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向度及价值逻辑

2023-05-21董潇珊陆永胜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董潇珊 陆永胜

摘 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精神性”的价值指引与逻辑规制下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因而迫切需要从文化向度审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未来走向。从精神生活的价值生成来看,文化理性共识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必然条件,文化价值认同是充盈人的精神生活的价值旨趣,文化信仰共鸣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动力保障。文化自信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精神指引与前进力量,它引导着人们在文化自觉中共筑精神家园,在文化治理中共建精神秩序,在文化创新中共创精神财富。为此,需要深入把握文化共享的内在逻辑本质,通过重构文化“生产—分配—交往—消费”活动的共建、共享、共塑、共富逻辑来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共享三重向度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价值阐释,不仅为新发展阶段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与文化自信的同向共构与发展。

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共享

基金项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项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ZT-211028603)。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5-0017-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5.002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并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再次确证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重大命题的时代内涵。从概念生成的维度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化特质,更表征着由大国迈向强国目标的进程中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内容的丰富及质量的提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提升与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相融共生的,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是构筑人民美好精神家园、逐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只有建构与物质生产、精神消费相匹配的文化形态,才能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盈和富裕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建设为人类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场域和现实条件,追求丰裕富足的精神生活也离不开社会外部规制和内部价值秩序指引下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纵览既有的研究成果,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阐释、现实掣肘、实践路径等方面[3],但鲜有学者从文化向度探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具体内涵与实践要求,有必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完整地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与意识形态逻辑。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共享三重向度构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认知框架,阐明文化建设对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不断增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认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贯彻落实文化共享发展理念,是在文化场域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亟须关注的三重要义。

一、文化认同:精神生活的价值生成

作為人类社会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文化是延续社会文明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基于价值维度,文化通过构建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塑造与特定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人,从而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发挥人的精神力量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文化认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价值维度,指向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理性认知、情感倾向抑或是信仰归宿,也是个体关于文化品质的普遍自觉和精神境界的逐渐养成,能够积淀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文化土壤。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合理模式的前瞻性布局。

(一)文化理性共识与人的精神世界建构

文化是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且不受单个意志所影响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对建构个体精神世界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尽管文化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但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物质载体呈现出来,使其由个人意识上升为社会意识、由主观精神升华为客观精神,当个人的意识、精神和价值观念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凝聚着社会主流价值共识的文化环境。在一定文化环境的潜在影响与制约下,人的精神层面会逐步形成关于文化形态的认识与判断,其中对主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认知是主体文化认同形成的内在基础。文化依据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引导人的思想意识并实现价值整合,培养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价值秩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此意义上,人只有建立了理性的文化认同,才能自觉接受文化的培育和熏陶,这个过程也是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过程。因此,以文化形塑人的理性价值共识是建构其精神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唯物史观语境中,“精神”被理解为与物质相对应、与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精神”作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独有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人主观存在状态的理想归属,也是人的心理、情感、意志、情绪和心境发展过程的描述与概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等级所组成,并以金字塔形状由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逐级递进。对人类而言,吃喝住穿等维持生存的自然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便会生成对纯粹自然秩序不断追求和超越的精神需要。在此过程中,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人们构建强大精神世界的重要方面,也成为衡量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现实的人的生活方式出发,文化理性共识的生成是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前提基础,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在对文化理性认同的生成过程中建构专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中达致理想的生活状态。因此,构建个体美满充盈的精神世界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在全社会呈现出求真尽美、止于至善的精神追求,才能在价值层面上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精神生活质量的持续跃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4],明确了文化发展与精神生产的和谐统一,为保障个体在群体认同中更好地获取精神资源开辟了文化支撑场域。文化是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在化和对象化体现,不同个人会依据自身对文化的理解、认识和看法,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世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理性建构,人必须首先建立起对文化的理性认同,准确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才能在精神层面形成符合主流价值共识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只有这样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命才能得以建构。

(二)文化价值认同与人的精神生活充盈

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内在包含了精神生活的广泛性与丰富性,“工人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一般的文化状况决定”[5]190。精神生活关系着人的思想、性格、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的培养,文化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层面的价值表达方式,所表征的是以价值为本位的正当性以及在合理性意义上人类精神生活的总体逻辑。从文化认同的情感维度看,价值认同在主体的精神层面构成了一种多向度的生存状态,能够实现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精神互通与价值契合,为充盈人的精神生活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文化能够凝聚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以共识性的文化力量塑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中找到精神归属,激活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价值体认与情感共鸣。个体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是文化价值认同的重要方面,正是因为主体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先进文化的精神归属与情感共鸣,所以不同主体在自身精神生活的建构中,才不至于产生思想困惑或信仰迷惘,而是在深层意义上以先进文化为指引,不断丰富和创造自身的生命价值,提升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品质及其富裕程度。

文化价值认同标志着人们探求理想生活方式进入了一个由“外”向“内”的新发展阶段,即更加注重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精神生活向度。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6]162,人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要从自身的目的性出发寻找精神层面的充实与满足,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体现了人向往自由全面发展的诉求。精神生活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相联系的,既包括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生活,亦有相对于经济生活而言的文化生活,还包括具有超越维度的信仰生活,这些共同构成精神生活的生成之基[7]。在有意义的文化实践中,人们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与羁绊之后,便开始向内探求精神层面的价值意义,文化能够在实践中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合力,推动着人们追逐超越物质生活之外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8]。文化内蕴的“精神性”价值输出,外在规定着或者直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准则,成为不断丰富和充盈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厚根基。在这个层面上,人们会在文化实践中生成对核心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与共识,并从行为层面付诸具体的行为表现与遵循,如此便能够展现出精神境界的高阶,达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想状态。在文化的理性认知上升为价值认同的过程中,便显示出人的精神生活现实性与超越性的高度统一。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9]169人的精神生活总是扎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因而塑造主体的文化价值认同是充盈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着眼点。人作为精神生活实践的主体,依据具有普遍共识性的文化理论塑造价值认同,在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的交相輝映中寻找精神归属,进而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189。因此,在价值层面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状态有着牵制性影响,人们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以情感的方式表达出对文化内在价值的认同,在情感的融通与共鸣中构筑起精神生活的文化形态,在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中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文化信仰共鸣与人的精神境界提升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其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能动建构的结果。从实践维度看,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它从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又将其所蕴含的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潜在地注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中,从而凝聚起社会主体对精神生活的实践共识与信仰共鸣,在共塑文化信仰的实践过程中启发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自主思考,引导人们在崇德向善中升华精神境界。文化信仰集中反映出某一个体或集体终极的价值追求,由现实的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既是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加强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及民族认同的根本性载体,也是社会有序发展的文明基础。每个民族均有其文化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世代交替与传承中的精神基因,长期以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成为文化信仰共塑的坚实文化支撑。在共同文化信仰的有力指引下,人们能够从现实的文化实践中探寻精神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把自己形塑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从而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

人的精神境界高低与其所坚守的文化信仰及其在道德领域所付诸的行为实践状况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共塑文化信仰培育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以共同价值准则全方位规范和调节社会成员的言行,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主动,也能够充分激发社会成员发挥其主体性地位的强大力量,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学者指出,“人的精神经由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超越,逐渐建立起更加丰富和具体的精神内容,挺立起更加崇高的生活意义,从而使精神生活从片面到全面、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丰富、从贫乏到充实,实现自身境界的不断提升”[10]。伴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在其奉行的文化信仰的潜移默化影响下也会不断增强自身的思考力与创造力,从而力图超越生存性“洞穴”羁绊,在意义世界的追寻中不断完善自身、超越自我。这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将在建立文化理性共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推动自身的精神生活实践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运行,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走向文化信仰共鸣的精神生活实践,将释放出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力量,推动着人民群众精神境界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性前进。一言以蔽之,在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构建的文化信仰体系指引下的文化活动是精神生产的灵魂,唯有在文化实践中满足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和期待,精神生活富足才能成为多数社会成员的常态。

文化信仰共鸣与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在内在旨趣上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文化为不断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化提供了一种自主、自觉、自由的实践基础。精神生活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建构的产物,人们在参与文化生活创造的实践过程中,确证并体会到了追求精神生活富足的信仰根基与价值依托。另一方面,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一定是受实践中生成和确立的文化信仰所引导的。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文化信仰所依托和坚持的公共价值逻辑,蕴含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精神性特质、品质与境界,指引着人们以实际行动诠释自身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文化自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品格来看,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是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同时也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内心富足、精神丰盈、实践自觉的状态,它的实现必须在高度的文化自信基础之上,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社会成员在共筑精神家园、共建精神秩序、共创精神财富中走向精神自觉,从而促使全体人民自觉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一)在文化自觉中共筑精神家园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1]。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着生活在一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将对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理性认识凝结为自身的思想认知,并基于文化层面的主体性反思实现由“自发性”的精神生活需要向“自觉性”的理性意识转变。从价值论意义上看,走向自觉自信的精神生存状态将内在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并释放出更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力量,不仅作用于个体美好精神生活的实现,更将助力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丰裕。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12]从实践意义上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深化世界各民族文化资源的交流互鉴中彰显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不仅是促进个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相统一的精神力量,也是推进人民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依托。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既包括个体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同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生产实践,在个体内在精神需求满足与外在精神生产牵引下达致精神生活的共富合一。陈先达先生指出:“个体的文化素质会影响整体,而一个民族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积淀,最终要体现和表现在个体的素质上。”[13]正是因为个体具备了理性的文化自觉意识,所以在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过程中,才会主动担当起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并在个体与集体的交互作用中推动社会整体精神面貌的同步发展。基于此,从个体维度而言,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美好充盈理应成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导叙事之一。精神生活具有明确的主体诉求,其实践主体和价值归宿主体都指向人民。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基点之上,要求作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自主参与文化创造,在文化的理性思辨中坚定文化自信。人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不仅能够在参与文化实践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获取自身需要的精神资料,而且也作为文化的化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获得追求富足精神生活的精神力量与实践动能。因此,加强文化建设主体的理论自觉性,激活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与文化良性互构、个体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精神支撑。从民族维度而言,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体现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整体精神风貌的鲜明品格,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观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4]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追逐美好精神生活的文化根脉与源头,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增强其在新时代语境中自主发展的能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表现形式,以更多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供给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引下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命题。

(二)在文化治理中共建精神秩序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2。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首先是社会物质交往的基础,才能转化为引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进而发挥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性功能,以文化善治凝聚思想共识、化解社会矛盾。在社会发展迈入加速转型期,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并存,亟待通过文化治理唤醒主体的文化身份意识、提升社会成员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文化治理不仅具有引导和支撑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也通过传承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激发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达到保持社会秩序良性运转的治理目标,进而成为共建精神秩序的寄托所在。可见,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文化治理,不仅要以充足的物质条件为根本保障,更要注重以共同价值来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不断解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

從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的转变升级及其实践历程,象征着中国人民开始向内探索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精神生活向度,文化自信自强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状态的精神品格与时代特征。从物质维度来看,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着精神生产,所以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6]524,“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6]527。当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时,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供给往往会促使人的自由度和社会性不断增长,使人民从内心深处坚定对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的自信心,从而使人的精神生活呈现出一种内生性的精神风范。因此,在文化治理现代化实践中提升精神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能够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去追求更高层次、更加充实、更为多样的精神生活,在身心和谐发展的秩序生成中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从精神维度来看,人的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物质生产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环节。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会不自觉受到不正确的、扭曲的价值观渗透其中,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标尺,凝聚着全体人民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广泛思想共识,具有浸润心灵和引领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5]。因此,精神秩序共建要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现实进程中,在全体人民高度的文化自信与精神自省中寻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快推进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文化共治构筑全体人民的美好精神家园,构建起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互促共进的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社会效益及其对社会精神风尚的价值引领作用,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裕程度提供文化推动力。

(三)在文化创新中共创精神财富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16]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化创新既是一个不断进行理念创新、价值重塑与精神再造的过程,也是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精神文化需求的实践支撑。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的本质在于文化创新,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文化供给与消费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文艺精品浸润人心,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深厚基础上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为人民的精神生活带来更多的思想启迪、身心愉悦和审美享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17]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百余年历史经验基础上推动文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深入把握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还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动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探索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的发展,通过“以文化人”的丰富实践提升人民精神生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14]186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持续不断地创新文化话语表达并发挥其示范引领功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理论维度上,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立足于人类现有的文明成果把握文化创新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将以更加富有创造力的文化表现形式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创造性融合中夯实中华民族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根据新时代语境下人的生活方式及精神样态出现的新变化不断推进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展现出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维度上,精神生活虽然是现实的人在主观意识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活动方式,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不能脱离主体赖以生存的客体环境和客观社会实践活动,因而需要依托于实践基础上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以人民实践需求的发展变化为价值导向,通过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持续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人民精神境界与社会整体精神面貌的改善。在新时代文化创新的伟大实践中,以创新精神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与价值诉求进行文化生产,创造出更多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的精神文明成果,从而凝聚起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智慧与创新动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三、文化共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落实

精神生活虽然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但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终究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6]527,需要依托于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精神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才能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14]8为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推进文化建设,筑牢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根基,才能引领人民在追求、创造、共享思想文化资源中寻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共享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与基础,它深深植根于文化“生产—分配—交往—消费”的过程之中,通过在全社会实现优质精神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全体人民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

(一)全民共建:文化生产的美好定位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6]524人通过创造自身所需的精神文化产品教化自己与他人,并在不断地反思与批判中重新审视自我,从而获得精神世界的全面自由与发展。从主体论层面来看,人作为现实生活和社会存在的主体,不仅是文化生产本身的主体性力量,也通过现实的文化实践活动成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生产不是完全主观或不可捉摸的,而是根源于社会存在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它起源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踐中,通过“以文化人”形塑着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方式,帮助人们获得追求精神生活富足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动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化生产在回应现实的人的精神需求过程中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文化生产遵循生产的一般规律进行文化产品供给,它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为支撑,依托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活动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激活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效能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品质。另一方面,文化生产是直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其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既需要由全体意义上的中国人民共同完成,又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文化生产过程中提升了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因而具有了全民共建之属性。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文化需求也随之急剧增长,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供给质量和精准度,确保高品质文化产品更有效地服务于人民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就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现实图景而言,人之精神世界的充盈在于以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滋养人们的心灵世界与精神家园,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追求与文化生产实践贯通起来,引导全体人民主动投身于美好生活建设的现实进程之中,以其自身实践广泛地参与文化生产及其现实发展,并在改造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从文化实践的角度来看,实现人民群众追求更高水平精神生活的美好愿景,需要综合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振兴发展,通过激励文化创新、完善文化体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与举措,持续丰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精神共享:文化分配的供需平衡

共享是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本质回归,而精神生活的共享就是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均衡供给与合理配置,力求实现人民精神生活需求与社会精神文化资源供给的高度匹配,进而推动社会整体精神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样态与内生属性分析的基础上,阐明实现按需分配和共享发展的可能性,提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9]326。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要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全员共享,还要实现文化的社会共享,“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18]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文化要服务于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强烈的共享原则,只有形成人人享有文化资源的合理分配格局,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及发展需求才能得到真正满足。

文化产品的公正分配、交互共享,既关涉个体精神文化权益的基本保障,也涉及分配正义在精神生活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显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制造出合适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19]。在文化生产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分配方式与分配原则决定了每个社会成员分取文化产品的比例以及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唯有实现文化资源充裕与分配正义的有机统一,才能促使个体与社会整体在文化产品分配的供需平衡中达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于个体而言,个人因分配正义获得精神层面的自由与解放,进而从整体上达到精神生活的富足状态。同时,文化分配的供需平衡能够合理规划精神文化资源、产品与服务的分配,进而调节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与心灵秩序,缩小人民文化产品享有的“贫富差距”。于社会整体而言,分配正义在嵌入人的精神文化过程中重塑着人们的观念形态与精神风貌,通过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人们从精神生活的异化中解脱出来。由此觀之,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关注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生产的主体,又要注重它的合理分配与资源共享。在文化分配中充分彰显人人享有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以扩大优质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差异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规范文化产品公正分配和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精神产品的价值秩序,是实现人的精神生活丰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

(三)价值共塑:文化交往的平等互利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范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交往(Verkehr)包括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6]808。交往不仅关涉到物质交往中的商品交换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沟通交流过程中的精神交往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分工与交换的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交往关系呈现出空前未有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不仅在物质交往领域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交往关系。在文化市场中,交往表现为文化商品的交换关系,其本质上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实践,是社会成员基于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文化劳动实践所形成的精神交往关系。文化交往正是以商品交换为核心的社会精神交往关系的集中呈现,体现了特定文化场域中人们提升社会精神交往水平的天然诉求。因此,文化交往是人的社会交往需求的体现,能够突破社会身份的限制以及所处物理空间的局限,引导社会成员广泛参与日常交往实践,促使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满足的情绪体验和富足的精神状态。

以文化市场为中介的文化交往日益成为社会成员参与精神交往实践的主要方式,在文化交往的“深层互动”中引领精神交往也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说:“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6]3人真实地存在于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人的精神交往活动无法脱离社会交往手段的发展及社会环境的制约,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交往关系为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作为人的思想体系中有意识的活动,精神生活实践是不以单个人的意志或生活状态为转移的,而是由能够维系整个社会共识的共性所组成,这也就决定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在有归属感、获得感、方向感的文化交往关系中实现。这种交往关系以“现实的人”为价值基础,通过涵育公平正义的社会文化氛围唤起社会成员的关系理性,满足人民群众对集体精神交往活动的本能需求,在文化的深度交融、思想交锋、价值凝聚中积极推动个体文化创造力向社会共享精神文明成果转变。质言之,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积极打造有着相对稳定交往秩序的公共文化场域,以和谐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推进不同文化圈层精神交往的深度交流,在文化交往的平等互利中形塑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体意识。

(四)共富实践:文化消费的审美选择

文化消费是人们通过吸收各类优秀的文化产品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社会化需求而进行的精神交往实践活动。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分析,文化产业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要素构成的社会生产总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在文化内容的持续创造与创新中引领文化市场的和谐统一。在整个生产的全过程中,文化消费处于生产过程链条的“终端环节”,意味着消费的实现才代表生产过程的最终完成。因此,文化消费既关乎个人精神生活的意义生成,也涉及对社会精神生活全流程的整体循环优化,直接推动着文化产业以更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从而使社会成员能够共享高质量的精神文化资源、产品与服务。从主体层面来看,以“真、善、美”的文化消费观念激发人们自觉扬弃精神生活的物化状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能够不断提升人们认识、审美、道德等精神素养。从客体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对文化生产起着导向作用,进一步拓展文化消费的共享空间能够促进共创共享精神消费生态的形成,构建起“生产—消费—生产”的良性运行机制,在文化消费的调节与优化中刺激精神生产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同志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的主体是有着不同需求的社会大众,只有保证其文化消费中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引导其成为内心丰盈、精神富足的“大写之人”。对人民群众来说,文化消费对其精神生活方式的选择及精神生活样态的呈现至关重要,因为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也是其不断追求、创造、共享精神文化资源的过程。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与共享者,坚持以内容创新激发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资源的共鸣,不仅能够塑造出理智、求实、平和的社会文化消费心态,而且能够促使人民的文化消费更加品质化、多元化。可以说,文化产品消费的丰富程度与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高品质的文化消费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格调,引导人们在情感激荡与精神愉悦中共创共享美好的精神家园,在实践创造中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意义上,引导个体理性审视自身文化消费的合理性,培育个体文化消费的价值理性与道德品格,从而使人们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中寻求合理平衡,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之需。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先进的文化生态系统在创造精神财富、着力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价值更加突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建立健全规范化、科学化的精神文化建设运行机制,才能不断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内容的充盈和精神境界的高阶。正是在文化的内在牵引与力量支撑下,新时代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各要素才能不断被激活,展现出其与当代文化建设的内在关联。总体而言,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各种价值要素为逻辑理据,以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图景中寻求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高度统一,这既是历史地、具体地、发展地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思索,也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开拓。只有做到回归文化认同的“本然”,推动文化自觉的“实然”,落实文化共享的“应然”,才能最终走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  谢地,王圣媛.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研究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22(8):21-34.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0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柏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涵与价值遵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64-75.

[8]  董潇珊,陆永胜.共同富裕的儒学基因及其当代意义[J].理论探索,2022(6):35-4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庞立生.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93.

[11]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15-16.

[12]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01).

[13]  陈先达.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J].教学与研究,2002(1):11-16.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01).

[1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1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001).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

The Cultural Dimension and Value Logic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Dong Xiaoshan   Lu Yongshe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89)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ncreasing richness of people's cultural life under the valuable guidance and logical regulation of " spirituality".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examin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spiritual life of all people from the cultural dim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alue generation in spiritual life, the rational cultural consensus is an inevitable condition for constructing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cultural value identity is the value purport of filling people's spiritual life, and cultural belief resonance is the driving force to enhance people's spiritual real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rovides spiritual guidance and strength for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It guides people to build a spiritual home i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build spiritual order in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create spiritual wealth in cultural innovation. Therefore, we need to deeply grasp the internal logical essence of cultural sharing and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by reconstructing the logic of co-construction, sharing, co-molding,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cultural ' production-distribution-communication-consumption ' activities.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val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sharing not only provides a solid spiritual for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 the newstageof developmentbut also realizes the co-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spiritual life; common prosperity;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sharing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诗歌的无用之用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