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采取综合盆底肌训练对患者肠道功能的意义分析

2023-05-19孙盛梅孟翔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7期
关键词:保肛盆底肛门

孙盛梅 孟翔文

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0 年发布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其发病率居全国第三位,死亡率居第五位,且低位直肠癌比结肠癌更常见,约占2/3[1]。低位直肠癌是指肿瘤位置在下缘距肛缘<5 cm,以及位于直肠后1/3段的直肠癌。手术可以根治性治疗,但由于肿瘤靠近齿状线,患者保肛困难,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吻合器等手术器械联合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特别是新辅助治疗结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直肠癌保肛手术,已成为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使许多患者避免终身携带造口袋[2]。但患者术后肠道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约75.23%的患者术后半年内会出现腹泻、便秘、失禁等,担心外人看法使患者感到沮丧。对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进行综合盆底肌训练,能提高其肠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者对此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收治的60 例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41~65 岁,平均年龄(59.09±6.91)岁。试验组男14 例,女16 例;年龄40~66 岁,平均年龄(59.18±6.6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纳入患者经电子小肠镜活检确诊,同意保留肛门,肠镜或病理证实为原发性直肠癌,其年龄>25 岁,肿瘤下缘距齿状线高度<10 cm,经直肠癌伴肛门括约肌根治术进行治疗,患者无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进行临时性造口,或佩戴永久性造口者,存在精神疾病、严重智力障碍的患者,存在难以进行阅读和交流的患者,复发型直肠癌患者,存在如肛周脓肿、肛裂、瘘管、痔疮等并发症,可影响肛肠动力试验结果的患者。

1.3 方法 术后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康复方法,对患者进行伤口康复指导、胃管功能康复指导、饮食康复指导、生命体征观察等基础康复指导工作。试验组患者在采取临床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取综合盆底肌训练指导:①腹式呼吸:引导患者双手放在腹部,吸气时,放松腹部肌肉,使腹部向上隆起,并可能停1~3 s;呼气时,患者腹部肌肉放松,收缩,使腹部感觉凹起,每组做3 s,3 次/d;②腹部按摩训练:引导患者平躺,先按腹中部,再按摩肚脐周围,应注意避开腹部切口,30 s/次,重复10 次,按摩时,注意速度应该适中,避免对患者伤口拉扯,增加其切口的垂直张力;③凯格尔运动:要求患者训练前排空膀胱,采取平躺或坐姿等舒适的姿势,尽量保持其腹部和背部肌肉放松,试着向内挤压其会阴肌肉,使患者产生抬高其肛提肌的感觉,坚持8 s 后,放松30 s 为1 组,15 组/d;④交叉腿肛运动:患者采取站立位,双腿交叉,在大腿处利用臀部和大腿的力量来夹住会阴,同时收缩其肛门肌肉,逐渐用力,持续10 s 左右,放松20 s 后,重复3 次;⑤屈膝运动:患者仰卧于床上,以头部、肘部和脚作为支撑点,进行屈膝蹬足。锻炼其盆底肌肉,同时,保持会阴肌肉收缩,保持10 s 后,放松臀部肌肉10 s。重复3 次。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术后第1、2 周的肛门直肠功能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以及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排便功能,根据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评价治疗效果:优:患者能控制排便,夜间无尿失禁,能区分排便和排气,排便前能自主控制3 min 以上,排便1 次/d;良:患者大便状态正常,能自主控制,偶见大便疏松及夜尿失禁,患者可分辨大小便、可控制2 min 左右便意,平均大便2~3 次/d;差:患者大便失禁,无法分辨排便、排气。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肛门直肠功能评价表评分:对患者排便控制能力、排便感觉功能和排便时间进行评定,每个方面分为3 个等级,分别得1、2、3 分,根据各方面的总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肛门功能越好。直肠癌专用生存质量评分量表包括3 个功能区和13 个症状区,功能领域包括身体健康、焦虑和性欲;症状区包括患者尿失禁、腹胀、脱发、焦虑等症状,在评分过程中,通过加权平均,线性转换为0~100 分的标准分数,患者得分越高,表明功能状态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第1、2 周胃肠功能比较 试验组患者第1 周肛门直肠功能评分(6.20±0.27)分、第1 周生存质量评分(60.70±0.21)分、第2 周肛门直肠功能评分(8.32±0.13)分、第2 周生存质量评分(86.20±0.5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60±0.22)、(55.20±0.31)、(6.58±0.13)、(71.60±0.5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第1、2 周胃肠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第1、2 周胃肠功能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优良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5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低位直肠癌占其发病率2/3。随着临床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出现吻合器手术、新辅助化疗等外科技术,其已成为直肠癌的主流手术方式[3]。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出现解刨结构变化,排便是复杂生理过程,需要神经系统、肛门括约肌,以及肛提肌共同作用,由于患者术后直肠黏膜下神经损伤,引起患者直肠内外反射消失,导致其术后早期排便反射能力下降,术后患者肛门自主排便控制功能降低[4]。患者术后存在大便失禁,表现为患者排便频繁,5~15 次/d,排便不可控。据研究,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直肠癌保肛术后3 个月内,排便8~12 次/d,使其肛门皮肤发生不同程度的湿疹,导致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5-8]。综合盆底肌训练因其安全、无痛等优点,已成为恢复患者肠道功能的方法之一,其适用于有合作精神、能控制肛门外括约肌的患者。盆底肌主要用于支撑尿道、直肠、膀胱、子宫等盆腔器官,由肌肉、韧带和筋膜组成,在控制排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提肛肌属于盆底肌结构,其收缩运动来自体神经支配,在肛门起收缩作用;盆底肌训练能刺激患者肛提肌,长期刺激可增强其收缩力,有效控制排便[9-12]。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第1 周肛门直肠功能评分(6.20±0.27)分、第1 周生存质量评分(60.70±0.21)分、第2 周肛门直肠功能评分(8.32±0.13)分、第2 周生存质量评分(86.20±0.5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60±0.22)、(55.20±0.31)、(6.58±0.13)、(71.60±0.5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优良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5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取综合盆底肌训练指导对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保肛盆底肛门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早诊早治,低位直肠癌也能保肛
从“风盛则痒”思想论治肛门瘙痒症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及改善方法的研究进展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肛门瘙痒不能挠
直肠癌手术,保肛和造瘘应该如何选择
卫生纸也能治疗肛肠病
哈乐治疗肛门病术后排尿障碍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