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社会创新:概念特征、内涵要素与理论溯源

2023-05-21高腾飞陶秋燕孙世强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会问题企业家精神

高腾飞 陶秋燕 孙世强

摘 要:作为创新研究的新兴领域,企业社会创新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现有研究仍然不够充分。基于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首先,探索性地界定和完善了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并提出其具备目标社会性、过程协同性、方式新颖性和创新一般性等特征;然后,运用要素组合的方式提炼了企业社会创新的10个子要素和5大核心要素,进而提出了判定企业社会创新的三个标准,分别是创新社会问题解决办法、变革企业发展方式、提升社会幸福水平;最后,通过理论溯源,探寻了企业社会创新研究的理论依据根植于创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社会创新研究恰逢其时,未来应进一步加快推进该领域研究进程。

关键词:企业社会创新;社会创新;社会问题;企业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5-0103-0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5.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1]。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在社会治理领域,随着社会创新、企业社会创新等相关理念的兴起,人们发现除了政府、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以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企业也可以成为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环境、公共服务等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2]。从大型公司到新创企业,人们发现企业社会创新的主体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元,影响更加深远[3]。而且,在全球范围来看,相关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并逐步成为热门现象,如社会企业、社会创业、共益企业、公益创投、商业向善等[4]。作为目前较为前沿的创新理念或范式,企业社会创新是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变革的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复杂问题做出的最新反应,它为促进企业成长和社会发展及二者共同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综观现有研究,国外成果兴起时间较早,成果数量相对较多,但在理论研究等方面仍滞后于实践发展。而国内研究刚刚起步,仍处于基础性问题争论阶段,学者们对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内涵并未达成共识。此外,与社会企业等领域相比,学者们对研究企业社会创新的意义与价值仍存疑虑。更关键的是,学界目前对企业社会创新的认知多以“二元”视角为主,即从社会属性与商业属性的单一划分标准进行研究。这看似提供了一个简化的分析思路,但在事实上却加大了理解企业社会创新的困难程度。学者们多数会在企业是否必须盈利的问题上产生纠结,倾向于先对企业类型、本质属性等进行界定,再对企业社会创新行为或活动展开研究。这个思路是合理且必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社会要素、商业要素的确是企业社会创新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这不能掩盖其他要素的存在及其发挥的作用;而且,二元分析视角也妨碍了这一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程。因此,应从“多元”且细致的视角进行尝试,通过多维度、多要素的分析,探寻二元视角下难以捕捉的新知。同时,也应进一步对其理论研究基础进行溯源,强化支撑该领域研究的理论依据。

鉴于以上不足,本文通过系统回顾企业社会创新领域的已有文献,结合文字编码的方式,提炼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特征,并归纳内涵要素,进而对企业社会创新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溯源分析,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研究进展贡献积极的理论依据。

一、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与特征

企业社会创新的兴起与社会创新密切相关,而社会创新的产生又离不开20世纪初创新思想的提出以及之后关于创新理论的持续探讨。其中,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社会创新思潮的基础上,率先从企业的视角进行了差异化的审视,提出了社会创新及其在社会层面带来的变革与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对企业发展同样重要[5]。也要认识到,虽然他强调了在企业视角下需要关注社会创新的重要性,却并未对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做出清晰界定。直到1999年,坎特(Kanter)以社会创新的“主体”为切入点,对商业性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对企业社會创新做出了明确定义[6]。此后,学者们做了进一步的拓展,结合自身研究问题及情境,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企业社会创新的不同概念及特征。虽然不同概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内涵特征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丰富性,但目前人们对企业社会创新概念的共识性仍有提升的空间,对其特征的理解也需要进一步深化。

(一)现有概念梳理

相对来说,国外学界较早地对企业社会创新展开了探索性的研究,在概念界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文献检索与回顾,识别已有的企业社会创新概念,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对此,本文主要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基础,检索词为“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firm social innovation”、firm “social innovation”,文献发表时区为1999—2022年,并聚焦论文、会议论文与文献综述三种类型,初步检索到478篇文献。在剔除重复文献后,依据三个标准进一步筛选了目标文献:一是相关文献需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政府、社会组织、个人或其他主体;二是相关文献需对企业社会创新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即检索词在该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应大于等于2;三是考虑到企业社会创新研究兴起时间较短,文献数量还不够丰富,便不对期刊来源、学科领域等方面进行限定。同时,参考相关研究思路,也将其他代表性文献纳入分析。最终,共获得85篇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下载和阅读后,发现学者们共提出了15个相对清晰的概念,经过分析,提炼出现有研究界定企业社会创新的三种视角(表1)。

可以发现,在理论层面,虽然学者们界定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并不统一,这也与他们各自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有关,但这些概念有三个共同点:一是企业社会创新的目标包括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两个维度,前者为主,即为社会创造社会价值,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后者为辅,即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促进自身创新与成长;二是在实施之前需要具备一些特定条件,例如,拥有积极的创新理念,培育创新意识与精神,能够提供新颖的产品和服务等;三是实施过程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因素,也需要兼顾外部环境的影响,促进企业和社会共同进化、共创价值。

但在现实层面,企业社会创新近年来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现象。一方面,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社会创新奖”的申报数据显示,社会创新集中在扶贫、保护环境等6个领域[21],与企业社会责任的领域存在较大重叠。考虑到企业社会创新理念兴起时间较短,相关实践活动也在开展过程中,导致存在部分企业社会创新活动是由原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新理念指导下升级而来的可能性,这也是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式创新等概念难以辨析的原因[22]。因此,企业社会创新活动在企业所有活动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其产生的经济利益对企业总体营收影响相对较小,但创造的社会价值对企业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大影响。相对来说,该类企业社会创新活动创造社会价值的意义要大于创造经济利益的意义。如IBM基于自身技术和专业知识推出的旨在推动全球教育进步的“重塑教育”项目,仅从项目本身来看,通过该项目创造经济利益的意义要低于创造社会价值的意义;但从企业整体层面来看,该项目又产生了能促进IBM业务增长的创新成果,与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主的长期发展目标相吻合。

另一方面,社会创新理念不断深化,在社会目标指导下展开经营,但不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企业开始出现,它的核心业务紧紧围绕着社会问题,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创新[23]。在某种程度上看,社会企业的主营业务也是一种企业社会创新活动或行为,即企业社会创新活动在社会企业的所有活动中占比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社会创新活动创造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与企业整体活动的成效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对社会企业来讲,经济利益和社会目标同等重要。但考虑到企业是以商业化为主的组织类型,一般需要在确保自身生存且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所以相对来说,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如残友公司通过规模化、持续化招聘和培训残障人士,使得他们能够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相关服务,并为公司和自己创造收入[24]。其社会目标与经济利益同等重要,但经济利益是基础,如果无法持续获得营收,公司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也就很难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这两种情况是在企业社会创新活动所创造的经济利益、社会价值与企业整体的经济利益、社会价值四者动态变化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形式。在此过程中,企业整体的经济利益始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企业社会创新也遵循这一目标。只是在社会企业、商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组织中,企业社会创新活动所承载的作用存在差异。

(二)概念完善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述分析,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也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它是企业基于创新精神,兼顾社会目标与商业目标,通过创新性的方式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和人们幸福程度,进而平衡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行为。简而言之,企业社会创新是一种以创新精神提升社会幸福程度的企业行为[25]。相较于企业社会责任等传统理念,本文提出的概念推动了这一领域逐步转向以“创新”来审视企业、创新与社会三者关系的视角。深入分析这一概念又揭示了企业社会创新内涵的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商业和社会情境叠加驱动的创新行为。从商业情境来看,满足目标群体在“消费者角色”下对产品、服务的消费需求与体验是企业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便采用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式对消费者施加积极影响,包括发现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识别这些问题中蕴含的潜在商业机遇、进一步挖掘这些机遇中服务仍不充分的市场空间等。与此同时,从社会情境来看,企业也要提供针对性的系统措施,以满足目标群体在“公众角色”下的相应需求。此外,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本身就非常密切,在创新语境下,“企业”以创新的方式融入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凸显企业在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上的积极作用。

第二,它不止涉及战术层面,更是嵌入在企业的战略层面。针对某个或某类企业社会创新活动、业务或行为,企业的关注点不应局限于经济利益,而是应优先考虑这些活动可能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这就需要统筹企业整体及相关战略,发挥利益相关者的资源与能力优势,通过可执行的举措提升活动效果。为此,企业社会创新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企业的发展范式、路径发生转变,也是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福利的方式转变,更是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传统理念向战略性投资视角转变。企业可以将社会、环境等议题纳入自身经营发展的商业化范畴,将社会整体的发展目标融入企业战略体系,持续部署创新性的资源来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设计新型商业模式等战术策略。

第三,它的目标是提升社会幸福程度,致力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前所述,企业社会创新也是一种新型的创新范式,它是社会创新这一议题在“企业”这个商业主体上的一种体现。根据社会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其最终将推动社会问题领域积极变革,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些积极作用在国家层面可以体现为社会福利水平的增长,在公众层面则可能是人们幸福程度的增强。而企业在这两个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实施主体之一,企业努力寻求更具有社会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方式,将为达成这一目标贡献积极力量。

(三)典型特征分析

基于前述概念界定,企业社会创新将具备四个典型特征。

第一,目标的社会性。其主要目标一定包括产生显著的社会效果,这也是与其他类型的创新活动区分的关键特征。企业社会创新是潜在的系统性变革,它基于创新性的理念,在传统社会力量之外,通過新的解决方式,创造社会价值,促进了社会效率的提升。但以商业化为导向或驱动的创新活动通常致力于实现盈利水平最大化[26]。而企业社会创新则以社会福利、社会价值等为首要目标,强调立足创新精神,解决受到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新的产品或服务存在显著外部性的领域,企业社会创新活动的实施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将高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利益,其影响也不只局限于企业内部或有限的利益相关者范畴,而是扩散至更广阔的社会领域。

第二,过程的协同性。社会创新由受益人协同作用产生,受益人可以通过深度参与的方式开发、配置和使用各类资源,进而满足自身长期发展的需要[27]。受益人与提供者交互协同的中心结构是社会创新的典型模式,而企业社会创新作为其中一种具体形式,自然也具备在社会范围内的协同性特征。相比于以往由提供者驱动的创新范式,企业社会创新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协作模式,其价值创造活动涉及更多利益相关者,他们在全流程中都发挥了先导作用,通过率先践行企业社会创新理念,激发更多公众的热情,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宣传、推广这些活动,使其从微观层面的“企业”场域拓展至宏观层面的“社会”场域,最终通过社会范围内更多主体和参与者的力量,推动产生更大的作用,进而产生涟漪效应和持续影响。

第三,方式的新颖性。企业社会创新活动自嵌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或者具备有效的创新管理办法。传统视角下的创新创业精神倾向于识别与利用商业机会,商业问题通常是其关注的焦点;而企业社会创新则是将创新创业精神引向社会范畴[28],它强调在社会问题中采用商业模式,并评估创新效果[29]。在这种精神下,行动计划、行动过程和行动结果都是企业的关注点,进而推动企业构建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同时也能促进社会关系和治理结构的改善[30]。与此同时,所有企业都可以开展企业社会创新活动或行为,它也需要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存在,更不应与其他不断被企业引入和创造的创新活动相分离。例如,近年如火如荼的社会企业就是企业社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结合的典型代表[31]。

第四,创新的一般属性,如系统性、多样性等。如前所述,企业社会创新也是一种创新形式,但因其具备的“社会”属性使其创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持续的企业社会创新活动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更对改善社会和环境现状具有积极作用,反之亦然。因此,企业需要构建系统性思维,综合考虑多种复杂因素以及可能的影响。同时,由于社会问题存在多种类型,就需要不同形式的企业社会创新。例如,在组织建设、合作机制等方面,企业可能会与不同主体合作建立专注于社会问题或开展与实施企业社会创新的新型部门、知识交流机制等,以提升组织类型丰富性、知识经验的流动性等,这些创新成效也将有助于企业做出更有效的发展决策。

二、企业社会创新的内涵——基于要素组合的视角

可以发现,学界对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内涵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价值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尚未达成足够共识。即使从国内学界来看,近年来围绕这一议题的研究、观点也在不断增多,同样缺乏共识性的见解。本文认为,制约无法清晰界定其内涵的关键点可能是以往研究多关注企业类型,习惯于厘清什么类型的企业做出的行为才是企业社会创新,然后再展开后续研究。其实,这一现象也制约着社会创业、社会企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因为,从社会属性和商业属性的“二元”视角割裂地对这些议题进行研究,可能会在无形中进入“非此即彼”的误区。这或许受到了社会组织演进趋势观点的影响,即从盈利性与非盈利性两个相悖标准划分组织类型。此后,盈利性与非盈利性、社会属性与商业属性等类似的二元视角便演化为企业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等领域的主流观点,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局限。因为企业社会创新涉及企业、社会等差异化的情境,并不只涉及盈利与非盈利这两个较为割裂的分类维度,也不仅是社会和商业这两种属性的简单区隔。所以从二元视角来研究企业社会创新是必要的,但却不够充分,仍需结合其内涵本質,从更多方面进行补充与完善。

(一)关键要素识别

借鉴赵萌和郭欣楠提出的要素组合研究思路[32],提炼出现有企业社会创新概念的关键词,并通过编码、抽象、分类等过程,最终形成10个子要素与5大核心要素。子要素是对提炼出的关键词进行抽象性概括,核心要素是对子要素的进一步归类识别(图1)。其中,5大核心要素包括:一是社会要素,即企业关注的社会议题,具有社会目标,致力于创造社会价值等;二是商业要素,即企业采取商业化手段,追求经济效益;三是能力要素,即企业能在社会问题中识别发展机遇,并具备通过创新的精神、理念、方法提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四是认同要素,即利益相关者及整个社会都认可企业社会创新行为,并愿意构建共同创造与发展机制;五是保障要素,即保障企业社会创新顺利实施和良好运行的人才、资金等资源。

(二)内涵界定标准

结合前文概念梳理可以发现,同一个核心要素、子要素在不同研究的表述形式存在一些差异,但几乎每个概念都涵盖社会要素和商业要素,也需其他要素来确保企业社会创新的内涵不会发生偏离,目标不会发生改变。进一步分析可知,五大核心要素不仅与本文提出并完善的概念与特征基本吻合,也兼容了二元视角下的分析范式,即并没有否定以往二元视角的价值,而是通过提出更多要素或分析维度,对二元视角进行优化与改进。更进一步看,可以通过要素组合的方式,明确界定企业社会创新内涵的相关标准(图2)。

1.创新社会问题解决办法

这涉及4个核心要素和6个子要素,它表明企业必须拥有创新精神,运用明显区别于传统公益或慈善活动的方式,发挥企业社会创新方式新颖性、目标社会性等特征优势。基于该标准,企业需要强化社会使命感,厘清自己能解决以及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并将该问题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与日常经营中。否则,企业在基于社会创新理念推动解决社会问题时可能会遇到成本超支等问题,这会提升放弃正在执行的企业社会创新活动的可能性,使企业转向能创造更多经济收益的活动。与此同时,基于该标准,企业也需要强化识别和解决尚未被有效解决的社会问题的能力。作为外部情境变量,经济、社会、生态、技术等因素对不同主体的影响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企业需要比非营利组织等机构更有效地识别潜在的商业机遇,具备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如果在这方面,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发挥的作用类似,则不能认为该企业具备良好的识别变革机会的能力。

2.变革企业发展方式

这涉及3个核心要素和3个子要素,它表明企业社会创新可以帮助建立、巩固乃至优化可持续发展模式,还可以推动以往重点关注商业价值的传统模式,转向以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举的新型模式,发挥过程协同性、创新一般性等特征优势。从商业角度来看,不断拓展营收来源,将企业社会创新建构成一套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稳健的营收水平。对此,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企业社会创新活动可能会更容易受到管理者的关注。从社会角度来看,通过构建常态化的企业社会创新机制,可以持续提供更多以社会问题为导向、以创造商业和社会价值为目标的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这需要企业和社会之间建立共创共享关系,也是企业致力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全新方式。

3.提升社会幸福水平

这涉及2个核心要素和3个子要素,与企业社会创新目标社会性的特征总体吻合。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企业通过参与社会创新活动,践行这一新发展理念,不仅对自身具有积极作用,对社会、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33]。社会创新更是被一些学者视为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成分[34]。而通过企业社会创新这一新的创新形式,企业不仅能在既有的经济或物质层面满足股东、员工、目标群体等主体的需求,也能积极回应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精神或更具社会属性的需求,提升这些主体的幸福程度。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这也符合“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1]的相关要求,能积极推动政府、公众、企业等多方均衡、可持续发展,对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企业社会创新研究的理论溯源

前文基于概念梳理、要素提炼与组合的方式揭示了企业社会创新的内涵本质。但如何促进企业社会创新研究的价值得到更多关注,仍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难题之一。为此,在前述基础上继续溯源,以探寻企业社会创新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企业社会创新研究,源于创新理论体系中对“创新与社会议题”的探讨。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的创新思想是企业社会创新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如前文所述,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也提出,在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即社会创新,要比经济领域的创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社会创新成为当前创新研究的新领域,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也随后被提出,并逐渐受到学界和业界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企业可以在二者之间实现均衡与兼顾。为此,企业社会创新是创新思想及其理论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

第二,企业社会创新研究,源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对“企业的社会属性”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环境急剧恶化等社会问题的加剧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产生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步发现企业不应将经济利益作为发展的唯一目标,更需要考虑其他主体的诉求。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应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提升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策略等方面的识别水平,促使二者在文化理念、社会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共鸣,进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其中,企业社会创新作为一种基于社会导向的新的企业发展理念或行为,不仅是企业谋求自身发展的全新尝试,也是对利益相关者诉求做出新的回应的积极探索。所以,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类似,利益相关者理论也是开展企业社会创新研究的重要依据。

第三,企业社会创新研究源于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中对“企业与社会共同进化”的探讨。基于商业化视角的企业发展理念类似零和博弈,这表现为不同市场中不同企业为了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以产品、服务等形式進行激烈的市场竞争,涉及土地、人力、资本、技术等各个生产要素领域。这使得企业发展是建立在影响其他主体或整个社会环境的利益之上。但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同一生态内不同主体应从内部竞争转变为共同进化,即企业的创立、生存与发展需要生态内相关主体的支持,同时也会为这些主体带来互动式的影响。而如果企业通过创新的手段开展业务,便有可能既能满足自身商业化的目标诉求,也能兼顾整个生态系统内社会化、生态化的发展需求。这种全新的模式也与企业社会创新的核心主张不谋而合,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共同成长。

此外,这三个理论并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组成了企业社会创新的理论基础,突出表现在这些理论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关联性特征,如图3阴影部分所示。社会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研究都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彼时各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生态等问题及这些理论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类社会问题日益严峻,企业应与社会共同进化的观点逐步受到更多关注(即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理论);而人们也认识到,企业与社会并非完全割裂,二者之间的边界也日渐消融,关系更加紧密(即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此时,社会创新作为一个全新的创新范式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带动了企业社会创新研究的兴起(即基于创新理论)。随着社会持续演化,不仅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发展有了更多新诉求,更多企业也更积极地寻求变革,在数字技术等新现象、新动能的支持下,寻求新的增长路径,既能推动自身发展,也能与社会共同进化。

总之,在过去几十年中,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创新理论在各自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企业、社会与创新的互动议题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交织、融合。而企业社会创新作为兼具“企业”与“社会”两个重要维度的研究领域,其背后不仅是多个重要理论的交融与演化,也是管理思想、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企业社会创新研究的兴起恰逢其时,而该领域研究进展的推进力度也亟待强化。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基于前述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可以凝练研究启示;同时,结合研究不足,也可以对学者们在未来推进企业社会创新研究进展的可行方向进行展望。

(一)结论与启示

采用文献回顾和文字编码的方式对1999—2022年间企业社会创新领域的重点文献展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社会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企业社会创新”这两个关键问题做了较为全面完整的回答。主要有以下结论:一是企业社会创新是以创新精神提升社会幸福程度的企业行为;二是企业社会创新的内涵包括5大核心要素和10个子要素,可以依据创新社会问题解决办法、变革企业发展方式、提升社会幸福水平3个标准进行初步判定;三是推进企业社会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源于创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中涉及企业、社会与创新三者关系的探讨,是历史发展、思想演进、理论演化与社会实践共同选择的结果。

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二元分析视角的基础上,结合文字编码和要素组合的方式为企业社会创新领域贡献了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路径,能够更加有效地探寻企业社会创新的内涵本质,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和稳健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二是对企业社会创新产生与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进行了溯源分析,明确了企业社会创新的三大理论关联,即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创新理论,这为后续研究贡献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基于理論研究和文献分析,本文认为,企业社会创新要求人们以“社会情境”为出发点,重新定义企业、创新与社会的关系,不仅丰富了创新领域的研究,也为慈善公益、社会发展、企业成长等提供了新的启示。即社会问题可以从企业的边缘性议题提高至战略议题,但社会目标与经济利益的二元之争不应作为评判某个企业社会创新活动是否开展的唯一因素。企业可以在符合整体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创新的精神解决社会问题,失败了就当做公益,成功了则为企业开拓新的领域,更为社会贡献价值。

(二)不足与展望

企业社会创新是创新领域的前沿议题,也是时下的研究热点。虽然本文尝试性地探讨和分析了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特征、内涵、理论依据等内容,但依然存在以下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进一步探索。

一方面,本文试图在理论层面对企业社会创新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解答两个关键的基础问题,研究内容也主要基于已有文献,但对现实层面的考察仍有待提升。作为实践现象领先于理论进展的新兴领域,对相关的企业社会创新案例展开深入分析不仅重要且十分必要。因此,未来研究需要更多运用案例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企业社会创新展开量化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理论探讨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样本选择上,主要选择了英文期刊的研究成果,较少涉及中文期刊在企业社会创新领域的文献。主要原因在于该领域兴起时间短,国内相关成果相对较少,亟须加快推进国内研究进展,这也凸显了文章的研究价值。此外,社会创新的实施主体包括企业、公益组织、政府等,本文聚焦企业社会创新,未来可针对不同主体开展社会创新的动因、过程、结果等对比研究,为深入理解企业社会创新构建全局性视角。

同时,在文献梳理过程中,也发现国内外学者们基于各自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情境等,对企业社会创新展开了多元化的分析。如顾客在线参与和企业社会创新的关系、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2]、共益导向对数字创业企业社会创新的影响,包括价值实现机理、技术路径等[34]。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可以进一步从企业社会创新的成因、机理、情境、效果等四个层面展开相关主题的研究。如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度、市场、资源等)对企业社会创新的影响作用,厘清不同情境下企业社会创新演变与发展的边界条件,明确企业社会创新在社会变革、组织成长、个体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研究将对进一步揭示企业社会创新的本质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这些研究也契合了近年来国家倡导和推动的社会治理创新[35],也能为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 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高腾飞,陶秋燕,周平录,等.企业社会创新与企业价值:知识产出的中介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21(15):11-19.

[3] 范钧,边眺,张元强.顾客在线参与企业社会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21(23):20-28.

[4] 刘志阳,李斌,陈和午.企业家精神视角下的社会创业研究[J].管理世界,2018(11):171-173.

[5] 陶秋燕,高腾飞.社会创新:源起、研究脉络与理论框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6):85-104.

[6]  KANTER R M. From Spare Change to Real Change: The Social Sector as Beta Site for Business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 77(3): 122-132+210.

[7]  LILIYA S, NESTOR S.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Macro-environment on the Social Innovation Activity of Enterprises[J]. Organizacija, 2018, 51(1): 36-48.

[8]  CARBERRY E J, BHARATI P, LEVY D L, et al. Social Movements as Catalysts for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al Activism and Adoption of Green Information Systems[J]. Business & Society, 2019, 58 (5): 1083-1127.

[9]  DANIEL A, NURIAG, MARIANO N. The Influence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on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 26(4): 859-871.

[10]  DIONISIO M, RAUPP D V E. Integrating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s and Cross-Collaboration: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2, 139(C): 794-803.

[11]  JUPP R. Getting Down to Business:An Agenda for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M]. London: Demos, 2002: 24-32.

[12]  ALTUNA N, CONTRI A M, DELL'ERA C, et al. Managing Social Innovation in for-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Case of Intesa Sanpaolo[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5, 18(2): 258-280.

[13]  ULINSKI S.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as a Driver of Performance and Welfare[D].Vienna: Vienna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15.

[14]  MIRVIS P, HERRERA M E B, GOOGINS B, et al.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How Firms Learn to Innovate for the Greater Good[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6, 69(11): 5014-5021.

[15]  TABARES S. Insights from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A Research Agenda[J].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2020, 16(3): 317-338.

[16]  ODUNLADE O. Beyond CSR: Evalu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as an Alternative to CSR[D]. Canada: University of Waterloo, 2017.

[17]  MARCELO D, EDUARDO R D V.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A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20, 29(2): 1-12.

[18]  VARADARAJAN R, KAUL R.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Innovations: Alleviation of Social Problems in Emerging Markets through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8, 86: 225-233.

[19]  COSTA L F D, LARENTIS F, CARVALHO M D S D. Social Sustainability as a Consequence of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Practices: Highlighting the Main Factors at Private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2, 16(1): 109-132.

[20]  AYSE S H, MARYSE M H C, SUZANA B R.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21, 181: 1-17.

[21]  周紅云.中国社会创新的现状与问题——基于两届“中国社会创新奖”项目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4):170-183.

[22]  TABARES 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Two Approaches towards the Labour Integration of Disabled Employees in Colombia[J]. 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2023,19(4):626-640.

[23]  MASON C, DOHERTY B. A Fair Trade-off? Paradoxes in the Governance of Fair-Trade Social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6, 136(3): 451-469.

[24]  刘振,丁飞,肖应钊,等.资源拼凑视角下社会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19(7):1006-1015.

[25]  高腾飞.企业社会创新与企业价值——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26]  HOSSAIN S,SALEH M A,DRENNAN J.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aradigm in an International Setting: AProposed Conceptual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13(2): 347-368.

[27]  WINDRUM P,SCHARTINGER D,RUBALCABA L,et al.The Co-creation of Multiagent Social Innovations: ABridge Between Service and Social Innovation Research[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6, 19(2): 150-166.

[28]  CORNER P D,HO M.How Opportunities Develop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0, 34(4): 635-659.

[29]  MARSHALL R S.Conceptualizing the International For-profit Social Entrepreneur[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1, 98(2): 183-198.

[30]  MOULAERT F,MARTINELLI F,GONZáLEZ S,et al.Social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in European Cities: Urban Development between Path Dependency and Radical Innovation[J].European Urban & Regional Studies, 2007, 14(3): 195-209.

[31]  劉小元,蓝子淇,葛建新.机会共创行为对社会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企业资源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9(1):21-32.

[32]  赵萌,郭欣楠.中国社会企业的界定框架——从二元分析视角到元素组合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2):136-147.

[33]  EDWARDS-SCHACHTER M E, MATTI C E, ALC?魣NTARA E.Fostering Quality of Life through Social Innovation: A Living Lab Methodology Study Case[J].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2012, 29(6): 672-692.

[34]  RODGERS W,CHOY H L,GUIRAL A.Do Investors Value a Firms Commitment to Social Activ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3, 114(4): 607-623.

[35]  段茹,李华晶.共益导向对数字创业企业社会创新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0(8):98-109.

[36]  王才章.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项目制运作[J].重庆社会科学,2017(3):71-78.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Conceptual Characteristics, Connotative Elements, and Theoretical Traceability

Gao Tengfei1  Tao Qiuyan2  Sun Shiqiang3

(1.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 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3.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field of innovation research,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CSI)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existing research is still fragmente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content analysis, firstly, the concept of CSI is exploratively refine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are proposed, such as the social nature of the goal,process synergy, approachnovelty, and innovationgenerality. Then, the ten sub-elements and five core elements of CSI are refined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Then three 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CSI are proposed: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social problems, changing the way of corporate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social happiness. Finally, through theoretical trac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SI research is rooted in innovation, stakeholder, and enterprise ecosystem theori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esearch on CSI is timely, and the process in this domain should be further accelerated.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social innovation;social issues; entrepreneurship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企业家精神
时代赋予企业家应有慈善情怀
基于企业家精神视角的农民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探析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企业家精神和创始人关系文献综述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技术哲学语境下德鲁克制度创新思想及启示
论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