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设计理念下农村幸福院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2023-05-18杨琼夏晋王杰民
杨琼 夏晋 王杰民
关键词:适老化设计 农村幸福院 空间策略 空间优化 武汉市郊
引言
综合考虑社会老龄化严峻形势和中国农村占主体地位,国家在2018年颁发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专门策划“农村养老计划”,强调了要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伴随着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出现区别于现有的乡镇敬老院和五保村的农村新型互助养老模式——农村幸福院[1]。如今农村幸福院作为农村养老新模式的代表,是否切实适应老年人,能否为老年人提供多方面全方位服务尚待考究。
文章从空间规划设计的角度对农村幸福院展开研究,以武汉市郊农村幸福院为研究设计对象,通过对武汉市郊农村幸福院实地调查、问卷分析等活动,展开“农村老年人养老生活幸福指数”的问卷调查,受访者集中分布在武汉市江夏区、蔡甸区等市郊,不同乡村的65位老年人、15位从事开展养老服务工作人员、11位老人亲属填写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88份。问卷结果反映农村老年人养老生活幸福指数偏低,形成了农村幸福院老年人养老生活存在不足的初步认识。
一、农村养老空间、农村幸福院和老年人
兴建农村养老空间是人口老龄化必然趋势,以及我国国情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针对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在安享晚年的生活服务空间[2]。随着农村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大,农村养老空间呈多元化多方面覆盖,农村养老空间可分为户外和居宅两种类型,其中户外养老,以养老基础设施为主,例如村民广场,戏台,牌楼等,具有农村记忆,农村老年人活动较为频繁的地点。另外,居宅养老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类型,在居宅养老空间中的社会养老这一类别中又可以分为乡镇敬老院、五保村和农村幸福院三种类型,如图1。
其中农村幸福院与乡镇敬老院、五保村农村社会居宅养老空间相比,体系更完善,服务人群更广泛,在农村养老空间中极具代表性,因此农村养老空间研究对象聚焦于农村幸福院。研究选择农村幸福院为研究对象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当下的农村幸福院能够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的基础生活,为研究农村适老化设计提供充足样本;其次,农村幸福院具有提供多元化全方面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再次,农村幸福院建设具有政策支持与推广效应。希望通过对农村幸福院的分析与研究,找寻农村养老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能夠在空间设计层面进一步完善“适老化设计”的农村养老空间的理念。
农村幸福院的空间具有共性和个性。其共性在于自兴办以来政策不断完善农村幸福院的建设标准,武汉市制定《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12-2020)》中,明确农村幸福院建设标准,具有参考价值。其个性在于不同的农村幸福院由于兴办性质、服务与被服务人员的不同造成农村幸福院出现不同的类型,主要分为公办型、民营型、自发型三种类型。考虑到农村幸福院类型的不同,因此研究将调查对象选择在武汉市郊江夏区和蔡甸区两个郊区中抽取江夏区纸坊街农村幸福院、江夏区郑店街农村幸福院和蔡甸区农村幸福院等三所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幸福院进行研究。着重在三所农村幸福院的空间环境、空间布局、细节设计等方面的个性特征中,寻求解答,在实际案例中,总结农村农村老年人养老生活幸福指数偏低问题的共性原因,从而打造更适宜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空间。
二、研究方法
研究将理论、案例、实证相结合。在前期的文献综述中,已将庞杂的理论总结构建为由“核心问题——关键词——研究领域”所构成的理论框架,而在实证考察中,为了切实了解农村养老空间,着重探寻湖北省农村幸福院适老化规划与实际老年人对设计的认可程度,并试图在理论框架某一领域的已有经验中获得启发,寻找解答。通过“农村老年人养老生活幸福指数”问卷反馈,试图对农村幸福院空间规划设计展开研究,绘制图表记录,提出优化策略。方法包括环境勘测、跟踪记录、影像记录和日志记录等,而考察内容是空间环境,空间布局和细节设计对老年人的作用。
三、农村幸福院空间调查
(一)农村幸福院建筑空间环境及布局调查:农村幸福院不同的类型基于服务对象情况有不同开放程度。调研发现,民营型郑店街农村幸福院和公办型蔡甸农村幸福院面向65岁以上全托管养老形式的农村老年人,采取封闭式管理。其中蔡甸农村幸福院更为严苛,受新冠疫情影响,暂不接收自费养老,只接收政府部门确定的五保户老人[3]。自发型纸坊街农村幸福院面向村内60岁以上老年人,院内设施还面向村内家庭养老的一部分老人,为半封闭式管理。
空间布局特征分为规则型和不规则型两种形态。蔡甸农村幸福院为规矩型,属公办类,为近年完工,空间形状规整,院内与院外边界分明,室外活动空间不足。民营型的郑店街农村幸福院与自发型的纸坊街农村幸福院为不规则型,存在自发组织建设、资金周转困难等综合影响因素。
农村幸福院围合形式对老年人活动范围进行限制。围墙和铁栏杆将幸福院紧紧围合,使得幸福院建筑与环境相脱离,如蔡甸农村幸福院只能从铁栏杆的间隙看到田野,更甚者看不见一点院外的绿叶,忽视了农村老年人对山水生活的向往,如图2。
(二)农村幸福院室内空间调查
1.空间布局及功能:空间布局组合形式存在个性优点。农村幸福院属公共建筑,有并联式空间组合、串联式空间组合、单元式空间组合、大厅式空间组合、开敞大统间空间组合等五种空间组合方式[4]。研究对象以并联式、单元式平面组合方式为主。其中并联式的为纸坊街农村幸福院和郑店街农村幸福院,有阳光充足、通风条件好等优点。而蔡甸区农村幸福院以单元式空间组合为主,该组合空间形式将建筑划分若个单元,使得功能分区明显,提供服务更及时,如图3。
农村幸福院可分为生活、服务和辅助服务三大功能空间,功能空间对老年人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其中生活空间作为农村幸福院的最基础组成部分,包括了餐厅、宿舍、卫生间、洗浴间等,满足了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需求。服务空间包括活动室、图书室、棋牌室等,是给老年人提供休闲消遣的场所。辅助服务空间包括办公管理空间、厨房、洗衣空间、组团辅助服务空间、护工生活空间、其他辅助服务空间等。在国内养老空间中,同一空间往往拥有多种使用功能,节约空间的同时,方便护工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功能空间通常也被划分成几个片区“成块布置”,避免了空间之间产生过多的流线和使用上的交叉,利于护工相对集中的开展各项工作。研究指向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生活幸福指数,考虑农村老年人的活动空间主要在生活空间和服务空间,因此研究对生活和服务空间设计予以更多关注。
2.空间设计
(1)生活空间:农村幸福院的生活空间指向居住空间与餐饮空间,提供了衣、食、住等功能,属最基本的功能空间。在居住空间中,调查发现存在空间拥挤、基础设备不完善和空间规划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调查发现,三所农村幸福院都至少为两人共居一室,如图4,工作人员表明这样住宿的安排是考虑到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农村幸福院一床难求等问题,而67%的老年人反映居住空间为私密空间,不想与他人分享。
在基础设备方面,72%的房间配备了消防报警装置,有的房间还配置有投影仪、床头灯、床上桌,89%的床头配备呼叫器,部分房间两床中间配备一个呼叫器,如图5。虽每个房间都有呼叫器,整体居住空间规划不合理造成服务具有暂缓性。以蔡甸区的幸福院为例,志愿者的居住房间和老人居住房间划分明显区域,无法及时解决老年人的问题。而基础设备配置也无统一标准,据统计,公办的蔡甸区农村幸福院的基础设施配置更完善,其余稍有欠缺,如图6。
在餐饮空间上,设计与服务浮于表面,未充分考虑老年人就餐的心理需求。如配备专用椅和专用餐具,优化餐厅取饭窗口等,基础设施在不断优化,而随访显示用餐体验并没预期好,就蔡甸区农村幸福院的餐饮空间而看,餐厅座位如同虚设,67.89%的老年人更加倾向于回卧室吃饭。他们表明就餐时会比平常更想要亲人的陪伴,而集中式食堂过于敞亮、空旷导致孤独感扩大。
(2)服务空间:服务空间是指农村老人进行看书、看戏、做活动等娱乐的空间,能够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存在服务功能过于细分导致利用率低的问题。如农村幸福院的学娱空间的利用往往伴随着院内活动的举办。志愿者来给老年人按摩与推拿,举办读书会,请专门的戏班来演出都分别设置不同的空间,一个空间对应一个或两个功能,平日空间使用率低,如图7、8。
(3)细节设计:细节适老化设计根据老年人的五感又可以分为色彩搭配和材质与装饰两大类别,在色彩搭配上,由于身体感觉器官的退化,许多养老公共空间有意识的巧用色彩来辅助老年人的生活,农村幸福院在色彩搭配上的辅助应用不够成熟。农村幸福院在色彩的搭配上浮于浅层,忽视了其对生活的积极作用。以蔡甸农村幸福院为例,为了看起来更加干净整洁,卧室基本上以蓝白色调为主,公共空间以古朴沉稳的色调为主,包括了黄褐色,木色,削弱老人对空间的把握的同时加重了心理负面影响,如图9。
在材质与装饰上,可以分为地面、墙面、家具三个方面展开调查。地面材质的选择关系老年人的安全问题,特别是需要轮椅辅助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地面材质主要有长毛地毯、短毛地毯、木地板和瓷砖等,农村幸福院。实地调研发现,在绝大部分的公共空间,蔡甸区农村幸福院和郑店街农村幸福院采用的是瓷砖,而纸坊街农村幸福院为水泥地。居住空间里,纸坊街农村幸福院铺上了小范围的短毛地毯或长毛地毯,而蔡甸农村幸福院统一采用木地板,郑店街农村幸福院统一采用的是瓷砖。不同的材质有各自的优缺点,59%的农村老年人表示瓷砖方便轮椅但会让感觉冰冷,引起心理不适。长毛地毯让人感觉温暖却阻碍了轮椅行动,十分不便。78%的农村老年人更希望用木地板,一是方便人滑行,二是色调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而工作人员表示使用寿命太短,成本过高。
在墙面处理上,三所幸福院大部分区域如洗浴空间、卧室、餐厅等统一刷白漆而无其他装饰。小部分区域,如鄭店街幸福院的活动室会用老年人的活动照片进行装饰。在家具材质选用上,部分家具未考虑到老人接触比较频繁且对表面材质温度较为敏感,如郑店街农村幸福院的辅助把手等运用的不锈钢金属材质给老人皮肤带来较为强烈的刺激,如图10。
四、农村幸福院空间调查问题总结
基于适老化设计理念,对于农村幸福院空间样本的展开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农村幸福院整体上具有农村老年人缺少山水田园的亲密接触、空间利用率低、忽视色彩设计的作用、过度保护导致形式上适老,忽视农村老年人心理因素等问题,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整理,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空间组织的生理“适老”与老年人的主观需求相悖:基于上述的建筑空间调查,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被过度视为弱势群体。如蔡甸区农村幸福院为方便服务以及保护老年人,以老年人生理机能上的衰弱为由,多数采取封闭式管理。忽视了农村老年人作为被服务的对象,主观对于封闭式场所的不满,认为自己被过度“呵护”。总而言之,建筑空间组织形式过于强调身体衰退,并没有考虑农村老年人的对于田野具有归属感的主观需求。
(二)空间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现实使用率低下:基于上诉的农村幸福院室内空间调查,分析发现都存在空间功能单一,空间布局不合理。农村幸福院传统空间布局呈现功能集中式,具体表现在对于小型的农村幸福院,如纸坊街农村幸福院,其空间划分一层服务空间,二层生活空间,三层辅助服务空间,而大型的农村幸福院,如郑店街农村幸福院,其生活空间、服务空间和辅助服务空间都为独栋,三方相邻却不干扰。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农村幸福院空间布局与农村老年人现实使用情况矛盾不断加深,加之照料单元的运营管理模式出现,农村幸福院空间需要向多元化发展。
(三)固化的城市设计思维与特殊主体的冲突:基于上诉的细节设计的调查,发现色彩和材质的选择“标准化”。较为成熟的城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理念,为农村幸福院提供了设计规划方向,但也忽视了农村环境的差异性和农村老年人主体性[5]。就蔡甸区农村幸福院而言,其色彩和装饰的挪用,使得农村幸福院与周边环境不相融。而不同的空间的色彩应用也未从农村老年人的视角去考虑农村老年人真正适合什么。细节中的材质选择也是如此。
五、农村幸福院空间设计适老化优化策略
“适老化”作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衍生词汇,国内对于其最早研究讨论开始于2003年,包宗华对美国《Healthcare Review》报上刊登的“Aging-in-Place”进行译编,提出住宅适老改造的原则和主要内容,随后张志莹提出适应不同的养老方式,修建形式多种多样的老年住宅[6]。2005年,高宝真、黄南翼合作编写的《老龄社会住宅设计》一书中,从住宅套型设计,公共空间是用涉及三个方面阐述了住宅空间的适老化设计理念与要点。随着研究的深入,适老化设计旨在不仅关注无障碍设计,更关注老年人内心感情,2021年常州日报发表“家具适老”还是“老适家具”?一文[7],提出要真正了解和分析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应用场景,让适老家具既有家的温馨,又兼具功能性和实用性。
研究调查发现农村幸福院空间设计多服务于老年人生理设计,忽视了老年人生理各方面机能的退化,心理特征会呈现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和抑郁感,对行为产生一定的极端影响[8]。因此适老化设计考虑不应仅停留在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而出现、发展并成熟的无障碍设计上,还应分析老人心理上的需求,设计优化策略的提出围绕上诉特点和问题,以适老化设计理念为“风向标”展开,具体分为如下三点:
(一)乡土植物弱化边界,顺应主观需求,达到生理与心理适老化并兼:为保护老年人,农村幸福院除自发性以外,均为封闭式管理,将老年人与外界隔绝,忽视了农村老年人对于自然和田园由心而发的归属感,此外,冰冷的栏杆和围墙使得老年人有种身处监狱的感受[9]。针对上述情况,提出自然景观过渡化,将周边的树木花草甚至是农作物农产品引入院子,通过树木遮挡和景观引导,减少隔绝感的同时,使得农村幸福院整体融入当地环境,弱化农村幸福院的建筑边界,同时考虑老年人活动的心理渴望交流诉求与当下空间流动性的特点。搜集整理武汉市适宜种植的乡土植物,以纸坊街农村幸福院为例,通过植物与道路导向,引导老年人去,如图11。
此外,适度增设座椅,增添休憩与交流功能,让院落不再局限于通道,院落设置休憩座椅时合理选择座椅的布置形式,室外座椅的使用伴随着交谈或观望等行为,采用围合布置的座椅促进老年人的交谈,或是面向景观或活动场地,让老年人能够有景可观,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在农村幸福院养老的幸福指数,如图12。
(二)空间功能多元化,应对功能单一,提高老年人空间使用率:移动式隔断自由分割空间,应对不同空间功能需求,实现空间功能多元化。面对部分空间易闲置,空间功能单一的情况,打破静置空间现状,对不必要的隔墙进行拆除,采取可移动式隔断,通过空间边界弹性化,将空间按需改变形态和大小,赋予空间多元化功能,提高空间利用率。例如江夏區郑店街农村幸福院内观戏、观影需要大的空间进行表演与欣赏,棋牌室则需要较小空间进行交流,将边界开放化,采用隔断自由分割,细节上棋牌桌设置可移动能组装,在需要时可组装成戏台,以供表演,如图13。
基于农村老年人心理渴望沟通交流的需求,将走廊角落、阅读室角落设计为情感交流空间,交流形式不局限于纸笔,还可以是自己的作品,通过对农村幸福院边缘空间活化,建立起老年人之间的联系,加强沟通,从而削弱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
(三)引导主体参与细节设计,打破“标准化”,营建农村场所感:针对设计思维“标准化”现象,可组织有能力参与活动的老年人参与院内装饰更新上来,通过活动满足农村老年人的自我认同感,对于生活空间,大体上宜用不同暖色组合来烘托温暖的氛围,呼吁老年人在原有的暖色基础上进行个性创作,用色彩补充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避免单调的颜色,通过老年人的自身劳动,用不同明度和色相来丰富空间[10]。
蔡甸区农村幸福院在公共空间可以用不同的色块区分各个空间入口,引导老年人在院内行进,方便老人快速、准确找到自己需要的场所。然而在常接触的材质选择上,整体选择较温和的材质,不建议选用石材、不锈钢等触感坚硬、导热性强冬冷夏热的材料。
结语
研究从农村幸福院的空间规划现状进行调查,以具体的农村幸福院为研究对象,发现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入手,具体在空间规划方面进行农村幸福院适老化设计优化策略,让老年人在农村幸福院由身到心感受到关爱,实现对老年人的人性的关怀。然限于时间与经费,本研究仅选择武汉市内部分农村幸福院作为切入点深入的研究,在建筑设计层面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适应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设计策略,从而促进适老化设计理论系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