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背景下中学数学课后作业优化策略探析
2023-05-21孔玉林
孔玉林
近年来,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工作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过重课业负担对学生身心成长所造成的影响,有关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呼声越来越高。课后作业是一种对课堂教育成效的反馈,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减负增效”,应当以课后作业为基础,从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布置对象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保证其“增效”的同时落实“减负”要求。
一、“减负增效”背景下中学课后作业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1. 传统作业的现状呼吁课后作业设计的优化
传统的课后作业只是简单地利用课后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力度,而这样的作业只是一种考查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监督其课后复习效果的手段和工作,忽视了其背后的隐性价值,使教学活动局限于知识与技能培养上,教学追求偏向于功利化。而教师从作业内容的反馈中也仅仅只能了解到学生对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无法从作业完成情况中分析出学生在解题思路、思维品质、情感态度方面的认知,只能是简单地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来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也使得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打消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教育指导理念转变的情况下,优化课后作业势在必行。
2. 教育体制改革强调课后作业设计的优化
现如今,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初中数学新课标中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除知识与能力教学外,还强调对学生知识运用意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课后作业的设计理应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强化学生对知识与实际生活间联系的理解,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不断改进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方法,积极地调整和端正心态,从而保证自身发展的全面性。
二、“减负增效”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作业优化设计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育部对于学生的课后作业时间也提出了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学生每天用于课后作业的时间以90分钟为上限,因此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只是采用缩减作业数量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单纯地针对过去课后作业数量多、质量差的问题,实现了“减负”却忽视了“增效”。因此,在“减负增效”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在优化课后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着重体现其优化的科学性,注意作业中知识的体现是否系统,作业题目是否能够突出课时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抓紧教育关键点。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前,教师首先要熟知课后作业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同时要在课后作业的习题中突出考查的代表性,使学生能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根据题目逐步掌握答题技巧,提升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实现质与量的有机统一。
2. 层次性原则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是一个成熟且拥有完整思想的生命个体,因此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因而教师在优化课后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得不就这一问题进行重点研究,而在初中数学新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能力的差距,尽可能根据学生能力层析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系数的作业,使课后作业具有可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普遍性。
3. 实践性原则
在初中数学新课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活动要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而传统的课后作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因此优化课后作业设计必须要保证知识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利用探究式的课后作业践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而同时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的过程中,又能深化教学内容的理解,保证自身发展的全面性。
三、“减负增效”背景下中学课后作业优化设计的具体策略
1. 作业内容要精炼化
当前,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的随意性,多数的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过程中,过分强调“题海”战术的运用,指示学生要通过重复练习来掌握教学内容,这不仅无法体现课后作业的本意,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促使学生逆反情绪的产生。因此,在“减负增下坡”背景下,教师必须深入题海进行“大海捞金”,让学生在教师的筛选中“捡宝”,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确定布置课后作业前,首先要掌握课后作业题目所考查的知识重点,其次要遵循能力成长的基本规律,由易到难地完成题目排列,同时还应关注作业题目的启发性,为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课后习题类型,从而落实“一题双教”的作业要求。
例如:在完成“等腰三角形”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在课后复习作业的设计上可以选用如下题目:
(1)现已知一等腰三角形顶角为120°,那么其两个底角分别为多少度?
(2)现有一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个角相邻的外角为140°,那么其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这样的课后习题,首先考查了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定义的掌握,其次考查了其对三角形内角固定值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具有启发意义,能够实现问题互换考查,从而实现“一题两教”的目的,而教师在布置此类问题后,就不用选择同类型的问题重复考查,减轻课后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同时提升完成课后作业对于课堂知识的巩固效果。
2. 作业内容要富有層次性
正如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其自己的特点,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水平、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异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因此想要利用课后作业来完成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就必须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使其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都有“一展拳脚”的机会,而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突出作业的“层次感”,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的能力上限选择符合其自身水平的课后作业内容,使其能够在付出足够的努力后摘得胜利的“果实”,从而帮助其收获身心的满足,重拾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养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品质,从而保证课后作业价值的最大化。
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内学生在能力上的差距将学生划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小组,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划分的过程只能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进行,而不能表现在日常教学时的区别对待,以免打击学生的信心,造成严重的后果。A组是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较差的小组,课后作业应当以基础题型为主,在内容上突出重新学习;B组学生是能力和基础都相对平均的小组,课后作业应当突出对学生在课堂所学重点内容掌握情况的考查,同时要兼顾知识的巩固练习,并使其能够将相应的知识运用于具体的解题过程;至于C组,则是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这一组同学的课后作业内容则要突出问题的启发性和生活性,要尽量选用生活类的问题,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鼓励其向更高难度的问题发起挑战,从而实现教育的拓展。
例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的知识后,教师可以针对A、B、C三个小组分别设计如下课后作业:
(1)针对A组学生,可以布置“2(x-2)=(x-2)(x+1)其根是多少?”这类题型,从而进行二次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B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习题:“某一正方形其边长为2x-(x+3)-2=0的根,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回顾过去所学,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其构建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3)针对C组学生,则应当选择难度更高的课后习题:“学校今年准备投资2万元用于建设电脑教室,今年与明年两年总投资8万元,那么两年来学校在电脑教室建设上投入的年平均增占率为x,请列出具体算式”,增加知识的拓展。
3. 作业的形式要实现多样化
面对仍旧是应试教育主导人才评价的社会背景,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题目的过程中仍旧强调“题海”战术的运用,以考试时所涉及的考点为基础,布置大量的课后习题,学生在不断的计算、验算过程中逐渐产生应付现象,而教师在评卷时也同样会感觉厌倦,因此在“减负增效”背景下,教师要考虑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吸引其主动参与,从而保证课后作业真正意义的实现。
(1)布置趣味性的课后作业
初中数学新课标已经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活动要强化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探究,从而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而基于此目的,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理应加深课后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课后作业,从而提升作业完成质量,保证学生能够利用课后作业实现基础知识的巩固。
(2)布置实践性的课后作业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知识与技能教育局限性被打破,现代化的初中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运用意识和实践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优化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布置实践活动形式的课后作业,践行能力教育,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例如:在完成“概率初步”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布置如下实践作业,开展能力教学,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形式,在学校门口对某一固定时间段内经过车辆的颜色进行统计,并就随机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计算,同时可以进行小组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统计得最为全面、计算最为准确,从而强化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理解,提升其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4. 客观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
以往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时,仅仅是简单地评判学生作业的对错,忽略了作业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以及其解题思路的特殊性。而面对“减负增效”的改革背景,教师应当强调评价的客观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学生在进行每一步时的思想动态,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关注不同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具体问题,鼓励其发扬创新精神,发掘其深层潜力,增强其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課后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课外延伸,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指导理念的变革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思路的变化,因此面对“减负增效”的教育改革背景,身为教师要深入解读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优化作业设计,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本文系2022年龙岩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减负增效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和优化实践研究》(立项编号:JKYJX22-12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