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

2023-05-25聂梦霞

关键词:价值意蕴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系列有关“奋斗”和“幸福”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的报告中也深刻谈到了不懈奋斗和人民幸福,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奋斗幸福观。在精神内蕴上,奋斗幸福观内蕴理想精神、责任精神和劳动精神,极具新时代的特色;在理论底蕴上,奋斗幸福观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理论基础,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唯物辩证法色彩;在价值意蕴上,奋斗幸福观能够为复兴中华民族提供行动指南、为凝聚民族精神提供思想基础以及为培育全面人才提供发展动力。

关键词: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精神内蕴;理论底蕴;价值意蕴

近年来,“奋斗”与“幸福”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点关注对象”。早在2018年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谈到了奋斗与幸福的联系,科学阐述了二者的辩证依存关系,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奋斗幸福观这一先进理论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了人民的“幸福”,更多次提到了“奋斗”。

一、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精神内蕴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新时代的产物,内蕴朝向共产主义的理想精神,对党、民族、人民的责任精神以及付诸于实践的劳动精神。

(一)内蕴理想精神

奋斗是以理想为目标的奋斗。奋斗应包含三大要素:长时间的坚持、攻坚克难的勇气以及明确的理想目标。前二者告诉我们,三分钟热度、随意和中途放弃并非真正的奋斗,遇到挫折和困难就退缩也不算真正的奋斗;而后者的理想目标则表明,如果奋斗没有明确、正确的目标,那就是假努力,往往容易误入“歧途”,难以取得预想的结果。这启示着我们,真正的奋斗是有理想、有目标的奋斗。在这一点上,我们党早已用实践做过检验,可以说,党的成功正是践行了真正的奋斗,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坚持和努力,符合“长时间坚持”的奋斗要素;面对强敌从未退缩,符合“攻坚克难的勇气”的奋斗要素;始终以共产主义和人民幸福为目标,符合“明确理想目标”的奋斗要素。

此外,理想也为奋斗指明了方向,凝聚了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理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理想为奋斗指明了方向,它承载着人民、社会乃至国家的期望——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复兴中华民族,正是这些理想为奋斗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方向;另一方面,理想为奋斗凝聚了精神力量,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是为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2]它对奋斗具有激励和牵引作用,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为奋斗者提供希望和动力。

理想承载了幸福的希望,通过奋斗实现理想抵达幸福。幸福是通过奋斗实现的理想,幸福的获得蕴含着理想的实现,可以通过奋斗将理想转换为现实以靠近幸福。也正是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理想,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必定可以将这一理想转变为现实,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总之,奋斗幸福观深刻蕴含了理想精神,贯穿于理想、奋斗与幸福三者的关系之中。此外,奋斗幸福观还蕴含了对党、对人民、对民族的重大责任精神。

(二)内蕴责任精神

真正的幸福依托奋斗而来,要想获得幸福人人都应该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3],要将奋斗视为我们肩上承担的一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表明:“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4]中国今天的一切都是依靠民族、人民和党奋斗得来的,那么对民族、人民和党有着重大的责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奋斗幸福观应时代之需,蕴含了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重大责任。

通过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对民族的责任。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为世界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自鸦片战争打开国门,我们便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主义的打压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人民深陷苦难之中。一群英勇无畏的有识之士为了振兴中华顽强奋斗,却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党的带领下,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今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巨大挑战,也是良好机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靠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5]是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对民族的责任,我们肩负着复兴民族的重大使命。習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为民族而奋斗,是实现民族的幸福,唯有奋斗方可承担起这份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幸福。

通过奋斗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人民的责任。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伟大人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是人民紧跟党的领导英勇抗争,谱写时代的赞歌。人民不仅是筑梦的参与者,更是成果的享受者。没有人民的付出与牺牲,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因此要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6]享受美好生活是人民应享有的待遇,也是激励人民建设更好祖国的重要动力。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为人民而奋斗,是实现人民的幸福,唯有奋斗方可承担起这份责任——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

通过奋斗使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对党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敢于自我革命的伟大政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7]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从危难中走出,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而现在我们要实现民族的复兴更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为党而奋斗,是实现党的幸福,唯有奋斗方可承担起这份责任——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幸福。

在新时代的演绎舞台上,我们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意识到奋斗幸福观蕴含的责任精神,勇担历史使命是这一代奋斗者的时代考卷。此外,我们还应该深刻意识到奋斗幸福观蕴含的劳动精神。

(三)内蕴劳动精神

奋斗幸福观以奋斗为实现路径,而劳动是奋斗的基本形式,因此奋斗幸福观也内蕴了劳动精神。奋斗作为一种劳动实践活动,落实在劳动实践中,又在劳动实践中进行。

奋斗落实在劳动实践中,劳动能够创造幸福。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8]不劳而获不是幸福,唯有依靠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才是幸福。不仅如此,劳动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劳动的推动,劳动精神作为奋斗的精神驱动力和力量源泉,蕴含着以幸福为价值追求的精神满足。

奋斗在劳动实践中进行,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意味深长地说道:“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9]习近平总书记将奋斗视同幸福,认为奋斗的过程本身便是幸福,而劳动作为奋斗的基本形式,劳动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幸福,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它有利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人的需要,人们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通过劳动将其转化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其次,它有利于优化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便建立起了联系,这样个人幸福就构成社会幸福的重要评价指标,社会幸福也成为个人幸福的重要推动力。最后,它优化了人与自身的关系。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体力劳动过程中,人自觉主动地运用自己的手、脚以及肌肉等完善个人的身体机能。而在脑力劳动过程中,人脑的运行有利于挖掘思想潜能,锻炼思维能力,促进自我良性发展和进步。在劳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就,能使人感到欲望满足和精神充实的幸福,因而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的。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内蕴理想精神、责任精神、劳动精神的奋斗幸福观,其精神内蕴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对时代现状准确判断的前提下,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基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方法论产生的,蕴含了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二、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理论底蕴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理论基础,守正而创新。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马克思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并非将幸福寄托于虚幻的人,更没有将人束缚于“绝对精神”,而是强调人的真实性和现实性,认为只有真实、现实的人才可以创造并获得真实的幸福;另一方面,体现了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幸福是现实和现世的,而非妄想和虚幻的。坚守唯物史观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历史的人”,主张在现实的世界中,从现实的人及其自由自觉的活动出发来解读人的幸福。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所提出的“现实的人”,指出费尔巴哈只通过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将人联系起来,却没有看到其他的联系。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仅与自身的思想、情感产生火花,而且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中其他的人产生联系。

现实的人是幸福的主体,在人与人的密切联系中认识真实的幸福。马克思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0]人要想实现幸福就不可能摆脱外在关系,这也要求了要想成为一个现实的人,就必须在群体中实现发展,与群体中其他的人产生联系。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群体给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为只有在群体相互依存的状态下,才能凸显发展和人的自由。没有群体的约束就不会有个人的自由,因此幸福作为个人实现完善的一种状态,必须在相互依存的群体中获得,而这一切都归结于主体是现实的人。

现实的世界是幸福的场域,摆脱异化宗教追求现世的幸福。黑格尔的幸福理论依赖于绝对理念,认为幸福是一个不断扬弃自身的过程,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要摆脱异化的宗教,实现真实的幸福,“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11]人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寻找自我意识和存在的意义,就将希望寄托于宗教,渴望从宗教中虚幻的存在获得对自我存在的认知。宗教具有不稳定性,当人们生活美好且基于自身已经触碰到幸福的前提下时,便会着眼于现实环境认知自我,并将自我判定为现实世界的人;但当现实生活惨痛残酷时,人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当前现状,便会将目光转移到独立于自我意识之外的神,渴望从虚幻的存在中获得救赎。其实,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一种想象,在想象中构建虚拟的心灵寄托。但人最终要回归现实,因为幸福无法依靠空想实现。幸福是现实的、现世的,只有立足现实,幸福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实现幸福的路径,认清人类本质体验真实的幸福。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的类本质,这个活动不仅可以改造自然,也可以改造自身,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可以为实现幸福创造条件,倘若人类不能认清自己的本质,未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这一本质,甚至与其背道而驰,那就无法实现幸福。因此,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这是实现幸福的前提,当人类能自由选择自己的活动、不受他人控制时,他便拥有了获得幸福的一大筹码。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幸福本身就是辩证统一存在的,不仅是某个方面的幸福,更加不是某个人的幸福,而是多方面、整个社会的幸福,它们密不可分、辩证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一方面,物质幸福是精神幸福的前提。“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12],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求,没有物质基础,精神活动也难以进行,只有物质满足了自身的生存需求,精神才能得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精神幸福可以推动物质幸福。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3],精神上的幸福可以驱动人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造物质幸福,达到更高层次的物质幸福。可以认为,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是互相推动、相辅相成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既要享受物质幸福,也要追求精神幸福,所谓的精神幸福落实到人民群众,就是不仅要让人民群众穿得暖吃得饱,还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我们要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视为己任,以追求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价值取向,要建立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荣誉感,谋求更高层次的情感满足和更大价值的人生追求。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人离不开群体,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密切联系。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幸福是以社会幸福为基础。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社会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环境,社会得到好的发展,个人才得以有条件实现幸福;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幸福是由个人幸福促进的。社会是由很多个小我构成的,每个人都通过奋斗不断实现自我的幸福,见之于社会便实现了社会幸福,集体主义精神体现在社会幸福之中。新时代是以全体人民幸福为价值归宿的时代。

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马克思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外在环境以推动自我发展实现创造幸福。但马克思又不仅仅强调创造幸福,也指出了享受幸福。马克思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再生产生产出来了。”[16]也就是说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可以促进生产,享受亦是如此。消费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只有感受到了享受幸福才更加有动力去实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奋斗就是一种幸福”,说明奋斗既是一种创造幸福也是一种享受幸福,“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17],坚持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相统一,才是真正的幸福。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理论渊源,使得奋斗幸福观的内涵更加丰富和科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奋斗幸福观对时代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蕴含于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思想理论之中,对中华民族复兴、民族精神凝聚以及全面人才培育都蕴含了深厚的价值。

(一)为复兴中华民族提供行动指南

回顾过去艰苦岁月,我们党和国家从未放弃奋斗。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往昔的繁荣,中国从此一步步沦为世界列强奴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8]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正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新时代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靠近这个伟大的梦想。党之所以能够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一大原因就是党一经成立就带领着人民英勇奋斗,从未放弃。

展望未来光明前景,我们更应一如既往继续奋斗。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奋斗史,接下来的民族复兴也需要依靠奋斗去实现,因此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而命运的把握则需要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起来,用奋斗灌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说,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国之幸福、人民之幸福正是党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取得的丰硕成果。

可见,奋斗幸福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刻意义。奋斗幸福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应发展之需,更是应时代之变,为中华民族站稳于世界并推动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石。

(二)为凝聚民族精神提供思想基础

民族精神是推动我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奋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这四种精神汇聚成了伟大民族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伟大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民族前进的发动机。正因如此,近代以来我国遭受了巨大的民族危机,但中国人民从未屈服,与敌对势力顽强抗争,正是民族精神发挥着作用,使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奋斗幸福观彰显奋斗精神,推动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如此重要作用,如何凝聚和增强民族精神已是时代的重要议题,奋斗幸福观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回答。奋斗幸福观表明奋斗是获取幸福的重要途径,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奋斗,依赖安逸享乐的途径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这在某一程度上拔高了对奋斗的理解和认知,将奋斗置于核心地位,提高了对奋斗精神的科学认知和价值认同,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

凝聚起民族精神,对党、民族和人民有着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能够激励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使命。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一项艰苦且长期性的任务,需要中国共产党凝聚起民族精神,并将继续在这种精神激励下完成任务。其次,表现在能够保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民族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华夏民族,经历了各种风霜雨雪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今是风云变幻莫测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仍然想生生不息地发展,就需要民族精神的涵养和激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之际不畏艰难奋勇前进;最后,表现在满足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是出自于人的本能,也是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有了一定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以追求更好级别的生活,然而美好生活都是需要通过奋斗得到的,秉承着民族精神去创造的美好生活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

(三)为培育全面人才提供发展动力

奋斗幸福观强调幸福是奋斗的目的,而怎样才算完整的、真正的幸福?缺少德行不是真正的幸福,缺乏智慧不是真正的幸福,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是真正的幸福,缺失健康的审美不是真正的幸福,不去劳动和实践也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全面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幸福,因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所以,奋斗幸福观为时代新人的五育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

推动德育发展。人无德而不立,奋斗幸福观在于通过奋斗建立以德为基的幸福。道德与幸福具有同一性,对道德的践行不仅是幸福的内在要求,还是幸福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的嘉奖和至善的目的,乃是神圣的东西,是天福。”[20]获得幸福是行善的目的,推动德育发展能更好地获得幸福,奋斗幸福观为德育提供了动力。

推动智育发展。通过奋斗获取知识,智慧为获得幸福提供了条件。通过实践拼搏善于发现并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知识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去积累,学识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去丰富,智力需要通过不断努力去提升,凭借自发的上进心推动自我学习的意识以增长知识和本领,聪明的人更清楚如何使自己过得更好,这为获取幸福创造了有利条件。

推动体育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获得幸福最基本的前提。奋斗是见之于身体和思想两个方面的锻炼,在奋斗过程中对锻炼身体、提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锤炼人的精神意志、完善人的发展人格,奋斗的自我意识是获取健康体魄的重要驱动力,健康体魄又为幸福奠定了承受对象。

推动美育发展。如果将“体”认作幸福最基础最前提的条件,那“美”便是锦上添花的重要元素。没有美的滋养,幸福也是枯燥且单调的,可以说“美”是幸福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美的获取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个品味美的心灵,还需要一双创造美的双手,而这一切都需要依靠奋斗获得。

推动劳育发展。劳动是五项发展中的核心要素,劳动与奋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劳动分为异化劳动以及非异化劳动,往往异化劳动是不遵从个人内心的实践活动,而奋斗却是出于上进心自发产生的实践行为,所以奋斗幸福观能够为劳动树立一个良好的思想航标,不是无意义的劳动,而是具有目标且自发的行为。在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奋斗幸福观扮演着重要的动力源角色,同时也为实现真实的幸福提供了可行方案。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立足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把握住了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时代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又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目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中国化,使奋斗幸福观切实推动民族复兴的实现。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进步意义,更為致力于实现本国发展的其他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4][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8;34;36.

[2][5][7][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75;958;51-52;936.

[3][9][17]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2-15(02).

[6][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4.

[10][11][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3;1;139.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13]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02.

[15][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3;167.

[2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8.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聂梦霞,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2023年度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一般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课题编号:22MYGA0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
浅析土地确权的价值意蕴与有效途径
论精准扶贫的文化功能及其释放路径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论“三严三实”的文化基因和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