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实践 探融合 驻传统 求创新
——读荆晶《弦歌映氍毹》

2023-05-25陈晓娟

戏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剧种戏曲传统

陈晓娟

21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视度的提高,戏曲音乐的研究成果已呈岑岭。在中国知网以“戏曲音乐”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2000 年至2023 年2 月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有14633 条。在数量上涨的同时,戏曲音乐学术研究的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种数量与质量的方骖并路,得益于一批既勤于探索又锲而不舍的学者,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研究所荆晶副研究员就是其中的一员。她于2022年末出版的《弦歌映氍毹》一书正是其多年专业深耕的新收获,30万字的成果既立足于当代,又扎根于深厚戏曲土壤,是21 世纪戏曲音乐理论研究新征程上的新足迹。

一、重实践

戏曲音乐的研究不同于戏曲史论的研究,其理论的提升应是在对场上的表演与实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凝练出来的。纵观书中的研究对象,不难发现作者不仅伫足于书斋,而是把视野更多地投射在红氍毹。在书中“艺坛芳华”部分,就对丁果仙、宋转转等六位晋剧舞台上不同时代的表演艺术家进行专题研究,与其他传记性质的文章不同的是,作者将更多的笔墨集中在这些晋剧名角的唱腔上,丁果仙“丁派”唱腔的“稳”、程玉英“嗨嗨腔”的“畅”、栗桂莲唱腔的“融”,通过作者的笔墨跃然于纸上。

对于山西本土戏曲演出市场的关注,也是本书作者研究中不同于传统书斋型学者的独特亮点。说唱剧《解放》是2009 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周年,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原山西省文化厅和国家大剧院主办,原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和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创作演出的一部新创舞台剧。“说唱剧”是一种集曲艺、舞蹈、声乐、民歌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全新艺术形式,在众多评论性质的文章聚焦在该剧题材与表导演的同时,本书作者将视角投射到该剧音乐创作的结构创新,并总结出“点线构建、贯穿融合”及“点的自我突破”等音乐创作特点。“点线构建、贯穿融合”,分析剧中运用一曲多用的重复性作曲技法,使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在三个不同剧情中出现,并对音乐主题进行加工提炼,从而形成内在贯穿的线;“点的自我突破”指出该剧选取了十几首山西不同地区的民歌,在创作中以横向结构扩展、纵向立体膨胀以及再创作而达成的风格转换等形式进行自我突破,从而完成了剧中音乐服务于剧情内容的任务。这种对新创剧目音乐的理论化提升体现出作者在音乐创作方面独到的眼界和分析能力,是长期扎根于广袤的民族音乐田地和多年深耕理论研究领域的成果。

二、探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无论在任何领域,探索与创新都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是推动学科前进发展的动力。在《弦歌映氍毹》书中,也多处闪烁出作者在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中探索创新的闪光点,特别体现在融合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戏曲音乐进行解读与解构。在对晋南眉户、中路梆子的当代现状进行研究时,作者融合了“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从戏俗、生态状貌及生态环境等角度进行论证。生态学是从生物学中孕育出的一门分支学科,提出生态学概念的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突出强调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与其环境的关系,尤指动物及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后来被人简化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①作者将戏曲剧种作为“物种”,运用生态学的学科视角及研究方法,分析晋南眉户产生地区的文化积淀,当地深厚的戏曲文化传统与酬神、娱乐密切相关,在对晋南眉户中的酬神戏、开台戏、开市戏以及封箱戏、开箱戏之戏俗进行分析后发现,其生态环境与氛围之独特,造就了晋南眉户相对稳定的演出模式;之后又将视角投向其现代戏的生态状貌,以临汾市眉户剧团和临猗县眉户剧团为研究对象,分析晋南民众的观戏品性及观剧热点,从而形成对眉户戏在当代生态系统的全面分析。在对中路梆子的生态环境研究中,从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环境入手,客观指出外部生态环境的改变,成为制约地方戏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借助生态学以及文化生态学的理念对戏曲传统剧种进行研究,虽然作者仅在晋南眉户和中路梆子这两个剧种浅尝辄止,但这种探索的方法及融合的思路是可以延续发展的。

民营剧团是戏曲市场化进程中重要的生力军,与国营戏曲院团相比,民营剧团更具有亲和度、自由度等运营特点,称得上是戏曲市场运营的风向标。在商业发展迅速的当代,结合商业运营的规律和属性窥探民营剧团的运行机制与特点,无疑是一种新视角下的新探索。在《弦歌映氍毹》书中,作者就以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为个案,从内在原因及外部因素两方面入手,探究这个在民营剧团基础上诞生的文化有限公司成功的原因。戏曲艺术家与企业家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业翘楚,但在胡嫦娥身上得以融合。书中对这位扎根于民间的“梅花奖”获得者进行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分析,从创业之初发展缓慢的团长负责制,到调整思路后的现代商业管理机制,深入分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能够使原本沉闷的戏剧产业泛起涟漪的原因。对民营剧团的调查采访文章为数不少,但能够深入到机制内部进行调研分析,并与外部的作用与影响相结合,从而形成客观全面的学术成果则并不多见。作为戏曲理论研究的学者,虽然甘于坐冷板凳,但也要适应当代社会商业发展形势,将学术研究与时代发展相融合,从而形成不同于传统的戏曲研究理念和方法。

三、驻传统

山西是戏剧大省,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根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的调查统计,除了四大梆子外,还有晋中秧歌、河东道情、眉户等31 个剧种扎根于这片戏剧之乡的热土。这些剧种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地方特色,是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面对不少地方剧种在当代呈现式微态势的现状,本书作者多年来奔波于多个濒危剧种所在地进行资料搜集与调研,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以晋南眉户为代表,作者对其传统艺术形态进行多方位解构,在戏俗、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深耕细作,并关注到其在当代的发展与生存环境,对现代戏的创作、演出市场调研,脚踏实地地提出改变剧种现状的对策。对山西古城介休的剧种介休干调秧歌的调查研究中,也体现出作者对传统的重视。一方面将其音乐、表演特点进行学术性总结,并客观记录了其传承谱系及现存剧目,另一方面分析问题并提出意见及建议。面对某些地方剧种濒临灭绝的态势,作为戏曲工作者无法凭一己之力改变现状,自然会有感叹惋惜的情感,但驻守传统并借助多年积累提出专业对策,是当代戏曲理论学者应尽的职责。

戏曲作为具有高文化特点的艺术形式,剧目、文学、表演、音乐,均具有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是最能够体现民族文化自信的传统艺术。文化自信要立足在文化自省的基础上,要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容、内在、内涵,总结其特征、规律。当代社会形态已完成了由农耕社会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变迁,也注定了提炼于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传统戏曲不再是大众流行的艺术形式。但传统不应被摒弃。作为创作者,梅兰芳先生总结的“移步不换形”是公认且经典的继承传统之创作方式。作为研究者,总结传统戏曲音乐的特点,提炼传统的创腔规律,为当今戏曲音乐创作提供可借鉴的成果经验,也是为文化自省向文化自信转变奠定坚实基础。站在晋剧传统音乐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创作规律深入探讨,是《弦歌映氍毹》中的亮点之一。戏曲音乐的创作不能离开其剧种音乐传统,作者在从事理论研究前曾有多年戏曲作曲学习的经历,深知创新必须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对晋剧传统音乐中的过门、板式、唱腔结构做出“庖丁解牛”式的研究,夯实了晋剧音乐创作研究的基础。不仅梳理了近70 年晋剧音乐的发展,还总结出晋剧唱腔创作技法规律,尤为突出的是,作者清晰记录了自20 世纪50 年代晋剧开始定腔定谱到专业人员加入剧目音乐、唱腔设计及配器的历程,为后人对这一时期晋剧音乐创作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四、求创新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术研究同样需要创新。创新既可以体现在发现新材料、新问题,也可以体现在对老问题的新思考。腔词关系一直是戏曲音乐研究领域中经常探讨的问题。杨荫浏、于会泳两位学者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辟了这一问题研究的先河,洛地在20 世纪90 年代出版的《词乐曲唱》,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唱”分为“以乐传辞”和“依字声行腔”两种,对昆腔南北曲的腔词关系深度剖析。之后也有众多学者对戏曲音乐的腔词关系进行多方位探讨。本书作者在概览晋剧音乐腔词关系的研究成果后,对这一命题也进行深度思考,但并未做“炒冷饭”式的重复,而是通过分析晋剧唱词结构对唱腔结构的影响,以及唱腔结构与唱词的关系,并对特殊性的晋剧腔词结构关系进行探讨,产生出对晋剧唱腔音乐创新性的学术探讨。

驻守于传统并不意味否定创新,注重理论研究并不忽视实践。《弦歌映氍毹》一书令我看到,一位青年学者于学术之路的上下求索,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戏曲从业者对乡音戏韵的丹心赤忱。立足于传统,放眼于当代,《弦歌映氍毹》既是总结,又是新起点。相信作者在表里山河的文化滋养下,将锻造出更为瞩目的戏曲音乐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剧种戏曲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