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生积极难自弃,你若盛开清风来

2018-11-19刘宏程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0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刘宏程

摘 要: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更清晰、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效果更显著,使教育者和学生都能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成长中的学生个体,为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出新的贡献,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能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成长中的学生个体,为国家创新人才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真正实现以心理育人的理念。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育人

一、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80年代以人本主义为基础兴起的心理学思潮,它主张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疾病的力量,个体的积极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1]。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育对象和教育途径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启示,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第一,积极心理学主张增加积极体验,积极体验使个体对生活充满勇气和力量,使个体获得持续发展的资源,改善个体的思想、行为模式,激发个体美德与善行的出现,从而实现个体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能拥有主观幸福体验。这一观点提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在教育工作中倡导构建学生在主观层面上的积极体验。

第二,积极心理学主张不仅要研究问题,而且要集中在个体的积极品质和潜能上,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者们着力于培养学生个体层面上的积极人格,并且将其内化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过程,促进学生个体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以实现自我的成长和成才。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源于积极心理学思想,是我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孟万金教授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等多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1]。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现和推广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通过探索和构建新型的“体验式”教育模式,能够有效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为实现心理育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在高校心理育人过程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践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营造积极、正向、和谐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促成广大学生发展出积极人格品质,成长成才。

1.尊重身心發展规律,积极创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建立或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坚持“少而精,且管用”的原则,合理调整有关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因此,在高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增加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课堂学习的快乐。

要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将课程的关注点放在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潜能开发。在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湖南省教育厅湘教通〔2011〕403号文件精神指导下,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实际教学情况,从“积极”、“正向”入手,将课程整合成能力求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发展出积极的人格品质的各种教学专题。例如,在“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这一部分内容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当自己遇到心理困惑时可以通过合适的途径开展“自助”,而在“求助”他人使自己的问题得以解决之后,进一步探索自身的“助人”潜质,在“给自己的心灵一缕阳光”的同时,成为“照亮他人的小太阳”。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积极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发成长。

其次,课程应注重增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不是发现和预防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尽力创设积极行为发生的有效环境,充分利用积极的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的快乐,彻底改变过去只关注问题的思想倾向,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念、希望和对生活的满足。帮助学生培养理性、平和、积极的心理素质,实现自我潜能的发展。例如,在情绪管理专题课堂教学中,我们最注重的不是出现不良情绪后如何进行宣泄,而是引导学生从认知的角度找寻情绪背后的“观念”,并学会将诸如“情绪ABC”理论、放松训练等积极应对的理念、方法应用于自身心理调节,强调“在体验中成长”。

2.渗透“积极”理念,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宣传和社团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理念融入到宣传活动中去,在校园中营造出可以使学生积极发展的文化氛围、心理氛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加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帮助学生改善其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校园、院系、班级、宿舍等方面)的氛围,使所有学生在感受到关注的同时获得自我成长。

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将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将拓展学生潜在的心理能量作为工作目标,从内容和形式对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进行创新。例如,开展以“生命”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从积极的角度促进学生思考生命、热爱生活,激发他们勇于面对困难的潜能。同时,将工作重心下移,实现院系联动模式。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往往是活动覆盖面越广、学生参与度越高,其效果越佳。因此,可由各院系成立心理部承办各主题教育活动。这样的工作形式,在提高宣传教育活动的效果的同时也可激发各院系心理骨干尤其是心理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锻炼心理专干和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各项相关活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面和受益面。

学生会心理部或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主要职能是主动开展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协助心理中心开展工作。例如,在心理中心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指导下,我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每年举办不同层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主题活动,例如:开展“红鼻子”、“最美笑容”照片征集、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游园会、“珍爱生命,感恩亲情”团体辅导、“恋爱与性”心理讲座、心理影片赏析、主题征文、心理运动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可以利用宣传栏、板报、广播、网络等宣传渠道,采用专题讲座、问卷调查、现场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关爱自我、关注成长的积极心理文化氛围,带动学生自发关注心理健康、积极寻求自我成长。

3.强化“发展性”个体咨询,以多样化团体心理辅导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个体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对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消解和心理疾病的及时干预,而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个体的发展性需求关注度不够。因此,在个体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可以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引导,通过建立积极的咨询关系,引导学生自我觉察,挖掘自身积极感受和自我成长的能力[2]。

个体心理咨询因其耗时多、受众面窄、解决问题单一,不能高效地应对心理育人的任务。而团体心理辅导因其以群体性、互动性,是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另一有效途径。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用特定主题引导学生产生自我觉察并发展出积极的自我意识,在团队氛围的支持下,个体行为、观念的改变乃至积极人格的塑造都变得更容易实现[3]。针对当代90后、00后的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实现,应更加注重其时代性、特殊性,将诸如绘画、手工艺、音乐、游戏等以心灵放松为主的技术手段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积极的氛围下,在群体互动中感知自我和他人,收获快乐、成就感,渐趋身心平和,最终实现“助人者自助”,让学生体会到“天生积极难自弃,你若盛开清风来”的成长感受。

结语

实践表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建设积极、正向的校园心理文化,可以促使广大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我、环境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积极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不断发展出积极人格品质。在未来,我们应从学生自我发展和潜能实现的目標出发,更好地运用积极心理学思想结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特点,真正实现心理育人。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2]彭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4.

[3]秧珍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谈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