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工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3-05-21张玲李敏杨晖

文教资料 2023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张玲 李敏 杨晖

摘 要:立德树人是育人之根本,其成效被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然而由于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各类课程各自为营和思政案例空乏等问题。本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点,聚焦工科类专业,借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执行标准及评价体系,以坚定学生自信、培养其使命感与责任担当为导向,从思政范畴和元素、教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工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专业课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3]最大限度发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主渠道育人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结合实施本科教学激励计划的同时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课程思政”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为核心[4],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管理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浓厚氛围。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人才市场正在加速形成,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随着人才争夺日趋全球化,对人才的判定不仅仅要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要看其综合素质。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如何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

2020年在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在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契合时代需求,开启了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创新之路。[5]高等院校的工科类专业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相较于人文类课程,工科类专业课程的设计既重视理论基础的学习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6]目前高等教育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价值引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施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即课程思政可有效拓展思政育人的渠道,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以及素质提升和价值定位有机相融[7],适应时代、贴合国情,其本身是对教育教学体系的一次变革。而基于专业课的思政元素的融入、思政案例的构建等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进一步升华。[8]

工科类专业知识紧随工业及科技发展,思政内容既要切合知识点又要与时俱进,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及先进性的同时,做到思政教育内容与其协同发展,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点。结合工科类专业的特点,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工作。

一、结合学科特点,拓展专业课课程思政范畴,凝练核心思政元素

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将思政内容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无缝衔接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程思政关键点是不能把思政教育仅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思政创新性地突破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育德的困境,通过课程教学当中系统性、连续性地渗透思政内容,拓宽思政教育传播渠道,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中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9]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要求,从职业素养养成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而融入了思政内容的专业知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及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于工科类专业课,针对工科人才培养特点,为了实现思政内容与教学知识点的有机融合,思政范畴需要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等方面拓展到专业素养、工程伦理、法规制度、自然环境和辩证思维等更广的范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合课程内容发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从专业课的学科发展史、领域大师的成长之路、教师的个人经历以及当前时事案例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工科光电技术类相关课程中教师引入“孟晚舟女士归国”案例,既紧贴时事,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在当前竞争压力下,企业的规模扩大和技术优势是企业生存的先行优势。同时,激起学生的家国情怀,鼓励其未来决心为提高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的竞争力添砖加瓦的斗志,坚定其攻克专业课难题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的信心,从技术发展瓶颈、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经济发展态势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挖掘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并结合工程教育认证中的工程德育能力,将三个层面的思政教育导向与课程目标中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如表1所示。

二、契合思政元素构建案例,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

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及教案编写等方面,直接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和课程考核各个环节。其中,课程思政案例定位、思政案例的构建及讲述方式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在整个环节中起著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要细致梳理教学内容,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建立的融合。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学科发展历史,在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的同时,提升其对学科的认同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学科相关科学家成长经历的再现,指引学生学习科学家艰苦奋斗、严谨求实、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选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地区的实践成果进行案例教学分析,阐释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教师还可以结合时政,通过钟南山院士和众多医护人员“逆行”抗疫的事迹、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科研奋斗经历,使学生们真切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高度的国家使命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大爱无疆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可以贴近专业,讲述身边的事,通过科研一线研究者的个人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万事始于脚下,要脚踏实地,立足根本,增强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其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责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及实践能力。

三、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分阶段多角度融入思政教育

高校课程通常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课程思政的育人过程需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应涵盖体现国家意识的国家层面、体现社会价值的社会层面、体现职业素养的个人层面。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公共基础课(思政,人文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专业拓展课、项目课程等实践类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四个阶段,统筹思政元素布局,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授课技能,循序渐进将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确定统领方向,可统一协调各门课程的行动,有效避免单兵作战,把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案,教师对融入的内容、时间、方式、方法等根据学科知识架构特点、教书育人目标等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也是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梳理和再造,以确保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性。各门课程在专注于各自的专业领域的同时在育德过程中应彼此呼应,课程分布于各个学期,顺序相连,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三维课程组织横向贯通,拓展学生思政教育的渠道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育人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三维课程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网络空间横向贯通。同时,推广学士导师,深化学士导师与辅导员,纵横结合的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思政教育领域的多维性、目标的鲜明性、内容的丰富性、要素的全面性以及方法的渗透性,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在纵向指导的各年级本科生中的育人作用,促进团队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双线汇聚到点,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共同形成对每位学生的动态关注与及时教育,汇聚学院专任教师担任的学士导师与辅导员、管理人员、教辅人员、服务人员等,协调学校相关人员,吸收校友、企业等人员,形成育人合力,共同营造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氛围。

五、制定评价体系,确保思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思政评价为的是探析随着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推进,学生思政素养提升及存在的欠缺,发现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育人效能、案例设计与实施、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等,揭示课程思政在目标设计、内容节选、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情况,建立评价与改进循环推进良性发展体系,如图2所示。评价体系既依托教学体系主体,又可通过反馈推进教学体系不断改进。思政建设要通过评价体系不断了解学生的内心诉求以及所关注方面的侧重性,教师可以根据评价体系调整科研学术、实践教学、课堂授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计划和开展方式。

开展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以学生为中心,这与工程认证的目标一致,因此可以与专业认证融合,采用OBE理念,以产出为导向,构建评价体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整体评价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及建设的效果,即以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目标指标点为基础,构建各门课程知识相关的分目标,同时该分目标对学生毕业要求的思政指标有明确的有效的支撑作用。结合工程认证过程中形成的学生能力达成矩阵,检验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要实现更深层次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与价值引领,其教学效果既要看短期学习情况又要看长期的社会评价,因此需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评价,并进行有效的反馈。建立周期性评价体系,通过课堂环节质量评价,即课堂教学设计、学生作业或课堂记录、教学反思等,毕业生评价,定期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定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培养方案评价,定期学生形成性跟踪评价,多渠道长线评价专业课课程思政效果,确保思政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结语

课程思政的核心特点是将思政内涵与学科特色密切融合,在体现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思政内涵、思政教学与课堂和实践相融合。结合专业主体培养方向,我们要组建思政课程群,构建课程思政链,形成涵盖全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体系。并结合课程总体安排,合理组合,循序渐进将思政内容融入大学四年的培养计划,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并完善个人素养。我们要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育人模式,多维育人纵横贯通,协同推进思政建设。育人先育德,课程思政如一股清泉,为新时代育人注入了新生力量,让大学生群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培育新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淑玉.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48):153-156.

[2]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3] 陈磊,沈扬,黄波.江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路——基于江苏省50所高校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0(12):87-91.

[4] 杨宇辰.思政教育要“三理衔接” [N].中国教育报,2020-12-31.

[5] 庞洋.突破“窄化”:“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J].学术探索,2022(2):146-156.

[6] 李莹.从脱嵌走向融合: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6):131-137.

[7] 解从霞,李光九,耿延玲,等.专业课“课程思政”策略的构建与实践——以基础化学原理课程为例[J].大学化学,2019(11):38-44.

[8] 胡汀.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软件測试”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20(20):178-179,182.

[9]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114-119.

猜你喜欢

专业课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