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创:指向劳动素养的区域劳动教学范式探索
2023-05-26孙美荣
摘要: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教学。针对当前劳动教学忽略劳动素养、内容散点随意、讲授教导偏多、教学场域单一等问题,常州市基于“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经历”的教育理念,提炼出“做-研-创”的劳动教学范式,以“发现、分析、设计、动手、反思、领悟、创造”为劳动学习主流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全面落实劳动育人。
关键词:劳动素养;劳动教学;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8-0009-05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基本保证。教学是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教学。在实施劳动教学时,要使每一位学生经历必要的劳动实践过程,形成必备的劳动素养。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存在忽略素养、缺乏设计、实践不足、场域单一等问题,为此,有必要认真审视当前劳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探寻有效的教学范式,这对于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一、当前劳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知识技能,忽略劳动素养
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是劳动课程的根本目的,但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劳动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往往将劳动等同于编织、纸工等技艺的学习与训练,在劳动教学与指导中主要关注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忽略劳动素养尤其是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培育。如在“编织网袋”劳动实践项目中,教师往往采用先教学生掌握编织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再让学生自主编织实践,最后对编好的网袋进行交流展示的教学流程,而对于网袋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观念较少涉及。
(二)内容散点随意,缺乏系统性
《课标》要求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在现实教学中学校往往按照学科课程的课时安排方式来安排劳动课程的实践,教师则按照课时在课堂上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较为随意,往往一节课学习制作一个劳动作品,如这节课学习钉纽扣,下节课学习编鞭炮结,教学内容散点化,由此造成实施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缺乏整体连贯性和系统性。这样的方式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而且还可能给学生造成劳动课就是做手工的错觉。
(三)讲授教导偏多,缺少实践探究
劳动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充分劳动,出力流汗,把大量时间给学生自主实践劳动。但由于劳动教师多为兼职教师,他们往往会循着学科教学的惯性,在劳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地采用讲解劳动知识和教导劳动价值、意义的方式,即使教学过程中有劳动实践,也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停留在简单“看一看、做一做”的层面。劳动教育的“具身性”“实践性”等属性未能有效彰显,学生缺乏深度的劳动实践和体验,由此造成学生劳动效率不高,劳动体悟不强。
(四)教学场域单一,局限课堂时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当前的劳动形态呈现出持续迭代、多元并存的特点,学生的劳动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劳动场域。但在现实中,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会对学生的劳动时空作限定,学生的劳动往往局限于课堂内,丰富的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和家庭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即使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去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劳动,也经常处于应急性状态,即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空间,学校就临时去安排。单一的劳动场域不仅会造成学生劳动内容的单一化,也难以落实《课标》提出的十大劳动任务群的实践。
二、做-研-创:指向劳动素养的区域劳动教学范式
《课标》指出,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合[1]。为改变传统讲授式、被动式劳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常州市在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提炼出“做-研-创”的劳动教学范式,以“发现、分析、设计、动手、反思、领悟、创造”为劳动学习主流程,旨在让学生在体力劳动的基础上,设计分析、创新创造,从而实现体脑合一、学创合一,提升劳动素养。
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不仅要在如何劳动,更要在从事什么劳动上把判断、选择、决定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历练判断、选择的勇气,学会责任担当[2]。“做-研-创”的劳动教学范式强调给学生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在校园中寻找并发现劳动的问题和需求,基于问题形成劳动项目,并采用项目招标、岗位竞聘的方式推进。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项目组成劳动小组,设计劳动方案,开展动手实践、设计制作、创意创造等活动,在出力流汗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交互学习中经历真实完整的劳动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展示劳动成果、讲述劳动故事、制作劳动微视频等交流、反思、体悟劳动的艰辛与美丽。
以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为例,学生在一次体育课上,看到升旗臺旁一只小喜鹊从高高的电塔上摔了下来,班主任教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鸟会摔下来?”由此学生决定在学校里为鸟儿建一个树屋。在明确建造树屋的目的后,学生基于学科知识和经验开始设计树屋图纸并制作树屋的模型,接着学生对照图纸开展量木头、锯木头、钻木头,安装树屋地板、围栏,美化围栏、大梁等系列劳动实践活动。树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反思整个劳动实践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收获与感受,体会保护自然生命的价值意义,最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劳动素养的评价[3]。
(一)教育理念: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经历
劳动课程的实施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体现实践育人[4]。基于此,常州市提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经历”的劳动教育理念,在劳动教育经验选择上,注重提供一个完整的经历。这个经历可以是单一劳动课程经历的完整性,也可以是一个劳动项目经历的完整性。从总体上来看,包括横向不同课程经验之间的结构化互补性和纵向不同学段间劳动经验的螺旋贯通性。
在劳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主体优先,采用“做-研-创”的劳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完整的劳动学习经历中,在出力流汗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劳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劳动实践项目的开发者、设计者、完成者,教师是学生实践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呵护者。教师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劳动教学实施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由简单劳动过渡到复杂劳动,再到创造性劳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逐步提升。
(二)不同学段“做-研-创”教学范式的具体化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特征,不同学段劳动教学的重点与要求应有所差别。小学阶段侧重“动手+动脑”的体验式劳动,初中阶段侧重“做中学+学中研”的项目化劳动,高中阶段侧重“多学科参与+深层次探究”的创造性劳动,从而实现劳动目标的阶梯性、劳动内容的合理性、劳动强度的科学性、劳动品质的迁移性、劳动情感的持久性。
1.小学阶段:“动手+动脑”的体验式劳动
小学是劳动教育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促进智慧生长,养成爱劳动、会劳动、肯劳动、乐劳动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学应侧重“动手+动脑”的体验式劳动。动手是前提,动脑是关键,手脑并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敢于尝试、勤于动手、善于探究。在劳动教学实践中,学生先后经历学习方法、使用工具、创新设计、动手操作、展示交流、反思改进的过程,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比较、分析选择合适的劳动工具和方法,在评价交流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师对劳动步骤、劳动方法、工具使用进行适时地点拨,对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及时进行提炼和渗透,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态度,有始有终、认真专注、不怕困难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如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创意元宵”劳动实践项目,学生在传统美食制作劳动中,先认识制作传统美食的工具和材料,如刀、砧板、擀面杖等工具以及面粉、糯米面等基本食材,了解和面及搓、煮元宵的方法。在制作元宵的过程中学生对元宵进行创意设计,如捏成小兔、元宝、灯笼等不同形状,利用蔬菜榨汁和面制成不同颜色、不同口味的元宵。学生在掌握和面及搓、煮元宵等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探究元宵节的起源与传说、蔬菜汁可以染色的秘密等内容,在交流反思中形成对中华传统节日和美食的理解并进行分享。
2.初中阶段:“做中学+学中研”的项目化劳动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初中生生活经验较为丰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因此初中阶段应侧重“做中学+学中研”的项目化劳动(如图1)。用项目化方式联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高阶任务调动学生对低阶技能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自我学习系统启动的同时,助力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共同经验进行内化整合。项目开发应注重根据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要求,制定项目目标、选择项目内容、制定劳动方案、明确项目过程、提炼项目操作方法等。在项目化劳动教学中,教師首先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创设教学情境,引出驱动性问题,学生则组成研究小组,确定劳动项目;进入项目准备阶段,学生小组通过自主讨论学习,了解劳动对象的特点及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从而确定劳动方案,教师在其中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多样资源。在方案实施阶段,学生基于劳动方案创意设计,自主实践,完成劳动产品的制作,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质量和安全,适当放手,及时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拓展学生视野。最后,在交流评价阶段,学生展示交流小组作品,师生、生生相互评价,总结反思优势与不足,在评价中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内化。
以常州市新闸中学“巧做灯彩”劳动项目为例。元宵节之际,教师设计“如何设计并制作一个体现常州特色的灯彩”作为驱动性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学生经历认识灯彩、设计制作宫灯、DIY创意灯彩三个子任务。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学习了解灯彩的由来、文化、种类、发展及制作要点,完成具有特色的灯彩的制作方案及设计构思图,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综合利用历史、地理、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完成宫灯的组合安装和装饰调试,同时应用电子技术增强作品的效果。最后形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体现特色的灯彩,通过劳动实践学生的探究能力、劳动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感受到了敬业、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能正确认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3.高中阶段:“多学科参与+深层次探究”的创造性劳动
劳动教育作为现代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作为基础教育的终端,高中教育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等多重抉择,高中生文化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高中生参与劳动不是简单地动动手,而是通过与他人碰撞、沟通、历练,获得自我价值认同,在体验中实现自我精神的愉悦[5]。与此同时,我国处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创造性劳动将发挥引领作用,因此高中阶段的劳动教学应倾向于“多学科参与+深层次探究”的创造性劳动(如图2)。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联结多学科知识,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聚焦问题解决进行深层次探究,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学以致用。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意物化的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品质,培养学生一种创造性劳动的态度和方式。
例如常州市第一中学将校内一块空地创建成学校劳动教育基地——胶囊农场。这块荒地被分割为18块胶囊土地,由学生发展处统一向全校进行招标,有意选择一块胶囊土地进行种植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方案投标。学校根据所收到的方案,基于方案的技术含量、方案的可行性、方案的创新程度进行选择,最后筛选出了18个比较有意义的方案进行研究。学生在胶囊农场中,学习农业中的土地开垦、作物种植、田间管理、农业自动化设备、农业问题处理等知识。学生在胶囊农场运行的过程中还遇到了诸如病虫害、光照不足、梅雨期长等问题。学生将遇到的困难及问题转化为研究性学习情境,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针对“树荫影响光照不足”问题,学生整合地理、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通过基于太阳高度角进行遮挡面积及时间测算种植喜阴植物,如生菜、韭菜。了解光源波谱知识,使用蔬菜补光灯进行补光,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植物采用不同的补光灯,如红光有利于开花结果,蓝光利于植物长叶,从而解决该问题。胶囊农场让学生的劳动能够持续化和系列化,学生真正融入劳动群体中去,经过劳动体验,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乐趣,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场域拓宽:基地沉浸式学习
1.利用校外实践基地
劳动教育应有效利用校园、校外实践基地等各类空间。学校要想持续、有效地开展劳动实践,就需要拓宽劳动场域,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在市域统筹设计下,常州已形成农业生产劳动、工业生产劳动、职业体验探索、技术体验应用四大基地。依托这些基地资源,全市中小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基地,在基地进行不同类型的劳动学习,如在佳农生态园开展农业劳动学习,在中车戚墅堰机车产业园开展工业生产劳动学习,在常州博物馆开展服务性劳动学习,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技术体验学习,在常州梳篦博物馆开展传统工艺制作学习,在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烹饪学习等。
2.进行沉浸式学习
劳动实践基地具有场景生动、设备齐全、氛围浓厚的特点。在基地中,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劳动环境中,将知识与实践、动手与动脑、探究与分享相结合,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与教师和学习伙伴协作,主动建构劳动知识的架构,实现沉浸式学习。如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基地采用核心素养进阶培养的技术体验学习模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和项目任务,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表现评价,从而提升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劳动素養的养成,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要始终紧扣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做-研-创”劳动教学范式使学生在学校主动式劳动、基地沉浸式劳动的过程中,在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的劳动实践中提高劳动素养,使劳动的育人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2]柳夕浪.劳动课程如何育人?——教学改革热点问题透视之二[J].人民教育,2021(24):28.
[3]庄惠芬.劳动教育的儿童逻辑:自然性、具身性与创造性兼具——以劳动课程“为鸟儿建一个树屋”为例[J].江西教育,2021(8):35.
[4]顾建军.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0.
[5]夏心军.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挑战与应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 (3):49.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区域特色场馆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实施研究”(C/2022/02/20)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3-05
作者简介:孙美荣,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