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朝君臣的诗歌活动

2023-05-21丁晴鹤

文教资料 2023年4期
关键词:唐太宗

丁晴鹤

摘 要:貞观时期,以唐太宗为中心的贞观诗坛成为唐代开国以来的第一个诗歌活动中心。贞观君臣在沿袭前代诗风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诗风,对唐诗以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锤炼和推动作用。宫廷应制诗作为当时的创作主流题材反映了太宗朝君臣的诗歌活动与审美倾向,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权力的中心对诗坛风尚起着导向作用。

关键词:唐太宗 贞观诗坛 应制诗 宫廷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具有一定成就的文学家、诗人,他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贡献和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在历代帝王中也可称得上名列前茅。他半生戎马而留心经史,日理万机而注意文翰,虽是戎马得天下,却对文化极其重视,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宗曰:“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唐太宗的诗作中有相当的数量属于歌功颂德、赞美太平、赏心娱情、吟风弄月之作,作为创业帝王的唐太宗带头写诗,也鼓励臣子写诗。

初唐时期的诗坛是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中心的,贞观时期的君臣成为唐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批诗人。从继承传统的角度来看,有虞世南、褚亮等人将南朝宫廷诗歌的传统延续到唐朝的宫廷诗中;从开创新风的角度来看,有魏征、李百药这些来自北方的诗人带来了质朴刚健的诗风,此时的初唐诗坛体现出两种观念并行的样态。在贞观时期的文学创作群体中,处于政治中心的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诗歌创作与文学观念对当时的诗坛风尚起着导向作用,对整个唐代诗歌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初唐应制诗

《中国诗学大词典》中对应制诗的定义是:“应帝王之命而作的诗歌。应帝王曰应制,应太子曰应令,应诸王曰应教。名虽不同,其体则一。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形式为五七言律诗。”[1]宫廷诗概念与应制诗相似,聂永华的《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的序中写道:“所谓宫廷诗,主要指长期以文学侍从或朝廷重臣身份密集于君主周围的诗人在宫廷范围内的诗歌活动,旁及他们在宫廷以外但明显带有宫廷趣味与风格的诗作,以及虽不属于宫廷诗人,但受时代风气侵染而带有宫廷趣味的作品。”[2]应制诗包含于宫廷诗之中,这类诗歌作品辞藻华丽、词句雕琢、形式精美,更注重诗歌的外在形式技巧,表现宫廷审美趣味。在这些诗歌当中,很难见到诗人个性的体现,基本湮没于对于君王圣主、太平盛世的赞美当中。应制诗主要是应帝王之命而创作的诗歌作品,其直接动因就是帝王之命,在贞观年间,贞观诗坛应制诗的发展繁荣和审美趣味与李世民的个人诗歌主张与爱好紧密关联。太宗朝聚集了当时最顶尖的文人、政治家,宫廷成为唯一的诗歌创作中心。

从《全唐诗》中找到的太宗朝的应制诗共有49首,其中《奉和正日临朝》《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奉和过旧宅应制》《奉和仪鸾殿早秋应制》等应制唱和诗是当时君臣之间大型唱和活动的直观反映。太宗的诗歌作品除了少量的实践、诗歌理论作品外,大部分为娱情遣兴、咏物写景题材的诗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贞观诗坛大多迎合太宗个人审美趣味,创作了许多宫廷应制诗。“齐梁故态”和“陈隋遗风”在贞观初期仍有着重要影响,但贞观时期的宫廷诗人在创作中已经呈现了一些与前人不同的风貌,如《隋书》卷七十六载:“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这一变化也体现在了宫廷唱和的初期阶段。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打败王世充、窦建德后便颁布《置文馆学士教》,在长安设置了文学馆,任杜如晦、房玄龄、许敬宗等十八人为“文馆学士”,希望他们“引礼度而成典则,畅文辞而咏风雅”[3]。唐太宗朝宫廷诗的关键性人物当为十八学士,他们大多历经陈、隋两朝,曾积极参与南北的宫廷文学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虞世南和许敬宗二人,虞世南是太宗朝前期宫廷诗人的领袖,许敬宗稍晚。十八学士作为一个文化集团,是由南朝宫廷向初唐诗坛的重要转折点。

二、宫廷唱和:太宗君臣诗歌活动

太宗是初唐时期宫廷诗人群的重要领袖,也是宫体诗的爱好者,其个人审美爱好影响了贞观诗坛诗人群的创作。贞观君臣在宫廷唱和、宴会应制活动中,所咏诗歌多以描绘宫廷日常生活为主,咏物、赠答的题材占较大比例。李世民作为开国皇帝,引领唱和风气,其创作显得英气不足、绮靡有余。

在《全唐诗》中共有49首应制诗:《执契静三边》有许敬宗应制,《正日临朝》有颜师古、李百药、魏征、岑文本、杨师道应制,《经破薛举战地》有长孙无忌、褚遂良、杨师道、许敬宗应制,《过旧宅》有许敬宗、上官仪应制,《入潼关》有许敬宗应制,《春日登陕州城楼》有许敬宗应制,《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有杜正伦应制,《登三台言志》有许敬宗应制,《春日望海》有长孙无忌、岑文本、刘洎、褚遂良、杨师道、许敬宗应制,《望终南山》有杨师道应制,《元日》有许敬宗应制,《仪鸾殿早秋》有杨师道、许敬宗、朱子奢应制,《秋日即目》有许敬宗、上官仪应制,《秋暮言志》有许敬宗应制,《喜雪》有许敬宗应制,《赋尚书》有魏征应制,《咏雨》有上官仪、许敬宗应制,《初秋夜坐》有杨师道应制,《守岁》有许敬宗应制,《咏乌代陈师道》有杨师道应制,《宴中山》有许敬宗应制,《饯中书侍郎来济》有许敬宗应制,《咏弓》有杨师道应制,《赋得临池竹》有虞世南应制,《辽东山夜临秋》有褚遂良应制,《五言延庆殿集同赋花间鸟》有许敬宗、长孙无忌应制,《五言咏棋》有许敬宗应制。

此外还有未找到与唐太宗对应篇目的许敬宗的《侍宴莎册宫应制得情字》《后池侍宴回文诗一首应诏》,虞世南的《发营逢雨应诏》《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侍宴归雁堂》,上官仪的《早春桂林殿应诏》。

太宗朝诗人中,写应制诗最多的是许敬宗。《全唐诗》中他的诗作存一卷,共27首,其中有20首都是应制唱和的诗作。

(一) 《过旧宅》及其应制诗

《过旧宅》为李世民即位后,贞观六年(632年)巡幸其出生地“武功之别馆”时之作。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冬出生于“武功别馆”,十八岁随父李渊起兵太原,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一统天下,开启了唐王朝的辉煌时代。太宗即位后,于贞观六年三十五岁时重临武功旧宅,回顾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在《过旧宅》(其一)首联写道:“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4],紧扣题目“过旧宅”,同时“翠辇”“鸣笳”都是皇帝外出巡幸时的车马仪仗,暗示帝王身份。“新丰”是借用典故:新丰是汉时县名,刘邦称帝后,太公思归故里,刘邦仿老家丰地街巷另筑一城于关中,并迁故旧居之,以娱太公,后更名为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谯邑”,秦置县,为魏皇室本贯所在地;李渊早年仕隋时曾任谯州刺史,其地在今安徽亳县。这里以“新丰”“谯邑”借指武功旧宅,并表达君王荣归故里的傲然之气。诗歌的中间两联描写旧宅之景:“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园荒”表明旧宅被闲置无人居住,下句由“园荒”引出了“苔古”,由“径断”引出了“阶斜”,道路旁的台阶下面铺满了翠绿的苍苔。“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花园池塘中的活水不断地流淌着,年岁已久的大树也长出了嫩芽,这片旧宅当中一派草木葱茏的景象暗示着园林已经许久没有人修葺整理,也就是许久无人居住。尾联“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气魄宏大、刚健有力、充满豪迈的情怀,既总结了全诗,又点出了题旨,历来被认为与汉高祖刘邦“风起云扬之歌同其雄盼,自是帝王气象方侔”(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评汇一》)。《过旧宅》是李世民代表作之一,基调昂扬奋发,风格雄浑豪迈。全诗四联八句,通篇对仗,中间两联,偶对工致;尾联一气流走,引出无限豪情,虽还不是一首严格的五律,却已呈现出初唐律诗的某些特征。李世民《过旧宅》二首,据《全唐诗》记载有许敬宗和上官仪二人为之应制。根据这一组唱和诗可以看出,太宗试图将自己的豪情壮志与雕琢绮靡的文采糅合在一首诗中,如诗中“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与前“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一言太宗当年驰骋疆场、如今为海内之主的豪情,一言园径荒芜、心绪伤感的境界,前后情感有所改变,使得唐太宗的形象在此更为丰满,感情尤显真挚。再看许敬宗和上官仪的应制诗。贞观六年,许敬宗时任秦府学士,上官仪任弘文馆直学士,累迁至秘书郎。李世民对二人的信任和欣赏程度颇高,常命其起草诏谕,还让二人参与宫中宴集,侍宴赋诗。二臣的诗作几乎句句对仗,充分继承了南朝宫廷诗的典型风格。二人的应制诗中也与太宗的诗作相唱和,如许敬宗《奉和过旧宅应制》中写:“自尔家寰海,今兹返帝乡。”[5]与太宗《过旧宅》(其一)尾联所表意趣相同,“白水浮佳气,黄星聚太常”,也与太宗《过旧宅》(其二)相对;上官仪所作《奉和过旧宅应制》中“璇舆”与太宗诗“金舆”相对,“滋兰”“翠梧”等意象皆可从太宗诗中寻见。

(二) 《经破薛举战地》及其应制诗

义宁六年扶风战役是唐王朝在创建过程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争,陈显泗的《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中记载:“扶风之战,李世民击败薛仁杲的作战。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二月,薛举遣其子薛仁杲攻扶风(今陕西凤翔),袭并农民军唐弼部,众号30万,谋取长安。李渊命李世民率军击之,大破薛仁杲于扶风,追至陇坻(今陕西陇县西)而还。”太宗重游故地,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创作了《经破薛举战地》,这首诗豪情万丈,脍炙人口,有雄峻之风,颇有些耀武扬威的意味:“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6]前两联,唐太宗回忆当年与薛举军队作战的情形,心胸和志向如晴空、秋霜一样高洁。采用闪电、长河、落星、横云来比喻作战的场景,有势不可当、雷霆万钧之感。前后情感不同,前半气势昂扬、后半深沉凝重,展现了一个更丰满更完整的人物形象。《全唐诗》的记载中有长孙无忌、褚遂良、杨师道、许敬宗四人为之奉和应制。许敬宗《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制》中写道:“战地甘泉涌,阵处景云生”[7],也表达了世事变迁、历史沧桑之感,此外还运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来赞颂太宗的丰功伟业。褚遂良的同题应制诗写道:“昔往摧勍寇,今巡奏短箫”[8],此句也运用了今昔对比,与帝王的情感保持一致。

(三) 《正日临朝》及其应制诗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民与颜师古、魏征、岑文本、杨师道、李百药进行《正日临朝》的唱和。太宗诗曰:“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9]他在此诗中抒发了车轨共文、一统天下的豪迈胸襟,也写出了清丽雕琢的词句,如“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颜师古等人的应制诗与太宗保持统一风格:雅正与清丽并存。魏征《奉和正日临朝》中的“锵洋鸣玉佩,灼烁耀金蝉。淑景辉雕辇,高旌扬翠烟”[10]与太宗诗作中“辉霞”“朝光”相对。颜师古《奉和正日临朝》中的“負扆延百辟,垂旒御九宾。肃肃皆鹓鹭,济济盛簪绅”[11]则与太宗诗句“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相对。杨师道和作曰:“皇猷被寰宇,端扆属元辰。九重丽天邑,千门临上春”[12],与太宗诗作的风格相一致。这些诗作都典雅婉约、富丽堂皇。岑文本的《奉和正日临朝》也是一首奉和之作,理所应当地对圣主进行歌功颂德,顺应太宗原作,运用华丽的辞藻,赞颂太宗的功德。在这些应制唱和的宫廷诗作中,臣子们擅长使用数字来烘托大唐王朝的气势恢宏,增加诗歌语言的美感和气势的恢宏。如颜师古《奉和正日临朝》开篇四句连用数字对偶:“七府璿衡始,三元宝历新。负扆延百辟,垂旒御九宾。”[13]魏征《奉和正日临朝应诏》:“百灵侍轩后,万国会涂山”“声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杨师道《奉和正日临朝》:“九重丽天邑,千门临上春。”这些数字的应用显示贞观诗人在宫廷唱和中对仗使用已经十分熟练。

(四) 《仪鸾殿早秋》及其应制诗

同年,太宗君臣有《仪鸾殿早秋》的唱和,参与唱和的有许敬宗、长孙无忌、杨师道、朱子奢。太宗诗曰:“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太宗的遣词造句仍有永明诗歌的风致,显得典雅婉丽。杨师道《五言早秋仪鸾殿侍宴应诏》中也含有“秋风”“燕”“芙蓉”“酒觞”这些在太宗诗作中出现的意象,且尾联“称觞奉高兴”一句则全然来自于太宗诗作的颈联“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长孙无忌《五言仪鸾殿早秋侍宴应诏》则略显金碧辉煌,与太宗此篇的清新风格有所不同。许敬宗《奉和仪鸾殿早秋应制》一诗则写得浮靡顽艳,“斜晖丽粉壁,清吹肃朱楼。高殿凝阴满,雕窗艳曲流。”[14]且尾联尤显谄媚,“小臣参广宴,大造谅难酬”。

(五) 《赋得临池竹》及其应制诗

在唐太宗李世民《赋得临池竹》中,“拂牖分龙影,临池待凤翔”,以蛟龙腾飞的身影与摇曳的竹叶类比,并借用写凤凰只愿栖息于竹林的传说。虞世南和诗《赋得临池竹应制》:“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15]虞世南在诗中含蓄地写出太宗并没有很好地紧扣“临池”这一主题,同时在颈联中也采取了太宗诗句中所写的龙与凤的意象,向太宗显示如何运用龙凤联动来切合竹叶在池中倒影的主题,水池变成“龙影”的嶰谷,凤凰来临时的倒影似乎拂动池水的涟漪。

(六) 《春日望海》及其应制诗

太宗《春日望海》诗曰:“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16]这首诗从春日出游望海时畅快愉悦的心情入笔,紧接着呈现了澎湃阔大的海面,引入神话传说,给人以神秘深沉之感。后写海潮、白云、春花、飞雁,营造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图景。杨师道在跟随太宗东征高丽途中作《奉和圣制春日望海》:“春山临渤海,征旅辍晨装。回瞰卢龙塞,斜瞻肃慎乡。洪波回地轴,孤屿映云光。落日惊涛上,浮天骇浪长。仙台隐螭驾,水府泛鼋梁。碣石朝烟灭,之罘归雁翔。北巡非汉后,东幸异秦皇。搴旗羽林客,跋距少年场。龙击驱辽水,鹏飞出带方。将举青丘缴,安访白霓裳。”[17]诗歌的第三联与太宗诗作中的第四联所描绘的意象与展现的图景一致。太宗在自己的诗作中以“汉帝”和“秦皇”来自勉,杨师道则在诗中将曹操横槊赋诗的豪情和秦始皇的开天辟地来与太宗作比,表现太宗东征的豪情。太宗诗的最后一联写秦始皇汉武帝都陷入过对长生不老的虚妄追求当中,他们东巡到海边主要为了求仙,而太宗自己无意求仙,只为平定天下、统一国家。杨诗结尾“将举青丘缴,安访白霓裳”正是对太宗所表达的愿景的唱和与回应。在褚遂良的《春日侍宴望海应诏》中的第七联“之罘初播雨,辽碣始分光”中写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到过之罘、碣石,采用互文的手法,写因观海而想起历史上的事迹,与太宗诗作中“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相应和。在《全唐诗》中,对《春日望海》这首诗歌进行唱和的还有长孙无忌、岑文本、刘洎、许敬宗。

三、应制诗促进君臣交流

在应制诗创作的过程中,帝王与群臣的交流也随之增加,应制诗的兴盛表现出以君王为中心的创作特点,帝王既是政治的中心,也是诗歌创作的中心。宫廷诗是诗人的舞台,唐太宗与群臣的关系在应制诗当中也有所体现,良好的君臣关系促进了君臣的交流,有利于政治上的沟通。唐太宗曾评价,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唐俭言辞便利,善和解人,酒杯流行,发言启齿;事朕三十载,遂无一言论国家得失。杨师道性行纯善,自无愆过;而情实怯懦,未甚任事,缓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道敦厚,文章是其所长;而持论常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言多利益;然其意上然诺于朋友,能自补阙,亦何以尚。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行,朕比任使,多所称意。褚遂良学問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自己所任用的臣子十分了解,他了解这些人的长处和短处,人尽其才而不求全责备。这样的了解离不开平时充分的交流,宫廷应制诗就为这一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君臣间的了解沟通有利于实现君臣共治,为唐王朝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从太宗朝君臣应制诗中可以看到唐太宗在诗歌意象、情感、典故等方面对于贞观诗歌创作的影响。太宗吸收南朝以来包括所谓宫体诗在内的诗美新质,“欲崇重今朝冠冕”,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时代的诗歌美学。不可否认的是应制诗的审美价值与审美范式推动了诗歌创作的推敲锤炼,在声律、属对、用典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贞观诗坛的应制唱和推动了君臣沟通交流,促进了政治局面的稳定清明。

参考文献:

[1] 李玲.唐代应制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2]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4] [6] [9] [16] 严维哲.唐代宫廷唱和诗歌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5] [7] [8] [10] [11] [12] [13] [14] [15] [17]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81,178,168,160,158,175,158,180,192,175.

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古代爱国诗歌发展脉络与精神价值”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唐太宗
“啸”乐考释——以唐太宗妃韦氏墓室啸伎壁画为中心
王珪谏唐太宗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唐太宗 善听劝谏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唐太宗的“砸”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