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智慧教育和“测评研改”一体化的增值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2023-05-25马静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智慧教育一体化

马静

摘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课题组以此为根本遵循,聚焦学生学业发展,探究影响学业增值的因素,研发信息化支撑下本区域适用的小学中高年级学业水平增值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有效改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的“管”。

关键词:增值性评价 智慧教育 “测评研改”一体化

一、问题的提出

理论背景:增值性评价以现代教育评价的创始人拉尔夫·泰勒(Ralph W.Tyler)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统计程序来测量“教”与“学”,测量出既定目标的达成程度,发挥增值性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等功能。

实践背景: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双减”背景下,教育评价要从以知识、分数为中心的单一评价向以学业素养为核心的多元评价转变。2021年3月,芜湖市弋江区教育局与科大讯飞合作的“智慧教育”示范区项目启动,为“数据主义”理念下的科学、精准、多元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

二、研究的意义

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小学中高年级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代表的学业进行增值性评价,发挥智慧教育优势,改变评价的关注点,拓宽评价维度,完善评价体系。通过探索学业“增值性评价”的构成要素,改进教学,提质增效。从社会角度解决“择校”“择生”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从学生角度测评学生潜能,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从学校角度提升管理水平。同时,在现区域内多年“测评研改”一体化良好模式的基础上,以增值性评价的结果,提高“靶向式”教研的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现状:增值性评价起源于美国1966年“科尔曼报告”,历经多年实践成为美国教育评价的主流方式。随着英国国家课程的建立及链接国家数据的新资源的出现,增值性评价于2006年在英国全面开展。目前,它在英美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操作技术,并广泛应用。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大陆(内地)最早介绍“增值”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此后不断有学者对增值性评价的功能、导向、方法等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由于增值性评价本身对于数据和统计方法有较高的要求,故其未在国内得到深入实践和推广。

区域现状:芜湖是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城市。《“四位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实践探索》《基于大数据“1452”教育服务和治理芜湖模式的思考与实践》等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经验指导。弋江区与科大讯飞合作实施的“智慧教育”项目,班级超脑,教师、学生的智慧课堂终端设备(平板),畅言智慧课堂自带的“课堂数据中心”系统,区域智慧管理系统中“教学分析与反馈系统”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硬件和軟件的支持。弋江区区域内多年“测评研改”一体化模式的应用、长三角联盟城市上海的绿色综合评价经验等,让本课题研究有了基础。

四、概念的界定

增值性评价:以学生学业成就为依据,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成就的变化,使用多水平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考察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净增值(正值或者负值),进而实现对学校或教师效能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

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本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增值性评价改革,改进教学。

“测评研改”一体化:指学生学业的“检测”“评价”与学科教学的“教研”“改进”相互作用,形成一体化。

五、研究的目标

(一)基于小学生学业大数据,研究小学中高年级学业增值性评价的构成要素。

(二)研发信息化支撑下的本区域适用的小学中高年级学业水平增值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探究基于智慧教育,改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的“管”的有效模式。

(四)建立以增值性评价驱动“测评研改”一体化效能升级的工作机制。

六、研究的内容

(一)准确测算学业评价中的“增值”

借助信息化支撑,草拟评价指标,以一学期为时间粒度,采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学期初的学业输入值,学期末的输出值,根据增值=输出-输入,测算出学生的学业增值性评价中的“增值”(正值或负值)。

(二)探究学业增值性评价的构成要素

依托智慧教育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横向和纵向数据链,运用“归因”理论,分析“增值”原因,研究增值性评价的构成要素。多学期循环研究,逐步完善本区域适用的增值性评价指标体系。

(三)探究提质增效的模式

通过对构成要素在教、学、管方面的运用实践,探究改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的“管”的有效模式,达到提质增效的研究目标。

(四)探究“测评研改”一体化效能升级的机制

实行增值性评价,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为区学科工作站教研工作提供实证和研究主题,进行靶向式学科教研活动,提升“测评研改一体化”的效能。

七、创新之处

(一)智慧教育下评价更精准

智慧教育空间里,依托大数据技术,全程“伴随式”采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性数据,测算出学业“净增值”,采集形式的数据库和图片、视频、声音等实证材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画像”,使学业评价更客观、全面、精准,结果更有可信度。

(二)学业评价的维度更多元

以往的学业评价多是以成绩为主导,侧重横向比较,增值性评价将学业评价拓展到关注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横向和纵向相结合,开拓了评价维度。增值性评价的追踪思想,关注了每个个体的学业强弱项和进步趋势幅度,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测评研改”效能大升级

发挥增值性评价的诊断、引导、改进、激励等功能,微观视角下找准增值评价的构成要素。运用评价结果,引导学科工作站采取“靶向式”教研改进措施,驱动区域内“测、评、研、改”一体化效能的顶格升级。

八、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借助信息化技术,调查记录、统计、分析采集的数据,提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论,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在测算学业“增值”,探究评价构成要素,提升“测评研改”效能等方面均用到此方法。

(二)行动研究法。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在测算学业“增值”、探索影响因素、运用评价提升“测评研改”一体化效能时要用到此方法。

(三)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形成有价值的成果。在初拟增值性指标、探索影响因素时要用到此方法。

九、研究的思路

(一)确定研究班级

研究初始阶段,确定研究班级。以利民路小学教育集团内利民路、澛港、南关三个校区为实验样本校(这三所学校分别代表区域内优质学校、薄弱学校、发展中学校,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能提高研究样本的覆盖面和说服力),遵循研究伦理,在每校三至五年级选择实验班,并确定平行对照班。

(二)检测学业输入值

研究初始阶段,用经验总结法、文献法、调查法,草拟增值性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师资、学科成绩、家庭状况、学生个体品质能力等,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问卷结果,获取初始的学业输入值。

(三)测算学业“增值”

研究阶段,运用数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依托智慧教育环境下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从学科、年级、班级、个体的行政粒度,以一学期为单位的时间粒度,对实验班语、数、英学科教学的备课数据、课堂教学数据、作业数据、考试数据等教学过程进行伴随式实时记录,形成纵向比较的数据链,对实验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多维度的数据统计、分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画像,以数据变化曲线可视化呈现班级教学状况。期末检测实验班学业输出值,测算该班学生一定时间内学业“增值”(或正值或负值)。

(四)探索增值性评价的构成要素

运用数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横向数据链、纵向数据链对比分析相结合,探索“增值”的构成要素,改进增值性评价指标。以新的评价指标,指导、改进下一学期的教学、教研、管理。“测评研改”一体化实施后,测算出新一轮的“增值”,如此循环,经几学期的实践—修正—实践—修正,形成一个研究闭环,使评价指标趋于完善,建立现区域内适用的增值性评价指标体系。

(五)运用评价驱动“测评研改”一体化效能升级

采取行动研究法,运用信息技术支持下增值性评价产生的科学、客观、精准的结果,激励学生、教师和学校不断改进,引导区学科工作站进行“靶向式”教研活动,促进“测评研改”一体化效能升级,形成有效机制。

十、研究的实施及阶段性成果

(一)理论学习,厘清概念

2021年12月-2022年8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实验班教师围绕“增值性”评价、学业发展性评价等方面展开学习;2022年4月22日,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正式出台,课题组分学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及课标中新增的“学业质量标准”展开学习及研究,为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做好理论准备。

(二)技术培训,提升能力

邀请科大讯飞工作人员面向课题组成员对智慧平板功能的运用,数据的收集、分析等技术进行进一步培训和考核,确保人人过关,熟练使用。为提升课题组成员数据意识和数据分析、应用能力,2022年3月,课题组邀请浙江省教改之星、杭州市教坛新星肖姗姗“教学因‘数据而精彩”的专题讲座,围绕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讲解“数据”在教学中提质增效的运用。2022年7月,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弋江区信息化研训能力提升高级培训班,学习了五大板块内容,即“区域课堂变革”“课标解读研讨”“教学模式变革”“教研方法研究”“评价方式改革”;特別是上海市虹口区课程管理与指导中心专职副主任汤立宏开设的“基于数据的实证教研分享”专题讲座,为课题组开展基于实证的校本、校际教研和“测评研改”一体化实践提供了支撑。2022年9月14日,课题组邀请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员熊善军举办“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学评价实践研究”专题讲座,讲座人从教育现代化的技术背景、教育大数据的重要价值、区域质量监测与评价等方面内容展开阐述,侧重介绍了学生学业评价大数据平台建设,为课题组建设区域增值性评价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诊断提炼,创新样态

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68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分四组深入全区中小学,对454位教师(含实验教师)进行课堂诊断,经过定量、定性分析,发现本区存在课堂教学改革发展不均衡、学生主体地位不凸显、学科育人功能不到位、课堂教学与智慧教育融合不深等问题。区域推动传统课堂教学向智慧课堂转型,构建符合区情、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弋江区智慧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弋江区在“基于系统思考的课堂教学变革”指导思想下,借助智慧教育手段,构建了“以学习为中心”理念下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弋江课堂教学新样态——“慧学”课堂。“慧学”课堂旨在通过技术之“智”赋能课堂教学,通过教师之“慧”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最终迁移至学生之“慧”,提升学生的核心学习力,让学生从“会学”走向“慧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基于系统思考,课题组还制定了“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并在课题实验班率先践行,形成可复制的典型案例,再向全区推广。

(四)研发指标,构建体系

研发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指标体系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任务。课题组借力安师大教科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依托智慧教育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横向和纵向数据链,运用“归因”理论,分析“增值”原因,初步得出“学科学业发展影响因素”。“学科学业发展影响因素”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含家庭、学生、教师、智慧课堂环境指标,其中“家庭”指标下涵盖三个二级指标,即家庭关系、父母陪伴、家庭背景;“学生”指标下涵盖四个二级指标,即学科表现、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教师”指标下涵盖教师背景、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师成长;“智慧课堂环境”指标下涵盖学习资源推送、作业总结与反馈、师生互动、成长记录,每个二级指标下涵盖2或3个三级指标。课题组按照“学科学业发展影响因素”设计了学生、教师调查问卷,对参与实验的学生学业水平增值进行归因分析。

十一、研究的反思

反思研究的过程和初步取得的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下阶段研究重点进行了规划:一是借力相关科技公司,加强弋江区“学业发展增值性評价”平台建设。二是请教育信息化专家、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心理学专家、学科专家、一线教师进一步论证“学科学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设计出具有操作性的弋江区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大力推进“慧学”课堂实施,以学习为中心,借助智慧教育手段,努力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加强校本教研管理,倡导基于实证的教研模式,提升“测评研改”一体化效能。四是加大对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力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展开深度学习;研究PISA测试题,提升课题组成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的命题能力。五是设计弋江区“学生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手册”,并在实验班试用。

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工程,其中增值性评价研究难度大,可复制经验比较少。为此,芜湖市弋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引领利民路教育集团四个校区围绕增值性评价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旨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增值。

参考文献:

[1]姚伟.走向多元和绿色评价的智慧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立足评价改革,荟萃区校经验——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实践的研究[M].上海:中华地图学社,2018.

[3]纪明泽,汪茂华,刘中正.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的回望和前瞻[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5).

[4]李凌艳.如何用好教育增值评价——对“探索增值评价”的主旨与行动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管理,2020(1).

责任编辑:丁 蔚

本文系2021年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智慧教育和‘测评研改一体化的增值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编号:AH2021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智慧教育一体化
区域智慧教育持续推进的机制创新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