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

2023-05-25严晓春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阅读链接红色资源

严晓春

摘要:革命题材课文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教师要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搜集相关资料,追根溯源;挖掘革命精神,薪火相传;链接相似文本,阅读拓展。搜集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链接的文本可以是教材安排的,也可以是自己准备的,链接时机要适宜,内容要适度,形式要适切。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学生们了解了革命时期的那段艰苦岁月,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爱国热情被点燃,报效祖国成为他们毕生的追求。

关键词:红色资源 搜集资料 挖掘精神 阅读链接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安排的课例内容丰富,有传统文化方面的,有祖国大好河山方面的,等等,其中革命题材的课文占有相当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增高其数量不断增加。到了高年级这类课文集中编排在一个单元,这样集中编排,集中学习,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此类课文是不可多得的教育题材,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教学呢?

一、搜集相关资料,追根溯源

革命题材的课文大都展现了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表现了革命者的英雄本色。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搜集相关资料,追根溯源,可以事半功倍。

(一)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内容可长可短,有的在一节课导入时出示,有的在讲解课文时出示,还有的在接近尾声时出示。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是“时代背景”和“人物简介”。

1.时代背景

《小英雄雨来》一文中雨来和同学们差不多大,却成为一名人人敬仰的英雄。是怎样的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一位小英雄呢?此时出示背景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能参军的就参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不能参军的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用自己的方式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年代,像雨来这样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信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雨来成为英雄和抗日战争中民族处于危难时期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这正是时势造英雄!结合背景资料,同学们自然而然就能理解雨来为何能成为一名小英雄。其实,他只是那个时代万千英雄中的一员。

毛主席写的荡气回肠的《长征》,对于不了解长征这件事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长征胜利后毛主席内心的情感。于是导入时,我出示了背景资料:1934年10月,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渡过湘江、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達陕北,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二万五千里。一系列的数字让同学们不禁感叹长征之难!长征越难,越能彰显红军英雄本色。

2.人物简介

《梅兰芳蓄须》一文,对于课文中梅兰芳身上的高贵品质,学生不容易理解,因为梅兰芳离同学们较遥远。因此,教学本课时,我搜集了他的资料:梅兰芳出生在北京一个梨园世家,是享誉世界的戏曲大师,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是他最有名的作品。梅兰芳先生心中有祖国,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深受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的爱戴,毛主席和周总理都非常尊敬他。通过这一段人物简介,学生们知道了梅兰芳是多么喜欢唱戏,唱得又是多么的好,而且他非常爱国,有民族气节。课文正是通过“蓄须”这件事表现了他的这些特点。

(二)图片资料

每一幅图片都有故事,搜集恰当的图片资料,适时出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刘伯承这个响亮的名字,家喻户晓。他戎马一生,经历了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神》一课接近尾声时,我出示了一组图片,这组图片记录了刘伯承的战斗生涯,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将他的一生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是“军神”刘伯承。此刻,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更进一步。

(三)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相比图片资料,更加直观,视觉冲击力更强。《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当同学们读到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的段落时,我播放了影片中跳崖的视频,学生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眉头紧锁,不敢相信五位壮士会这样做。再次读文读得有声有色,读得激情澎湃。《狼牙山五壮士》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永远流传在易水河畔、狼牙之巅。

《圆明园的毁灭》中这样写道:“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学生读完对于英法联军残暴野蛮的强盗嘴脸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并没有去深入思考,没有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时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再现英法联军掠走、破坏、毁掉圆明园中的瑰宝,如此强盗般的野蛮行径,怎能不激起学生们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的无比憎恨?

二、挖掘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革命精神是我们民族的魂!一提到革命英雄,我们的眼前就会不禁浮现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邱少云趴在烈火中一动不动,刘胡兰直面血淋淋的铡刀……我们的脑海中就会不由得跳出“视死如归”“英勇顽强”“临危不惧”这样的词。革命精神是我们的动力,是我们的支柱,是我们宝贵的财富。现行教材中革命题材的课文不少,如何挖掘教材中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呢?观看视频、有感情地朗读、开展实践活动这几种方法都可以用到。

《军神》这篇课文,读过的人都不敢相信居然有这样的人,难怪称他为神!教学伊始,我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神?(别人做不到的事,他能做到,这样的人称为神)只看课题,学生就对文章的主人公充满了崇敬之情。后来,我又播放了刘伯承做手术的视频,学生们看得心惊胆战,替刘伯承捏了一把冷汗,虽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却能隔着屏幕感受到那份巨大的疼痛。看完视频,我又让学生们说一说“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刘伯承,你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有的同学说:“我是军人,我可以做到,我也必须做到!”有的同学说:“想当年,关羽刮骨疗伤都可以谈笑风生,我一定可以挺过去,一定可以!”还有的同学说:“我的战友还在等着我,革命尚未成功,我可以忍受得住,我一定能战胜它!一刀,两刀,三刀……”学生们一次次走进刘伯承的内心,怎能不对他肃然起敬?最后,我又引导学生们反复朗读沃克医生对刘伯承说的这句话:“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们对刘伯承的崇敬之情更进一步。我们在敬佩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心甘情愿地向他学习。向他学什么呢?此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伯承,引导学生明白正因为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他才会冒险不打麻醉,才能承受这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

《金色的鱼钩》讲述的是在长征过草地的途中,老班长每天千辛万苦为三位小同志找食物充饥,钓到鱼后,老班长自己只嚼草根,吃鱼骨头,却命令三个小战士喝鱼汤,直到最后,奄奄一息的老班长把鱼汤留给战士们喝,自己却牺牲了的故事。教学本课时,我出示背景资料:松潘草地被称为“死亡陷阱”。那里大片沼泽,能将人吞没,河沟纵横,水寒刺骨,没有道路。那里渺无人烟,粮食缺乏,红军战士只能吃野草、树皮甚至皮带。接着播放一段过草地视频,恶劣的环境让同学们不由得感叹过草地险!然后提问: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班长?学生们看到了一个牢记使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革命者。一组革命英雄的图片,又让学生们了解了无数个像老班长这样的人。到纪念馆瞻仰“金色的鱼钩”,又让学生们的精神受到了洗礼。时至今日,鱼钩所闪耀的光辉依然那么耀眼,鱼钩背后的故事我们不会忘记,鱼钩象征的精神代代传承。

《延安,我把你追寻》用诗歌的形式,通过“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个特殊的地方,表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在我们身边,但离学生们却很远。为了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延安精神,我补充了这四个地方的相关事件,有的是文字资料,有的是视频资料。通过这一件件事,学生们对延安精神有了了解。当然光知道延安精神还不够,还要理解它的当代价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延安精神的持续作用。延安精神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有了它,我们就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延安精神不应该被忘记,也不能被忘记,必须传承下去。

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我们不仅要记住他们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精神。革命精神不可丢,革命精神永流传,革命精神我传承。

三、链接相似文本,阅读拓展

教材“阅读链接”部分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相似或语言形式相似的短小篇章或片段,由课文自然延伸,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起着以点带面、拓展阅读的作用。如果教材没有提供,我们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准备阅读链接。对于“阅读链接”的内容既不能一读而过,又不能喧宾夺主。为此,我们需把握好教学应用的“度”。

(一)时机适宜

“閱读链接”应该成为课文教学的助推器、触发点,为学生理解课文推波助澜。如果在学完课文之后轻描淡写地组织学生阅读选文,学生的感悟就无法聚焦,往往会“如薄雾一般蒸融了”。

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读到我们的国土被外国人占据,中国人受欺辱反倒被训斥时,情感会涌动。此时,教师联系文中“中华不振”这个词,出示描写当时中国现状的文字资料,补充人民遭受屈辱的事例,学生的情感就容易被激发甚至喷薄而出,进而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价值选择。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后链接了《囚歌》。两篇文章都让我们看到了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革命者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囚歌》表明了叶挺的革命立场,也是李大钊内心的声音。在读到李大钊行刑前和家人见最后一面时,我出示了《囚歌》,学生们通过《囚歌》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二)内容适度

学习“阅读链接”不需要使用与学习课文一样的力度。对于偏重内容扩充的“阅读链接”,只要读懂文章,对其背景、事件有大致的了解即可。如《黄继光》的课前导读要求“再读读其他英雄人物故事,和同学交流”,交流中学生能描述英雄事迹,对英雄有所敬佩即可;对于课后链接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学生了解到美国对钱学森的迫害和对他回国的阻挠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横向比较两件事在时间轴上的重合度,使其对“抗美援朝”的政治背景有所了解即可。

对于文学性强的选文,教师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出发,选择文质兼美的部分,作为夯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媒介,引导学生朗读、探究、感悟。如学习《丰碑》时,关注对冻死的军需处长的静态描写,以及对军长语言、动作和神态变化的描写,这些描写极为准确地表现出了军长由痛苦到愤怒到震动的内心变化。教师可以“军长愣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为支点,要求学生“写一写军长此时的内心独白”。学生于读写结合中发展了语文能力,也加深了对英雄的理解和崇敬。

对于资料查找类的“阅读链接”,教材的包容性比较强,学生的选择就比较宽泛,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阅读文体、阅读媒介、阅读方法和阅读速度。但是教师需要在主题和范围上提出要求,可以简单设计一些课外阅读单,注明阅读主题,并罗列以上阅读要素,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三)形式适切

链接选文与课文在主题、文体、语言等维度上有共同点或者能提供另一种视角、另一种可能性。《七律·长征》文后链接了《菩萨蛮·大柏地》,两者不同的是文体形式,一首诗一首词,相同的是对敌人的藐视、对鏖战之后胜利的喜悦之情。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

在教学《黄继光》一文时,我自主链接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他们一个用胸膛堵住敌人的射击口,一个是烈火中的英雄,都是为了抗美援朝而牺牲的。链接这篇文章,使同学们深化了对抗美援朝烈士的认识。是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英雄的战旗在异国高高飘扬!

教科书之所以重视革命题材的文章,是因为我们需要铭记这段历史。学生们是祖国的未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成为学生们精神的底色。

参考文献:

[1]杨增宏,周鹏.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与课例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

[2]孙素英.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温儒敏,陈先云.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阅读链接红色资源
例谈“阅读链接”中诗歌类文本的定位与运用
恰当运用阅读链接,引阅读走向更深处
一粒沙里看世界
巧用“阅读链接”的策略
用好课程资源,助力能力培养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