,对于“有一张被污染的发票,需要解决‘每瓶墨水多少元”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懂发票,分析数学信息,将数量关系转化成数量表达式,比如“文件夹的单价×数量=文件夹的总价”“总额-文件夹的总价=墨水的总价”“墨水的总价÷数量=墨水的单价”,逐渐将学生的思想从表层引入本质。解决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变

“联”是对数学阅读材料的分析和联结,“化”是对阅读材料的整理和结构化。除了“联”和“化”,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变”。“变”即用变通的思维进行分析,从而拓宽数学思维的广度,延伸数学思维的深度。

①梳理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仅要从横向入手,也要从纵向考虑。教师要循序渐进,应了解各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提供的阅读材料要从浅显到深刻,提出的要求要随着年级的变化而变化,慢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例如,在一、二年级,要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题意,比如,“我的前面已经有4人检查好牙齿,后面还有5人在排队。一共有多少人检查牙齿?”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表达题意,也可以用“写一写”的方式表达题意。到了三、四年级,要教会学生圈出关键词句,筛选出有效的信息,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数学信息。到了五、六年级,要教会学生将新问题转化为已解决过的问题,能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用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图等形式梳理知识,使思维可视化,逐步能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

②变通

变通指的是教师要善于运用变式,比如借助对比、辨析、拓展等活动,让学生跳出思维定式,发展思维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中经常采用“看条件提问题”“看问题列算式”的形式进行练习,除此之外,还可以打破这种“由文本到算式”的模式,让六年级学生“看算式编数学问题”,建立起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做变式题,比如“一本书,已读40页,是整本书的[25],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一本书,已经看[25],再读20页,已读页数和未读页数的比是3∶2,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在变式题中,学生就能学会找出“不变”的量——总页数。

综上所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结构化的视角联结各知识点、内化本质、变通形式,对数学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整理,实现文本和图表之间的转化,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宋健健.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三个关键问题[J].教学与管理,2022(26):44-47.

[2] 方齐珍.小学生数学阅读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福建教育,2022(14):43-46.

[3] 王建湘.培養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种方法[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4):63.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幽默是一种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努力拓展无人机飞行能力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提高数学作业质效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