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子 观游戏,解童心 乐成长
2023-05-21杨莹
杨莹
摘 要:结合幼儿园户外游戏的发展现状与实际需求,以邱学青教授的《幼儿园游戏指导》和《学前教育观察法》为指导,紧紧抓住“聚焦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研究思路”,基于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以儿童视角进一步审视与探索户外游戏的有效开展与科学观察支持的策略。
关键词:户外游戏 有效开展 观察支持 策略
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1]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2022年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都有提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邱学青教授在《学前儿童游戏》一书中从多角度诠释了游戏在文化、社会学、语言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意义。[3]由此可见,游戏对于幼儿具有重要意义。
户外是幼儿开展游戏的重要场所。户外更广阔的空间、更多的真实素材,以及自然中的風、阳光,环境中的树木、花草、昆虫等动植物不仅能够满足幼儿亲自然的天性,契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还能给幼儿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以及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
基于此,近年来,笔者作为游戏组组长一直在带领老师们探索户外游戏的组织形式并形成了固定的大型建构区、沙水区、体能区、骑行区、砖瓦区、扮演区等,还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幼儿的兴趣生成了“农贸市场”、自由玩耍、春游等游戏区域。固定的游戏区域与随着季节和幼儿兴趣变化所生成的区域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不仅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需要,还能满足幼儿个性化的发展。但随着对混龄混班游戏的尝试和研讨,我们也发现了户外混龄游戏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我们聆听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在户外游戏中做到有效观察”“怎样正确解读户外游戏中幼儿的行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回应支持幼儿的需要”等。
一、时间、空间、教师组织的反复斟酌
第一,游戏时间的调整。基于幼儿园自然成长课程的建设,我们把幼儿的游戏时间进行了三次调整,最大限度地把时间给幼儿开展自主游戏。每天7:45—8:40 是室内自主区域游戏时间,9:20—10:00是户外锻炼、体能游戏时间,10:00—10:50是室内外自主游戏时间。下午幼儿进行户外锻炼,离园前在班级进行自主区域游戏。
第二,游戏空间的变化。我们充分利用户外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户外游戏空间划分:后院的砖瓦和云中漫步,中院的沙水区和积木区,前院有扮演区、骑行区、玩耍区,还利用了陶艺、乐高特色室,一共组成了八个游戏区域。在这八个区域中,教师不需要结合地形和地貌开展活动,而是给幼儿提供更多自由自主的空间。
第三,“渐进式”推进。怎样才能让幼儿有更多元的游戏空间、更多元的选择空间?我们一直在不断摸索,不断地反复尝试、总结,按照幼儿、教师游戏经验生长的可能性,采用了渐进式的方式组织开展游戏,主要有以下游戏类别。
(1)定点游戏(定区定老师)。师生同进同出,班级每周定点在一个区内开展游戏,目的是熟悉空间场地、材料,了解基本规则和操作;了解幼儿发展状况,便于幼儿深入游戏,有利于游戏的推进。但是在同一场地持续活动太久,幼儿会有倦怠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2)同年龄段跨班混合游戏。老师定点,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同时以举游戏牌、戴手环的方式控制参与幼儿数。如大班采用自己举游戏牌的表征方式,中班采用手环游戏的辨识方式,小班采用班级老师引导孩子跟随的方式开展。这样便于老师了解同年龄段儿童的核心经验,对幼儿的指导有针对性,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帮助。幼儿可以和不同班级的幼儿一起游戏,交往范围扩大,信息量更丰富;在换牌的过程中,社会性交往会有所增多。但是有的幼儿不愿意离开有趣的游戏项目,那么其他班级的幼儿选择的可能性就被降低,幼儿经验连续性不够。尤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交换游戏牌存在困难,不太敢走出去和大年龄段幼儿进行交换和协商。
(3)跨年龄段的跨区游戏(中大班),以老师定点(两周换一次)、幼儿自由选择的方式开展。以大带小的形式实现经验传递,经验传递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成长、自我内化的过程,对中班幼儿来说是技能上的提升;对大班幼儿来说,是游戏经验的反思。在换牌子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坚持自己的选择,持续地学习和研究,也可以想办法协商、想办法换到自己想去的游戏区域。但是因为采用挂牌的方式,幼儿会更加在意牌子,会出现抢牌子的现象。
(4)一周四天定点游戏,一天混班游戏(中大班异龄混合,小班同龄混合)。以老师定点、幼儿自由选择(两周进行一次更换场地)的方式开展。如此一来,幼儿对于场地、同伴、游戏经验会更加熟悉,更愿意走出班级,加入其他的游戏。幼儿的自由度更高,可以有广泛的信息汇总,幼儿的游戏经验也可以延续。
最后,老师将每个区域的现有材料和公共区域的游戏材料进行整理、归类,根据游戏的需要及时添置材料,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理论支持行动,观察推动游戏
(一)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是进行游戏指导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更好地走近儿童,解读儿童的行为,教师的观察尤为重要。[4]教师通过有效的观察、倾听、解读推动幼儿的游戏行为。下面通过分析案例“快乐骑行”来体现观察的重要性。
1. 第一阶段:观察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点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
在捕捉到幼儿不满足于原来的骑行路线后,老师引导幼儿第一次尝试绕园骑,幼儿们可骑行的路线变长了,特别地开心。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例如,升旗台旁边有幼儿玩娃娃家,经常有人来回走动影响骑车怎么办;有的幼儿不靠边骑,互相会撞到怎么办;“加油站”开在马路中间合适吗?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设置了斑马线、沿着右手边骑行、将“加油站”设置在中间等规则。
2. 第二阶段:鼓励支持,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
“加油站”附近太拥挤了,怎么办?“加油站”的出现很快也吸引了小班幼儿。在加油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加油管子”太短了,不方便给幼儿的车子加油;很多小朋友都来加油、排队,造成道路拥堵。
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们经过讨论,提出多设置几个“加油站”。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寻找适宜的材料来制作“加油站”。站在充足的“加油站”旁,幼儿有了更多的想法:“加油需要油卡,多充值是不是可以打折。”大班幼儿根据家长加油的经验,还给“加油站”的油箱设计了92号、95号等不同类型的汽油。
一名幼儿在“加油站”旁看来看去,说:“我的车子是充电的。”面对新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们又展开了一场“大”讨论,于是“充电桩”就这样出现了。
在幼儿游戏推进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进行持续性的观察,通过开放性的启发式谈话、利用拍照的形式记录幼儿游戏中出现的新想法和创意,并在游戏分享环节出示照片,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游戏,从而使少数幼儿的游戏经验成为全班幼儿的游戏经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将幼兒游戏的照片打印出来,布置在游戏墙面上,供幼儿进一步相互观察、分享、交流。在朋辈间的相互作用下,班级幼儿的游戏经验呈螺旋式上升,并呈发散状,不断拓展。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和指导必须建立在对幼儿游戏过程的观察之上。[5]这种观察,不是泛泛地看,也不是偶然地看,而应该是一种持续地看、关注细节地和追踪式地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掌握幼儿的游戏水平,理解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阻碍等,并觉察到幼儿潜在的、真正的游戏需要,进而以适当而富有智慧的方式去回应幼儿,促成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游戏的指导应在“教师在前”与“幼儿在前”之间取得平衡
我们通过分析案例“引水建渠”来体现这一平衡的重要性。沙与水是幼儿们最喜爱的天然游戏材料,其柔软的触感能满足幼儿们多种感官的需求,其随物赋形的特征深深吸引着幼儿们去探索发现和想象创造。那么水和沙子碰到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呢?
在沙池游戏中,幼儿们一如既往地用铲子、耙子等基本玩沙工具在沙池中随意地挖坑、堆砌城堡。这时,一名幼儿发现了沙池旁边的水池。
行动一:运水(用各种工具)。幼儿开始尝试用各种工具取水,有的用小铲子,有的用小簸箕,有的用玩具小推车……在尝试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些工具不适合取水,水在半路中就洒掉了。他们继续寻找合适的工具,找来洒水壶、牛奶瓶、玩具小车等来运水。
行动二:挖出长长的“河道”。幼儿发现了原来沙池里有一个小洞与旁边的水池连接,水池里有水的话,就会顺着这个洞流出来。这个大发现让幼儿惊喜不已,那怎么把水引到沙池里面去呢?
经过老师的引导,幼儿三三两两地加入其中,开始挖河道。没一会儿,他们就遇到新的问题了:“这个水怎么越来越少了呢?”“这个太宽了,水都流不动了。”
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老师需要继续耐心、细致地引导幼儿:“挖得细一点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幼儿按照这个方法继续挖,真的,水流得更远了。参加挖河道的幼儿都高兴地说:“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他们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6]。在沙池游戏中,幼儿们通过实际操作选择了合适的运水工具,通过反复尝试,探索挖水渠的方法。在与沙、水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们从最初的自顾自地挖沙、堆沙,少有合作现象到加入水之后,运水、挖水渠等新玩法,触发了自身的游戏潜能,促进自身的社会性发展,逐步走向合作游戏。
教师作为游戏的支持者,对幼儿的游戏行为需要细致地观察与了解,及时发现幼儿的游戏需求,在适宜的时间进行发问,用隐性的言语引导,促进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游戏水平。教师应充分鼓励幼儿寻找可以利用的材料和工具,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游戏方法。
游戏的指导应该在“教师在前”与“幼儿在前”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也就是说,有时教师需要预设一些游戏情境,投放教师认为有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游戏材料,但有时又应该给予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先迈出游戏的第一步,允许他们探索、尝试、失败、反思,并追随他们游戏的步伐提供适宜的支架,支撑他们游戏的进程。实际上,教师的引领和幼儿的探索应该是紧紧交织在一起、螺旋式上升的,两者共同推动了幼儿游戏的不断前行,促进幼儿的成长和进步。
(三)在“追”“随”中相互学习
南京师范大学邱学清教授曾说过,“追”就是教师观察捕捉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的兴趣,“随”就是幼儿领路,教师跟随,也就是教师对幼儿兴趣进行筛选和价值判断,并做出支持和回应的过程。这样的实施让游戏更加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也更加贴合幼儿的经验和生活,让游戏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来,同时又推动了游戏的发展,最终服务于幼儿的学前教育生活。
三、积极支持,有效回应
《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标》第29条中指出,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7]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现偶发的教育契机,发现后又怎么支持和回应幼儿呢?
第一,发现儿童,旨在“辨识”[8]。“辨识”是指观察幼儿、解读幼儿的行为。观察是了解儿童的基础,是支持儿童游戏的前提,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保障。教师只有在观察中才能了解儿童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蕴含的发展水平和需要,甄别幼儿发展的典型行为,判断行为蕴含的发展价值。
第二,发现儿童,旨在“更迭”[9]。“更迭”是指教师的理念要持续不断地更新,坚信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相信儿童的能力,充分放手,给儿童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一做法又不断地丰盈着我们的理念,让我们越来越能够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找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
第三,发现儿童,旨在“联结”[10]。“联结”是指教师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将理念落实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经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理论,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游戏、读懂儿童行为,还能够有效地提升指导游戏的水平,帮助儿童扩展和丰富游戏经验。
四、结语
观察,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的世界,以儿童的视角去反思和体验游戏中的快乐,发现了不起的儿童,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研磨中成为更专业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2] [6] 李季湄,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46,243,246.
[3] [4] [5]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22:2-8,230,231.
[7]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及评估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22:5.
[8] [9] [10] 傅蓉萍.发现儿童[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