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023-05-21麦迪娜·艾买提江邢舒航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继承与发展新发展理念

麦迪娜·艾买提江 邢舒航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全过程和各领域,形成全新的局面。新发展理念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工作总体的基本理念,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发展目标。因此,应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的具体实践。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基石,乡村振兴离不开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以新发展理念为切入点,探析现阶段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实践路径,以期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新发展。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7-0038-03

一、新发展理念与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的内在联系

(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新发展理念既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也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一把钥匙。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新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为乡村振兴探寻出相匹配的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村建设工作的标志,是党对乡村振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的科学判断。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而实践则是以一定发展理念为导向的。乡村传统文化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是辩证的。新发展理念为乡村传统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导,进而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也能为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提供指导,从而促进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鄉村传统文化振兴使得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以具象化的状态呈现,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发展理念。

(二)两者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力量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依靠动力,发展的主要目的、归宿永远围绕着人民,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发展理念的灵魂与内核。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自觉与信念。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中长期影响农民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农民,乡村文化振兴在于发掘农村发展潜力,通过加强农村的综合发展,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异,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从而实现他们的美好愿望。

二、新发展理念视域下乡村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不良文化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冲击

随着一些不良文化流入农村,农民的思想文化被这些不良文化所影响,无法分辨接触文化的好坏,只是一味地盲目从众,使得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不良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乡村社会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们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从而加剧乡村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发展。他们利用农村社会信息闭塞、人际关系淡化、价值观多元化、信仰迷失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这些不良文化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在一些农村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时至今日,封建迷信思想仍盘踞在农村,不良文化的存在,冲击着优秀乡土文化的地位,他们盲目追求新鲜事物,认识不到中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中的深刻价值,使真正可取的思想得不到发展。在农村文化建设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已是一个难题,更不用说将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系统规划融入内容,选择合适的融合方式。我们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加强对农村传统道德教育作用的发挥,但目前农村社会道德教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二)乡村传统文化治理功能发挥不足

继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农村建立健全基层政权。政府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主体之一,在发挥文化建设整体效能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部分乡村地区文化传承呈现为薄弱环节,其文化治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管理及建设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都秉承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文化建设”的发展理念,对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若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就容易削弱文化建设的地位,忽视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农村文化治理机制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一些乡镇政府难以协调,存在文化治理效率低下的情况,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

(三)乡村传统文化生存空间有限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传统技术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传统文化遗迹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精髓在于它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俗风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农村人口的外流和城市文化的冲击,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情感寄托的节庆、民俗活动逐渐流于形式、减少甚至消亡,而与城市文化等外来文化同质的现代化活动逐渐兴起,挤压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村落文化遗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保护不当必将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其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记忆也会随之消失。振兴乡土文化、传承民俗文化、保护文化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人力资源严重短缺

要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必须要有人才的参与。但是长期从事文化研究、学习的专业技术人员多集中在城镇,农村公共文化基本处于落后、匮乏的状态。由于经济、教育、科技落后等客观因素制约,农民的知识、文化、管理意识不强,再加上农村青年人口的大量流出,导致了农村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一是高质量的文化人才难以留住。农村人文环境、发展平台、薪酬待遇等诸多制约,使得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招引困难。二是一些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乡村文化干部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文化管理能力差等问题,缺少具有领导能力的优秀文化人才。

(五)对乡村传统文化发展支持不足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资金、人才的大力支持。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投资过大、资金来源单一、多元化的持续性投资不足等问题。由于受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科研设备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无法长期深入乡村进行研究。农村文化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以创新理念发展乡村传统特色文化产业

基于当地的独特性和有限的资源,我们应该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结合起来,实现跨界发展,从而走出有独具特色的振兴乡村文化之路。立足镇史村情,深度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根据本村的人文特点和产业特征,打造独特主题,形成富有自身特点的新品牌文化产业,同时融合现代元素,对传统文化产业加以创新转化,以提高其认同感和知名度。要充分发掘农村本地所具有的传统人文优势和自然景观资源优势,并利用这种文化优势倾力地让各个乡村产生属于自身的特色产业或商品,从而构成了别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链。一是通过传统文化与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的一、二产业紧密结合,形成融合第三产业的新产业链,而且可以培养一大批民间艺人,将传统产品带入市场,扩大影响力,打造优质农村文化品牌。二是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强调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进行保护,以保证其长期发展和繁荣。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旅游热点的增加,应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发展农村的区域资源优势、人文资源优势,把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农村旅游的开发之中,既可丰富农村的生旅游观光环境,也可加强农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二)以协调理念强化政府部门的组织管理作用

国家、集体和个人都有责任尊重和保护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乡村振兴和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政府特别是文化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一方面,强化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对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首先,正确定位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地位,认识到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异,强调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重大意义,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文化活动。其次,要解决乡村文化建设治理机制问题,必须加强农民主體意识,构建以农民为主体、制度政策为保障、基层组织为主导的高素质人才管理与建设队伍。我国各乡村的地域特色鲜明,正是因为其独特性和差异性,文化建设理应根据当地实际开展。乡村文化自治组织扎根于乡村社区的基层组织,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自治组织的力量,可以有效地提升基层政权的执政效率,推动群众所需所想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推进乡村优秀文化传承。

(三)以绿色理念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永续发展

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好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不是为了一劳永逸,而是为了永续发展;要针对本地农民的实际需求,选取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优良传统民俗文化,以“活态”保护为宗旨、以创造与发展为目标、以继承发扬为目的,使之具备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从而成为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活文化”。首先,创新挖掘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农村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广阔平台。为此,要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渠道,广泛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丰富全体农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要充分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展现农村文明风貌,吸引民众积极参与其中,进一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宣传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要利用各类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和开发保护成果。通过这些活动,使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保护意识和能力。让村民在践行乡村传统文化时,能真正认识到乡村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以开放理念大力培育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主体

解决农村文化传承的关键问题,必须建立文化人才培育机制,造就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科技和人才队伍。一是吸引乡村本土人才,培养乡村文化本土队伍。在实际考察中,识别和发掘具有文化技术的乡土文化人才,并予以适当支持与人才保障,使其认识到自己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义务和担当,发挥传承者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培养农村文化传承人才接力队伍。引导广大青年转变观念,正确引导乡土文化传承者,勇于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加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化涵养,充分认识和自觉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发扬光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一丝不苟地传承下去,用年轻人的活力和思想,为文化振兴“铸魂”。在引进与选择人员时,除注重高素质人员的丰富知识能力之外,更需要关注他们对乡村文化、对家乡与社会的情怀,即引进具有丰富的农业知识、专业技能,真诚热衷农耕文化、爱乡村的专业人才队伍,让他们走入并接近农村,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为促进我国乡村传统文化教育的振兴发展建言献策,并促进我国乡村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传播。

(五)以共享理念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共建共享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共建共享,其基础是共享理念。共享理念是人类对共同生存与发展条件的基本要求。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共享就在于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有利条件。第一,乡村文化设施是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共建共享的重要物质条件,包括村中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以及各类文体活动场所,必须实现“一个不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健全,应做到服务全覆盖。实现村中的文化广场、公共休闲娱乐场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设施。第二,农村公共空间需要新形式的建设和利用。乡村公共文化建筑和设施对促进文化共建共享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乡村传统建筑的存在和发展,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其次,乡土文化遗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村庄精神家园,成为人们情感寄托和心灵家园。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公共建筑空间建设并维护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最后,乡村传统建筑遗存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道德规范和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发掘、利用。因此,要把农村公共空间作为城乡文化共建共享的重要载体来建设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余永跃,雒丽.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33-41.

[3]   陈文胜,李珊珊.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J].贵州社会科学,2022,(1):160-168.

[4]   路新华.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22,(8):54-56.

[5]   舒坤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J].人民论坛,2022,(3):123-125.

[6]   夏小华,雷志佳.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J].中州学刊,2021,(2):73-79.

[7]   张荣冠,龙先颐.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10):83-88.

[8]   王玲玲.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1,19(5):37-41.

[9]   胡丹阳,高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大连干部学刊,2022,38(4):46-52.

[责任编辑   白   雪]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继承与发展新发展理念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广播媒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舞台表达形式
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代产业化可能性初探
瑶族舞蹈的道具运用与形象塑造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