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笔墨时期』到『水墨时代』(2)

2023-05-21刘进安

美术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图式国画水墨

刘进安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进安/太行山写生 纸本水墨2019年

“笔墨”在当下不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不再是被质疑和怀疑的事物……“笔墨”已然成为中国画“真理”且不可撼动。当然,“笔墨”对于中国画来说既是标准也是传统,但对于更广泛的艺术来说或许就是一个问题。

“笔墨”如果是文化的就应该面对文化的问题,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笔墨”如果是一种观念,就应该接受质疑与批评……反之,如果“笔墨”从文化层面转型到话语权力的时候,无论是社会的还是技术的都将成为一种势力话语。

当我们不厌其烦地讨论传统或笔墨时,往往是由传统而传统,从笔墨到笔墨的。所以,当“问题”成为问题时,“笔墨”却成了没有问题的金字招牌,既说不得也惹不得,那架势似乎既能抗衡“内忧”也可抵御“外患”,左冲右突,大杀四方,或雄霸中国画天下。一门技术能出落到这个份上也是文化上的奇葩了。当然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自然不是“笔墨”能力的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的笔墨,那种极尽显摆笔墨能力却又粗陋不堪的技法也就说明了一切。

当下笔墨,有自认为正宗的,自认为独一无二的;有显摆聪明俏皮式的笔墨,也有装腔作势假豪气的笔墨;有哗众取宠的笔墨,也有浅薄和华而不实的笔墨;还有浮躁、虚伪和造作的笔与墨。笔墨在粗陋者手下变得扭曲变形,只剩下皮毛和空洞的程式架子。很显然,笔墨和笔墨相比较,当下笔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自爱与自尊,真切与诚实的气质早已荡然无存。

所以,维系中国画走到今天的原因或许并不是绘画本身,也不是学术的程度,而是庞大的社会关系网在中国画领域里的体现,或者说中国画从开始就没有离开那个讨喜的功能。准确来说,它是和世俗生活捆绑在一起的艺术。从传统的梅兰竹菊、马上封侯、松鹤延年这类讨喜题材也能说明问题。国画祝寿,国画贺禧,国画辟邪,从古至今热度不减。大师、大画家和专业画家都热衷的内容,实用,看得懂也看得明白。在今天,即便不是这类题材的中国画(包括专业画作)也没有摆脱这种特性,为需要而画画,为势力而讨好,为利益而出卖,画家作画的目的之一就是让这些人或被讨喜者喜欢、买账。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立场又算什么?在中国画里似乎没有这种东西,原则与底线都可以丢掉。所以说,中国画作品生成本身就不是艺术的,它掺杂了过多的江湖习气,更像是以“艺术”之名在江湖中求生存的手艺人,或是寄生在社会并参与市井文化的产物。

专业没有专业相,民俗又以艺术之名,这就注定了中国画在专业与民俗之间一直保持着通俗的“雅俗共赏”的艺术。

其实,“笔墨”是很专业的一个词,如果由笔墨而展开,由笔墨而研究,再由笔墨扩展到水墨,扩大到水墨艺术和观念及语言,甚至是笔墨的水墨或水墨的艺术等,这是一个基本的良性循环轨道。但是,我们关注笔墨并不发展笔墨,我们主张笔墨却停在了笔墨,虽然赋予了它一些莫须有的精神和灵魂之类的附加值,或者坚持认为没有“笔墨”的中国画会死,失去笔墨则没有中国画……但反过来看,中国画并没有因为“笔墨”而发扬光大,因为“笔墨”而得到世界艺术的公认。就像那句俗话,大家都明白,只有“笔墨”的当事者觉得自己很伟大。

图式在循环重复,图式制约着笔墨,而笔墨又局限于图式,学术与专业能力总是处于一种浅层次的阶段,这也是笔墨带来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形成的笔墨现实是“笔墨”绑架了画家,或者“笔墨”绑架了艺术所涉及的问题……笔墨在人们手里被高贵,被利用,被平庸。可以抓住“笔墨”建立笔墨观点,也可拿“笔墨”提出主张,“笔墨”成了背后故事的名号或“学术势力”从而约定着艺术与“笔墨”的走向,其中的诡计与中国式思维自然成为中国画艺术的一个部分。

所以综合来看,中国画艺术不是引领文化和“创造”的艺术,也不是开启先河改变审美习惯的艺术,当然更不是具有社会担当和人文关怀的艺术。自我认知与标准的低门槛给平庸者提供了滋生“平庸”的根据。认为在这片土地上可以没有任何的价值创造和贡献也能成为中国画的“大师”,这或许就是“笔墨”给出的结果和答案。

猜你喜欢

图式国画水墨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水墨
国画欣赏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泼尽水墨是生平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