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舶来品在中国本土化融合中的创新设计

2023-05-18王颖莹赵妍

设计 2023年7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

王颖莹 赵妍

关键词:舶来品设计 组合式设计 多元文化 本土文化融合 本土化设计

引言

在大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互通,人们迅速吸收有关外来文化的一切东西。设计领域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外来文化的评价褒贬不一,接受程度也大不一样。这种情况也大范围地影响到设计领域,人们想要通过设计这一手段来保留下自身文化体系中的特有的风貌,探讨在全球化的设计场景中如何彰显本土化的设计特色成为了主要探求的问题[1]。在这一大背景下,文章围绕舶来品本土化的这一方面,探寻优秀的可利用的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魅力,提高本民族产品价值,吸引消费者,满足现代设计需求以及参考借鉴北欧、日本等国家优秀案例。在此基础上发掘传统文化多元化与个性化审美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促进相关产品的转型与升级[2]。从人、产品与传统文化的观点来构建舶来产品在中国本土化融合中创新设计的价值。

一、舶来品的所指范围界定及发展现状

(一)舶来品范围界定:“舶来品”原本的含义是由水路用船舶运载来的货物,从国外进口的物品,后来随着人类交流范围扩大,“舶来品”就不限于“实物”的概念,也可以是外国传入的意识、语言、文化、技术等。

(二)舶来品在本土的发展及演变:在大工业社会背景的影响下,我们享受着优质物质带来的美好生活,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及享受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数量以及质量都相当可观的食品、用品等,这一时期,中国也受到舶来物品流入的影响。纵观舶来品流入中国的发展历史:首先,张骞打开了“丝绸之路”,西域的农作物、宝石和生活器具等被引入,东西方交流变得频繁起来。其次,1843年上海开埠为舶来品重要流入时间点,种类繁多的舶来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最后,民国至今,最早的洋货如香水、咖啡、刮胡刀等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这一类物品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产品”,很多厂家也对舶来品进行本土化改造。

(三)舶来产品对中国本土产品发展的影响

就积极影响而言:第一,舶来品的流入刺激了本土产品对于高附加值的追求。从消费层次来看,现阶段的我们已经不满足于由浅层需求的需要所产生的批量生产的生活必需品和实用商品,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人有我有,人有我优”的高质量产品。第二,舶来品的流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的进入带来新兴产业的兴起,創造产品市场,引导消费,为本土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

就消极影响而言:一方面产品的流入带来税收等与产品本身价值不符的价值增值与不必要的额外开销,由此设计师应在接纳优质舶来品的同时,依靠自身的艺术想象与直觉对舶来产品加以改造与利用。另一方面,其冲击了本土产品自身的发展,本土产品在这些舶来品的打压下逐渐被取代甚至消失,在对舶来品再创新的过程中,借鉴其中经验,作用于“本土化”系列产品。

二、舶来品本土化发展现状分析

北京大学的教授王思斌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对“本土化”这一概念做出定义,“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本土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它所进入的社会文化区域的适应性变迁,而且特别强调后者的主体性,即它是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来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3]。外来的产品必须要适应本土的人的需求,才能实现本土化。针对产品本身的创新再设计,则是对外来产品的文化、外观、使用方式等的选择、融合与接受的过程。

(一)本土化设计中现存问题

1.本土化设计中的产品表现出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受到各种设计思想、设计观念的影响,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冲击。在中国最突出的表现是盲目追求新的流行趋势和追求商业利润,抛弃自身民族文化和精神,设计停滞在表层的对传统元素和符号的胡乱叠加,不假思索地将产品与传统视觉元素强制结合,产品缺少内涵上的展现,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薄弱。

2.些许本土化产品中拓展创新点不融合于产品本身:寻求创新点意味着观察生活中使用产品时候的细节方面,从外观出发要找寻中国传统形态的可变性,进行本土产品感觉上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设计师要有提高自身的创新力的能力,就意味着国家要对本国的创新实践活动的支持。

(二)国别设计对本土化设计的启示

其中选取了北欧设计以及日本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为例。第一,北欧设计。北欧国家多数处于“欧洲之冠”资源相对匮乏,条件艰苦,但其重视将传统与现代,机械化与手工艺,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形成了符合现代的设计风格如:“天鹅椅”作为其经典作品,是富有“人情味”的功能美学。第二,日本设计。传统文化与高技术的平衡是日本设计的特色,从一味的模仿和抄袭到后来日本将其本土特征和现代设计相结合。最著名的如其双轨制,在维系其传统风格的延续性的同时,在其高技术领域则是按照现代设计的要求继续发展,尽管日本的设计思维还是跳脱不出传统美学框架,但是做出的设计已然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较好参考。

从上述成功经验可以得出相应思考:产品的本土化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把握市场的文化脉搏与经济信息,重视科学技术和设计的结合,让设计焕发新的活力。

三、舶来品本土化的设计策略

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进行中国的本土化设计。在微观层面,需要吸收西方的设计话语资源;而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利用本民族的传统人文价值观念进行整合[4]。也就意味着从本民族的传统人文价值中提取元素、寻找象征性的能代表民族文化的意象,借助舶来产品表现。

(一)“文化感”之人文层面的出现-文化属性融合

在借助中国人文层面的意象抽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繁复的图像,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纹样,但是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出发,就必须将找寻到适合的符号。从“具象”至“抽象”元素的转变的过程,只有在充分了解具象元素的能指和所指的基础上,取其“形”,简其“意”,寓其“涵”,这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设计中运用视觉表现方式中最基本的点、线、面,加之色彩、纹理、肌理等艺术语言的综合运用[5]。

首先找寻如龙凤纹样、祥云图案、铜币、莲花等传统的符号而后进行筛选。其次,从找寻意象与产品本身的匹配度上出发选择出主要表现意象,在本系列产品的设计中运用了水纹、莲花的意象表现,体现莲花的“花中君子”这一文化内涵,表现属于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气节。再次,这些意象主要表现在产品机理以及造型方面,会统一所选产品的纹样,表达中国独有的“文化感”与艺术语言。因此将这种设计行为称之为外显的表达层面。这种外显的表达层面在文化属性的融合中所选用的符号和传达意义之间、所传达的意义和物品之间,有某种适当、合理的联系[6]。最后,如在系列一的产品设计中是以西方的咖啡文化和中国的茶文化对比融合,以茶待客的饮茶礼仪在转换到咖啡的使用程序上,会增加“多杯”“杯盘”等的产品套装。

(二)“材料感”之组成层面的使用-材料属性融合

材料是产品最终能呈现出来的物质载体,材料的适合度在对于产品的功能、结构、色彩、性能、生产工艺产生极大影响的同时,又决定了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工艺和最终呈现的色彩状态。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产品前,要了解中国特有的材料比如陶瓷、木材、竹材、藤、紫砂这类材料。

此过程中,寻找合理的“边缘化”材料加深创新程度。再者,要使得产品中富有现代感也需要加入现代感较为强烈的材料同时进行表现,比如玻璃,塑料,牛皮料等。在现代工艺水平的支撑下,产生本土化的产品。这里参考借鉴的是丹麦设计师汉斯·瓦格纳的作品,这个作品被要求用最高的标准做成最弯曲效果的扶手椅,因此第一把“中国椅”(图1)被设计出来。这把“中国椅”将明式圈椅的风格特征与现代设计所讲究的风格相融合,帮助丹麦跳脱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

在本土设计改造的过程中,根据材料的可用性,有选择性的使用传统材料,考虑其功能、结构和外观甚至是装饰的协调性。从材料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方式上眼界的选择上,在系列产品中选择了紫砂这一带有“边缘化”性质的材料,现有的紫砂材料在产品设计上仍然保持传统风格,无论是外观形态或局部细节处理,都较少有新的突破。在系列产品的表现中,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这种传统材料,让它以良好的适应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展现其价值,这同样也是在探索中要主要研究的问题。

(三)“仪式感”之行为层面的表现-使用行为方式融合

在找寻“仪式感”的这一方面,最好的体现在使用的过程中,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仪式感的融入能够使我们将身外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建立一种联系,从而在与物的交互中产生融情于物,物我共鸣的使用情感体验[7]。对比咖啡系列产品中喝咖啡(喝咖啡的具体步骤:研磨,放滤纸,冲泡,过滤,倒咖啡,喝咖啡)和喝茶(喝茶的具体步骤:装茶,润茶,冲泡,温杯,倒茶,品茶)在程序上面的异同,通过对比找寻出所需产品(图2),“仪式感”所需的使用行为方式上,在而后的设计上加上了茶文化的“分杯”的属性,在磨咖啡中的功能原理上则使用了中国的石磨的工作原理。这些是在本土化设计中使用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体现本土独有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借助有形的视觉识别工具增加本土人民对于产品的民族认同感以及产品自身的民族性质。

四、舶来品融入中国本土化的创新设计实践

产品本土化的意向成果能在产品中得到不同的体现,同种元素的提取与融合体现在不同的舶来品之中,由此将会产出整体化、系列化的产品;同种材質在不同形态上、不同其他材质上、不同文化语境上将会产出视觉效果统一的本土化产品。在以下的实际运用中,更多地融入文化语境,从“内”展现的内涵以及从“外”展现的造型,实现由内至外的设计语言齐头并进的目的。在现实的本土化的创新设计实践中实现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一)阶段一:思路生成与演变

在最初的设计上具体考虑材料、外形和功能上,而这三点必须寓于文化这一点之中,以求具有“本土化”特征这一目的。针对舶来品在中国本土化融合中的创新设计中,选择产品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这类的产品在中国有一定的发展历史,产品本身有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特征,产生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审美需求等显性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需要富有丰富醇厚的文化需求的这一“观念价值”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站在文化领域来考虑,设计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深入,如中国人在饮茶时,注重“品”这一感受,领略饮茶之乐,在设计时也能从中探求创意点的产出过程。

其次,此类产品在设计之初要找寻在中国的文化中类似的设计概念,如西方传入的咖啡类产品与中国的茶类产品,无论是在材料,外形上,都有类似对应的点,这些点的存在并不是独立存在于其本身的位置上,而是相互贯通的。我们可以从紫砂茶壶出发可以找到对咖啡系列产品有利的因素:于其材质而言,紫砂茶壶本身材质上的展现就有浓重的中国气息,紫砂类的材料能够营造出禅意的审美意境,从这一点上大大加深了“本土化”的韵味。由于紫砂材质能充分体现泥的本色,因而在其成品的外表层上,色泽温润雅致,古典活泼,其外表器面体现出天然的亚光质感,其材质也可减弱光的反射;于其外观而言,产品的形态、装饰与自身纯天然色泽的活泼效果也能通过紫砂清楚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紫砂质地不媚不俗,古朴纯厚,这也是许多紫砂制品上或是刻以花卉,或是刻以印章,其目的则是托物寓意,这些体现在产品上是浑然天成的美,这些点的对应性在设计上提供了很大帮助。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合创新的方法,也就是“本土产品”与“外来产品”的相互对应性,在这四点上进行创新发散,以便于产出本土化后的产品成果(图3)。

最后,所选取的产品本身尽可能适应于创新设计实践活动,例如从产品的材料属性上是最容易筛选出能够使用的产品的,材料符合功能需求、符合加工工艺是产品实现的主要条件之一,由于在系列化产品中使用的材料最多的是紫砂这一材料,根据“适合于紫砂改造的工艺”且“与中国传统产品的相关性”为出发点,来判定生成的思路能否继续深入,由此我们能在当代生活中找到与其相符的并且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的产品,例如在街边富有烟火气息的烤饼筒与西方的面包机,挂在身上代表身份象征的香囊与硬质玻璃材料的香水瓶都可以成为“本土化”产品新的载体。

(二)阶段二:设计细化与定位

在确定系列产品之后,且确定了设计前的要求,现在将其定位细化,这部分的细化则是逐步开始满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这一愿望,将而后的产品定位置于设计师将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从“物”的满足到“知”的满足的情况,从文化属性、行为方式、材料属性等展现产品除“物”本身以外的附加价值。第一步体现在文化属性和行为方式上,主要的产品是咖啡系列的产品,从喝咖啡的流程入手,对比中国饮茶的流程,中国人饮茶离不开“茶人精神”,讲究“敬”“和”“静”“怡”“真”,体会上述从“内”展现的内涵。第二步则是进行构思,确立创新点的源头,这一点则是体现材料属性与行为方式,体现在由“外”展现的功能上。从研磨咖啡开始,将“研磨”的这一行为与中国古代传统的磨豆浆时所使用的石磨进行“研磨”的这一行为结合,这是从“仪式感”上进行的切入设计。

石磨素有“碾磨成浆”这一功能原理,通常是由两个圆形石板上下构成,上下贴合,贴合处有错落交叉的纹理,豆状物从上方的圆孔进入圆形石板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中间时被磨碎,形成粉末,在咖啡系列产品中则是运用了其内部的原理。从现代工艺的角度出发,“碾磨成浆”这一工作原理需要添加调节冷热的附加功能,这样在实用性这一方面贴合了人所需的不同的需求,同时在行为方式层面加上了手磨的“磨柄”完善产品在外观上的整体性。材质上的改变则是体现在传统的紫砂材质上,灵活运用了紫砂加工的特定技术和其外部特征展现“本土化”产品的独有质感。第三步是根据已有的形态特征和元素符号设计杯子等(图4)。从这三部的细化与定位的设计方法可以延伸至其他的产品上,如面包机系列的设计和香水系列的设计,面包机属性与烤饼筒属性相关联,香水属性与香囊属性相关联,从中不仅是这三种的产品有本土化的可能性,更多的产品也能逐一体现。

(三)阶段三:符号转译与呈现

在传统文化浩瀚宇宙中,许多传统纹样非常适合于应用于“本土化”的设计之中,留存下来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美丽,而且也能在现代设计中发挥其新的作用,更多产品作为载体展现其中韵味。在舶来品融入中国本土化的创新设计实践中,不乏有这样的纹样元素可以使用,这里的灵感来源著名女画家兼工缂丝的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缂丝图案,古淡清雅。咖啡系列的产品(图5),在样机上的呈现上用了泥塑的方式,整体的造型就以“莲花”为灵感,将其造型有机的简化,从形态、造型、肌理等在草模型中率先体现,将具象符号转化为抽象的符合现代设计的造型,整体也是由卷曲的造型构成,底盘上的机理体现主要是水波纹的造型,塑造“水中青莲”的这一形象。符号在设计中的转译应用流程—确定研究对象、意象解读、设计元素提取和设计输出,获得了产品的创新应用。设计实践表明符号通过解读与转译能在产品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应用,符号的转译与应用为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与素材[8]。在材料试验的这一步,将具象的图形的转译过程是本阶段的重点。

(四)階段四:设计反馈与反思

舶来产品至“本土化”产品的转变是人利用产品作为载体,将人的情感、传统文化等诸多复杂的因素融合在一起的结果,也是在这一设计过程中将传统的材料、元素、技术与现代生活中的产品相互交融的过程。从产品所处的传统文化语境方面出发,产品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民族情感的表现,体现在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上[9]。例如图6是笔者设计的咖啡系列的有关意向产品,这一产品主要形象采用了中国传统符号“莲花”为主要的形态特征,在整体的系列化上展现出“莲花”立于湖面这一意向景色;材质的使用上以传统材料紫砂与现代材料磨砂玻璃相互结合,紫砂源于民间,其中的文化特征是劳动人民群众创造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的同时,材料本身淳朴的气质也富有浓厚的中国式的艺术风格。通过对紫砂材质特有的古朴质感与现代所流行的磨砂玻璃材质之间的比例调配,体现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典雅的美感特征。紫砂本身素雅的紫色色调与磨砂玻璃透明的质感达到和谐统一,且浮于外部的波纹形状也体现出传统韵味之美,这是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融合的尝试,也是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融合尝试。设计是创造产品高附加价值的方法,而作为设计师不仅要从产品的功能方面考虑,还必须将功能、材料与感性这三者一起考虑,这三者不是独立于产品各自存在,在实践过程中三者是相互交织的。设计的艺术内涵是创造高附加价值永远的保证,设计师突出的艺术想象和自觉落在产品的附加价值上,因此在“本土化”的设计中,从传统文化的精华利用如“紫砂”“石磨”“荷花”这类元素,提升设计的艺术内涵,同时给予设计者艺术想象和自觉的底气,提高了产品的设计竞争力。

结语

目前大多数的舶来品是直接流入中国市场,经过改造设计的少而又少,而本文对舶来品本土化的进行一系列调研,探索和试验,就从这一问题点入手从而对传统产品与外来产品融合的研究。现阶段的设计成果形成了一系列的舶来品创新设计,另一个部分是对紫砂这一材料进行了再次的创新利用,也是现在对于本土化产品创新的要求由“物”的需求上升到“知”的需求的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未来对于舶来产品本土化的改造依旧任重而道远,当舶来品对本土的产品造成威胁时,我们就该做出行动,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设计发展之路,形成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的设计风格。同时,我们需要探索未来,把握设计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意义和挑战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