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2023-05-25刘洋徐亚南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刘洋 徐亚南

摘  要:心理育人是指以人文关怀理念为基础,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来实现育人目标。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及时关注和回应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培育和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用“心”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用“心”引导学生顺利成才,是自己的职责与使命。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可以充分发挥心理教育在大学生道德品质、政治素养以及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品质提升

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在遵循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促进,使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促成大学生达成其发展阶段的相应任务,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凸显了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导向,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从“育心”到“育人”的转化,其德育属性更加清晰。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主要内容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1]这一纲要的出台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引。

(一)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缺乏应对心理困惑的自助自救知识,因此,如何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成为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首要内容。首先,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灵活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方法,能够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自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其次,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传授不同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自觉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2]再次,高校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优势,适时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育人知识,家长的健康心理和育人理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积极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则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一种个体处于短暂性心理失衡的状态,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诸如打架斗殴、逃学厌学、伤己伤人等极端事件。高校辅导员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最多,在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中占有特定优势,理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者、协调者和引导者。首先,高校辅导员需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前哨工作。比如,对新老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普查,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动态观测学生心理状况,分级分类管理学生心理数据等,尤其要重点关注诸如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高危学生群体。其次,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要做好协调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把学生安全放到第一位,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要及时进行介入干预和危机评估,当遇到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时,要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及时与学生监护人取得联系,必要时也要主动寻求专业心理部门的帮助。再次,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高校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处理完危机事件之后,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监管,避免学生再次重现心理危机。此外,高校辅导员还要注意一次危机事件对其他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及时做好其他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帮助解答学生心理发展困惑

当前,受国际国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扰,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与学生的感情最多,信任最深,当学生出现心理不适或心理困扰时,很多时候愿意寻求辅导员的帮助与慰藉,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及时关注和回应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准确解答学生的心理发展困惑,这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诸如观察与理解、识别与回应、分析与判断、引导与鼓励、倾听与共情等能力,能够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朋辈交流、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缓解不良情绪、克服悲观情绪,解答心理疑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3]其次,高校辅导员还需要从长远出发,在心理育人工作中,能够根据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制定和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的答疑解惑方案,不断总结经验,开展系统科学的心理育人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实践,以便引导更多的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增长自我修复与自我完善的本领。

(四)鼓励协同相关心理育人要素

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仅仅依靠高校辅导员是无法有效开展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协同心理育人相关主体、相关理论学科、相关育人环境、相关媒体技术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等各种要素,形成以高校辅导员为依托,各个要素“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育人合力。首先,以高校辅导员为主体协同相关部门机构、党团组织、朋辈队伍(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各寝室长)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心理育人。其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协同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鼓励和支持多学科共同参与,开拓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视角,互补互通,协同发展。再次,以校园环境为主阵地协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网络环境,优化心理育人环境,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最后,以“两微一端”为代表协同各种新媒体,不断增加自己对新媒体技术设备的了解和使用,优化自身心理育人的方法和手段,從而增强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此外,心理育人工作一直都处于动态发展中,高校辅导员还应该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心理育人的内容,拓展心理育人的形式,优化自身的思维和行动,推动心理育人工作朝着多元化进程发展。

(五)培育优化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育人工作归根结底是通过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一过程离不开高校辅导员的参与和指导。首先,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稳定的教育心境和健全的教育意志,能够在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优化自身的心理品质,一个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高校辅导员在培育和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时才能更具针对性和示范性。其次,高校辅导员也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和优势,避开或纠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再次,高校辅导员在帮助学生解决当前心理、思想和道德層面遇到的各种困惑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生活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创新社会等各种不可预测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高校辅导员还要帮助大学生在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意识,当同学、朋友、家人等出现各种心理困惑时,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形成的良好心理素质的方式、方法,与他们建立温暖和信任的人际关系,在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学生的心理品质朝着更深层次改变,最终达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到心理育人理念的正式提出,几十年来,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工作内容虽然不断明确,工作定位也日益清晰,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理论知识较为薄弱

心理育人理论知识是指高校辅导员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识别学生心理危机,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等方面的知识。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科背景比较复杂,哲法类、教育类、管理类、文史类、理工类、农医类等学科门类均有涉及,而出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与心理育人专业相关的高校辅导员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多数高校辅导员所学学科和专业的单一或不完全对口,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育人理论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出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高校辅导员,相较于其他学科的辅导员,虽然拥有相对专业的心理育人知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较难学习到先进的心理育人理论知识,所掌握的心理育人内容具有较大的滞后性,育人方法也相对保守。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对象认知不全面

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最初是为了应对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具体心理困惑而不断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扰也日益复杂和多维,呈现出自我意识较强、个性张扬、追求多元、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面对外部的大环境和学生内心世界的微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校辅导员开始感到认识模糊,行动乏力,不仅对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复杂性认识不够,而且对大学生心理变化产生原因的复杂性也认识不足,有时不仅无法及时识别学生的心理变化,甚至还会出现对学生心理需求的误判和心理帮扶的延迟。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主体协同不紧密

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主体包括以高校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朋辈群体为辅助,以家长、学校专业心理育人工作者以及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各方心理育人主体。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尚未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构建系统完整的心理育人协同体系,心理育人的主体还比较单一,存在部分主体参与不够、发力不足等问题,导致高校辅导员在心理育人工作中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协同效果较差。

(四)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活动效果不理想

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活动是以心理素质提升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为主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参加这些心理育人活动应该在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情感体验、心灵启迪开发以及心理品质提升等方面有所收获,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举办的心理育人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部分学生在心理育人活动中也有很好的心理情感体验,但是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在举办心理育人活动时忽视了学生积极心理潜能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等长远目标的实现,导致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心理育人活动的效果不佳。

(五)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成效难衡量

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对其进行定量定性考核难度较大。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大多以情绪、情感等主观体验为主,学生在心理育人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展现出自我内心世界的一些心理问题,但是这种内部状态,很难用外在的可观察的标准来衡量,大多数评价者在对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成效进行评价时,仅以价值观的判断标准来进行,无法客观地看待学生在心理育人过程中所发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变化。心理育人评价考核体系的不完善、心理育人评价主体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学生内心世界的难琢磨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育人工作成效难以被有效衡量。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对策

高校和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从心理育人理论知识、研究能力、工作合力、组织本领及评价体系五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推动心理育人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理论知识

1.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做好统筹规划

高校可以对初入职的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岗前培训,系统教授心理育人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举办心理育人沙龙、心理育人讲座等活动拓宽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知识面,活动结束后鼓励高校辅导员积极与心理育人专兼职教师、专家进行沟通交流等方式增长心理育人知识;[4]高校还可以通过设立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教师资格证等方式激励高校辅导员深入学习心理育人理论知识。

2.高校辅导员自己应该主动学习

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阅读心理育人相关书籍、观看慕课视频、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学习心理育人理论知识。比如,积极学习诸如管理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融合与贯通,在增进自身人格魅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能不断丰富和优化自身的心理育人理论知识。[5]

(二)增强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研究能力

1.高校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引导部分高校辅导员往心理育人专家方向发展,如把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科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規划,在校级德育科研基金项目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中设立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专题,并适当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鼓励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科学研究;[6]也可以与其他高校合作搭建心理育人专家交流平台,邀请全国优秀辅导员跨地区、跨学校进行交流研讨,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组建科研团队等方式帮助高校辅导员掌握规律性、前沿性知识,创造性提升他们在心理育人方面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高校辅导员自己应该主动实践

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发现、研究和探索心理育人规律。如可以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基础之上,挖掘并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在吸收、消化、融合的基础之上提炼特点、揭示规律,形成完整的、开放的心理育人体系;也可以开展专题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人际、职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通过研究典型案例、总结一般案例、撰写工作报告、交流研讨协商、申请相关课题等途径,开展系统科学的心理育人规律研究,从而达到更好指导实践的目的。

(三)强化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合力

1.以高校辅导员为主导协同学生朋辈群体

高校辅导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男女朋辈心理育人组织,组织成员包括党团干部、心理委员、宿舍长等在内的学生群体,并上报学校心理职能部门,定期参加学校心理职能部门举办的培训,对培训过程中表现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高校辅导员也可以以学院为单位,选拔品质优良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班级助理,以一对一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困惑烦恼调节、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等工作,帮助低年级学生掌握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技能。

2.以高校辅导员为依托建立家校合作联盟

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家委会平台宣传学校的育人理念、帮助学生家长利用家委会平台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高校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家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防止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矛盾或者家庭养育方式不当造成较大的心理波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危机个案的发生。高校辅导员还可以运用自身科研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适时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育人知识和技能,鼓励引导学生家长积极为心理育人工作建言献策,主动参与和支持学校心理育人工作。

3.以高校辅导员为主体整合其他育人力量

高校辅导员可以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或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展开合作,在专业心理育人工作者的指导下,通过日常学生管理与互动交流,帮助心理困扰的学生尽快适应和恢复正常生活。高校辅导员也可以加强与社区、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的合作,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磨练大学生心智,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所学服务社会,并从社会大环境中汲取营养,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实现心理育人向社会的有效延伸,依托社会力量,提升心理育人的效果。

(四)优化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活动组织本领

1.高校需要对辅导员进行专门指导

高校可以针对心理育人活动的总体情况,对心理育人活动的总体规划、阶段策划、具体计划等进行普遍性指导;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高校辅导员的实际活动组织能力,对其活动开展所遵循的指导思想、设计理念、规章程序、组织形式、组织方法和组织过程等进行细节性指导;高校也可以指派一名或几名资深高校辅导员全程跟随指导和点评活动,鼓励高校辅导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切磋。高校还可以鼓励高校辅导员积极参加各种心理育人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经验、锻炼能力。

2.辅导员自己需要主动学习和锻炼

高校辅导员平时要注意学习领导的组织管理办法、沟通交流艺术以及协调统一技巧;学习同事设计、举办、处理各种活动的成功经验和科学办法;学习学生开展心灵沟通、心理育人活动的新颖想法、巧妙构思和具体做法。高校辅导员也要积极参加到各种活动的设计讨论、方案制定、评估反馈等实质性工作中去,在活动的设计阶段,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活动的执行阶段,积极反映各种情况,大胆提出应对策略;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充分地总结和反思,认真梳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撰写工作日记,记录工作体会等方式总结活动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五)完善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评价体系

1.统一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评价标准

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具有可衡量性,不能模棱两可,概念模糊。比如,高校可以针对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评价的内容,从心理育人工作的目标、原则、计划、方法、途径、设备、经费、环境等方面进行明确,对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进行事实分析、判断和评价,确保各项评价工作有据可依。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评价标准的落实也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不能一纸空文,坐而论道。高校必须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情况,学生参与心理育人活动组织情况,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困惑引导情况,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心理育人科研开展情况,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协同运作情况以及高校、学生和家长对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满意情况等多方面开展调查,确保各项评价工作有迹可循。

2.构建多元化的心理育人评价主体

在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过程中,仅凭某些评价者单方面的评价,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心理育人工作,因此,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心理育人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可以以高校为指导,对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和工作氛围等宏观情况进行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体,把学生满不满意作为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成效评价的重要参考,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高校辅导员和家长评价为补充,他们对心理育人工作有更直观的感悟与理解,其反馈信息也应该成为心理育人工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改进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评价方法

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评价应该综合运用诸如资料查阅法、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协商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了解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成效。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评价也应该是动态性、发展性的评价。比如,高校可以定期对学生开展阶段性心理测试,定期评价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然后将当前的心理测试结果与之前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跟踪考评他们的心理素质,实时掌握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和未来的、深层次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状态,进而建立起一个全过程育心的动态评价。

四、结语

心理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成果,兼具“育心”和“育德”双重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其心理育人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优化对于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理念,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温度以及强化高校德育工作实际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也将不断提高,进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2-10-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3]费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研究[M].重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9-50.

[4]陈权,杨道建.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理论与实践[M].江苏:江苏大学生出版社,2021:143.

[5]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90-94.

[6]邓军,旷永青,赵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理论与实践(心理育人卷)[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65.

责任编辑  王玉洁

作者简介:刘洋,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亚南,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