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

2023-05-26曹亚宣

家长·中 2023年4期
关键词:色彩感美术作品颜色

曹亚宣

小学美术教学是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教育工作。色彩感培養要求教师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对色彩的观察力,让其形成较强的艺术感知能力,促使小学生想象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多方面的进步。文章结合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对培养学生色彩感展开探讨,简述该能力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从“教学方法”与“学生视角”两个方面出发,逐渐提高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兴趣与对色块的感知力,强化学生的审美素养,为其未来的社会工作与学习奠定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一、培养小学生色彩感的重要性

(一)提高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

小学生能力有限,在美术学习中画面内容不够细致,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待提升,在线条、明暗关系、造型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诠释出来。但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想象力,丰富多彩的颜色搭配也能快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由此可见,在美术课程中培养小学生的色彩感,既能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能让其通过色彩感知客观事物,促使其美术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对小学生认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效强化学生的美术素养

课上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源泉。色彩教学作为美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还能有效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带领学生观摩各种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并观察作品中颜色的应用与搭配。通过这些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学生艺术审美和色彩绘画技巧方面的培养,更是为其未来的美术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色彩基础,有效强化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强化小学生的色彩感,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面对同一个绘画主题,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认知,所构建出的作品也具有很大的差别。由此可见,在色彩感的培养上,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美术作品的呈现上也具有不同的风格,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目标。

二、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探讨

(一)教学方法入手

想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色彩感,并非一朝一夕间就能达成的,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入手,注重对教学方法的调整,逐渐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才能达成理想中的教育目标。

1.认识美术工具,培养色彩兴趣。

在面对低年段学生时,单独讲解色彩知识无法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枯燥乏味的讲解反而会对课程效率的提高造成不良影响。在培养学生色彩感时,教师首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感知不同的色彩,从趣味学习中激活学生对色彩知识的渴望,利用色彩教学逐渐提高学生的色彩敏感度。

以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五彩的烟花》一课为例,本节活动以“烟花”为主题,要求学生初步学习油画棒(或蜡笔)和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涂色技巧,从而绘出五彩的烟花;认识不同形状的烟花;在绘画中学会观察烟花的色彩变化,促使学生养成平时善于观察和发现美好事物的习惯。一年级的小学生美术经验有限,在课程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烟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初步认知。随后,教师出示多种美术工具。如:蜡笔、水彩笔、彩铅、水彩颜料等,为其讲解不同美术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并用不同的材料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美术工具展现出的不同美感。在教师展示完不同工具后,便可将活动的主导权还给学生,并对其讲道:“想一想涂什么底色烟花会更美呢?你觉得还可以在烟花里加上什么?请大家用美术工具,画出你心中最美的烟花吧!”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直接的方式认识到不同色彩。而在课程活动的选择上,教师也选择了与色彩息息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使用不同美术工具进行大胆的尝试,初步激发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好奇心,通过实践学习初步吸引小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与铺垫。

2.观摩优秀作品,强化色彩意识。

美术活动作为小学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其本身便肩负着传播美、欣赏美、感知美的教育任务。在展开小学色彩教学活动时,教师可结合学科的教育优势,带领学生观摩优秀的美术作品,选择一些色彩鲜明且具有极强视觉冲突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观摩中对色彩搭配产生全新的感悟,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色彩感知。

以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流动的颜色》为例,本节美术活动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通过三个颜色的流动与混合,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践发现色彩的调配规律。本节教学活动目标为:要求学生用搅拌、流淌、吹等方法发现色彩间的规律,认识到“三原色”的特点,能大胆地对颜色展开想象,构建出一幅全新的美术画面。在本节课程中,教材内可参考的资源有限,教师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及教育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更加丰富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观摩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色彩意识。

如在作品的选择与融合上,教师可使用:薛宣林《密码》系列作品;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红、蓝、黄构图》;蔡丰名教授《三原色的世界》等。这些经典的美术作品都围绕着三原色展开了不同的构图,不同的绘画方式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培养学生的色彩敏感度时,教师可利用这些作品展开讲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丰富学生对色彩的认知。最后,教师还可让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如为其提供丰富的水粉颜料,让学生随意晃动纸张,将三个颜色进行混合,并勾勒出一幅全新的作品,将欣赏经验与实践经验有效整合,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色彩的美术知识,有效强化学生的色彩意识。

3.巧设色彩游戏,提升色彩感知。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在课程学习中常常会被一些突然出现的事物或突发情况吸引注意力。游戏教学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情境,在游戏的过程中会提升学生注意力,在玩中主动探索色彩知识,获取全新的学习体验。基于此,在构建课程活动时,教师可立足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所学内容创设“色彩游戏”,立足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内心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色彩知识的感知力,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以三年级上册教材中《魔幻的颜色》为例,本节课为美术活动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课程活动以“三原色”为主,让学生在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原色”与“间色”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程强化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及对色彩的感知力。“三原色”作为所有颜色的基础,间色的诞生少不了两种颜色的混合。基于此,在本节课程活动中,教师可根据“间色”与“原色”创设游戏活动。如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出示学习色卡,让学生仔细观察三原色的变化及各个间色的特点。如“红色”和“黄色”间包含橘红、橙色、橘黄;“黄色”和“蓝色”间包含黄绿、绿、蓝绿;“蓝色”和“红色”间包含蓝紫、紫色、紫红。通过色卡让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调配方式,同时也让其知道“不同的颜色配比调出来的颜色也不同”。在第一个游戏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色卡,并使用“抢答比赛”的方式,教师随机说出一种颜色的名称,学生快速回答出“是哪两种颜色的间色”,通过趣味游戏初步强化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可使用“小组pk”的方式构建游戏。教师准备一些活动道具,随机出示一些颜色的色卡,让各个小组间快速调配出相对应的颜色,速度最快的小组获胜。这种趣味游戏的教育方式能让学生快速感受到色彩的变化,在玩中让其掌握丰富的色彩知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同时也巧妙活跃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氛围。

4.联系生活实际,感知色彩搭配。

“艺术源于生活,且艺术高于生活”。在培养学生色彩感工作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色彩,还要让其学会色彩搭配,在生活中的不同情境认识色彩,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色彩感知力,完成美术活动的教育目标。

以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色彩的冷与暖》为例,本节课程以“冷色”与“暖色”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从感性到理性去认识不同颜色的色调,并会运用色彩冷暖对比的知识;了解产生冷暖色调的原因,认识冷暖色彩并会正确运用。在课程活动展开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围绕着“冷色”与“暖色”提出一些问题。如:“如果用颜色来代表四季,你会用什么颜色?为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四季的变化抛出问题,而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回答时,也要适当地进行引导。还可提问:“为什么用绿色代表春天?为什么夏天是橙色?冬天为什么是蓝色和白色?秋天为什么是黄色的?”教师通过询问,让学生自主地说出颜色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如:“春天万物复苏,天气变暖,绿色看起来很温暖;在天气预报中夏天常常出现橙色和红色;冬天下雪又结冰,万物都是白色的……”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学生便能学习到“色彩的冷暖属性”。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详细地展开讲些,并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冷暖色。如“深蓝色的夜空”与“橙色的路灯”,“红色的花朵”与“绿色的小草”,“红色的路灯”与“绿色的路灯”,“白雪皑皑的雪上”与“红彤彤的日出”等这些常见的生活景象都蕴含着“冷色”与“暖色”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大胆地观察周围的色调变化,让其将美术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色彩感知力。

5.结合科学技术,陶冶艺术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及策略走进了日常生活中,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时,教师可整合教材资源并结合科学技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构建出别具一格的美术活动,让学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学习经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强化其对色彩的感知力,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以五年级上册教材中《色彩的对比》一课为例,本节课程以“对比色”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与谈一谈,能够用对比色来装点自己的生活;强化对色彩的辨别力,激发学生对生活情感以及对美的感知。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本节课程活动时,教师可立足高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电子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如:梵·高《星空》《荷兰的花床》《集会》《旧塔楼》《马的石膏像》《康乃馨和其他花卉》等。这些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一例外,都具有较强的对比性。如《康乃馨和其他花卉》这幅作品中,“红艳艳的康乃馨”与“蓝色的背景墙”及“白色的其他花卉”產生了鲜明的对比,画面整体呈现浓厚的复古气息,“红”与“白”之间的对比,更是给人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巧妙地利用了对比色构建出别样的美术作品。由此可见,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带领学生观察更多经典的作品,能打破传统教材的限制,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其认识到“色彩搭配”的美感,同时也能强化小学生的色彩意识,达成教师的教育培养目标。

(二)学生视角入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程活动的主体。在培养学生色彩感工作中,教师要放下“教师思维”,转变自身的教育视角,从“学生视角”出发,选择其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学习模式,从而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仅仅要实现色彩感水平的提升,更是要促进其审美素养的发展。

以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风景写生》为例,本节美术活动打破了传统美术活动的局限性,让学生走进室外环境中,通过景物写生训练使学生掌握对周围环境色调的表现能力,观察自然界光线的变化,整合自身已有美术经验,探究大自然光照的变化规律,研究天、地、景物三者的关系,学习色彩风景写生的基本方法。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具有“形式美”的特点,在绘画作品的构建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事物的审美及刻画停留在表面。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色彩上的变化。如“被光照的树叶”与“背光的树叶”间的色彩差别,让学生观察颜色上的细致变化,提高其对色彩的敏感度;或观察“青草芽”与“老草”间的颜色差别,直观地感受同一种植物不同时期的不同颜色,引导学生在画面中呈现出这些细致差别,从而实现色彩感水平的提升,达成教育培养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结合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立足低、中、高年段的学生,对培养其色彩感展开的探讨,并提出几点不同的教育建议。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美术学习的基础期,教师要把握好该阶段的独特性,从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思维发展阶段及学习实情,构建不同的色彩教学,让学生获取更多有益的学习经验,促使其大胆构建美术作品,并将美术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色彩感美术作品颜色
美术教学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探究
试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色彩感
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电影元素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特殊颜色的水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