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画作品中“隐性构成”的审美研究

2023-05-21蓝学会广西艺术学院

美术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隐性油画艺术家

文/蓝学会 [广西艺术学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油画艺术家们的个人作品风貌不断突显,油画艺术更趋多样化,一些“隐性构成”的因素更多地出现在画家的作品中,使之更为契合艺术家的追求。因此,作为油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油画中隐藏的画面构成是艺术家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风格的关键,也是艺术家的心灵与作品的共鸣。本文阐述了油画作品中“隐性构成”的一些基本规律,其强化着创作的主题及审美感受。

一、油画“隐性构成”的解读

(一)构成概念与油画作品

“构成是一种象征性的学术语言,是指艺术符号创作和欣赏的主要活动方式。它是一种主动的感知方式和过程,但必须在某种感知媒介中进行,所以它也是一个艺术客观化的过程。构成活动具有主体性与客观性、再生性与表演性、精神性与物质性的双重特征。”①绘画中构成的性质是一个不断组合构成对象的过程,它是指将多个不同或相同形式的元素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对象,构成一个新的物体,最终发展成一个新的造型理念。构成意识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无处不在,共通过形式组合和色彩布局来实现,只是存在隐性与显性的区别。往往油画作品最初都是显性的,艺术家有明确的构架布局,但在创作过程中或许被掩盖了,需要将其重新发掘并赋予其意义,这种特性我们姑且称为“隐性构成”。在油画作品中,“隐性构成”以一种含蓄的方式组合图像。布局色彩,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的建构意识虽存在明显差异,但总体而言,隐性的建构关系以多元的形式存在于画面中。

(二)油画“隐性构成”的视觉感知

随着油画作品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有些人无法依靠现有的视觉感知经验来“验证”艺术家作品的形式美,所以即使艺术作品释放了诸多信息,但仍无法被观者捕捉以及去理解油画作品的本质。因此,若想对作品的内涵有透彻的了解,要用更科学的方法解读它,并对视觉感知能力进行立体的探索,更好地指挥视觉感知去鉴赏油画作品。视觉感知倡导建立一种与油画艺术家情感与表现美相结合的关系,它强调艺术作品能够带给人感悟和体会,并将其视为进入艺术家心灵而且发展其感性或探索其情感抒发的途径。人们在欣赏一幅油画作品时,隐藏在作品中的视觉刺激会随着欣赏者的视线作用于视觉,从而会引发心理上的共鸣。视觉研究揭示,人类大脑具有概括和整合的本能,总是筛选过滤杂质,梳理顺序,从而便于理解感知。之所以对画面会产生视觉美感,那是因为它符合视觉心理的需要,只要抽象的形态很清晰,大脑就可以有效接收信号,抽象的形态就会直接作用人的视觉心理,甚至可以引发相关情感即兴产生。

根据国内外有代表性油画艺术家作品的特征,通过视觉感知理论对油画创作中的“隐性构成”进行审美研究,探究作品中“隐性构成”更多的内涵魅力,试图从油画创作中探索视觉感知的模糊审美规律,以丰富人们对油画的视觉审美体验。“隐性构成”是以隐性的存在方式藏在画面中,彼此组合构建着画面,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编排画面、精心布局在画面中的“隐性构成”,通过黑白灰、空间节奏与韵律、色块与同类色、肌理与触感等表现手段呈现出来。很多油画家也以此为契机散发着恒源的艺术魅力。

二、“隐性构成”在油画中呈现形式美

艺术家们为了探索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越来越重视绘画的形式感和构成元素。当面对客观真实的物体时,在尊重客观自然的前提下,画家所提取的图像会比客观再现的物体更具美学意义和形式意义。油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本身也有一定形式美的转化,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所呈现的画面形式是不同的,那么它在绘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会更加显著和突出。对中外油画家“隐性构成”的基本概念的归纳和分析的同时,着重对其作品中“隐性构成”进行佐证,分析“隐性构成”在油画中呈现的形式美。

(一)黑、白、灰“隐性构成”

在油画创作中,为了探索自己独具特色的油画语言,艺术家越发重视画面中的构成元素,而黑白灰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黑白灰的构图逐渐成为艺术家们研究的重点,就黑白灰形式关系而言,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那幅经典且为人所熟识的卡拉瓦乔的作品《圣马太蒙召》(图1)。这幅作品利用光线主观加深了暗部,强化了画面黑白对比,这是在光影的影响下运用黑白灰隐性建构画面的途径。圣马太蒙召黑白关系草图(图2)是笔者对原作提炼的一个画面构成关系归纳。“之”字构图,作为画面中点、线、面等元素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整幅画的节奏关系起着促进作用。通过恰当地安排黑白灰色块的位置,引导观赏者将视线集中到画面的左边中心人物上,表达着创作的主题。

图1 卡拉瓦乔/ 圣马太蒙召

图2 圣马太蒙召黑白关系草图

又如,詹建俊的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壮士于画面上构成“山”字形,与背后巍峨险峻的山峰用重色块连为一体,画面上方大块的亮色块与在黑色块中穿插的灰色块细节相呼应,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构成,使画面充满力量感和浑厚感,体现了壮士们宁死不屈,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图3 詹建俊/ 狼牙山五壮士

在吴冠中的油画作品《家》(图4)中,“家”在形式上构成围圈的感受。整片黑色的屋顶和窗户,灰色的水,连接着树枝和山墙的线条,共同守护着这个人们群体记忆的“家”。白墙完整地被天地河流包裹着,成为家里的爱巢。心脏处突出极小的黑色的窗,窗前的人,看起来成点状地藏着,有着“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境。窗下绕着桃花柳丛,道上的台阶与玄关下桥洞连在一起,水从小桥流过,几只白鸭畅游,此乐何极?亮灰的天空,灰色块石头砌成的矮墙,安静沉稳地构成着这一人间“家”之印象。

图4 吴冠中/ 家 油画

黑白灰可以作为画面构成的隐性内在骨架,能动地作用于人们的视知觉来传情达意,黑白灰的不同“隐性构成”形式对画面的意境产生有着不同的作用,卡拉瓦乔巧妙地通过光影明暗加强对比来表现宗教题材作品的戏剧性与神秘感;詹建俊以画面中的色彩黑白关系的统一为五位英雄的英勇就义增添了一种沉重的悲壮感;吴冠中通过作品中的白墙黑瓦、缠绕的藤蔓与曲折雅致的“家”,表现出江南水乡最典型的意象。

(二)空间与韵律“隐性构成”

空间与韵律表达的是一种秩序感,在绘画中是构图结构中物象远近、强弱等变化有规律地交替组合所产生的一种运动,是条理与和谐的一种表现。皮埃尔·博纳尔善于通过空间韵律这一绘画元素的探究,对描绘对象做主观处理,故而他的画达到了一种看似随心所欲的艺术境界。他在作品《景观与货运列车》中对景深的处理游刃有余,背景采用整体的重色块,在保持色调、色相统一的前提下找细节,前面笔触技法的丰富性和后面树丛绿色的简单涂画,加强了画面前后的空间对比。位于前景右下角的绿树与中景大块黄绿色的草地及深绿色的背景并置,使画面前后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

以俞晓夫、孙化一、孙玉宏联合创作的《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图5)为例,将人物集中于画面中心,运用左侧斜光对画中人物的面部进行模糊铺盖,并逐渐淡入暗色区域,避免了只穿透局部细节而忽视整体的刻画。背景多采用竖向直线并透过敞开的窗户又营造出了一个空间,更是呈现出人像与背景的深层空间关系。画家不仅使深沉的暗部与亮部的对比相得益彰,同时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聚集氛围,而且巧妙地运用团状空间的构成,营造出其特有的空间感与韵律感,也加深了位于中心位置徐光启的历史地位。

图5 俞晓夫 孙化一 孙玉宏/ 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分析图)

(三)色块与同类色“隐性构成”

色块对比和同类色的运用作为凸显油画作品魅力的重要手段,在视觉效果和情感表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画家结合自身审美,在色彩中注入丰富的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带给观赏者深刻的情感刺激和美好体验。

爱德华·维亚尔对色彩有着深厚的修养,他作品的色彩表现出平面装饰的特点。在他的画作《画家鲁塞尔和他的女儿安纳特》(图6)中,维亚尔用简单的色块分割画面,在不同形状的平面上用柔和丰富的色彩进行装饰,强烈的补色对比和相近色阶的微妙对比,使画面色调和谐。画家在画面中不断进行色彩叠加,增强色彩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使画面的色彩达到平面装饰的艺术效果。构图、色彩与画面的情感交流相辅相成,营造出舒适安逸的氛围,和谐轻松。

图6 爱德华·维亚尔画家鲁塞尔和他的女儿安纳特

(四)肌理与触感“隐性构成”

在油画作品中,肌理作为构成的表现形式,直接用特殊的材料进行实践更多的是为了传达画家的情感,探索物质原有的力量和“隐性构成”象征意义。例如:安东尼·塔皮埃斯受达达主义的影响,强调材料和媒介的重要性,将人潜能中的原始化冲动和物质观念导入绘画中,发掘物质材料的精神内涵,而材料原生态的状态能激发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存在意义的心灵震撼和思考。他的作品《和朋友们》(图7)具有“墙”的质感和色调,似浮雕造型的厚涂手法创造出肌理幻象。画家通过分解与重构的方式,使异质材料在平衡中共存,打破原有视觉秩序,拓展新的视觉维度,充分发掘材料的物理属性背后不为人知的精神内涵,赋予作品以深沉、厚重的基调。

图7 安东尼·塔皮埃斯/ 和朋友们(分析图)

同样的,画家安塞姆·基弗也以大量油彩、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照片、木刻画等材料来进行综合绘画创作,创作出一件件具有鲜明质感的作品。强烈的纹理和色彩搭配,往往会给予观赏者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除了运用综合材料作画表现肌理,还可以单纯地采用堆积油画颜料来表现鲜明性格的笔触与情感的色块,例如在闫平的油画作品《母与子》系列中,通过粗犷洒脱的笔触与纹理效果等传达温和细腻而又浓郁的母爱。

综上所述,根据画面想传达的情感选择与之适配的材料进行表现,对于画面的提升有着点睛之用。

三、油画作品中“隐性构成”基本要素美

(一)“隐性构成”与构架美

画家们善于从日常事物与景色中发现构架美,搜集可以入画的素材并获得灵感。在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11 个饱经风霜的纤夫构成一个梯形的隐形构架,他们在烈日下拖着货船沿着伏尔加河前行,在荒芜的河滩上挣扎,在阳光下精疲力竭。宏大的场景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震撼,引发更深的思考。

在段正渠的作品《七月黄河》中,艺术家以群体的人的活动作为刻画的对象,往往是基于现实生活所想象出的活动场景,画面气势恢宏,水与船的力量,群人与船桨的动力,充满张力,这里隐藏的“力”更易让人们读懂其内涵。粗重的笔触、大面积的深色、现实与传说交织的超现实手法,展现出地域的深层气质,超越了地理性,迈向了精神性。

王宏剑的作品《阳关三叠》(图8)描绘了苍穹之下,寒月映千河,寓意边疆荒芜,遥远而孤独,以此来对比远征的自信与勇气。其中月亮象征着夜晚,然后586车牌上的光代表着阳光,由光影构架的是告别黑夜,走向阳光,告别过去,走向未来的道路。

图8 王宏剑/ 阳关三叠(分析图)

画家们运用独特的绘画语言构架画面,有的是基于现实,有的是单纯构架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论是哪种都是为了传情达意。

(二)归纳与整体美

油画家们在创作时的整体意识可谓贯穿始终,“以整体为美”成为人们重要的审美欣赏原则。吴冠中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以点、线、面的形式对作品内容、结构等进行了归纳。《滨海渔村》以其明亮的色调谱写高低远近之曲调,营造出非常静谧的渔村意境,在这种构图中,渔村和山湖的美跃然纸上,让画面整体性得到非常好的展现。

著名画家陈坚花费10年创作的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图9),它以其宏伟的整体结构和细腻娴熟的艺术技巧,向世界呈现了在南京日军投降仪式的历史时刻,实现了思想、艺术和欣赏的完美统一。作品以纪念与纪实相结合的写实手法呈现,使用方形与竖线等“隐性构成”元素将画面归纳为三个空间层次。第一个空间层次是由中日双方构成,征服者与投降者、纪实的历史人物等是画面的主体部分。第二个空间层次是观礼众人,即中外嘉宾和一些联合国成员国国旗的结合,该空间整体强调一定的严肃气氛。第三个空间层次是雄伟的建筑和举着四强国旗的仪仗队,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立体空间。

图9 陈 坚/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分析图)

油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画家们应对作品内容和结构加以归纳,让画面更具整体美。

四、油画创作中的“隐性构成”中的情感支撑

艺术源自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人们内心美好事物的外在体现,油画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备受重视,油画创作中的“隐性构成”中的情感支撑是油画创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油画创作的基础要素。吴冠中说过:没有激情,笔墨等于零。在梵·高的作品《卧室》中就倾注着无比热烈而又真实的情感。既是期盼高更的到来,也是对“家”的希冀。卧室被他一次次重画,“画中画”也一再变化,画家多次采用对称的“隐性构成”方法。例如画面中的两把凳子、两个枕头、两扇门等都折射出梵·高对于高更到来的期盼,整幅画面由温暖的黄色构成,视觉中心是摆放着的暖红的被子,这些“隐性构成”都是为了将色彩聚焦。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要“传达情感”,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情感”。在忻东旺的作品《早点》中,聚光隐藏其中,聚集在桌子前面的人物、桌前空着的板凳、左侧站立等待的人、背景吃饭的人无一不在构成整幅画面的基调,这种“隐性构成”图式传达的是一种情感需要,传达的是脚踏实地的老百姓百折不挠的精神气。因此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不仅是一幅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构成美的核心要素。

结语

“隐性构成”因素不仅包括组成油画创作画面的构图、形体、色彩、笔触、肌理,还包括情感需要等众多要素。“隐性构成”因素在创作中无处不在,表现的手段也不尽相同。通过处理画面中“隐性构成”的因素来传达艺术家的精神思想,用何种方式表达尤为重要。一幅经典的油画作品必是经过画家成熟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将画面构成呈现出最佳的形态,并通过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表现,诠释作品的艺术美。秩序化的黑白灰构成、空间韵律的布局、整体和谐的色彩块面和个体情感构架的肌理,解读着审美的隐藏规律,同时这也有利于形成敏锐的洞察力,提升观者对油画作品的审美欣赏感受。

猜你喜欢

隐性油画艺术家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岁月长又长》(油画)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