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生成逻辑·现实约束及深化路径

2023-05-23饶喆李秋生刘小春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协同治理

饶喆 李秋生 刘小春

摘要 随着技术受众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素需求越来越高,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成为顺应时代变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模式。目前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运行总体呈现受众满意度高、任务完成度较好的态势,但由于资金短缺和体制不顺,仍然存在诸多现实约束。以江西省为例,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从“分工共赢与纵横拓展”的逻辑视角分析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生成的必然性和优化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的深化路径。

关键词协同推广;生成逻辑;协同治理;农业重大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3)08-023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8.05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Generating Logic, Realistic Constraints, and Deepening Paths for Collaborative Extension of Maj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RAO Zhe LI Qiu-sheng LIU Xiao-chun(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2. Institut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AbstractWith the technical audience’s demand for the technical factors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of maj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ode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in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of maj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has a high audience satisfaction and a good degree of task comple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actical constraints due to the shortage of funds and the system is not smooth. This paper takes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overnance, from the logical perspective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win-win an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expan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major technologies and the deepening path of optimizing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major technologies.

Key wordsCo-extension;Generating logic;Co-governance;Importa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隨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全面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时代赋予农业科技适应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新使命。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不论是推进农业大规模化和高机械化的以粮食作物为主的旧农业领域,还是推进高增值高产值的以经济作物和种养混合为主的新农业领域,都产生对农业生产技术高标准、高质量的内在刚需[1-2],尤其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等方面。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素尤为重要。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适应的理论,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协同学应用到农业推广。德国的赫尔曼·哈肯教授在1981年出版的《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中具体阐释协同学理论,通过比较不同领域中多元系统和元素的合作效益理论,将无序和有序相统一。为了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适应力,农业农村部在2018年发出《关于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农科办〔2018〕16号),确定内蒙古、吉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西、四川8省(区)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其中重点指出,“围绕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绿色发展”的项目,以重大技术产业优势为主线,构建需求关联和利益结合的现代化“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优势互补”的农技推广协同服务体系机制。

在我国,长期以来延续着层级化分明的农技推广系统,这种经验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一直是农技推广资源使用的主体,但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从整体来说,一方面,由于科技创新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各自作战[3],导致一系列问题:农业科研封闭运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农业教学和推广的各自为政,农户学习和培训成本增加,农业技术推广壁垒增加。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创新队伍和创新资源难以集成,科层化的农技推广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之间缺乏有效的合理分工、跨部门的协同推广机制,导致农业重大技术从成熟化、集成示范到应用的体系表现为分割化和低效率[4]。

江西作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重点生产基地,是农业农村部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工作的省份之一。以中央《关于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农科办〔2018〕16号)的精神,2018—2020年江西省选择优质稻米、蔬菜、果业、草地畜牧业和水产,2021年增加家禽产业,6个优势特色产业进行试点。聚集“接天连地”的农技推广队伍、推广农技高质量高效率技术,促进江西省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机制、构建“一主多元”和“一性三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即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力量参与的“一主多元”体系和公益性、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一性三化”体系,进而形成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

以江西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为例,笔者及其团队以江西31个县为样本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普通农户进行访问,对个别典型案例研究并加以分析,分析整个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服务的状况,以及解释这种机制的生成逻辑和具体实践路径,正面证明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

1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实践现状

1.1项目完成度高,实现增量增质按照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统一部署,江西围绕产业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选择了26个推广科研单位、45个县市区(其中有9个县市区是同时安排2大产业)作为协同实施单位。课题组2019年1月赴江西省31县调研,受访农户1 379户,规模主体525个,5个产业重大技术协同项目实施县达42个,协同推广的五大产业农业重大技术共16项,在计划执行期内各协同推广主体“横纵联贯”,增强科技在支撑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五大产业的推广重大技术项数、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人员培训等目标任務完成度较高,实现完成率100%(表1),其中,在四大协同推广面取得显著成效。

1.1.1实现示范品种增量增产。五大产业坚持高产量、高品质、综合性标准要求,实现优良品种增量、增产。以稻米产业为例,江西省在10个试点县共建设26个优质稻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明确了甬优系列、野香优系列等优质稻品种,在“7+2”稻米区域稻米品牌均选择了1~5个优质稻新品种,实现高质量多元化种子品种作为品牌支撑品种。果蔬产业也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下,同样实现示范品种增加。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发挥自身科研技术优势,培育赣椒16号、赣茄1号和赣苦瓜4号等新品种,在“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的模式下,在农技推广机构推广的芦笋航天6号、航天7号2个品种基础上增加蔬菜大户和企业的品种选择范围,提高品种整体质量。果业团队也新增了新余蜜橘、“红美人”“由良”“睛姬”“沃柑”“鸡尾葡萄柚”等优良品种,这使得形成早、中、晚不同熟期等果树品种的新格局。总体来看,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使得技术要素在上游研发端实现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也使得优质技术示范效益明显提升,发挥了技术要素增效率、降成本的优势作用[5]。蔬菜产业多个品种实现了增产增收,例如示范点叶菜类蔬菜单位面积增产9.6%,平均增效18 090元/hm2。通过推动良种良法落地,草地畜牧产业养殖效益明显提高,例如示范推广的肉牛发酵床养殖模式,实现“两增两减”(养牛增效、牛粪增值、牛病减少、成本降低),农产品效益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1.1.2实现示范优质技术增加。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给予五大产业技术集成的资源优势,推进孵化科学化、实用性和可行性高的优质技术标准和科学技术规程,整体提升农业重大技术辐射力和影响力。例如,稻米产业已累计建立百亩核心示范区26个,通过制定了双季优质稻“两优一增”壮秆保优标准化栽培技术、优质稻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标准化种植技术、水稻“三控”栽培技术等多14项地方标准,以组织培训、观摩等多种方式实现辐射周边地区4.153万hm2以上,在实现示范技术增加的基础上扩展辐射示范区域。果业产业的6个协同单位和10个实施市县(区)在17个经营主体开展示范推广,对各关键节点技术集成,突出生态建园和冬季清园等品质提升实用技术,草拟9项标准,实现辐射示范推广0.157万hm2。为了确保项目示范推广稳步推进,切实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在完善技术标准的操作方式和技术内容的基础上使得技术受体从经验转向科学, 从“一炮轰”转向依据类型、种类和时间阶段操作,进而实现品种增产增收。

1.2技术受体满意度高,实现效度提升从整体来说,在技术指导便利性、技术指导及时性、技术获取和技术增效等4项满意度方面,推广对象的满意度较高[6]。其中,五大产业的4项满意度均超过60%,这表明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工作满意度较高(表2)。

1.2.1示范基地建设优化。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过程中重视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要求统一标牌、统一标准,同时新增示范基地均要求按照生态建园、机械作业和绿色防控等高标准规范建设。例如,新干县腊月红生态果业基地,按照全程轻简化栽培模式,推广起垄栽培、宽行密株、防草地布等高标准化建设,使得栽培效率大大提升。另外,安远县橙皇果业示范基地以绿色环保为原则,推行生态建园,实施大苗定植、智能化管理等标准管理园区果业,相比于周边果园区,整个示范生态园的建设品貌和管理质量呈现更良好的态势,进而促进增加技术辐射群体的满意度。

1.2.2示范经营主体技术水平提高。由于地方疫情推迟线下推广工作,各产业先后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技术培训。例如,优质水稻产业实施县开展各类培训及指导192期(次),组织现场观摩31场(次),培训农技人员及种植大户2627人次。同时,果业产业的全省17个协同单位和实施县协同组织开展线上培训共计30余期,保障疫情期间培训工作的顺利推进,累计培训人员6 500余人次,另外线下培训共计50余期,培训人员3 200余人次,形成多渠道、广资源、多覆盖的培训模式。水产业通过培训外包的项目制方式,团队邀请组织高校教授专家或高级技术人才30余人次,举办培训班23期,发放技术资料5 600余份,受益相关技术人员、养殖户和管理人员超过2 000余人次,使示范经营主体技术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2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生成逻辑:分工共赢与纵横拓展

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将协同学理论纳入农业技术推广建设中进行尝试和探索。面对当前新时期农业生产技术高标准、高质量的内在刚需,协同学理论之所以能成为农业重大技术推广理论基础,根本原因在于新时期内外部诉求的有效契合。因此,该研究借助协同理论分析范式,探究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生成逻辑。

2.1内部需求:分工共赢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聚集国家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科研院校、协同实施单位、市场化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方力量,搭建构建“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和“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全程化、精准化和个性化、定单式农技服务。

51卷8期饶 喆等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生成逻辑·现实约束及深化路径2.1.1技术链分工合作。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根据各单位的优势和特长实现产业聚焦,按照产业分派任务指标,组建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专家和涉农科研院校的技术专家构成双首席专家组,推广首席专家牵头负责,技术首席专家给予技术支持,以项目合同制度形式,实现“熟手做熟事”,集中技术资源供给,保障产业推广和发展的高质量(图1)。

江西省整合县级、乡镇农技人员、乡土人才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力量,组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稳定支持、常年进驻,实现农技推广主体协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推动区域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科教部门尤其是促进县级农业农村局科教部门内部的项目整合,同时促进科教部门与产业管理部门和农机管理部门的融合。例如,瑞昌县积极促成江西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技推广中心、九江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与瑞昌市碧野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开展稻鸭共养新模式,2020年“稻鴨共生”模式在瑞昌推广面积1 200 hm,2021年推广面积1 533 hm,达到了节本增效、绿色生态,可实现增收5 250元/hm。

另外,政府通过签订合同购买服务等方式,在种养大县和其他有需求地区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从农业乡土专家、农业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骨干、“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等群体中招募特聘农技员和特聘动物防疫专员,建立一支以项目为核心的动态农技推广人才小组,聚焦培育壮大各地特色产业,强化农技指导服务,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精准指导和咨询服务,逐步补齐农技服务产业覆盖的短板。以瑞昌市阳洼家庭农场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技推广总站、九江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地方家庭农场开展的瑞昌山药病虫害防治及连作障碍攻坚试验,2021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连作地单产达22 046.1 kg/hm,与新地15 000 kg/hm相比,平均增收9万元/hm以上。

2.1.2区域联动合作。根据地域差异和当地产业特色,分配给实施县市对应的产业技术方案制定、实施、培训、指导等具体实施任务,配合建立当地特色产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达到“熟地做熟产”,更高效推广特色产业技术。在建立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后,科研机构和推广机构面对繁杂的产业技术需求,能更调和地应对和处理,加快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进度,实现市场所要求的技术需求,提高农户的技术满意度(图2)。

积极推动区域性农技推广工作站、区域性优势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采取“1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N个区域综合(产业)站”的方式。建立县级农技推广部门设在乡镇、服务范围覆盖多个乡镇、相对独立运行、公益性与经营性融合发展、非法人性质(人事关系不变)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例如,2021年2月和9月,吉水县八都区域农技推广工作站、玉山县区域性优势产业协同推广站先后建立,承担县级及以上农业农村部门以及所覆盖乡镇人民政府安排的农技推广任务、县级农技推广部门安排的其他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性优势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和农技工作站,2种类型工作站的建立大大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能效。以吉水县为例,吉水八都镇吉安红毛鸭原种场借助八都区域农技推广工作站的畜牧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利用先进保种技术开展吉安红毛鸭原种资源保护,进一步优化板鸭加工原料鸭新品系,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板鸭加工原料鸭高端专门品系,打造出“八都板鸭”这一全国驰名品牌[7]。

2.2外部需求:横扩纵深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充分发挥“左右联结”“上下联结”的优势,12个项目县全部构建了个区域性优质稻米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其中5个项目县印发了正式文件,横向建立了“县级专家+乡级专家+乡土人才+特聘农技员+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推广机构,纵向建立了“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农技员+种粮大户(合作社)”联动机制,激活全产业链发展。网络化、层级化的体系构建使得系统效率提升,各主体合作意愿增强,合作渠道扩展,同时以项目和技术为纽带的链接方式,协同单位之间的管理呈现灵活性和资源集成性,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极大增强。

从横向体制建设来看,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发挥公益性技术力量和商业性要素优势,“县级专家+乡级专家+乡土人才+特聘农技员+新型经营主体”的模式以产业推广首席专家与省级农业部门签订任务合同为基础,双首席专家根据各实施单位优势,择优选择子项目单位,进而实现协同推广区域站和农产品市场化品牌的高效结合[8]。以浮梁县江村乡为例,当地农业农村办公室的协助创建浮梁县鱼之然种养专业合作社,调动社会力量,聚集资金和人员,以此为基础创办浮梁县优质稻米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设立了专家工作室,悬挂示范指导专家联系牌,建立优质稻(有机稻)生产基地13.333 hm,注册优质稻米品牌——“鱼之然”商标,有机稻售价20元/kg,产值约63 000元/hm,纯效益约21 000元/hm,比普通一季稻增效11 550元/hm以上,深化促进市场化和公益性组织优势互补。

从纵向体制建设来看,“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农技员+种粮大户(合作社)”联动机制强化了各方联合协作,实现产业重大技术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应用的无缝连接,进一步畅通了全产业链发展。以蔬菜产业重大技术为例,蔬菜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重点围绕四项重大推广技术,以“五化”(标准化、可视化、轻简化、适宜机械化、绿色化)和解决产业发展瓶颈为导向,分别组建了技术指导团队深化了“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机制,建立了41个示范基地和示范推广基地1 633.33 hm,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58个。比如,石城县举办全省蔬菜(白莲)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观摩会暨培训班,整合县级、乡镇农技人员、当地乡土人才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力量,邀请白莲研究专家、国家蜂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授课,全省21个县市120余人参加培训活动。各推广单位之间,企业、经营主体之间相互交流,优势互补;从上而下,合理分工,明确目标任务,实现每个实施县至少设立了 1 个示范推广区域,示范基地综合生产效益提高了5%以上,举办了培训班102 期,培训技术人员5 299人/次,发放资料49 720份,将成熟的绿色高效技术推广至基地、到企业、到农户、到田间。

3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现实约束

随着持续推进农业重大技术协同示范推广,着力搭平台、活机制、建队伍,着力构建新型农技推广服务平台,优化激活协同推广机制,不断充实提升农技推广队伍,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加快新技术进村到户入田,江西省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是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3.1投入不足造成了种种问题由于省级协同单位缺乏项目经费,区域协同工作站缺乏专项经费支持,各产业均面临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技术储备不足问题,项目规划和启动时间不足,项目经费调整与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实施县基地的建设、重大技术跟踪、落实、指导力度也不够到位。同时,由于参与单位的行政工作挤压时间、集中统一时间较少等因素,县乡级单位对项目实施的谋划力度不够,使得站员的动作空间狭窄,积极性不高,推广实施效果必然受到约束。与此同时,尽管6个产业重大协同推广项目实施以来各产业取得了不少亮点成绩,例如吉水县的区域建站、瑞昌市的农技联盟与协同推广等,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但由于经费缺乏,没有很好总结提炼和宣传报道,总结提炼不够,宣传报道不及时,致使项目实施的总结宣传不足。而中老年农民作为经营农户的主要群体,他们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掌握和推广速度不及青年人快,当硬件和软件配套建设经费缺乏、技术规程传递堵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缺乏热情时,协同推广落地成效必然削弱,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也会受到一定阻碍。

3.2体制不顺造成的效率低下最显著问题之一是县内实施单位协同性不够。虽然各个单位对农业重大技术项目试点完成度很好,但总体协调机制不顺畅,项目整合工作存在典型多头指挥、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例如,隶属于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的项目,包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层农技队伍建设、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力提升行动等内容,尽管工作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但主要是聚焦于产业发展中人才资源的配置、技术问题的发展和产业发展。在与产业管理部门、农机管理部门等对接时进展顺畅,但延伸到下级的市、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时就出现明显的对接壁垒和沟通隔阂。由于项目实施部门的二级单位不同、分管领导不同,县级内实施单位形成一个低效率的系统,这导致实施单位参与积极性和热情不高,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且责任划分不明,整合融合表现出效益弱、效率低。另外一个显著问题是,由于在改革进程中,体制主体仍存在思想顾虑,使得决策制定过程中识别问题和制定计划都表现出“不落地”的低效办公方式[9]。例如对项目实施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尽管形成了部分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书,但沟通不能落实到方案实施和方案控制过程中,不能把对策变政策、文章变文件,甚至信息不能报送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层,造成决策体制的低效率。

4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深化路径

4.1深化农科教技术协同推广推动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加强与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协同联系,从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等各环节加强协作,畅通农业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全过程、全链条[10]。建议省级农业科教部门加大技术协同推广力度,更大力度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探索扩大在各地以多种形式设立科技服务站,让基层农技人员可以与省市级专家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操作,推动科技研究更接地气,让技术推广更具人气,畅通研究所—推广站—应用地的科技研究转化通道,提高技术创新推广效率,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4.2深化乡镇级农技推广机制改革继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技术、经费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开展特聘农技员计划和基层农技人员“三定向”工作,缓解基层农技人员不足的矛盾。探索推进县级农业农村部门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衔接机制,在任务制定、责任落实、考评考核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工作制度,使各项农技推广工作有人做、有钱做、有责任做。此外,开展创新融合试点工作,加强上级部门间协同,让基层人员可以大胆改、放心改。

4.3深化资金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完善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项目经费支持力度,鼓励吸纳市场化主体资金,将传统推广的部分经费调整为重大农业产业规模经营主体的项目资金,支持更多农业产业,同时统筹资金使用安排,规范资金使用,加快资金执行,严控使用范围。根据绩效考评和报送总结等反馈,科学分配经费使用比例,以“完成任务、用好资金、建好台账”的行为标准提高资金运用效能和使用效益。

4.4深化农业政策章程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工作是一项要求高、运行协作成本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系统性项目,试点工作要从明确农业重大技术产权契约规程,增强技术创新主体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农业重大技术资源供需匹配耦合度,激發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主动积极性等多个方面进行配套政策改革[11]。为建立多元协同的农业重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政府应制定适合各协同主体发展的因地制宜的法律法规,鼓励各地开展新机制的创新和尝试,支持和允许改革创新试点过程中试错、容错和纠错, 让试点工作放开手脚,为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落实营造公平良好的法制氛围。

4.5深化典型案例带动作用利用多渠道宣传农业重大技术,促进农民田间学校、展示示范、网络平台等多样化推广方式,配合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推广方式,深入田间,实现广泛宣传,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培育优质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将鲜活示范典型打造成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展示窗口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指导服务的联合平台。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科学把控示范主体数量,遴选技术能力强、辐射意愿高的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通过指导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示范主体提升科学种养水平,学习配套集成的农业实用技术,辐射和帮扶周边农户。

参考文献

[1] 黄季焜.以数字技术引领农业农村创新发展[J].中国农垦,2021(5):7-9.

[2] 冯小.公益悬浮与商业下沉:基层农技服务供给结构的变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3):51-58.

[3] 陈开勇.协同科研院校和推广主体力量  促进农业重大技术转化应用[J] .四川农业与农机,2018(5):6-7.

[4] 张华泉.我国71年农村科技扶贫变迁历程及演化进路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5):18-27.

[5]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取得标志性成果[J] .农业工程技术,2021,41(3):23.

[6] 鄢朝輝,汤晋,翁贞林.南方草地畜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14):8-12.

[7] 李芳.活机制  壮队伍  搭平台[N] .江西日报,2022-02-21(007).

[8] 肖慧,谢芳婷,文喜贤,等.江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县的模式比较、政策评估与未来展望[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169-173.

[9] 刘凯,谌洁,龙珑.江西重大农业技术协同推广做法与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20,36(11):23-25.

[10] 蒋和平,郭超然,蒋黎.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1):5-14.

[11] 李秋生,郑凯欣,刘小春.新时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制约因素及深化路径[J].世界农业,2022(2):80-89.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协同治理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协同治理视域下政社合作机制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