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基本形态、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2023-05-21程佳其

文教资料 2023年4期
关键词:五育

程佳其

摘 要:从具体形态看,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涵育品德、提高智力、强健体魄、醇化审美。坚持以家庭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以学校为主导,激发学生参加劳动的内在驱动力;以社会公共生活为支撑,调动多方面劳动教育资源;不断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需求是新时代大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

關键词:“五育”并举 涵育品德 提高智力 醇化审美

劳动教育又称热爱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1]。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 《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密切融合,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新时代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形态

(一)日常生活劳动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围绕它展开的劳动就是日常生活劳动。日常生活劳动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劳动中负有监督和引导的职责,例如,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如厕、睡觉,自己动手叠被褥,自己洗脸、刷牙,有规律地做好个人卫生和安全防护,养成自己动手的良好生活习惯,慢慢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孩子对劳动的感情。家长要引导孩子将2022年秋季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要求“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健康、农业生产劳作”等内容落到实处。孩子不是家庭生活的旁观者,当父母讨论家庭问题、进行重要决策时,子女应当主动参与进来,以家庭成员身份协助父母出谋划策,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也能体会到父母操持家务的艰辛,涵育自己的感恩之心。在做家务过程中父母给予子女必要指导,在边做边说中父母和子女沟通了思想、增进了感情,吃苦耐劳的家庭美德得以传承。家庭既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起点。

(二)生产劳动

从自然形态看,生产劳动涵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领域,这些行业或部门创造有形的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3]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生产劳动与教育紧密结合,引导青少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周恩来说过:“事实证明,教育和生产劳动实行正确的结合,能够有助于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有助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助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逐步结合,能够使得学校日益发展成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新型学校。”[4]大中小学的学生正值求学的大好时光,生产劳动不是他们的职业,而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预热期”,是他们未来正式就业的前期准备阶段。当今正值信息技术和智能时代,经济和社会加速进步,劳动者、劳动过程、劳动的实现形态、劳动的深度广度以及劳动的协同方式等都经历着深刻变革,人们的劳动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这些越来越强化着人们对劳动的认识,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真理性。随着新产业、新形态、新行业的不断涌现,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的平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舞台日益广阔。学校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安排布局上,必须“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5]。

(三)服务性劳动

劳动的形态是在需求与生产的动态平衡中演进的。传统农业社会以人的体力与自然物的相互作用为基础,以种植、耕作和养殖为主导。工业社会的主要形态是制造业劳动,即运用生产工具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随着信息社会和智能时代的来临,服务性劳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凸显特色。服务性劳动以生产无形产品为主要内容,以自身的自然力引发他人身心状态的变化,以此满足对方(顾客)的多样化需要。服务性劳动本身并不创造实物,但它必须以实物为载体。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结构中,服务性劳动的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与此相反,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产品的比重在缩减。无论是知识劳动、管理劳动、科技劳动还是信息劳动,都是劳动者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贡献。新职业的不断兴起也为大中小学学生的服务性劳动教育提供了广阔舞台。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参加服务性公益劳动,学习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本领,体会劳动伟大、劳动光荣的深刻寓意。“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6]学生在劳动活动中认知劳动、感受劳动、体验劳动,把劳动作为介入社会的重要渠道,给自己创造认识职业生涯的机会,形成未来职业选择的预备心理,提升自身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涵育品德,升华境界

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在劳动中生成和发展人的本质,实现由“自然存在”向“社会存在”的过渡,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劳动不仅是人类自我证成的过程,也是思想道德境界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人的道德意识源于最初的劳动实践。人类劳动从一开始就是群体性活动,不同个体之间需要交流思想、互助协作、形成合力,这就有了制定道德和规则的要求。道德和规则属于共同体意识,它过滤了不同意见中的差异,达成了最基本的价值共识。在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中,居于首位的是育德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7]大中小学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去亲近大自然、亲近他人、亲近社会,学会细致观察、欣赏和聆听周围的世界,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和美好的情感,努力尝试与他人打交道,学会同情弱者、理解不幸、帮助他人,激发自己生命深处的大爱,感受生命的美好与意义,有助于在点点滴滴中涵育美德。青少年在劳动中出力流汗,感受劳动过程的艰辛和劳累,有助于切身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劳动和劳动成果。

(二)拓展知识,提高智力

唯物史观认为,劳动是实现向人的本质复归的根本途径,它是通过劳动不断认识自然,发现和掌握更多自然规律,深化对大自然的认知,以支配自然力的方式彰显主体性。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努力亲近、认知、拥抱大自然,有助于他们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万物的情怀,让学生细心体味万物的内在生命力,实现与自然生命的真正会通,获得关于大自然的万千知识和丰富生活经验,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与自然物不同,社会是自为的存在,具有独特本质和复杂结构。唯心史观在历史上之所以长久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人们不了解人类劳动的真正意义。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首先是学习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主要范畴,如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有机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社会运行的主体和基本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等,形成关于社会历史的完整的科学知识。然后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审视社会现象,理性思考社会结构及其诸因素的内在关联,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其次是参加各种劳动实践。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学生通过劳动了解他人和社会,增进人际互动和交流,获得丰富的社会阅历,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存在,自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锻炼手脑,强健体魄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身体素质,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前不久,我就我国学生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问题作了批示。这个问题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学校和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8]加强体育锻炼是提升青少年身心素质的主要途径,劳动是强健青少年体魄的最佳方式之一。体育和劳动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通过运动的方式锻炼青少年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增强他们肢体的耐受力,发达其肌肉和筋骨,强健其体魄,增强他们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体育是以运动健身、强健体魄为目的,劳动则是创造价值的活动,强健体魄只是其附带后果。不过由于劳动本身也是一种运动,需要调动人的全部身心的机能投入活动中去,因而能够有效解决“小胖墩”现象。特定的专业和时空条件要求劳动者凝聚全部身心的力量,去应对劳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或问题,实现最初设定的价值目标,所以劳动较之体育锻炼对人、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因而,劳动过程也必定是高强度、快节奏、紧张的,它对人的整个身心都是巨大挑战。一般来说,“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心理健强的标准也是一樣”[9]。自古以来,吃苦耐劳始终是劳动者的优秀品德,无论是进行体育锻炼还是进行各种劳作,都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以战胜各种挑战,赢得最后的胜利。青少年时期选择适度的劳动形式以锻炼其吃苦耐劳精神,本身就是无形的财富积累过程。

(四)感受生命,醇化审美

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体验,是在接触自然、支配自然的劳动中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认为有巨大教育意义的一点,就是使孩子能看到、理解、感受到去唤醒大自然中的生命是一个很大的秘密。第一批春天花朵的开放,幼芽的萌发,第一批嫩草破土,第一只蝴蝶飞舞,第一声蛙叫,第一只春燕飞来,第一声春雷,麻雀第一次春浴,这一切我都当作永恒生命的美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受到这种美的感染越深刻,去创造美的欲望就越强烈。”[10]对大中小学学生来说,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在他们心里播下美好的种子,在成长中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正是美育的根本目的吗?人性美是另一种美,它与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创造性劳动相关。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1]主体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世界,赋予客体以美的元素,体现的是人性美的光辉,这种光辉不仅彰显人类的能动性、创造性,而且提升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因此,劳动本身具有深厚的美感意蕴,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12]对大中小学学生进行劳动审美教育,实质上是让他们感受劳动美的深厚意蕴。它使人性处于崇高的光环之下,能够使人站在全新的视角看待劳动和创造。这种美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被那种积极的、有益的、崇高的东西所激发出来的,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劳动之美的人,必定是品行善良、热爱劳动和乐于奉献的孩子,必定是响应青春梦想的召唤,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必定蕴含着美的晚霞和曙光,随时准备以自己的满腔热忱助力他人、成全他人,照亮社会生活的前程。青少年用辛勤的双手创造的美,必定会加倍珍惜与呵护,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会成为他们永不磨灭的生命印记。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以家庭为基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对青少年实施劳动教育的起点。在家庭生活中,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首先,家长要引导子女传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善良朴实的中华先民深知,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踏踏实实地勤奋劳作,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和劳动者向来是文学艺术高度颂扬的主题。如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其中的《周南》《周颂》《魏风》等篇章,不仅有大量描写百姓辛勤劳作的场面,而且高度赞扬了劳动者的美德以及对不劳而获的愤慨和谴责。劳动不仅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还是人们通往美好未来的坦途,寄托着家庭对美好理想和未来的憧憬。其次,在家庭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长必先以身作则,始终为孩子做出表率,以此塑造言行一致的良好家风。有些孩子从小立下了远大志向,可是大多数不能付诸行动。家长要给子女讲讲陈蕃的故事,激励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如吃饭时家长要教育子女节约粮食,因为粮食包含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和价值创造,延伸到现代社会就是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懂得劳动的艰辛及其成果的珍贵,要坚持科学消费理念,做到适度消费。

(二)以学校为主导,激发劳动的内在驱动力

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并掌握劳动实践的必要技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努力回应历史诉求、把握社会规律、体现时代特色。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越深刻、越全面、越透彻,参加劳动的内在动机也就越强烈,越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劳动实践。学校要依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有序安排学生参加集体劳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侧重劳动启蒙教育和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初步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自理,感知劳动的乐趣。与家庭教育相衔接,教师要引导他们按时到校,自觉遵守纪律。在学校关心班级公益,搞好教室卫生,协助任课教师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以校园劳动为主,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情,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为了引导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要求他们帮助父母和教师做事,安排周五下午的两节课为集中劳动时间,全班同学分组参加校内公益,如清扫操场、浇花除草、维持大门治安、为食堂义务服务等,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问题有较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且对未来职业选择有较多考虑,因此,劳动课应该安排在厂矿等企业,让他们与职工一起参加多种劳动,切身感受劳动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要求,训练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劳动情怀。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可以设计专门的劳动实践培训基地,如工厂、企业、公司等,进行专业化、针对性很强的职业技术劳动,通过反复实地操作、训练和实战,引导学生做到专注、专一和专业,在技术上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将个人兴趣、爱好融入其中,向本领域(专业)的技术能手迈进,培育该领域的杰出人才,培养并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以社会为支撑,调动多方面劳动资源

劳动教育是一项涉及社会各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和协调方方面面的劳动资源,共同服务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对此做出重要说明。第一,“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13]。第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以及各类基金会和社会福利组织机构,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第三,政府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尤其是“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14]。以模范人物和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迹,激励和鼓舞学生牢固树立劳动观念,塑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优秀品格,使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信念成为学生坚定不移的追求。同时还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唯有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使其形成作用于劳动教育的合力,才能在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上出实效、见真功。

(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多样化劳动需求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堂是开放的、无边界的、多样化的社会大课堂。《意见》指出,要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如适合小学阶段的亲子游农庄、果蔬采摘园、绿色庄园等场所,在父母或老师的陪伴下,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走向田野,以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为着力点,参加丰富多彩的体力劳动,认识动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了解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体验劳动过程的苦与乐,感受自然风光及其对人类的馈赠。第二,农村地区安排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依据当地实际,采取校区合作、校村镇合作等模式,开辟相应的土地、山林或草场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发展当地的种植、养殖或其他经济作物,在保证农耕类企业经济收益前提下,为大中小学提供便利的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第三,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中小学可以安排劳动月主题活动,以此为契机推动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深刻意义。第四,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并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实习实训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是一种劳动活动,是开展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主阵地。”[15]实习实训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而且通过劳动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过程的艰难,在身份转换中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从内心深处懂得尊重劳动的真实意义,使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25.

[2] [5] [6] [13]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

[4] 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3.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8.

[8] [12] 本书编写组.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52,652.

[9]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

[10] [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89.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15] 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0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在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CXZZBS2023099)。

猜你喜欢

五育
基于五育融合下的课例研究之“探究 2 ”
“五育融合”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实践策略分析
论“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共生关系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五育融合 全面发展
——长春市第十七中学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融合”本质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