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创新教学策略研究
2023-05-26张建军
张建军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在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为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而教育事业作为保证国家未来发展、提升人民核心素养的重要事业,在信息化背景下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也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科目,不仅能够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文明素养,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当下强调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校方与教师需要结合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改善以往生硬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的小学德育质量的提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概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优良品质的重要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尚不完全,对外界事物并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很容易会因为外界环境的诱惑而产生认知偏差,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势必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体验生活、体验文化、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引导学生逐渐明确人文底蕴、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健康生活等方面的优秀思想内容,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信息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在网络时代下,信息资源能够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进行高效率传播,不仅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也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而言,该课程本身就蕴含了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人文底蕴,因此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课堂之中,就可以有效摆脱传统教育模式课本书面内容的桎梏,也能够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一)帮助学生理解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中,不乏一些较为抽象的定义与概念名词,并且道德与法律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学生很难将这一课程的知识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联系,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对这一课程不甚理解,觉得内容过于假大空。而信息化技术就能够实现将抽象知识点具象化,利用能够观察的具体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难点知识,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限制。此外,根据相关科研成果来看,人类在接受信息时,视觉化的信息内容往往会比书面内容更加容易记忆,因此这一教学模式也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道德與法治内容的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促进思维发展
教材作为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因素,其中记录了大量的知识点,但是书本的知识承载量毕竟有限,并且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书面信息,并不具备实践性,因此如果仅仅以课程教材的内容作为课堂教育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想象。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效融合,还能为学生提供实例,引导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思考以及辩证思维。也能够进一步延伸知识内容,满足小学生对知识点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出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而实现德育素养培养的教育目的。
(三)增强法律意识
我国作为法治国家,法律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在自身合理权益受到侵犯时进行反击以及追责的渠道。因此法治意识不仅能够保护自己,也是促进国家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础条件。但是在我国和平繁盛的社会背景下,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危机警觉性,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下,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这也是我国小学道德与法律教学的漏洞。并且法律知识的描述过于生硬抽象,很难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案例来讲解法律知识,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初步了解法律知识,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遇到了麻烦或危险时应该怎么做,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法治观念。
(四)强化责任担当
在整个大社会之中,每位公民都有着自己的社会身份,相应地也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学生最大的责任就是学习,为今后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工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对社会事件、实际案例、情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逐渐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渐了解作为公民应当履行的责任与义务,并意识到自己身为学生所面临的任务,从而帮助其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推动学生发展。
三、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小学教育模式为应试教育,学生不仅需要面对诸多学科的知识学习任务,还要经历频繁的考试,而大部分教师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通常都是将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不断加强知识记忆,但是这一教育模式大大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并且由于小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外界事物知之甚少,大部分的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对小学生而言过于深奥,对辩证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等方面的培养尚早,应当以基础课程为主,导致这一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学生很难有机会了解道德法治内容,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言极为不利。
其次,部分教师在制定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实践教学,仅仅将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摘取并总结,导致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过于生硬,或者选用的课堂实例已经过时,仅能将课本内容的知识点进行展示,却没有反映出当下社会现状,导致学生与外界社会脱节,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扩散,信息化教学模式形同虚设。
最后,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会因为生活背景、经历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心理发育程度也不同,其认知程度也会逐渐出现差异,并且同学之间也会有着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间毕竟有限,且具有较多的教学任务,往往会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并不会针对学生年龄阶段与个体差异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导致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四、信息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教学策略
基于我国教育部门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根进行改正与创新,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为学生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从而推动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下面笔者就以此来提出以下幾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一)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保证公民具备优良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例如微课、钉钉等应用软件作为教学工具,通过详细的视频讲解,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即使在课后复习或者课前预习阶段,学生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通过浏览教师讲解视频来进行复习或预习,跟随着教师所讲解的重难点知识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渗透,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大自然,谢谢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图片与视频,并在这一过程中结合课程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礼物,并意识到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回报,鼓励学生进行提问以及意见表达,引导学生逐渐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或者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发放种子,让学生种植并养护,并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将其过程进行拍照、视频录制或者绘制,上传到微课平台中进行共享,并分享自己的种植心得与体验,而教师就可以从中挑选出优秀的案例进行公开鼓励,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以此来实现课程教育,加强学生的知识记忆,逐步向学生渗透人文素养的内容。
(二)实现自主学习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身心发展尚未完全,对于抽象化的知识内容难以理解与应用。但是正因如此,这一阶段的学生也是培养自主习惯的黄金时期,只是因为缺乏画面感,在面对冗长的文字描述时没有办法调动自身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开展情境式教学,利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容,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通过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来进行联想,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课程教育效果。
例如在《做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利用一定的技巧来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就感,为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以导入《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将这一故事进行动画展示之后,教师就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跑得快的兔子会输给跑得慢的龟?”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大胆质疑,之后就可以引出这一教学环节的主旨。之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做个小实验,让学生抄写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上的字,教师不给他们提任何要求,或者可以暂时离开教室,让学生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在一定时间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写了多少个字,比一比哪一位同学抄书又快又工整,让学生表述自己抄写时的情况,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抄写效率不如其他同学的主要原因,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逐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一定不要生硬地灌输知识点,否则学生就会觉得这一内容假大空,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改善生活习惯
身体健康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小学阶段正是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收集媒体新闻与生活事例,让学生意识到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例如在“生命最宝贵”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先将生命的意义进行讲述,之后再将熬夜、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进行讲述,通过反面实例来让学生意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于自身健康的危害性。同时,教师还需要向学生科普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远离烟酒等良好生活习惯,从而对学生进行警示。或者还可以将残障人士的生活记录进行展示,例如由聋哑舞蹈演员所表演的“千手观音”进行视频展示,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无限可能,保证学生的良性循环发展。
(四)锻炼实践创新
创新是技术能力发展的动力,也是难能可贵的素养。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需要抓住这一时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鼓励学生的创新。
例如在“变废为宝”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垃圾,并鼓励学生用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创作,对于优秀作品可以进行公开展示并表扬,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垃圾”,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
(五)提升责任担当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小学生经常会因为思维、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而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因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了解不遵守责任所要面临的责任,以此来培养其良好的社会参与意识。
例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教学环节,教学需要让学生懂得遵守公共秩序,并树立规则意识,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搜集“5·12”大地震中,桑枣中学上千名师生在极短的用时中没有任何伤亡地撤离了危楼的事例,让学生观察学生有秩序地排队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明确责任意识。
(六)树立科学精神
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需要具有科学的价值观,能够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事物,从而避免被不良文化内容所影响。
例如在“未成年保护”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用网络收集网络诈骗、儿童拐卖等方面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社会中潜藏的危险,并明确信息能够扩展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能够蒙蔽自己的双眼,要懂得拿起法律保护自己,并不要轻易相信陌生的信息来源,以此来让学生逐渐树立科学精神。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是极为重要的德育教学内容,在信息化背景下也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来丰富教学内容,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保证学生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