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陶行知理念构建班本生活课程

2023-05-16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光华幼儿园张海美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队长泡泡散步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光华幼儿园 张海美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他的理念让我们的班本生活课程有依可循、有根可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基于此,教师在实施班本生活课程时,应该让幼儿站在课程的中央,让幼儿的学习走进生活,让班本课程贴近幼儿的兴趣点,拉近幼儿与生活的距离,演绎师幼互动的精彩,成就幼儿亦成就教师。

课程,源于幼儿内心的呼唤

餐后散步时间到了,小五班的孩子们都在排队,敏敏却坐在小椅子上纹丝不动,我催促她,她就嘟着嘴、低着头不愿意走。问她为什么不愿意散步,她委屈地说:“我不想去散步,散步没意思!”这时也有幼儿附和道:“我也不想去散步,太无聊了。”我疑惑地问:“你们不喜欢散步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一起散步太无聊了。”“和老师一起散步的话,前面的人不走,后面就会特别拥挤。”……

这才是孩子们的心声!原来,一直以来我给孩子们的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教师虽然组织了散步活动,但却一直在强调排队,也就是说把体育活动中的列队训练与散步相结合,在散步活动中练习排队。所以,幼儿园的散步活动,严格来说不是“散步”,而是“排队走”。

那孩子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散步呢?“我要自己散步。”“我要边玩边散步。”听着孩子们的想法,我意识到是我小看他们了,在他们心中散步不是练习排队的手段,而是一种休息方式,更贴切地说是一种休闲方式。

“散步可以消食。”

“散步时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

“散步时可以看看天上的白云。”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引导孩子自主、自动、自由地学习,要允许孩子充分享受自由的空间,有了足够的空间,孩子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创造潜能才会被挖掘;其次,要鼓励孩子自由地玩、创造性地玩,最后是不要一味地抹杀孩子的冒险精神。”既然孩子们想自己散步,那就让他们试一试吧!于是,孩子走在了前面,教师则跟在后面。

课程,基于课程实施的审议

美国学者德布·柯蒂斯和玛吉·卡特所著的《关注儿童的生活:以儿童为中心的反思性课程设计》一书中提到课程实施的一些关键问题,对于我们思考幼儿园课程具有参考价值——在课程实施之前要进行课程审议,追溯有没有基于幼儿的经验以及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参与性的体现。

1.基于幼儿已有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餐后散步”这个主题来源于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散步也是孩子们天天要做的事情。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人,他们不喜欢目前这样的散步形式,那应如何改进?我们就这一问题和幼儿展开了讨论,孩子们甚至开始设计起自己的创意游戏,这些讨论也为幼儿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2.资源获得的可行性

餐后散步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显然这对主题活动的实施有时间与空间上的优势。

3.幼儿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如何改变散步的现状?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与幼儿一起讨论,很多想法都是由幼儿提出来的。幼儿是活动的主导者、参与者,而教师只要给与他们相应的支持。“解密散步”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幼儿表现出了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与兴趣。为满足幼儿的天性,我们干脆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包容,并提供相应工具,支持、满足他们探索周围环境的需要。

课程,绎于师幼互动的精彩

一、健步如飞:散步失败

孩子们第一次自己散步。“快来,这儿有很多小蚂蚁。”“这朵花儿真好看。”“我的树叶比你的大。”“这片树叶像我的手。”“快跑!”……原来还有两名孩子掉队了!回到教室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他们散步的照片和视频。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自己的发现:“散步的时候,不能跑,会摔倒!”“跑得太快会受伤。”“伟伟,不能刚吃完饭就跑步,这样会吐的。”“焱焱,不能摘花儿,摘了我们幼儿园就不漂亮了。”大家都认为,初次尝试自己散步并不成功。

二、缓步当车:散步初体验

1.选出小队长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的孩子说:“我走在队伍前面,看不到后面。”欣欣说:“老师,我们要选个小队长。”“谁来当队长?”幼儿通过讨论决定:当队长的小朋友要能看懂线路图并能带领大家返回教室……最后大家选钦钦来做当天的小队长。

2.摆出线路图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幼儿园里明显的标志图提供给幼儿,让他们摆出路线图:从小六班经过,到小六班东门口,最后到达目的地。确定好线路,当优美的音乐响起,小队长拿着路线图在门外等着他的队员。不一会儿,队员们排好了队,散步小分队迫不及待地出发了。

3.图和物对照

小队长带领队员们走到小六班东门口,问我是不是从那儿走,我让他们观察路线图和实际的路是不是一致的,他们说:“这儿有滑梯,还有远处的楼房,是的。”于是,他们继续往前走,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孩子们兴奋极了。平时散步走到彩虹跑道时,孩子们表现得很平常,但是今天他们根据自己设计的路线图找到了想去的地方,特别激动!队员们跟着队长往回走时表示今天很开心,因为他们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4.返程新路线

散步回来时孩子们表示不要从原路返回,要从彩虹跑道那儿走,由于原计划是要沿着路线图走,他们只好跟着队长回来了。回来后,孩子们建议明天散步时不要按照原路返回,要走新的路线。于是我为孩子们提供了红色的马克笔,让他们把回来的线路用箭头画在反面。

5.少人的风波

随着路线图的升级,散步的路线也越来越丰富。一次散步时,琦琦站在原地没有走。回来时,我让小队长数数他的队员够不够,航航说少了一位小朋友,我问他此刻是什么心情,他着急地说:“我很难过、很着急!”于是小朋友们开始讨论,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涵涵说:“走的时候要看好前面的人,不能等队长走远了才走。”“小队长要看着队员。” 航航说:“我要从前面带着大家,不好一直看着后面。”是啊,队长不能一直看着后面走啊。再听听琦琦是怎么走丢的——琦琦委屈地说:“我不知道他们已经走了。”“那怎么办呢?”讨论中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后来阳阳说:“我们可以再请一个小队长,在后面看着小朋友。”于是大家又推选了一个小队长。

三、昂首阔步:散步快乐之旅

1.偶遇果子树

散步的乐曲再一次响起,今天散步时,我和孩子们沿着三号楼后面的小路边走边看、边看边聊,敏敏指着高高的树喊道:“老师,你看!”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高高的树上挂着好多小小的、红色的圆果子。乐乐捡了四个,一个一个点数给我看,最后说出了总数,接着他把两个大的拿在一个手上、两个小的拿在另一个手上,告诉我一共有四个,潇潇听到后跑过来帮忙检查。

2.趣玩泡泡

散步时还可以玩什么呢?泡泡总是给人梦幻的感觉,当然也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孩子们玩了几次泡泡玩具后,发现变出的泡泡总是那样,他们提出要玩不一样的泡泡。孩子们在充气泳池里装了很多泡泡水,用什么工具来玩泡泡才会出现不一样的泡泡呢?孩子们在教室里找到了大圈圈、小圈圈、铃鼓等,回家和家长一起寻找废旧材料——有的用铅丝扳成环状,用布裹好边;有的用竹棒或筷子加上棉线,做成方形的工具;还有的用衣架折弯了,做成玩泡泡的工具……大家围在一起,开启了奇妙的探索之旅。用自制的工具并不能一下子就成功,需要多次尝试才可以,但孩子们却不厌其烦地玩着。当他们变出一个泡泡时,是那样地小心翼翼、那样地兴奋,有圆形的、有方形的,一吹还会有不同的形态,真是有趣!低结构材料也可以带给孩子无限惊喜和可能!

3.雨天的散步

下雨的时候,队长会带着大家看看其他教室是什么样的,他们还会帮助检查走廊里的玩具是否摆放整齐。有时队长也会带着他们在多功能教室玩队形变化的游戏。当然,好奇的孩子们还会去各个活动室看看有没有新发现,或者一起边走边数楼梯……不管天气如何,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餐后散步始终都在继续着。

4.散步后回顾

每天下午起床后,大家会把散步时发生的趣事跟同伴分享;有时也会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画下来;还会根据散步时观察到的幼儿园建筑物进行建构活动等。

课程,获于反思后的成长

1.课程源于幼儿需要,计划指明前进方向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由敏敏不想参加餐后散步活动,引发了教师和幼儿的谈话活动。通过谈话我们意识到原来幼儿对常规的散步活动并不感兴趣——在谈话中幼儿不仅谈到了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散步,还提出了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散步。这也引起了教师深刻的反思:只有真正能引发幼儿兴趣的活动,才能让课程活动富有生命力。餐后散步能否成为有价值的课程?我们就该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思考,并形成了课程网络图,接着在年级组内对此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园所领导及教师一起就此课程开展的可行性进行了综合分析。

2.当计划遇到变化,幼儿会给你答案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们在课程实施前虽然制定了严密的课程网络图,但根据课程的轨迹又生成了新的网络图。可幼儿才是此次课程的主人,怎样让他们更直观、更真切地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呢?我们将幼儿最初的网络图以图片及符号的形式呈现在主题墙上,并鼓励他们及时把自己最新的想法、做法等新增内容绘制进去,这样课程网络图的调整再也不只是教师的事情了。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让幼儿能够更自主地成为课程的主人,作为教师的我们真正站在了幼儿的身后,成为他们的观察者、合作者和支持者。每次遇到问题时,我们相信幼儿有能力自己找出答案,不管答案是否正确,我们都会给幼儿留下足够的时间及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给幼儿试错的机会,同时也做好了幼儿失败的准备。我们相信只有教师放手,才能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成长。

3.追随幼儿亦成就教师

看似告一段落的课程其实并没有结束,因为它每天都在进行,且每次都有小惊喜。在这段旅程中,幼儿学会了发现和记录、学会了讨论和分享,每一个个体都在此次课程中获得了认知、技能、情感等多个维度的发展。

我们回过头来发现,以往考虑的都是幼儿的收获、幼儿的成长,其实我们自己也在收获着——课程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根据自己的思维去教授课程,而是跟着幼儿的脚步,帮助幼儿获取和提升新经验,这样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能让教师更充分地扮演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我们学会了观察、思考、分析,学会了讨论交流,学会了不盲从,学会了一路跟随幼儿,我们陪伴着幼儿成长,而他们经验的获得是激励我们一路前行的力量,也给了我们做课程的信念。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探寻日常生活中蕴含的课程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一日生活中隐藏的课程资源,开展更多适宜幼儿的真课程。

猜你喜欢

小队长泡泡散步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小队长连连看
散步的收获
散步
巨型泡泡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我当上了小队长
注重行动、语言描写