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问题出发深入探究建构区活动

2023-05-16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正则幼儿园程银花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辅助材料墙面积木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正则幼儿园 程银花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当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每学期我园都会组织教师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建构区教研活动,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开发建构区游戏的能力,提升幼儿园建构游戏的教育质量。多年以来,我们通过建构区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形成了建构区课程思维导图,梳理出了一套园本建构区资源库。而接下来如何对建构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于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遵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带领教师走上了一条越来越自信的探究之路。

组织教研,发现问题

每学期结束之后,班级教师都会把已经开展过的建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并以年级组为单位汇总成资源库,然而这些资源经过汇总之后并没有进行全园的对比分析。对此,教师从已有的图片和视频中发现了以下三点问题:

1.从材料的摆放来看:

有些班级对于材料的分类过于复杂,增加了幼儿收纳整理的时间;有些班级则摆放得过于凌乱,标志够不明显。

2.从墙面布置来看:

布置内容单一,对幼儿的支持性、指导性不够。如建构主题“桥”,虽然有好几张欣赏图片,但是图片基本一样,都是一座“桥”的鸟瞰图,提供给幼儿欣赏的角度不够全面。

3.从辅助材料来看:

辅助材料过于杂乱,有的过多、有的过少,目的性不明显,且同一节日、季节下,为中大班幼儿提供的辅助材料和建构作品都差别不大,体现不出年龄的差异性。

分析问题,实践研究

通过交流与探讨,教研组决定从环境、材料开始深入地分析研究。

一、研读书籍,细化调整环境、材料

1.对各年龄段所需积木的研究与调整

为了让研究更有依据,我们翻开了《幼儿园创造性课程》《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等书籍,每每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创造性课程》中指出:“390块积木大约可以给15~20名幼儿玩”;《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指出:“小班需要586块积木、中班需要748块积木、大班需要980块积木。”那我园每个班需要多少块积木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呢?为此我们做了调查和统计。

通过对每班所需积木数量的观察与统计,我们总结出我园小班幼儿需要的积木数量不低于400块、中班幼儿需要的积木数量不低于800块、大班幼儿需要的积木数量不低于900块。得出结论后,我们又对本班已有的积木进行了块数与种类的统计,以确保达到标准的积木配比要求,尽可能地支持与满足幼儿建构活动的需求。

2.对游戏区域细化,特意留出过道区

《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指出:“用胶带在靠近架子的地板上标出‘不宜在此玩积木’的禁区,让幼儿不要在这里玩积木,此过道建议在0.6米。”教师针对此项要求在班级里找出合适的位置并留出了相应的过道。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优化材料摆放、取放标记

1.积木的摆放

教师每次在问题交流中都会为积木收纳而烦恼不已,有时幼儿整理积木时长达二十几分钟,由此可见积木的摆放速度同样影响着建构游戏的质量。在幼儿收纳整理积木的过程中教师可向其渗透分类的概念,但不能过于复杂,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出不同的摆放要求。

小班幼儿接触积木时,教师可以根据年龄特点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领域的目标,在开学初先提供3~5种基本积木,让幼儿感知、摆弄积木,熟知后逐步投放全部积木。在摆放方面,小班幼儿只要掌握三种积木的分类就可以了,也可以直接分成大小两类,便于幼儿收纳。小班可以先不提供辅助材料。

中班幼儿在初期摆放时,教师可以延续小班的摆放规律,一个月后过渡到按标记摆放。中班幼儿可以把大块积木按标记摆放到材料柜中;过于细小的积木(包括小半圆)仍然可以不分类,直接放在大篮子里即可;辅助材料用透明筐或者低矮托盘收纳。

大班幼儿在摆放时,教师可以渗透二等分的概念,如两个小三角放一起可以变成大三角;也可以按顺序摆放,如同一形状从小到大摆,或者从基本块到双倍块再到四倍摆等。切忌因摆放规律过于复杂而影响幼儿收纳积木的速度。

2.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标记

小班幼儿可直接用实物照片或者用1:1等比例的单色贴纸作为标记;中班幼儿可以用积木形状或者自己设计的标记进行标记;大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环境中渗透文字,让大班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对文字产生兴趣,因此大班的标记可以是“标记+ 汉字”或者“标记 + 拼音字母”。

三、丰富墙面布置,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

一面丰富的围墙可以激发幼儿对建构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引发幼儿强烈的情绪体验和丰富联想,这样的建构区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达到与幼儿产生互动的理想效果。然而我们之前的墙面布置内容过于单一,幼儿与之互动的效果不佳,通过教研研讨,我们决定从基本认知图、技能导视图、建筑欣赏图、作品展示图等方面装饰墙面。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提供基本认知图与技能导视图。如小班可以是对基本块的认识、为积木命名、图形认知匹配、基础示意图等;中班可以是一些建构技能的导视图,如交叉连接、围合架空、多种材料组合垒高等图示;大班可以是幼儿自己设计的一些搭建方法。

建筑欣赏图不能只是几张建筑物全貌图,应该有整体、有局部,有俯瞰、有仰视,有远景、有细节。如建构“天安门”时,以往教师只是提供几张相同形式的天安门广场图,而经过研讨后,我们提供的欣赏图片有设计图、鸟瞰图、远景、近景、宫殿柱子、宫殿顶细节图等,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与探究欲望。

作品展示图的形式也应该更加丰富。可以是单个作品,如幼儿建构时的照片,照片旁边可以附表征与记录;也可以是连续的作品,如幼儿每天挑战不同的作品、幼儿连续挑战同一作品或不同幼儿挑战同一类作品;也可以是优秀作品欣赏。

此外,大班还可以创设“我的问题”“我的发现”“我的统计”等可以互动的墙面。

四、增添辅助材料,丰富幼儿作品,支持建构活动

辅助材料是指用来对表现建构物起到帮助作用的非基础性材料。辅助材料的增添,能使作品更加丰富,从而有效支持建构游戏的开展。

1.辅助材料分为基本辅助材料,如松果、木片、石子、树枝、草坪、绳子、胶带、卷尺、木工尺等;设计记录材料,如画架、纸、笔、便签等;与四季、节日、节气相关的材料,如果树、雪花、贝壳、花草、红旗、灯笼等;与幼儿感兴趣的主题相关的材料,如路灯、城市地图、明信片、小人、汽车、特色建筑物等。

2.投放材料初期,每种材料的数量不宜过多,以便幼儿操作和整理。当幼儿熟悉了区域规则并有了使用材料的经验后,数量可以逐步增加。

3.辅助材料一般种类多、数量多、零件小、不易归纳整理,我们可以用透明框或托盘装好,并在透明框或托盘的外面贴上标志,再放进柜子里。这样既整齐又便于观察,幼儿可以随时拿取。

4.辅助材料的投放要与班级墙面布置、环境设置一致。

总结经验,系统梳理

1.制定单元积木保管办法,妥善保管单元积木

足够的积木是支持幼儿开展建构游戏的基础。每学年各个班级统计积木时,总会少两三块,为了妥善保管好积木,教研组长制定单元积木保管办法,设计积木统计表;开学初做好统计,放假前做好盘点,交换班级时做好交接并签字,避免积木丢失。

2.定期组织开展辅助材料的审议与更新

建构区要建立常态化的审议制度,定期开展集中式的辅助材料和墙面环境审议。在更换墙面布置和辅助材料之前,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主题跟进是否从幼儿近期的兴趣点而来?墙面的设置是否全面?各种类型是否都有涉及?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辅助材料的提供是否与墙面布置相一致?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更换主题时,所更换下来的材料要妥善保管,并集中存放在资源库,确保材料的循环使用。

3.形成完备的建构区资源库

建构区资源库主要包括电子资源库和材料包资源库两种。

材料包资源库:在开展材料审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形成材料包资源库,如季节交替时,各班需要将更换的材料打包好后可以放到本班资源库或年级组资源库中,以便来年继续使用。每学期开学初和学期结束后,年级组长协同研训处一起对资源库进行检查复核。

电子资源库:开展每个主题活动时,各班教师应按环境布置、材料提供、幼儿建构作品等分类标准保存好电子资料,幼儿建构的作品可以以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每次更换主题后可以以各班为单位把电子资源发给年级组长,再由年级组长汇总交给建构区教研组长,形成电子资源库。

每次的教研活动,各班教师都齐心协力、共同斟酌,在激烈碰撞和坦诚交流中固化优点,教研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和困难上,还体现在从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梳理经验、归纳提炼的过程中达成的新的共识,从而让每位教师都实现自我成长!

猜你喜欢

辅助材料墙面积木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星钻积木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辅助材料定额精细化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幼儿园球类游戏辅助材料的运用
开关的美丽衣裳
让适合幼儿的区域活动绽现光彩
有趣的积木
手工字母花卉让墙面与众不同
一种墙面清洁、探伤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