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影响及引导策略探析
2023-05-18于瑞霞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大众话语权的下沉,小众文化和圈层文化随即发展起来。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情感价值的诉求尤为迫切,而圈层的形成恰好可以使他们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在现实中满足需求,这也造成大学生网络社交模式往往呈现出显著的“圈层化”表征。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作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目前,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呈现兴趣爱好相似、信息交流闭塞、社交网络分化等特点,其影响因素有兴趣爱好、人际关系、地域差异、社交平台、社会环境等。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正面影响包括提高社交效率、促进个人成长、增强社会认同感、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交流和合作。其负向影響包括加剧同质化现象、影响人际交往能力、加剧社交焦虑、增加信息过载、影响自我认同。针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和影响,文章提出拓宽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信息流通、加强社交网络融合和提高信息素养等策略,旨在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最大限度规避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带来的风险挑战,激发其内在文化创造力和创新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源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影响;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5-0062-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干部胜任力现状及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WQNCX20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社会的崛起,社群关系被重构,新的网络社群结构模式被重新塑造,现实中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特定的“群”,圈层化的概念出现。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深受网络与社会新思潮的影响,其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及行为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化”倾向[1]。圈层化作为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社交状态与存在方式,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表达起着促进、放大与整合的作用。如果治理与引导不当,可能造成大学生舆论表达极端化、模式化。大学的网络社交圈层化作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2],值得系统研究和深入探索。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
(一)兴趣爱好相似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第一个特点是兴趣爱好相似[3]。在网络社交中,人们往往愿意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建立联系,形成一个小圈子。这是因为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在交流时更容易产生共鸣,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这种小圈子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社交效率,但同时也可能造成信息的狭隘和认知的局限[4]。例如,某个学生喜欢音乐,他会加入一些音乐社群,结交一些和他兴趣相同的人,分享音乐和演奏经验。这些人之间可能会形成紧密的联系,但是他们的信息来源和认知范围也会受到限制,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了解可能不够全面。
(二)信息交流闭塞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第二个特点是信息交流闭塞[5]。由于圈子内部的人都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背景,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圈子内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信息。这种信息交流的闭塞性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思维定式,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展空间。例如,某个学生加入了一个篮球社群,他会和群里的人分享关于篮球的新闻、比赛和技巧。但是,如果他只关注篮球领域的信息,他可能会忽视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影响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社交网络分化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第三个特点是社交网络分化。由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背景不同,他们会分散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中,形成不同的小圈子。这种社交网络的分化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也增加了信息交流的闭塞性[6]。例如,某个学生加入了一个音乐社群,另一个学生加入了一个电影社群,他们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背景不同。这种社交网络的分化也可能会导致信息的重复和浪费,因为不同的社交网络中可能存在相同的信息。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影响因素
第一,兴趣爱好。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结交朋友时,往往会寻找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人,这样能够更加容易地建立联系和交流。第二,人际关系。在网络社交中,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会直接影响社交圈层的形成[7]。亲密的朋友之间会形成紧密的社交圈层,而普通朋友之间则会形成松散的社交圈层。第三,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圈子,这是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的。第四,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社交平台。不同的社交平台有不同的特点和用户群体,这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交圈层形成[8]。例如,微信和QQ等平台更加注重亲密朋友之间的交流,而微博和知乎等平台则更加注重知识分享和社交扩展。第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例如社会文化风尚的改变、科技的进步等都会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产生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影响分析
1.正面影响
第一,提高社交效率。圈层化可以让大学生更快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第二,促进个人成长。不同圈层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见解,与之交往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促进个人成长。第三,增强社会认同感。在相同的社交圈中,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背景和价值观,从而增强社会认同感。第四,提高生活质量。圈层化可以让大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社交场合,提高生活质量。第五,促进交流和合作。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和成长,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2.负面影响
第一,加剧同质化现象。网络社交圈层化容易使大学生在交友时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社交圈子内的人具有相似的兴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缺乏多元化和包容性。第二,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由于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存在,大学生可能会缺乏与不同背景、经历的人交往的机会,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第三,加剧社交焦虑。在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环境下,大学生可能会感到压力,需要不断维护自己的社交圈子,以及与所处圈子内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第四,增加信息过载。在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环境下,大学生可能会接收到大量来自不同圈层的信息,导致信息过载,难以及时处理和筛选重要信息。第五,影响自我认同。网络社交圈层化容易使得大学生在社交中形成自我认同和认知偏差,缺乏对不同观点的理解和尊重,甚至可能导致偏见和歧视[9]。
可见,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影响因素是多种的,网络社交圈层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大学生应该正确看待网络社交圈层化。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引导策略
针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为尽可能消除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不良影响,尽可能加强正向影响,可通过拓宽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信息流通、加强社交网络融合和提高信息素养等策略加以引导。
(一)拓宽兴趣爱好
1.推广多样化的社交媒体平台
第一,推广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Clubhouse等,这些平台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能够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从而拓宽学生的興趣爱好。第二,鼓励学生使用多种社交媒体平台,例如微博、Instagram、Snapchat等,这些平台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第三,提供有趣的内容和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例如在线游戏、短视频比赛、直播等,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第四,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时的安全和隐私,例如加强账号验证、限制不当内容等措施[10]。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扩大其社交圈子和增加兴趣爱好,促进交流和互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2.举办多样化的社交活动
通过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大学生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11]。如可以组织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田径等体育比赛,让学生参加并发挥自己的运动才能;可以举办音乐会、话剧表演、舞蹈比赛等文艺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文艺才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环保活动、慈善义卖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经验;可以组织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科技创新竞赛等各种学术竞赛,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智;可以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举办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建立多元化的社交组织
为增加大学生社交圈子的深度,可以结识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丰富人际交往的经验和乐趣[12]。多元化的社交组织有社团、俱乐部、学术组织、文艺社、户外运动社、手工制作社、摄影社、读书分享社等。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参与,还可以建立社交组织导师制度,选拔经验丰富且合适的导师,积极与成员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指导社交组织成员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建议、促进群体合作和互动等[13]。另外,持续改进和优化导师制度,包括根据成员反馈调整导师的职责,提供更好的培训和支持等,帮助提高导师制度的效果。
(二)促进信息流通
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提供各种信息,包括学术资讯、实习就业机会、校内活动等等。同时,平台应该具有互动性和分享性,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以促进信息的流通和交流。此外,平台还应该有分类清晰、易于搜索的系统,以方便用户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使用这个平台,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平台的功能和优势,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和使用;与学生组织合作,共同推广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知道它的存在;为在平台上积极分享和交流的用户提供一定的奖励,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14]。通过建立这样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可以让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破除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推广信息传播技巧
第一,多渠道宣传。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包括社交媒体、学校官网、校内广播等,让更多学生了解到推广信息。第二,利用大学生喜爱的社交平台推广有吸引力的内容。如QQ、微信、微博等,把有趣、有用、有吸引力的内容传播到更多的人中去。第三,利用明星效应。如果有条件可以邀请一些明星或者“大V”来宣传推广信息,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关注。第四,利用互动形式。通过举办互动活动,如抽奖、问答等,吸引大学生参与,从而将推广信息传播出去。第五,利用口碑传播。通过制定好的推广策略,让参与者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推广信息,从而扩大影响。
3.举办信息交流活动
举办信息交流活动是促进信息流通的重要途径。第一,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比如音乐会、运动会、读书会等,并通过校内广播、校内电视、社交媒体等广而告之,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增强交流和了解。第二,鼓励跨专业交流,可以组织一些跨专业的活动,比如跨学科的讲座、实践项目等,让不同专业的人可以互相了解和学习,打破圈层化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反馈和改进。在活动结束后,可以收集参与者的反馈和建议,根据反馈和建议改进和完善活动,让活动更加符合大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三)加强社交网络融合
1.建立跨圈层的社交群体
其实现步骤如下:第一,确定社交群体的主题和目的。社交群体可以以某个领域、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等为主题,旨在促进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第二,招募成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口碑传播等方式招募成员,吸引不同圈层的人士加入。第三,制定社交规则。社交群体需要制定一些基本规则,例如尊重他人、不发布违法内容、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等,以确保社交群体的和谐、稳定。第四,定期组织活动。例如线上或线下聚会、分享会、讨论会等,让不同圈层的成员可以更深入地交流和了解彼此。第五,建立互助机制。社交群体可以建立一些互助机制,例如分享资源、提供帮助、解决问题等,让不同圈层的成员可以更紧密地联系与合作[15]。
通过以上步骤,促进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合作。
2.举办跨圈层的社交活动
举办跨圈层的社交活动也是加强社交网络融合的重要途径。如可以选择音乐、美食、旅游等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或活动,邀请不同圈层的学生参加,让他们有机会共同分享和交流;可以组织读书、健身、瑜伽等小型兴趣小组,让不同圈层的人一起参与,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一起参与喜欢的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跨圈层的交流会议,让不同领域的大学生一起分享经验和见解,促进行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这些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帮助不同群体之间交流和互动。
3.推广跨圈层的社交媒体平台
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创造独特的大学生使用体验。为了吸引不同背景的大学生使用,高校可以提供独特的用户体验和功能。例如,可以为有不同兴趣爱好的用户设置专门的频道或社区,让大学生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第二,扩大大学生使用群体。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知道此平台,可以通过广告、社交媒体和其他营销手段来扩大用户群体。同时,学校也可以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平台。第三,提供优质内容。为了吸引大学生留下来并继续使用平台,需要提供优质的内容和服务,让大学生产生归属感,从而促进不同背景和爱好的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四)提高信息素养
1.开设信息素养课程
第一,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python程序设计和编程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提升大学生信息搜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能力[16]。第二,加强大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引入与信息素养相关的多元实践活动。第三,搭建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提高计算思维能力,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2.推广信息素养教育
一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17]。提升大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数字化時代的竞争力,培养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断探索信息学兴趣小组的培养路径,让信息素养提升融入日常,努力缩小“数字鸿沟”,让大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前沿科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3.鼓励大学生参与信息素养提升实践
首先,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经过充分考虑和深度研判后积极举办,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从学校层面推动活动开展[18]。其次,开展以“实践、探索与创新”为主题的信息素养活动,项目可以设置为数字创作、程序设计、创客、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五个项目,坚持把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贯彻落实到活动中,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打破网络信息交互屏障,破除僵化极端网络圈层,实现圈层间的破壁、融合,加强圈层间的连接与沟通至关重要。面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影响等,提出一些针对性引导策略。但是打破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可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上下功夫,建立常态长效机制,以最大限度避免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带来的风险挑战,更好地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 夏丹.网络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4):80-82.
[2] 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3] 郑寿.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3):51-55.
[4] 王轲.网络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
[5] 刘醒.网络“圈层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69-70.
[6] 蒋广学.试论社交网络平台的分化趋势与校园网络文化的转型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127-131.
[7] 于婉琳.浅析社交网络对于人际关系的本质影响[J].同行,2016(8):353.
[8] 马武军,王增利,王涛涛,等.论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2):17,20.
[9] 杨雨琼.高校学生网络社交的风险与引导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1):30-32.
[10] 代义佳.隐私边界的重建与管理:社交媒体隐私设置的用户使用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1(20):4-6.
[11] 胡芳.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
[12] 崔维维.后真相时代涉警网络舆情的引发机制与治理路径[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2,31(6):13-19.
[13] 罗文萍,朱坤,任虹.大学生朋辈导师制的实践探索: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2):106-108.
[14] 王慧贤.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15] 徐雯婷.非正式组织的社会网络特征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
[16] 宋阳.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提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17] 钱冬明,周雨萌,廖白舸,等.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22(9):53-59.
[18] 刘丽辉.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5):78-81.
作者简介 于瑞霞,辅导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