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到素养:“一线四化”整体推进高中课堂教学深度变革
2023-05-21孙景峰周建华符丽萍迟东丰孙洪波夏喜泉
孙景峰 周建华 符丽萍 迟东丰 孙洪波 夏喜泉
摘要针对当前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轻素养问题,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通过“一线四化”整体解决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学校通过明晰“素养为导向、知识为载体、学科活动为路径、学习评价为保障”的主线,推进教学目标素养化、单元教学主题化、学科活动深度化、素养评价显性化,有效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较好地实现了学科育人。
关键词 课堂教学变革;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学业质量评价;学科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4-0049-04
注释: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课题编号:FHB160587)、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助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研究”(课题编号:JJB1422239)的研究成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向是核心素养,关键在课堂教学。通过对师生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教学诊断,我们发现,当前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轻素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新理念尚未有效确立,课堂教学的结构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设计不足,重教轻学导致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不够,最终造成学科核心素养难以有效落地。针对这一问题,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在多年课改实践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一线四化”整体解决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较好地实现了学科育人。
一、从知识到素养: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主线?
核心素养是目标导向,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往往从知识出发开展教学,对于从知识到素养如何落地却不够明晰,这是课堂教学变革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为此,学校通过校本培训和教学改革实践,引导教师明晰从知识到素养这一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主线,即以素养为导向、知识为载体、学科活动为路径、学习评价为保障,并在此过程中帮助教师深化以下认识。
首先,整体认识知识的三个属性。一是符号表征,即知识是什么,包括知识的符号表征和具体内容;二是逻辑形式,即知识是如何来的,包括知识构成的逻辑过程和思维方式;三是意义属性,即知识有何价值。任何知识都内蕴对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的普适性或“假定性”意义,这使得学生通过知识习得建立价值观成为可能。知识的这三个属性是不可分割的,应在教学中切实加以利用。
其次,科学把握知识与素养的内在关联。诚然,所有教学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教学的“阿基米德支点”,素养导向的教学也是如此。但如果教学的起点是知识,终点还是知识,那么教学便无法超越知识层面进入人的精神世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就难以有效落地。因此,形成新的知识观、把握知识与素养的内在关联至关重要。事实上,学科知识的符号、逻辑、意义属性,与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着内在关联,所以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
二、教学目标素养化:如何确立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变革中的第二个问题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教学目标中,即如何确立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经过探索实践,我校明确了研读新课标是促进教学目标素养化的基础性工作,并找到了促进教学目标素养化的具体抓手。
1. 把握研读新课标的两个重点
首先,研读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高中数学新课标)为例,它对于“数学抽象”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各构成要素进行了结构化表述,每一条要素都对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详见表1)。
其次,对学科核心素养各组成部分进行内涵解构。即对学科核心素养各组成部分进行内涵的细化与指标化、行为化。如通过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组成部分的研读,将其细化为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对于其他三个组成部分的内涵解构如表2所示。再进一步以“语感”为例,其内涵可以指标化为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对言语生活的感受、对语文学习的感悟,其内涵的行为化如表3所示。
2. 明确促进教学目标素养化的具体抓手
一是以统领为抓手。即以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统领课堂教学各环节,发挥知识的引导认知、情趣激发、审美涵养、思维和智慧启迪等功能,促进课堂教学从认知到思维再到精神层面的升华。二是以统整为抓手。即注重“育人目标→课程目标→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的统整,层层落细,步步落实。三是以表述为抓手。即将核心素养指标化、行为化之后,以“过程目标(经历…)+结果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关键能力、价值观等)”的框架来表述教学目标。这样,学科核心素养便转化为教师可理解、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单元教学主题化:如何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
课堂教学变革中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何以及如何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通过参与校本培训及课例分析,教师们认识到,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知识点,使得知识孤立化、片面化,但任何知识的形成过程都经历了逻辑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科知识间的关系为纽带,形成学科知识结构。知识的结构化、整体化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单元主题教学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礎上,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1. 确立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抓手
例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中,创设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痴迷超级水稻研究、实现人生价值的情境,并设计了“袁隆平为什么能流芳千古,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反面例证吗?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等学习任务。教学中,学生通过听、看、想、写、议等活动,积极参与主动建构;教师围绕主题和情境及时提供名言、对联等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境任务与师生之间形成良性多维互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得到升华。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实施评价方案,对学生在学习互动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能力、情感、价值观等要素进行评价引导,促进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和学习质量的真正提升。
4. 推动高质量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学校积极推动高质量作业设计与实施,并提出了如下一些具体要求。一是规范作业设计流程,包括从上位的新课标到中位的单元学习目标及水平划分,再到确定输出型行为动词,最后到作业配备和制订作业评价标准。二是注重作业创新,包括在内容、情境、设问方式、作业形式及作业评价方面的创新,增加研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设计长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力求做到让学生动笔、动脑、动手相结合。三是设计分层递进式作业,突出分层设计、训练、评价与辅导,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业质量。四是促进作业的减负提质,包括精心设计与课堂教学适配的作业,杜绝低效的重复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做到学科相对均衡、限时限量,引导学生高效优质完成作业;指导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智能精准地推送作业,优化作业全过程。
五、素养评价显性化:如何对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进行有效评价?
课堂教学变革中的第五个问题是,如何对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进行评价?我们认为重点在于将其纳入学业质量考评,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實践中,我们明确了以下几个具体抓手。一是强化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与纠正功能,以过程性评价诊断、改进、服务教学。二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主轴,以学业质量标准为纽带,设计不同学习阶段或不同表现水平的评价任务,并综合多种日常性评价和终结性考试,构建起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三是将上述评价体系和学科教学过程相结合,形成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反馈、反思、改进和提升的持续性机制。学校同时出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依托巡课录播、智能画像和精准推送等技术,分别形成反馈系统、自我认知系统和改进系统,帮助学生建构发展支点。
经过四年的课改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的新样态。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较大提升,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其中有100余名学生在全国青年运动会、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等活动中摘金夺银,以及入选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的“英才计划”,近5000名学生升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课堂教学深度变革还成就了一批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的中青年教师,其中9名教师获国家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0多位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130余人次教师成为省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学校先后完成或在研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并被评选为全国“英才计划”中学培养基地、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校等。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