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代下展览叙事的时空性质转变
2023-05-21蔡晓磊石晓睿
蔡晓磊 石晓睿
摘 要:展览与其他叙事媒介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其拥有实体的空间形态,空间的位移转换通常也代表着时间的流动。展览中最主要的特征“空间性”与“时间性”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受到了震荡与冲击,观众的时空体验与认知焦点也因此变得难以把握。出于实际的生存需求,线下展览或主动、或被动地转化为线上展览。虚拟的扁平的三维空间、压缩的加速的参观时间成为疫情时代下展览叙事的新要点。基于笔者在新冠疫情前后以参展人身份参与的三场双年展,探讨展览叙事在实体与虚拟空间里变换的时空性质及其影响,为疫情时代下的展览叙事创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展览;叙事;新冠疫情;时空性;认知焦点
一、背景与转变:疫情时代下的展览叙事
随着文化水平与创新意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展览的需求,已经从单个物体、物体群体,进而关注到物体与物体直接的关系、物体群体与物体群体的关系。观众更加热情地期望了解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的联系与意义。因此,在展览里讲述关系、讲述故事,成为近年来展览的发展趋势,也是策展人(讲述者)与观众(倾听者)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1]。博物馆相关学者和展览设计师将这一方式总结为展览叙事。
新冠疫情的出现让观众的线下参展热情骤减。疫情让观众大举减少触觉、味觉与嗅觉的观展体验,很多需要互动的展览装置也变得不再受欢迎、甚至停止开放。疫情使得展览叙事的建构与实施难度倍增。策展人与展览设计师精心设计的观展流线和观展视角变得难以实现。在此情况下,除了加以更多的线下观展干预手段来弥补体验缺失造成的展览叙事不完整,如更强的空间流线指引、更详细的导览讲解等。将线下展览搬到线上,或许是另一种思路。在“元宇宙”概念盛行的当下,将展览搬到虚拟空间似乎也变得不那么冒险。那么,线上展览是否能够在满足观众基本的观展体验前提下完成叙事的目的?叙事的空间性、时间性又发生了哪些重大的改变?
基于笔者在疫情前后以参展人身份参与的三场国际双年展:2019年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2020年第比利斯建筑双年展和第十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联展,笔者试图回答如上问题,并给疫情时代的展览叙事创作提供一些粗浅的想法与建议。这三次参展历经了从新冠疫情初始、爆发,到持续存在,较完整地体现了当代展览對于新冠疫情做出的适应性举动(如图1)。2019年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前中期主要于线下举行,后期少数活动于线上举行;2020年第比利斯建筑双年展则采取了完全线上的模式;第十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展览则是前期举办线上虚拟展,后期在香港展城馆(City Gallery)进行了部分展品的线下展览。
二、疫情时代下展览叙事的空间性转变
有别于其他媒介叙事,如小说、电影等,实体空间的物质特性是展览叙事最显著的特征。来访者通过在实体空间中行走与停留来接受叙事内容,通过“围合”“空白”和“间隙”的有机组合形成虚实相生的叙事体验。在实体空间中,空间的“围合”与“空白”不仅天然地营造出了流线与分区主题,也让观众自然跟随“围合”所营造的流线有序地参与到空间叙事中去。空间中的“空白”区域会营造出不同的叙事主题或次主题进行分隔,相当于文字叙事中的段落分段;一些面积较小的“空白”区域可以为叙事变换节奏,增加喘息与抽离的机会,允许观众短暂的走出叙事情节,进行一些休憩活动。展览的实体空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观众在抵达展厅之前,会感受到展厅周边的生活环境,进入展厅后则会立刻被另一种时空叙事所包围,带来较为强烈的冲突感和对比感,并增加对于展览的期待感。在观展的过程中,观众也会透过空间的“间隙”,如门、窗、走廊等,与外界空间联动,使展览的叙事与展厅周边的生活故事有所关联[2]。对于历史类或生活类的展馆,这类“间隙”的存在极为重要。例如深圳南头古城的同源馆展览就积极地创造“间隙”空间,同源馆C馆二楼的大落地窗将展厅二楼的展陈空间与户外的居民活动广场进行连接,也就将展厅内部的历史贸易叙事与展厅外部的当下古城的商业生活故事进行了紧密关联(如图2)。
新冠疫情使得线下展览的参访变得非常困难。一些学者认为线上展览对于体验空间的要求度较低,观众仅需一台电子设备,就能方便地造访展览网站,自由选择展览浏览的方式、次序与内容[3]。但是,线上展览并不完全具备线下展览的体验属性。因其空间属性割裂,线上展览难以有效地切割或连接空间。因此,观众难以体会到空间中的“围合”与“空白”。虽然在无需耗费大量时间与体力的情况下,观众可以轻松触及所有展览内容。但是,这种过于直接的空间撕裂,并不能创造出彼此关联的“间隙”(如窗户、走廊等区域),亦无法将展览叙事体验与其他维度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串联。
2020年第十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因新冠疫情延迟到2020年底举行。又因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中国香港参展方不能到现场参展,而转为线上参展模式。该届双年展香港联展主题为“再分配:天、地、人”(Redistribution: Land, People and Environment),于2020年11月开启线上虚拟展览。将展览搬到线上也算是对香港联展主题的呼应——对于空间的再次分配使用。在新冠疫情下,展览叙事也必须重新适应再次分配的环境,用虚拟化的网络展览空间回应严峻的社会空间问题。相较于完全创建一个虚拟空间,该届香港联展以荃湾如心酒店四十五楼为空间基底,同步映射创建网络虚拟空间(如图3)。让观众在网络虚拟链接中探访真实存在的展览实体空间。酒店格局是大众比较了解的空间:狭长的走道连接相对标准化的各个房间。观众会不自觉地沿着走廊,即展览叙事中的流线引导,进入各个房间,参观各个展品(如图4左)。叙事的逻辑也就自然而然被酒店空间的分布所控制。展览叙事中的空间性被很好地处理。酒店的房间对应着空间中的“围合”,自然地塑造出了适合展品展出的空间;酒店的走廊对应着空间中的“间隙”,观众不会期待在走廊中看到展品。相反,“间隙”空间让观众得以放松,并做好迎接下一个展品的准备。在另一方面,线上空间的伸缩性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空间不仅可以进行二维(平面)与三维(透视)的转化,同时也具备伸缩性。观众可以选择跳脱出来,以阅读二维平面的视角进行选择,跳出策展人设立的叙事序列,转而建立自己的叙事逻辑。观众也可以以真实的任务示意,浏览虚拟空间中等比放置的展品,结合给出的酒店环境空间进行对比,从而得到非常真切的尺度体验;同时,网络的放大与缩小等功能,让观众对于展品的叙事细节,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例如展品“像素城市”就是将城市中的不同要素统合到一个钢结构架子里,包含对于香港土地、香港天桥及北方四合院的解读。观众可以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伸缩性,以轻松的方式去放大探索城市里各要素的特征(如图4右)。
三、疫情时代下展览叙事的时间性转变
在电影与小说中,Chronological order(年代学)是叙事的主要手段,主要包含顺叙、倒叙及插叙的手法,都是高度依托时间进行叙事逻辑的组织和叙事细节的展开。在展览中,时间不仅是虚拟的讲故事的线索,存在于展品本身或者是展品之间的关联上;它更是物化的、实在的组织者,穿插于展览空间中,有效地组织展览流线。多数历史主题展览采用时间的“时序”“时距”与“频率”来组织展览叙事的方式[4],如湖南省博物馆的“湖南人”展览,以时序为主要线索讲述湖南区域历史与湖南区域文明的发展过程(如图5)。展览中时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将展项的时间进行转化,融合进展览现场的时间中去,观众在当下的时间里,探访设计好的展览的过去的或者未来的时间;二是时间本身含有线性的概念,是点到点之间的关联,观众是活动于展项与展项之间的,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展览逻辑关联,否则观众难以时刻把握住展览叙事的线索,毕竟他们不是站在策展人或设计者的“上帝视角”来观展的。
线上展览使得展览叙事中时间的线性要素变得困难,观众从“参观视角”被迫转换成了“上帝视角”,得以俯瞰整个展览。这在线下展览中是极少会出现的。即使有些展览会在入口导览处给出全局地图,大多数观众也不会花太多时间去阅读。而在线上展览中,观众观看展览的顺序变得随机且灵活,参观的时间顺序与展览的时间顺序难以达到同一个轴线上,二者的交错使得展览的叙事序列变得困难。如何使观众线上觀展的浏览顺序与展览设计的观看顺序达成一致,是疫情状态下的展览叙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通过额外的文字说明呢?是依照网页的观看顺序,从上到下排布时间轴呢?还是减少观众的选择,仅允许他们依次点击特定的链接呢?
2020年第比利斯建筑双年展“我们共同拥有什么?”(What do we have in common?)因新冠疫情转为线上展览。2020年5月,第比利斯建筑双年展策展方发布了当年的展览主题,并向世界发出邀请,共同探讨在当下个性化与碎片化的社会中,共有性的存在与意义。76个国际参展方带着76组参展作品共赴邀请,参与讨论这个全球性话题。展品共分为四大类:实体项目、电子项目、教育性活动或工作坊、文字出版物。展览的实体展厅被虚拟化成一栋无限向上延伸的只有结构的虚拟高楼。该虚拟空间为每一个展品创造了相对独立的展区:独立楼层,仅有楼板与结构柱。也以此为叙事时间线索,鼓励观众一层一层向上观看,创造了一条向上无限延伸的时间轴(如图6)。在展览叙事的时间性上,第比利斯建筑双年展提供了三种可能性。第一种为前文提及的与真实空间体验相对应的时间线索,策展方创造了一条与虚拟展厅空间(楼层结构)相呼应的纵向时间轴。观众可以遵循攀爬楼层的叙事节奏,逐层观展。第二种是相对自由的叙事时间线索。观众可以选择按下左上角的放大或缩小按钮,自由调整展览的叙事时间顺序。根据兴趣导向,观众可以自主选择某一楼层进行时间轴的跳跃。为了使时间轴变得合理有趣,策展人将参展作品按照类型分类,相对随机地将不同种类的展品置于不同楼层,给予观众较大的主动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展览叙事的兴趣。第三种是相对传统的网页浏览时间线索。依照大众使用网络索引的习惯,第比利斯建筑双年展设置了搜索栏,提供快速索引的选项,包含类别(category)、地点(location)、时间(date)、关键词搜索(search)四类搜索选择(如图7)。观众依照需求快速索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展品点击进入,最大化地自主塑造个性化的叙事时间轴。同时,对于展览节奏的时间分配上,就如约翰·法尔克在弗罗里达自然史博物馆的观众行为研究数据显示,展览节奏中包含进入展厅之始的寻找模式、高度集中的学习模式、注意力下降的闲逛模式到最后遇到出口时的快速撤离[5]。每一个阶段都对观者和设计者设置了机遇和挑战。而转向线上的第比利斯建筑双年展试图在营造空间尺度和体验感的同时,试图通过跳脱和进入的多维转换功能将观者参观时的高度集中期拉长。同时,观者对撤离和参与具有清晰的自主权,这也使体验过程从其他阶段中让渡了极多的体验时间。
四、疫情时代下展览叙事时空特性转变对展览叙事广度与深度的影响
先于新冠疫情爆发,2019年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当年12月线下展出于香港南丰纱厂(The Mills)。后期因疫情状况加剧,线上平台变成主要观展途径。在线下展览中,来自国内外70余组参展者在各自划定的展区里,探索共同的展览主题“2x2:想象创新”。每个展区都像是被切割好的方格子,每个参展人都在有限的区域里制定了自己的展览叙事,通过多重线下媒介,如模型、装置、图纸等,进行特定视角的展览叙事。香港城市大学的“一起想象”展品采用了多媒体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讲述香港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和相对多样化的乡村生活。同时观众也可以自由取走定制的明信片,密切参展人与观众的联系,加强叙事的空间存在感,观众也与展览进行更为沉浸的交互(如图8)。同时,因为每个展区的分割性,观众也较难拥有“全知”的能力,只能跟着规划好的展览流线或者自由探索各个展品独立的叙事性。在线上展览中,观众对于展览叙事的认知被极大改变。多重媒介(模型、装置、图纸)的数据化加大了它们的同质性,观众也无法与展品产生多维多感官的互动关系,一些需要沉浸叙事的展项变得乏味。观众也因为后期线上展览的形式,变得更为自主全知,可以快速把握到“2x2:想象创新”的展览主题格局,直接切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具体独立展项中。
几乎全面开展于线上的2020年第比利斯建筑双年展提供了灵活的线上展览叙事框架,观众可以自主选择叙事内容,跳跃到各个“楼层”进行观展。同时,线上展览的特性,如缩放功能,赋予了观众纵览全部展览的能力,尽管在“全知”的深度上值得商榷。第十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展览采取了类似的策略。观众可以在策展人规划的虚拟酒店框架内,自主进入到各个“房间”进行观展,展览叙事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观众可以缩放切换,拥有实时纵览全部展览的权力,有利于理解展品与展品之间的叙事关系。但是,线上展览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即使提供了缩放及观看角度的变化,观众还是局限于拍摄的精度、或者视觉感官的局限,难以去挖掘展览叙事的细节,例如观众失去了抚摸“像素城市”展项里的城市材料的机会,不能通过此来感知异同的区域地理特性。
五、结语:变换的时空体验,灵动的展览叙事认知方式
结合笔者三次国际双年展参展经历,本文对疫情时代下,展览线上化、虚拟化的时空性质转变进行探讨。在难以抗拒的全球大环境下,线上展览这一看似被迫的举措,也可以较为完整地完成展览叙事的目的。但是,策展人及设计师必须要充分了解线上展览的特殊性,如线上空间的二维与三维转化、时间轴上的多元选择,以及线上观展方式与技术,才能使线上展览叙事的逻辑与内容合理化,让观众自主且享受地进行参展活动,理解展览叙事主题。线上展览对于展览叙事深度的传达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如何让观众在自由参展的同时保留对全局的想象仍值得进一步思考,同时线上展览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有待进一步优化,让叙事的细节得以在视觉及听觉以外的方式进行传达。在此,笔者仅根据自己在疫情前后的实际参展经验对后疫情时代展览叙事的虚拟化、线上化进行推敲理解,期待对此方面文献及实操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捷.空间形态下叙事展览的构建[J].博物院,2017(3):41-48.
[2]李女仙.基于空间叙事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序列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8):82-83.
[3]韩悦.“云观展”正流行,博物馆线上展览优势何在?[J].中国美术,2020(5):64-68.
[4]管晓锐.博物馆主题展览文本的叙事学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4:13-15.
[5]H.Falk John J.Koran Jr.Lynn D.Dierking Lewis Dreblow. Predicting Visitor Behavior[J].Curator:The Museum Journal,1985(4):249-258.
作者简介:
蔡晓磊,硕士,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助理。研究方向:博物馆研究、展览叙事、空间叙事。
石晓睿,硕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实验员。研究方向:博物馆研究、展览叙事、体验式空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