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主体视角下《背影》主题解读

2023-05-21崔玉东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5期
关键词:主题背影

摘要:文本解读一般有三种视角,即作者主体、读者主体、文本主体。以文本主体这一视角关照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文章用平实朴素的文字刻画一个面对生活的艰难仍勉力而为的父亲形象,将生活偶然的瞬间定格为人生的永恒,揭示人的心灵成长的秘密,展现文化意义上父亲角色的代际更替。

关键词:文本主体;《背影》;主题

对文本的解读一般有三种视角,即作者主体、读者主体、文本主体。作者主体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以大量引入作者的资料为特征,通过把握作家的经历、时代背景、作品的创作动机以及社会影响等进而明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本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而读者主体视角则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解读,阅读欣赏成为读者在作品“引导下的创造”,就如同“阅读《红楼梦》,如鲁迅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便是此意。文本主体视角则专注于文本本身,对文本解读时,力求立足文本内部,一切从文本出发,一切以文本为依据,一切观点从文本中提炼。本文便尝试从文本主体视角来探究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背影》的主题,尝试回答“《背影》一文何以成为经典?”

一、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背影”是父亲的背影,写背影就是写父亲,背影不过是写父亲的一个切入点而已。可是,那么多鉴赏文章却很少谈到作者笔下父亲的形象,很少对文中的父亲做出评价,人们多把关注点放在了对父子关系的解读上,这是不应有的疏忽。笔者拟结合具体的词句来分析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有作为的父亲。”“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极简洁的一句话,对父亲的评价却极高:少年出外,说明父亲很早就闯荡社会;独立支持,说明父亲完全靠自己打拼;做了许多大事,虽没有明言什么大事,由此一句,我们尽可想象父亲曾经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一个有担当的父亲。”“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去世的是父亲的母亲,交卸的是父亲的差事,可是当“我”——他的兒子为此而忧伤哭泣时,他却强忍心痛,掩藏忧愁,反而安慰“我”:“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面对家庭的变故,父亲毅然挺起脊梁,这便是一个父亲应有的担当。文章接着写道:父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父亲借钱办了丧事。在家境最艰难的时刻,父亲仍在勉力支撑,他是家的支柱。中年失业,没了经济来源,这是何等的打击,可是父亲依然到南京谋事,没有颓废、没有犹疑、没有沮丧,毅然决然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一切。这就是担当,一个父亲应有的品格。

“一个有母爱情怀的父亲。”中国人总说严父慈母,这是传统意义上对父母角色的不同定位,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母亲情怀的父亲形象,而且作者反复写这一点:可以不必送“我”的理由是那样充分,可终因不放心非得自己亲自去;帮“我”照看行李;送“我”上车;给“我”拣定座位;因为小费忙着给脚夫讲价钱却给“我”做了紫毛大衣;嘱咐“我”路上小心别着凉;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周到如此,体贴如此,事事亲力亲为,舐犊之情溢于言表,完全不顾及“我”已经是一个二十岁的大学生,一个成年人。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文中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如此。

也正因父亲对儿子的这样一份情感,才有下文他坚持要为儿子去买橘子的行为。

二、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文章中这样描述父亲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上述朴素的语言叙写片段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背影呢?

一个沉重的背影。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从穿着的角度描写父亲的背影,无论衣帽的质地还是衣帽的颜色都给人沉甸甸的感觉,让人陡然生出英雄迟暮的感慨。

一个艰难的背影。蹒跚的脚步,小心翼翼地探身,尽管文章说“尚不大难”,但这只是相对爬月台而言,而爬月台时,两手的攀,两脚的缩,身体的微倾,更展现了父亲的艰难。

一个努力的背影。父亲攀爬月台是艰难的,但也正是这艰难彰显了父亲的勉力而为,他的背影“显出努力的样子”。其实,父亲所要攀爬的何止是现实的月台,他不也在努力地攀爬生活的月台吗?即使不容易,也要不断努力。

一个触动“我”心弦的背影。大家一定不要忘记,我们看到的父亲的背影,是那个特定的情景中“我”眼中的。父亲的艰难是“我”眼中的艰难,父亲的努力是“我”眼中的努力,父亲的不容易是“我”眼中的不容易。当父亲面对儿子时,他是坚强的,他是家的支柱,他是子女的守护者,他要操持儿子的一切。可当他背对儿子时,儿子却从他的背影中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体味到他的艰难,他的努力,他的不容易,就在这一瞬间,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发生了质变,他突然间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为自己所做的种种,完成了心灵的成长,角色的转换,儿子成长为文化意义上的父亲。有时候真的很奇怪,强大只能让我们感到敬仰,而柔弱反而会让我们怜惜,促我们成长。

三、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令“我”最难忘

文章开篇便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其实,读到此处我们都有一个疑问: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令“我”最难忘怀呢?一般意义上的回答是“这个背影是父亲努力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最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这样讲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学生只体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根本没有看到背影于“我”的深远影响。

只要关注文本就会发现,在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前后,“我”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簌簌流泪”与“赶紧拭干泪”。前者是到徐州时“我”在父亲面前的表现,根本没有顾及父亲的哀痛比“我”更甚,压力比“我”更大,心情比“我”更糟,“我”只是一味宣泄自己的情绪,反而需要父亲来安慰。但是,看到父亲的背影后,“我”知道在他面前要表现出坚强了,知道自己的流泪会让父亲更加伤感,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成长了。

“暗笑他的迂”与“赶紧去搀他”。前者是父亲嘱托茶房时“我”的心理活动,对父亲的行为如此的反感,毫无体贴之意。后者是父亲买橘子回来时“我”的行为,是儿子发自内心地对父亲的爱与体贴。这都是背影带给“我”的变化。

“爸爸,你走吧。”与“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前者,固然可以理解为怕父亲忙,不想耽搁父亲太多时间,可总让人觉得父子之间有些隔膜,“我”好像在撵父亲走。后者那种对父亲的留恋之情、不舍之意溢于言表,特别是句中这个平常的“找”字,“我”的目光一直在追随着父亲,有那么一瞬间见不到,“我”便要在人群中寻找,一直到最后再也找不到了。此时“我”对父亲的感情何其浓烈。

“暗笑他的迂”“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与“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前文“我”对父亲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老觉得自己更高明,当然无法体谅父亲的舐犊之情。而后文父亲的背影触动了“我”的心弦,“我”理解了父亲,哪怕父亲发脾气,“我”也可以接受,可以理解了。这认知的根本改变就是背影所给予的,这样的背影又怎么能够忘怀呢?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文章中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黄厚江老师从作者主体的视角引用资料来阐明这是父亲向我主动示弱和解的手段,这不无道理。但从文本视角出发,笔者倒觉得这是父亲真实心情的流露,此时的父亲已经放下父亲的身份,坦然地在儿子面前展现出生命脆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是感受到这一点的,而且他也知道,自从那次车站分别之后他就要逐渐扮演起父亲的角色了,是背影让作者意识到了这种文化意义上父子角色的转换。

《背影》一文用平实朴素的文字刻画了一个面对生活的艰难仍勉力而为的父亲形象,将生活偶然的瞬间定格为人生的永恒,揭示了人心灵成长的秘密,展现了文化意义上父亲角色的代际更替。任一点都具有普遍意义,都具有穿越时空的伟大力量,这样的文章又怎能不被奉为经典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县域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022YB1387】

作者简介:崔玉东(1978— ),男,河南省夏邑县郭店镇第一初级中學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主题背影
两个背影
寻找“最美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背影(外二章)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