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视域下的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
2023-05-26邓顺妹
摘要:借鉴关怀伦理以人为本、情感熏陶、回归生活的观点,“职业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让学生体验被关怀与学会关怀,从知识认知走向价值认同;拓展教材内容,从生活中寻找适恰的教学素材,使学生与教材建立联系;创设开放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探讨主题。
关键词:关怀伦理;思政课教学;职业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7-0064-03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我们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确立了基本方针,提供了重要遵循。如何增强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亲和力、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社会期待?本文以“职业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例,借鉴关怀伦理探索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一、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当前,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认知轻认同。部分思政课堂强化道德理论知识的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导致学生缺乏道德动机,无法形成价值观认同,更谈不上实践行动。二是重本本轻生活。部分思政教师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二次开发,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导致学生认为思政课枯燥乏味,学得僵硬机械,少有鲜活体验。三是重灌输轻对话。部分思政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强化课程的意识形态导向,采用灌输式、宣讲式、口号式的教学,没有构建对话情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关怀伦理对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关怀伦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重要伦理学流派,美国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在关怀伦理学基础上,发展出以关心为核心的关怀伦理思想。他在《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中指出,不同于品格教育的纯粹传授道德知识或者进行道德理性训练,关怀伦理主张以“关心他人”为核心组织对学生的一系列教育,道德教育是关怀伦理的本质性内容,而道德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认识自我并了解他人,主要通过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种方式构建关怀模型[1]。即:教师做出关心的榜样,在被关怀中,学生学会、保持和提升对他人的关心,他人涵盖、亲人、朋友、陌生人、动物、植物、事物等等;对话是关怀模式中最根本的组成部分,对话中总是包含着对对话另一方的关心,而不仅仅是探讨主题;实践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能力,教育者要努力创设各类给予关怀的活动;认可就是将被关怀者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让被关怀者将注意力转向怎样让自己做得更好。用关怀去激发学生的仁爱之心,使学生学会自我关怀、相互关怀、主动关怀,能从本质上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怀伦理为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帶来了新的视角[2]。一是以人为本,视学生为有思想、有感情的完整而鲜活的人,关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二是情感熏染,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学生在被关心中学会关心,思政课才能回归人本身。三是回归生活,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关心的作用,真切表达自己的关心,拓展出思政课更大的教育空间。
三、关怀伦理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
思政课本质上涉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当遵循价值观内化规律,通过体验从思想认知、情感认同走向实践行动。下文以“职业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借鉴关怀伦理,分别从学生、教材、教师三个角度,探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一)体验:从认知走向认同
在教授“职业道德的基础——爱岗敬业”一课时,课前教师让学生先行完成任务“中国农民丰收节,兰花养护进行时”,每天进行养护打卡。课中,邀请校企合作单位园艺师现场教学,针对学生遇到的“焦尖”问题传授养护经验,师生体悟兰花养护之道中蕴含的爱岗敬业的内涵,即工匠之道: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精进创新。接着带领学生观看视频《用匠心丈量“中国精度”》,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的大国重器对于践行工匠精神的启示”,学生带着对工匠精神的感悟,仔细处理兰花“焦尖”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增进价值认同:专注于一件事情,把简单的事情做到不简单,增强职业道德意识,践行良好职业道德规范,就从精业开始。
思政课教学的体验,是指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被关怀与学会关怀的情境中,从理性的知识学习走向价值认同。以上案例以学习者为中心,提炼基于体验的思政课教学设计经验:一是任务的设计,任务需对接学生专业,来源于典型工作情境,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是僵化的强制性灌输,不是用教师的意愿代替学生的意愿,而是通过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将体验活动作为一个载体,触发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思政内容的理解。二是情境的创设。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恰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上述案例中学生将自己养护的作品和同伴、园艺师的作品对比,就是关怀伦理所倡导的榜样、实践两种方式的恰当运用,使案例情境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关系,通过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化体悟为行动,知行合一,内化素养。三是讲故事的方式。思政课要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讲故事是绕不开的教学方式。谁来讲和如何讲,影响听故事的体验感和故事本身教育功能的发挥。以上案例中,将与任务密切关联的岗位对象园艺师邀请到现场,园艺师既是学生的关怀者,又在兰花的养护中发挥榜样作用,园艺师的故事分享不再是冷冰冰的养护方法灌输,而是共情的体验,唤醒了学生对自身、对他人的反思。
(二)拓展:从教材走向生活
以“道德境界,在职业实践中锤炼”一课为例。课前,进行“学生心中的榜样是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榜样都是伟人或英雄。“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榜样?”成为课中的主要话题。课中,第一个环节,教师分享时代楷模张桂梅的视频,请学生将反映张桂梅道德品质的关键词发送到学习平台讨论区,在师生的讨论中,理解职业道德榜样的内涵和意义:一个职业道德榜样,就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给人们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第二个环节,由时代楷模联系到身边的道德榜样,教师把省人大代表、市劳动模范、乡村致富领头人、学校优秀毕业生黄亚云女士请到课堂讲述“诚与敬、先富带动后富”的故事。在身边榜样的带动下,学生领悟到:中职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第三个环节,让学生夸夸“丰收节上的TA”,让学生对于道德榜样的视角从远及近,明白榜样就在身边,可能是自己的父母、朋友,也可能就是自己。
关怀伦理的核心是关注人与人、人与对象的关系。在教学中,也要努力建立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联系,进行拓展。在上述案例中,榜样让学生与学习内容建立了关系,对教材中原有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的案例进行了拓展,从时代楷模到身边榜样,让学生与案例中人物建立关系,明白“我也可以成为榜样”。
(三)开放:从灌输走向对话
以“劳动精神”的教学为例。课前,带领学生开展手工制茶劳动研学,设计开放式的讨论区,让学生畅谈感受。学生就手工制茶体验中的“铁锅烫手、很难坚持、容易炒焦、实在辛苦”等进行吐槽。教师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真实流露的劳动艰辛,帮助学生梳理出难以恪守劳动精神的几个思想上的堵点:手工炒茶那么辛苦,还有什么好干的?手工炒茶那么难,我该怎么坚持下去?成功的手工炒茶人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呢?在课中,邀请制茶师傅讲述《茶人故事》,理解手工制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教师又讲述《塞罕坝林场的故事》,让学生体悟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创造奇迹;再请学校青马学社宣讲员讲述省技能大赛手工制茶项目金牌选手蕴玉学姐的故事《铁砂掌炼成记》,让学生明白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辛勤劳动中也会苦中有乐,苦中有趣,苦中有成。
真正的对话,是开放式的。教师设计的对话既是一个探讨主题的情境,更是一次关怀学生的交流,甚至对话的主题也可以随着探讨的进行转化为另一个更关键或重要的主题。要做到真正的对话,首先对话主题的选择是开放的、动态的。教师选择对话主题时,并不知道对话的结果是什么,但是在对话的過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抓住学生思想的痛点和堵点,然后将其转化为对话的核心主题。其次是对不同观点的关怀与接纳。对话需要给参与对话者即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可信赖的环境来吐露心声,教师要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而不是立即进行价值判断。最后,适时拓展对话的深度。对话是思政教师帮助学生发展道德推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达成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能恰当而适时地将对话的主题不断引向深处,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对自我理解不断深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M].汪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5.
[2]冯雅.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9(8):168.
责任编辑:许洁
收稿日期:2023-01-03作者简介:邓顺妹,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课程教学和学生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