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在乡村公共设施设计中的运用

2023-05-21黄楠

美与时代·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碉楼花山公共设施

摘  要:地域文化是历史文明积累发展下来的宝藏,反映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同时,公共设施又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将地域文化融入公共设施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此,文章通过文献整理归纳和对花山小镇实地调研,梳理花山小镇的历史脉络和公共设施现状,深入挖掘花山小镇的文化内涵,分析花山小镇地域文化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原则,探讨花山小镇地域文化在公共设施中的应用形式,从而让花山小镇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得以延续。

关键词:地域文化;华侨文化;花山小镇;公共设施设计

一、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政策导向下,花山小镇进一步对碉楼遗产进行了保护,并修缮了村落旧房和街道。但是,目前花山小镇的改造手段更多的是注重整体环境的规划改造和实施资源开发。现在虽对整体环境进行了优化和升级处理,但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欠缺整体设计,缺乏与地域环境的融合,无法体现出花山小镇的历史和人文。公共设施作为生活中大范围投入使用的城市环境产品,同时也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1],因此本文以花都花山小镇为例,来研究花山小镇文化在公共设施的应用形式,与环境空间达成融合,把地域性文化通过公共设施这个载体,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花山小镇的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公共设施概况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人类文明沉淀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形成的文化体系,是维系当地人民情感的纽带[2]。基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在提取地域元素符号时,需要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提炼、抽象化、重构等手法对地域文化进行图像化[3]。以公共设施为实物载体传播地域文化,可以更好地将乡村公共设施与地域环境和民众融为一体。

(二)公共设施的文化载体作用

公共设施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产品,是构成空间环境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能够为处在相同环境中的民众最大化提供休息、活动等服务性功能,协调着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肩负着树立地区形象、传承地域精神的重任。它是传播地域文化有效的物质载体,民众可以通过公共设施这个物质载体达到对所处环境的人文精神进行认知,为文化传承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4]。因此,将花山小镇文化融入公共设施中,可以传承花山小镇的地域文化,打造一个独有的地域环境。

三、花山小镇环境及公共设施现状

花山小镇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临近白云机场,交通便利(如图1)。花山小镇前身是洛场村,拥有260多年的发展史,是广州著名的华侨之乡,是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小镇。2013年,在花都区及花山镇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对洛场村华侨碉楼和旧房街道进行修复和保护,同时进行创意文化产业开发,打造集文化展览交流、文化创意、美食休闲、文化技艺培训、影视创作于一体的碉楼古村落文化旅游园区,命名为“花山小镇”[5](如图2)。该项目计划实施两期工程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毕,已对8座碉楼和21间青砖屋进行修缮和活化,计划于2021-2025年完成二期工程建设。

但经过调研发现洛场村花山小镇的开发还不够完善,其公共设施也存在些许问题。

花山小镇的公共设施(如表1),如招牌、垃圾桶、休息凳、路灯等都做了整体的翻新,从色彩来看,大致以黑色和棕色为主,个别设施颜色不统一;从材料来看,主要采用木材和铝材两种材料,大致趋于统一;從形态上看这些公共设施的设计中缺乏地域元素形态,整体来看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性,容易造成视觉混乱。通过城市公共设施与花山小镇的公共设施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如表2),花山小镇的公共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无大致区别,整体缺乏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地域辨识度,对于一个以文化为导向的艺术园区的公共设施设计,设计师应该对其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并应用到设计中。

四、花山小镇地域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一)花山小镇历史文化

花山小镇前身为洛场村,隶属于花山镇。洛场村立村于清乾隆十六年,距今约有260年的历史。建村时,由于村边的铜鼓坑河地势酷似骆驼,“骆”谐音“洛”,固取村名为“洛溪村”,由许姓人居住。后乾隆十九年,江、陈两姓居民迁到此地,于20世纪80年代更名为花山镇的洛场村。随着洛场村经济的衰落,大量村民出国谋生,带回来了各国文化习俗,兼容并蓄,并逐渐形成了如今中西合璧的洛场村地域性华侨文化。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建设了与中国传统建筑迥异,以防御为主的碉楼,融合村民的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形成了洛场村独特的文化格局[6]。

(二)花山小镇文化元素及特点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到地理位置、生活习性、外来文化、历史传统、生产方式等影响。花山小镇经过原始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如今由历史人文、民风民俗、文化遗产构成的独具一格的华侨文化。华侨们的奋斗史、为家乡、为国家贡献的事迹造就了花山小镇独特的历史人文,传承其人文精神,能激起民众的归属感和爱国情怀。民俗文化有公鸡拜堂、牛生日、端午洗龙舟水、舞狮等。文化遗产有最能体现华侨文化特色的碉楼、海外侨民带回来的收音机、座钟、留声机等舶来品以及华侨生活用品,如护照、日记本等都是反映花山小镇历史的产物[6]。

五、花山小镇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原则与应用

(一)花山小镇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原则

1.统一规划原则

公共设施属于一系列的环境产品,在设计时需要与环境、街道融合,从符合地域总体历史风貌统一入手。视觉统一需要从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统一考虑[7]。在对于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上,因遵循实用、适用与审美的统一,有助于表现某种寓意、情感,创造某种氛围,才这样能使人们记忆深刻[8]。由于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设计信息牌、垃圾桶等一系列公共设施时,可提炼一个或多个主题区域文化符号或元素以及采用统一的材料和颜色,从而达到视觉统一的效果。在色彩方面,色彩要素可以起到表现城市独特风格特征,由于广州盛产青砖,因此广州的城市色彩为青灰色,而处于广州的花山小镇的公共设施代表色彩也应该使用暗灰色系列色彩。另外能体现花山小镇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除了青砖外,还包括木材。考虑到木材容易提取和加工,加上使用寿命的问题,因此花山小镇的公共设施可以统一使用木材和黑铝合金制成。它的木色可以给以灰色为主的花山小镇带来生气,而铝合金的深灰色可以反映历史的沧桑感,更紧密地融入整个花山小镇的环境。

2.精神文化可视化原则

传承花山小镇侨史和民俗文化,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然而,这些属于精神文化层面,需要通过可视化,融入人们的生活环境,从而进行有效传播。花山小镇的历史文化事迹、民风民俗等文化风貌,可以在场景中再现,可以转化为卡通形象在装置、信息牌上等应用,也可以提取民俗中的人物、器具进行符号转化应用,例如,在北京前门大街上,摇铃式路灯自古是沿街兜售的道具——拨浪鼓,通过抽象、浓缩,采用重复变形的方法重新设计,形成了古老韵味的路灯。当人们欣赏或使用这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时,他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北京城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熙熙攘攘的老前门[9]。

3.重构与创新原则

一个好的公共设施需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破传统壁垒、注入符号语义,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创新手法,设计出反映本地文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作品,而不是直接提取文化符号并粘贴在公共设施上。因此,花山小镇公共设施的设计应遵循元素重构和创新的原则,表现出更深层次的精神概念,使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花山小镇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1.历史人文的应用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提到:“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历史能鉴戒世人,也能给后人带来深刻的教训,因而华侨的奋斗史和对祖国、对家乡的贡献,造就了花山小镇独特的历史人文,只有深层挖掘与利用其文化内涵,才能激发人们的归属感和爱国情怀。

花山小镇公共设施设计可以以展示花山小镇历史为主线,设计出应用于文化墙上的花山小镇历史演变图,使人们更直观地了解花山小镇的历史变迁;或把与花山小镇有关的华侨历史故事,采用图文并茂的浮雕雕刻技术,制作大型文化墙或小信息牌,更好地宣传花山小镇的历史人文。花山小镇历史人文演变(如图3),选取华侨修建铁路的节点绘制的结合文字描述的插图,为花山小镇增添人文气息。图4是通过对图3转化为信息牌,整体采用了木刻镂空雕刻技术,右下角提取华侨修建铁路的场景作为元素进行装饰,并通过对铁轨简化图案应用于边角装饰,打造出隶属于花山小镇的公共信息装饰牌,与小镇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民风民俗的应用

民风民俗是增强当地地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关键因素之一[10]。花山小镇的民风民俗是当地居民群体经过长期社会生活和活动实践逐渐形成的,是岁月的沉淀。当地的公鸡拜堂风俗是由当地青年外出谋生无法按时归来完婚的社会现状形成的,还有牛生日、端午洗龙舟水、舞狮等都饱含了花山小镇的乡愁记忆。设计师可以提取这些风俗的器具作为设计元素或者进行图案化应用于壁画,亦或制作成与花山小镇民俗文化相关的文化雕塑小品,如舞狮雕塑,唤醒花山小镇沉睡的历史记忆。

3.文化遗产的应用

花山小镇的公共设施可以将碉楼的色彩、材质、形态或舶来品、华侨用品等文化遗产作为设计元素,通过提取形态、简化、创新演变等手法具体运用到垃圾桶、路灯、座椅等设计中,提高花山小镇环境与历史风貌的契合度和民众的文化认可度。

如,花山小镇的垃圾桶设计是以“碉楼”作为灵感来源,通过提取碉楼中最有特色的楼顶装饰女儿墙的形状和碉楼窗户造型设计的。垃圾桶的大小为宽600mm,高800mm(如图5),顶盖造型是提取“静观庐”碉楼楼顶女儿墙形状的线性形态,通过体块化形成的;拱形的窗户是花山小镇碉楼特有的窗户形态,圆弧状可顺应垃圾桶顶盖设计的造型,提取了其窗户造型,通过概括体块化、演变变形,加细节优化后与顶盖组合而成的造型,整体造型生动(如图6)。因考虑到垃圾桶在户外风吹日晒,可使用铝合金材料来延长其使用寿命,前身使用木材进行装饰,增加了装饰性和文化性。该设施可以增加一定数量放置于人流量集中的位置,更好地发挥公共设施的服务性作用。

再如花山小镇的路灯设计(如图7),将“舶来品”的留声机作为元素运用在灯体的设计上,路灯高度为3000mm,灯体由三个“留声机”组成,下端的两个主要用来照明,是通过对留声机的形态提取、简化、镜像之后形成的样式。上端炸开式的形状是使用留声机形态进行变形、简化、割裂成四部分形成的具有强大张力的形状,该部分为太阳能板,起到了文化与节能融合的作用(如图8);壁灯也是类似的设计方法(如图9)。

六、结语

地域文化元素可以给公共设施设计带来新的设计思路,为了让公共设施能够更好地展现地域形象,延续历史脉络,创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花山小镇,设计师可以结合历史人文、民风民俗、文化遗产三个方面,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富有深层内涵、诗意情境浓郁的公共设施,使公共设施不仅是街道上为人民服务的无声产品,还是传承乡村文化。

注释:

①图1来源:作者自绘

②图2来源:作者自绘

③表1来源:作者自绘

④表2来源:作者自绘

⑤图3来源:作者自绘

⑥图4来源:作者自绘

⑦图5来源:作者自绘

⑧图6来源:作者自绘

⑨图7来源:作者自绘

⑩图8来源:作者自绘

?图9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阳君,罗茜,袁媛.基于地域文化在户外公共设施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园艺,2020(2):50-53.

[2]苑军.基于天津地域文化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9(6):223-228.

[3]张小开,孙媛媛.地域文化的符号化法则及其在公共设施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8(22):171-175.

[4]苗兵兵,曾蕾,罗洁如,等.基于西固地域文化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2):16-18.

[5]韩静.花山特色小镇:从“空心村”到文创小镇的嬗变[J].商业文化,2017(22):44-51.

[6]陈淑菡.“微改造”下的广州洛场古村公共空間更新活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7]孙郑轲,杨子奇.南孔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运用——以衢州市图书馆为例[J].设计艺术研究,2020(2):89-92.

[8]雷圭元,口述.林文霞,杨成,整理.雷圭元图案艺术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9]段金娟.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以北京为例[J].装饰,2013(7):127 -128.

[10]王燕.潍坊城市景观中地方民俗元素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0.

作者简介:黄楠,广州大学艺术设计环艺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碉楼花山公共设施
“五花山”的由来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题花山寺壁
GHOSTS OF GUANLAN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花山恋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花山追梦
从公共设施到商务领域再到家居,智能照明之路步步为营
工布江达县碉楼文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